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案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4篇】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整理的4篇《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预设:一、导入新课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2、出示表格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千克,总价()元……;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师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新知(一)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1、出示例1表格2、提问:这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补充板书)(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2. 正比例的基本特征3. 正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性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正比例的应用。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基本特征。
3.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有关正比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能力,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对正比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增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
《正比例函数》教案
《正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2.能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正比例函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特点。
3.能够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5分钟)1.反思:回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线性函数,谈谈它的特点和性质。
2.引入新知:今天我们将学习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和线性函数有什么异同之处?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定义:什么是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函数,其表达式为y=kx(k≠0),其中k为常数,叫做比例因子。
2.性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必经过原点(0,0);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通过同一点(如(1,k)或(k,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总是经过第一象限;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通过原点,且不会经过其他象限。
步骤三: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15分钟)1.提示学生如何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利用比例因子k的值来确定斜率,y轴上为k,x轴上为1/k的点,连接得到的点,绘制图象。
2.利用绘制的图象让学生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让学生从图象中确定比例因子k的值。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是否正比例关系,并求出比例因子k的值。
2.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正比例函数求解,如:张璐每天跑步30分钟能消耗300卡路里的热量,如果她每天跑步60分钟,能消耗多少卡路里的热量?3.提供足够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五:实际应用(1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手机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汽车行驶里程与耗油量的关系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可能存在的正比例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1.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强调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特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课型新授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相当于一个恒等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正比例的定义。
3. 讲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试讲稿件: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数学关系——正比例关系。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停顿片刻,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同学们的举例,我发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呢?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比值是否一定。
正比例意义教案设计及课件
正比例意义教案设计及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实例分析: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哪些不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正比例的规律,并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件:正比例意义教案课件.ppt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分析其对正比例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策略调整1. 对于理解程度较低的学生,增加实例分析,使其通过具体情境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 对于判断正比例关系有困难的学生,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3. 对于理解较好、希望拓展的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一章:正比例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正比例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正比例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2 教学内容:介绍反比例的概念。
解释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反比例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反比例的概念。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3.1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能够解释判断的依据和过程。
3.2 教学内容:讲解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3.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判断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判断的过程。
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实际问题的例子。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的过程。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3. 能够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识别正比例关系。
2. 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
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正比例关系的相关教学材料、PPT等。
学生: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探究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的正比例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
3.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4. 练习与反馈: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5. 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等。
五、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学生能否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正比例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是否得到培养?六、教学评价: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识别以及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正比例的性质,例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正比例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
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一、知识扩充(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
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 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
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doc第一章:正比例概念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长度和宽度,高度和距离,速度和时间等,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x和y成正比,如果它们之间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即x/y=k(k为常数)。
1.2 学习正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来观察和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学习正比例的图像: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学习正比例的斜率:斜率为k,表示y随x变化的速率。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面积和边长,电流和电压,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等,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解释反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x和y成反比,如果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即xy=k(k为常数)。
2.2 学习反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来观察和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学习反比例的图像:一条双曲线。
学习反比例的斜率:斜率在不同的象限中是不同的,表示y随x变化的速率。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3.1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强调判断的关键是观察两个变量的比值或乘积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3.2 练习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提供一些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4.1 学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物品的价格和数量,旅行时的时间和速度等,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应用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并利用相应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4.2 练习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5.1 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定义。
2. 正比例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 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比例、比等。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情况下两个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发现正比例的规律。
4. 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5.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章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性质。
2. 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正比例性质的理解。
2. 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正比例?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正比例的性质。
3. 讲解正比例的性质及运用。
4. 举例说明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章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章:正比例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2. 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正比例计算方法的理解。
2. 正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提问:正比例有哪些性质?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发现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正比例函数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2)学会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函数,并能识别和解析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函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正比例函数的性质;(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2)如何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和解析正比例函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函数的概念、图像等;(2)提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探索:(1)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结其性质;(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2)阐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过原点等;(3)举例说明正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检验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2)教师挑选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特点;(2)强调正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并绘制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2. 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实际例子,分析并解析该例子中的正比例函数。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程度如何;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 =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 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材分析: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教学准备表格、、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2.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时,我们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2. 强调正比例的特点: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且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特点,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10分钟)1. 介绍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介绍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先确定成正比例的量,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探讨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掌握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第一章:正比例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概念向学生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即两个变量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
1.2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识别出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些正比例关系。
1.3 练习题目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案。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介绍2.1 引入反比例概念向学生介绍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即两个变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2.2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识别出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些反比例关系。
2.3 练习题目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案。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性质与运算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性质,如正比例关系的比例常数为正数,反比例关系的比例常数为正数或负数。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这些性质。
3.2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向学生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规则,如两个正比例关系相乘等于一个反比例关系。
提供一些运算题目,让学生练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
3.3 练习题目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哪些是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案,并进行运算。
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4.1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商品的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2 练习题目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案,并进行运算。
第五章:巩固与提高5.1 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算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算。
让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案,并进行运算。
5.2 提高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能力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举出实例说明;2.掌握正比例的性质,能够自己推导出其他比例;3.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2.正比例的性质;3.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推导比例;2.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1.讲授;2.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案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正比例的概念1.教师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2.学生借助课件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第二步:掌握正比例的性质1.教师通过“当x成比例时,y也成比例”引出正比例的性质;2.通过课件上的图示,让学生理解成比例条件的意义和运用;3.引导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推导出其他比例关系(反比例、倍数关系等)。
第三步: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通过例题引出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3.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小型问题。
第四步: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小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边巡视,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解答。
教学评估1.教师出示一份试卷,让学生进行书面考核;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口头考核。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能够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难点,需要多次强调、讲解和实践。
同时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对于理解和应用正比例需要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同,教师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doc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与性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性质: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当一个量减少时,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运用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解释原因。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的性质。
第二章:反比例的概念与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反比例的性质: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相应减少;当一个量减少时,另一个量相应增加。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运用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解释原因。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的性质。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表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
能够根据图像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常数。
反比例的图像表示: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双曲线,渐近线为坐标轴。
3.3 教学活动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板书,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点。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根据图像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教案【3篇】
《正比例》教案【3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9-2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找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
(1)游戏:石头、剪刀、布
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笔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
(2)游戏停止,汇报玩的结果
学生汇报,算一算你可以得多少分?
谁来说说你赢了几次。
有赢2次的吗?3次的呢?有赢5次的吗?(电脑随机打入数据)
2、师生交流,初步感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观察这两种量的变化,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或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赢的次数越多,总得分越多;赢的次数越少,总得分越少。
(而且,总得分和赢的次数的比值(也就是每赢一次的得分)相同)
二、构建新知
1、师: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
(1)出示书第20页的例2
要求:a:把表填完整
b:思考: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出示书第26
页的例3
要求:a:把表填完整
b:思考: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发现: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2、反馈交流
3、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 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4、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1)出示课本第19页例1的图,看图把表格完成。
(2)思考
这两张表里的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哪种的变化规律和前面那两种的变化规律相同?
5、(1)揭示课题:象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就说它们成正比例。
(2)具体可以这样描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交流讨论:这个描述中,有那些关键词?
三、运用新知
1、请你仿照老师的例子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
(1)小组互相说
(2)请学生回答。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2题。
4、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3题。
四、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