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公开课)
《正比例》教案优秀6篇
《正比例》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板书:相关联的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问题。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示和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定义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教学参考资料:收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资料,以备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八、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和讲解:20分钟2. 案例分析:20分钟3. 练习与讨论:15分钟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 课堂问答和评估:5分钟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正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最后,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在课堂上尽力讲解清楚,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下节课中通过更多的提问和互动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一: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 题型说明:给定两个变量的值,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掌握正比例的计算和应用技能。
3. 测试:通过设计一些正比例的测试题目,了解学生对正比例的练习题和解答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通过课堂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正比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针对学生对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足,可以提供更多的例子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针对学生对正比例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不熟悉,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题来加强理解和应用。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
(其他学生大笑)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
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
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师:从这个表格中。
你还知道什么?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能运用有关学问初步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同学发觉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②小组合作争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同学争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争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认真观看: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师引导同学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看以上两例,你发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争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
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3. 能够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识别正比例关系。
2. 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正比例关系的相关教学材料、PPT等。
学生: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探究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4. 练习与反馈: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5. 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等。
五、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正比例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六、教学评价: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识别以及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正比例的性质,例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正比例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正比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正比例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1-42内容学情分析:正、反比例知识,资料抽象,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艰难,我认为让学生反复感知,构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构成概念的良好途径。
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透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光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
第二,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
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1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预习学案填空1、如果路程时间=()(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yx=k(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导学案学习例1在相同的杯子里装上水,下表显示了水的高度和体积,把表填写完整。
高度24681012体积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观察他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小组讨论交流。
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课堂检测下列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2、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总量和所行千米数。
《正比例》教学设计(1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1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用课件出示例3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指导学生思考出:(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思考1:如何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思考2: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知识形成过程?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由于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安排了“变化的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第二课时“正比例”则是研究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本课是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已知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化的量,认识了相关联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变化关系,知道两个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表格、图像来表示,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
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表格中具体的数据比较容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则比较困难。
三、学习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两个情境,观察并分析数据,经历正比例的构建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谈论等方式,在具体情境思考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规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比例的学习探索过程,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的知识去判断两个两是否是正比例。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速度、效率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比例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正比例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入正比例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实例,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判断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比例关系,如反比例。
2. 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
2. 练习题: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生活实例:购物、速度、效率等问题。
公开课《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来宾飞龙小学 莫莉芳【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例1,正比例;第46页“做一做”;及练习九第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练习本 【复习导入】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下列关系式: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数量总价=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例1: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学生按照多媒体中的提示先独立完成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1)我把表格补充完整了。
(2)表中的总价和数量是相关量的量,数量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
(3)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为15.3=27=35.10=414=...=3.5 ......教师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师:在填表过程中,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自始至终没有变化,是一定的? 生:(1)彩带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第2节正比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1~42页。
【教材分析】: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这些内容的研究是学生在研究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能力。
在研究正比例之前已经研究过比,两个相互依赖变化的量,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
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试卷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动参与数学举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考虑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切实其实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换。
【重点难点】:1、通过实例熟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即: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温导入:在学生熟的童谣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师: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谁能举些例子?播放《数青蛙》儿歌。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知道正比例的基本性质;2. 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2.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正比例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2. 实际问题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正比例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练习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学生需要掌握正比例的基本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如物品的重量和价格、速度和时间等。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教学设计公开课
正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探究正比例的意义,经历正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能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建立正比例的数学模型。
活动一:谈话导入板书:关系师:你和老师是什么关系?同班一起学习的人呢?和你爸爸、妈妈呢?人和人之间有这么多关系,同样两个量之间也会有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关系———正比例关系,两个量需要达到什么条件就是正比例关系呢?(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
活动二:创设情境,探究正比例意义1、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比例的意义》那节课的一个学习环节。
(1)课件出示表一。
(2)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你能描述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吗?(3)反馈交流。
板书:6:4=12:8=18:12=1.5 长宽2、过渡:我们再来看一张表格。
(1)课件出示表二。
你能看懂吗?“对应的总价与数量”什么意思?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对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分别是多少?描述两种量的变化规律?(2)交流反馈。
板书:3.5:1=7:2=10.5:3=3.5 总价数量3、课件出示表三。
(1)思考: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描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吗?(3)反馈交流。
板书:80:1=160:2=240:3=80 路程时间4、比较3个表格,你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同桌交流一下。
(1)反馈交流。
板书:两种量,()变化,()跟着变化,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2)以表二为例,梳理小结:数量变化,总价随着变化,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直是3.5,所以数量和总价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是正比例关系。
(3)你能用这样的推理来说说“长和宽”、“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5、建立正比例模型。
正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我校“143自信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我的设计说明如下:
3.确定方法
我们在研究变化的量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思考方法?(列表法、图像法、算式法)
4.理清要求
大屏幕上有几组相关联的量,每组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研究这几组相关联的量,先自己学习,有困难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帮忙。
问题:
⑴每组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分别是什么?
⑵每组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⑶如果让你给这几组相关量的量分类,你想怎么分?说出你的理由。
1.自主学习
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学习
2.合作交流、质疑问难
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吗?
要求:
⑴小组长做好分工和安排
⑵小组长总结全组的观点,做最后发言
⑶组内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三、交流反馈
在这一环节,我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课堂中,我让学生自己根据研究说出什么是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判断方法是什么,当学生学生回答的不完整时,我并没有急于拿出教师认为的标准答案,而是给更多学生补充的机会,真正地实现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这样,就做到了: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m³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例1表格中的用水量和水费是学生所熟悉的,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后面的各层次练习如: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丝绸的米数和金额、购买梨的数量和总价的、人的年龄和身高、三角形的底和高等都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出示了住户用水量和水费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1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1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每m³水单价(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每m³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第43页中间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正比例
第一课时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户
张家
赵家
李家
周家
刘家
吴家
用水量(m³)
6
8
14
10
9
7
水费(元)
21
28
49
35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4、在知识的系统中学习。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就形成知识系统。如果学生能在知识的系统中学习,在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建立、完善科学的认知结构。如,教材中设计的练习中有判断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不是正比例关系的问题。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Biblioteka 复习引入(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
张家
赵家
用水量(m³)
6
8
水费(元)
15
20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