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于隋唐的更替

合集下载

第四章隋唐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

第四章隋唐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采取的措施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
荐”求官制度、首倡武举和殿试。

结果 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国力不断上升。
开元盛世


指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主要政绩 1、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2、大力发展生产; 3、限制佛教; 4、实行募兵制; 5、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评价 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 二个盛世局面。
(二)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

1、中央官制: 2、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科举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3、军事管理制度 府兵制与募兵制 4、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5、地方官职:
藩镇与节度使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发展演变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 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 1).隋朝时形成和确立 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且三省的 隋文帝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 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完整的相 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 2).唐朝发展完善 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大创造,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 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 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考: 制的进一步完善). 中拟、门驳、尚执行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为后世所沿用;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2、三省间相互关系如何?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 3、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巩固统治:(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7.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1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概况:
注意区分:进 士科是科举考 试制度的一个
科目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文帝
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 的产生。
隋炀帝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 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
第1课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川教版1隋朝的兴亡

川教版1隋朝的兴亡
原因: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动脑筋
01
隋文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3
隋炀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5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程咬金
1.读史料: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秦琼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6、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1张PPT)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1张PPT)

课后练习
6、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看谢 谢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 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 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 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 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 享乐,奢侈无度。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前朝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 太注重才能;科举考试选官的标准是人才的学识,具有较 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课后活动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 进了社会基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 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 3、人物:隋炀帝 4、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重 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灭亡
数字巧记
历代朝代歌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时间: 581年
1、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杨坚(北周外戚),(隋文帝)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背清单】一、隋朝的兴亡1.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3.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利:①政治:贯通南北,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文化: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

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1.原因(1)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表现: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四)开元盛世:1.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表现:唐玄宗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五)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表现突厥战争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回纥归附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后改名为回鹘,是维吾尔先民主体册封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吐蕃和亲7世纪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会盟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靺鞨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隋朝统一与隋唐更替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了解隋朝覆灭的原因和唐的建立。

知道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及如何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

(因为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 2课时(大课时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具] 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的插曲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隋朝的建立”由教师依据课本讲述: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建都“大兴城”,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依据地图册,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

589年,隋朝南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3、“隋初经济的繁荣”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

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分“明经”与“进士”两科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知识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隋唐更替1、581年,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坚灭掉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隋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继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②有利于此后的经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5、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历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①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③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④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7、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8、隋唐更替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618年,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3、贞观新政的主要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②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 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知识梳理:(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长达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五大水系)(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科举制的建立: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隋朝的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体现为: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5“课后活动”)参考答案:(1)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2)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有机会通过考试参政,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把选オ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放性设问:1、大运河的开凿是好事还是坏事?参考答案: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大运河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参考答案: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维护沿河名胜古迹,防止建设性破坏。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3、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曲辕犁、筒车推广,农业、手工业、
商业发展? 4、文化上:大兴文治; 5、民族关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
4、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 ——突厥
西南 ——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东突厥汗国灭亡。草 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640年,唐朝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 安西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南地区。
大运河开凿历程
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历代都有运河工程。
隋朝大运河
隋朝:贯通大运河 元朝:开凿通惠河、会通河,
重新贯通大运河 新中国:维护、修建大运河,
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608年 隋炀帝
605年 隋炀帝
584年 隋文帝
春秋吴 王夫差
610年 隋炀帝
三点 四段 五河 六省
意义: 积极方面: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 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 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 纪帛画)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今貌
意义: 消极方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等
罪在当时,功在千秋
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册封 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和亲 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金成公主入藏
4、会盟 如:唐蕃长庆会盟
5、武力征服 如:唐太宗灭东突厥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的原因:
安史 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 之乱 一起发动叛乱。历史八年,后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清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清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清单一、隋唐盛世1、隋朝的统一与开创公元 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他还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急于建功立业,过度使用民力。

他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于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他以房玄龄、杜如晦为相,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完善科举制度等。

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与开元盛世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打击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同时,她还重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加强了与他们的关系。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5、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他们回国后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和佛教,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唐的更迭,政治制度、民族融合学习难点:隋唐的制度发展,民族融合【教学环节】第一章隋朝的兴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完成统一原因: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二)隋朝的建设与发展1、广设粮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2、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疆域管理:(1)经营西域,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设置范围。

(2)派官员三次去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4、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2)评价:利: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章唐朝的兴盛与衰亡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2)概况: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D 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 3、大运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 ( D)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到江南游玩更加便利 C为了从江南运粮食 D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 ( D) A建康 B涿郡 C长安 D洛阳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 下列哪个朝代? (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原始社会
知识回顾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战国 、秦、西汉、东汉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隋期 、唐 繁荣与开放
五代 辽宋夏金元 明清
隋朝的统一与隋唐 更替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
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代周称帝, 建立隋朝,定都长 安,今陕西西安, 名为大兴城,改元 开皇。
589年,隋灭 陈,南北统一。
隋朝统一前的南北局势
北朝
(北周)
南朝
(陈)
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
(581年 杨坚 长安)
南朝
(陈)
隋朝
(589年)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隋朝的统一
条件:
1.客观条件:①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民经 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 朝陈政权的腐败。
2.主观条件:隋朝的强大。
地位
长安
作用
涿郡 永
济 渠






沟 江都 江

余河 杭
大运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2000
米)
涿郡(今北京西南)

永济渠

通济渠

洛阳

邗沟



江南河
余杭(今浙江)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是专为看 琼花而开通大运河的吗?
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 全国的统治; 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
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 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
想一想
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当时及后世 的影响有哪些?
答:①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 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 统一。 ②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 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 级矛盾的激化。
进士注重诗赋和对策,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 才学识。最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唐、宋得到发展, 完善,此后成为选拔和录用官员的主要途 径。
扬州琼花,学名“聚八仙”,号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 类”。
相传扬州蕃厘观有琼花,隋炀帝慕其名,特赴扬州观赏。
隋朝大运河
目的
三 概况 四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何时统一全国
统一的条件
主观
意义 创立及完善
客观
科举制 与大运 河
开通的目的、 概况 地位 作用
当堂检测
1、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使南北重归统一的人是 (A ) A杨坚 B杨勇 C杨广 D李渊 2、不属于隋朝统一南北条件的是 (C ) A 江南经济的发展 B 北方民族大融合 C 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
隋朝的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 裂局面。
2.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秦汉以来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隋朝经济的繁荣
原 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 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表 现:
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 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 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 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人口
隋初 三千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隋盛时 四千六百多万人
结论
人口激增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 <<贞观政要>>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
选官制度比较
魏晋南北朝
隋朝
九品中正制
选官
决定权归属
士族地主或名门 望族
门第出身
对象范围
选拔标准 考试内容
国家统一考试 中央(吏部) 全国的仁人志士 才能;设进士科
隋:进士
唐:进士、明经
明经主要考察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