高一语文荷塘月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案】
1有感情地诵读4-6段,用心体味情感。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情感。
A:比喻句
B:拟人句
C:叠字运用
2重点一.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博喻,连用几个(一般三个或三个以上)比喻来喻一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博喻来,分析其用法
3重点二.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它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5.对文中的前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课堂训练案】
1.对第四段段描写对象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月光照耀下的荷塘。
C.荷塘上的朦胧月色。
D.月下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荷塘。
答案:
2.下面是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从天上到水里
B.自上而下
C.由静到动
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导学案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2、.“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பைடு நூலகம்,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9):
【合作探究案】
1.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2.扫读全文,联系行踪,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
3.后人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有人称赞朱自清是“丹青圣手”。本文的4-6段是朱自清对夜游荷塘所见比较集中的描绘,具有绘画美,请同学们分别为它们图景取个名字。
【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大量阅读散文。
【学法指导】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请务必阅读《南方新课堂》P28“走近作品”之内容。
理解:“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英国诗人济慈。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
(1)本段写了什么?跟哪一段相照应?重点写什么?
(2)写作思路如何?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3)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5、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课后练习案】
阅读课文第5段文字,回答问题。
1.“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的是()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张栓宝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双向细目学习目标】
1、识记: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的语言,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理解: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运用:课外阅读散文,学写散文。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景物描写的技巧。难点: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3、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A.月下的荷塘B.月的光和影C.荷塘上的月色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4、文中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6.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纤细
纤()纤夫、纤绳
()颤动

()颤栗
()动脉脉搏山脉

()含情脉脉
2、请解释词义
斑驳:
袅娜:
蓊蓊郁郁:
弥望:
没精打采:。
倩影:。
3.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5.请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写出各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1~3):
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自测】
完成《南方新课堂》P28——P29之“基础练习”部分。
【课内探究案】
1.在第四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2.月下荷塘的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这种顺序在视觉上给你何种感受?
3作者极为重视炼字,文章第五段中“泻”、“浮”、“笼”、“画”都用的极为出色,请对他们加以赏析
“泻”
“浮”
“笼”
“画
4、阅读课文第6段,思考: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喝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明湖居听书》。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
敛裾()倩()影酣()眠蓊()蓊郁郁
袅()娜()幽僻()船棹()
()宁静息事宁人归宁

()宁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
()荷花荷叶荷塘

()电荷正荷负荷
()曲折弯曲曲径通幽曲解是非曲直

()戏曲歌曲作曲
()住处妙处好处办事处

()相处设身处地穴居野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