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故事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课程故事

初二物理课程故事

初二物理课程故事一、探索科学的奇妙旅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人们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而对于我来说,初二物理课程则是一段令我难忘的探索科学的奇妙旅程。

二、实验中的无限惊喜在物理课上,老师常常带我们进行各种实验,用以验证物理原理。

有一次,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光的实验。

我们用一个平面镜将光照射到另一个反射镜上,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当我们调整反射角度时,发现光线经过平面镜和反射镜后,竟然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案。

这一幕让我们惊喜不已,也让我们对光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力与运动的微妙关系在物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子和进行实验,让我们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通过抛掷小球和滑轮的实验,我们发现,只有当有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运动状态。

四、电流中的能量传递经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电流的传导是通过导体中的电子传递能量实现的。

在一次实验中,我们将一个灯泡与蓄电池连接,然后打开电路开关。

突然,灯泡亮了起来!我感到有些惊讶,因为我最初没有意识到电流是如何在电路中传递的。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电流传导的过程更加清楚,并意识到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如光能。

五、应用于生活的实用知识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探索了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我们学习了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了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去搬运重物。

这就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传播规律,了解了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导速度。

这让我更加热爱物理,也更加珍惜身边的科学现象。

六、对未来的希望与意义通过初二的物理课程,我有了更加全面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物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掌握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都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物理也让我更加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技创新。

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故事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故事讲述老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很多。

虽没有那么多的感天泣地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和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

当我接手教高一年级时,班上有一位这样的男孩。

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家,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

上物理学课时,我发现他总是习惯地趴在桌上,手中一直摸索着什么东西,这样自然的就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他的行为让我想到他可怜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波动。

但是,只要我提醒他:’’你应该挺起胸膛来认真听讲。

’’他也会回答一两个像样的问题,这一点让我知道了他并不笨,能学好。

对,我发现了新的突破点,那就是让他一直挺起胸膛,认真听讲,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自然对学习有兴趣。

我经常给他的家长打电话,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规范一下他的学习行为。

在班上我又开展了‘纪律行为’加分。

根据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加分、扣分。

他听了,重重的点了点头。

没想到这一招一出,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每堂物理课上,他都积极举手发言,哪怕是回答错了,我都趁机表扬了他,还给他加了10分。

看到他那高兴劲,我的心也高兴得像花儿一样。

紧接着我就测验了运到学单元试卷,发现了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又趁机打电话给他的父母。

希望他们一定要配合我一起鼓励他、教育他。

后来,这个男孩好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变好了,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与思考,注意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心中隐秘的活动,脸上露出的神情,生活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一切就是刚刚露出的端倪,不会引起成人的注意,也应成为老师捕捉的对象。

或是因势利导,或是防微柱渐,并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影响教育的进程,规范学生的行为。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共5则)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共5则)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共5则)第一篇:有趣的物理小故事第一章声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3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警觉的士兵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鱼有听觉吗?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一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钟声后不久就能进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那天饲养员虽然没有及时赶来喂食,鱼却因已经听到钟声仍然向岸边聚来.鱼不但能听,还会“说”(叫).渔民们都知道黄花鱼会叫,而且叫得很响.黄花鱼发声靠的是体内一种密闭的充满气体的囊,称之为‘鳔”.鳔是黄花鱼的发声器官,还起着共鸣器的作用.在鳔的边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击鳔.每敲一次,鳔就发生一次振动,这振动的频率恰好等于鳔的固有频率,因而发生共振,把鳔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形成了鱼叫.当然,鱼叫与人的叫声不同,它不是从鱼的喉咙里发出的,而是从鱼鳔里发出的.三、声音的特性谁帮了盟军的忙?你知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新型反恐武器“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证人质的安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反恐效果,已成为当今特警技术发展的重点目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五、声的利用高超的机械加工师金刚钻、人造宝石等属于超硬材料,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加工的吗?过去人们用激光来进行加工,但激光发生装置很复杂,加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人们常用超声波来加工它们.为什么用超声波呢?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具有较强的集束发射性能.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征服某些超硬材料的本领.当然,单纯的超声波是不能直接用于机械加工的,必须加上一些超声能量的承载物,才能进行加工.这种能量承载物就是磨粒.细小的磨粒在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加工表面,表面材料在磨粒冲击下,逐步被磨损,而达到加工的目的.这就是超声波加工的原理.那么怎样才能在宝石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呢?这是由固定在超声振动头下端的工具横截面形状决定的.因为振动头作超声振动时,只有工具横截面下面的磨料承载超声能量,对工件表面材料作高速冲击,所以在被加工表面上也必然打出与工具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来,如三角形、椭圆形、星形等非圆形孔.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工金刚钻模上或硬质合金喷嘴上的细孔(0.1~0.15毫米).这在一般机械加工方法中,是很难做到的.你看,超声波的“手段”够高吧!第二章光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光现象.清晨旭日东升,大地万物从暗夜中醒来,一切都恢复了原有的色彩:远处的山,青了;近处的水,蓝了;草丛中,露珠晶莹剔透;树林里,鸟儿穿红戴绿跳跃枝头;农家小院走出了棕的牛,白的羊,灰的马,黑的毛驴,红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还有崭新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奔向田间地头;傍晚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色彩各异的霓虹灯照着大小不一的牌匾,宣示着机关的名称和职能、商家经营的范围和品牌…….光与人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晨起梳妆照镜子,读书写字看黑板,观察实验现象,教室灯光亮度,……;太阳能,电视机,微波炉,还有验钞机,……;海市蜃楼,日食月食,光纤通信,激光制导,等等……,无不与本章的光学知识有关.……一、光的传播古希腊的雕像与古埃及的浮雕你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哪些文明古国吗?你知道这些文明古国有哪些珍贵的艺术宝藏吗?你知道为什么古希腊人留下了很多的雕像,而古埃及人则留下了很多的浮雕吗?为什么同是文明古国,而古代艺术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这种差异与希腊和埃及两地的地理位置、太阳光成影的情况不同有关.地球上到处都有影子,不过不同的地方太阳的影子也不相同:北极圈里是影子的大人国,那里的太阳总是斜照的,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轻轻的、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伸展得很远很远;赤道地带则是影子的小人国,那儿的太阳总是高悬在头顶上,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变得很小很小,但是看起来又浓又重,在正午的阳光下,人们好像踩着自己的影子在走路.人们早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物体,在阳光下成影的情况不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不同的运用.例如,在非洲强烈的阳光下,埃及地面上的一切东西都投下了明显的影子.在这种照射情况下,浮雕就会显得跟木刻画一样清晰.可是,若将古希腊的阿波罗雕像放到埃及去的话,在烈日照射之下,阿波罗的眼窝会黑得让人可怕,鼻子下的黑影会使这位太阳神“长出”胡须来.但是在希腊,阳光透过地中海上空的薄云后会变得十分柔和,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柔和日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美丽动人.不过,你若是将古埃及的浮雕搬到希腊去的话,淡淡的影子却会使浮雕变得模糊不清,白色的浮雕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简直看不见了.二、光的反射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三、平面镜成像到底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当你面对着镜子,闭上你的右眼,然后用纸片将镜子里那只闭着的眼睛遮住.请你保持头部的位置不动,只是换一只眼睛(左眼)闭合,睁开你的右眼看看,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你能解释它的道理吗?只要你实际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换成了闭合的左眼.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并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你睁着左眼看镜中的右眼时,似乎是来自右眼虚像的射向左眼的光线与镜面相交于一点:而这点正好是在左右两眼的中垂线上,因此遮住右眼的小纸片应当贴在交点上.当你换成左眼闭合时,小纸片又会遮住似乎是来自左眼虚像的射向右眼的光线,闭合的左眼就看不见了,也就是左眼被遮住了.四、光的折射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暑假里,小明同学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一天上午,夏令营的专车从古都洛阳出发前往青岛.车子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疾驰,坐在前排的小明同学发现,道路正前方不远处一片“水汪汪”,而且车走“水”也走,总是在前头.小明很纳闷:明明看到公路前方象水淋过一样,可是车子行到近前,路面上却一切正常,而且那“一汪水”一直在道路的前方.于是便向夏令营的领队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这种现象同海市蜃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海市蜃楼是发生在大海边或沙漠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可现在汽车还未到郑州,离青岛海滨还有好远,前方更没有沙漠,这两种现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为什么有些花会变颜色?十几年前,生物学家在欧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一种会变颜色的花.这种花早晨呈乳白色,中午转为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第二天清晨则变为紫罗兰色.这样变来变去,直至花朵凋谢为止.无独有偶,生物学家后来又发现了一种会变颜色的奇妙的花,这种花叫红菖蒲.它的花朵原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传播花粉的动物的变化,花朵会从红色变成白色.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传播花粉的,起初主要是蜂鸟,后来主要是飞蛾.蜂鸟传播花粉时,红菖蒲的花是红色的;当蜂鸟飞走以后,很多花朵会从原来的红色变成白色,后来就有许多飞蛾在白色的红菖蒲花丛中飞来飞去,为红菖蒲传播花粉.红菖蒲的花朵为什么会变色呢?原来,红菖蒲生长在美国西南部的山地,通常在7月中旬开花.当高地上的红菖蒲花大部分开放着鲜红色的花朵时,其时正好是喜欢红色花朵的蜂鸟从高地向低地迁移的时候.而飞蛾喜欢白色的花朵,所以红菖蒲花就改变颜色,以招来新的花粉传播者.据统计,那时的红菖蒲花大约有40%变成了白花.红菖蒲为了取得飞蛾的喜欢,主动改变花色来适应环境.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透镜及其成像规律和用透镜制成的光学仪器.生活中,人们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把发生在一瞬间的情景留作永恒的记忆;课堂上,老师用投影仪来放大投影片,可以使教室里所有的同学同时看到投影片上的图画;医院里,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家庭里,老爷爷、老奶奶带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战场上,指挥官手拿望远镜观察远方的敌情,根据敌方的动向,适时发出作战命令.这些都离不开透镜.世界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些有史以来就困惑着人类,并一直为人类所探究不止的问题,也一定经常萦绕在你的心头.人类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疑团呢?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是,利用透镜制成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了.……一、透镜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的生命.用冰制作透镜的最早记载,见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晋代学者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里的冰就是冰透镜,艾是指引火物一一艾绒.因为冰在阳光下很容易融化,所以对用冰取火的真实性,你可能不大相信.其实清代时就有许多人怀疑,还有一些人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著名的科学家郑复光,郑复光开始也将信将疑,于是在1819年亲自动手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他用一个壶底微微向里凹的锡茶壶(底面直径16厘米以上)装热水,放在冰块上旋转,把冰块熨成两个光滑凸面,做成一个大凸透镜,在灿烂的阳光下,把它放在一个小桌上,对准太阳并特别注意使它稳定不动,另外一个人把纸捻放在其焦点上,过了一会儿,纸捻果真燃烧起来了.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绝非虚构的故事,学完本课之后,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生活中的透镜浪费了一路表情小明爸爸给小明讲了这样一件趣事,说是小明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单位一帮同事出差去广西南宁,公事办完之后,回来的路上,途经桂林.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大家一商量,决定在桂林停留两天.那时候照相机还比较少,不像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幸好有位同事事先带了照相机,只是这位同志也是借别人的,不懂照相机怎么玩儿.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集体摆弄起这架相机.大家一起游览了七星岩、芦笛岩,然后从象鼻山码头登船沿着漓江顺流而下,直到阳朔.这一路上是你选场景,我对焦距,他调快门,一路欢笑一路歌,又是集体合影,又是单独拍照,七手八脚,开心热闹.两天时间转眼而过,游完了桂林风光,照满了一卷胶卷,大家是乘兴而归.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完工作,然后上照相馆(现在都改叫影楼了)冲洗胶卷,都想尽快目睹自己的光辉形象.等照相馆老板打开相机,大家全傻了,也都乐了,你猜怎么着?胶卷压根没套上!这一路风景,一路表情,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了.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魔杯”是怎样显像的?市场上销售一种有趣的酒杯—一“魔杯”.当你向杯中注入酒时,杯底会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凤画面,但当你饮完杯中酒后,龙凤也跟着无影无踪了.自然,龙凤不会随酒进入君腹,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挑选一只底部内壁有明显突起的无色透明的小空瓶,让瓶底对准阳光,能证实它也有会聚作用!放一枚硬币在桌上,把小空瓶移至硬币上方,通过瓶口观察瓶底外的硬币,你会发现硬币被放大了!空瓶成了放大镜.逐渐加大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硬币的像不断增大,一会儿硬币的像不见了.保持瓶币间的距离,往瓶内注入少许清水.随着瓶底被水淹没,一个清晰的硬币像又复现了.从本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像为放大的虚像,且与物位于透镜同侧;物距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透镜不成像或成实像.但透镜焦距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改变透镜周围的介质,“拉长”或“缩短”透镜的焦距.在上述实验中,当硬币的像不见时,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大致与透镜的1倍焦距相等,向瓶内注入水后,犹如在瓶底凸面上加了一个“水凹透镜”(如图3-45中),这一“水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拉长”了瓶底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原来位于瓶底透镜焦点外的硬币一下进入“组合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所以清水就能显出硬币的像了.仔细观察能显像的酒杯——“魔杯”的构成,可以发现它的杯碗底部有圆弧形的凸起,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在这一凸起的下方不远处嵌有一张比透镜直径小得多的龙凤画片…….对照上述清水显硬币的实验原理,我们就不难知道“魔杯”显像的秘密了.四、眼睛与眼镜护眼灯怎样预防近视?眼科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近视和斜视除了先天性生理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如坐姿不当,眼睛与读物的距离太近,或者照明亮度不足,以致使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也可能由于晶状体折光力过强而形成近视.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一种防近视电子台灯,也叫护眼灯.那么,电子护眼台灯为什么能预防近视呢?试验表明,使用护眼灯读书写字,可使青少年的坐姿、视距、照明亮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一旦坐姿不正确或头离桌面的距离太近,护眼灯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与此同时,灯光自动熄灭.坐姿一恢复正常,警报声立即停止,灯光也马上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传统灯具的眩光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为此,科学家们对电子台灯的灯罩进行了特殊设计,从而避免了眩光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护眼灯下读书写字时不易发生视觉疲劳.电子护眼台灯的外壳像机器人,伸出的两只“手臂”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效应,感觉有一名机器人关怀地注视着、强制自己规范读书的姿势.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望远镜拯救了荷兰利珀希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制造商.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让孩子照料他的那些透镜(半成品镜片).好奇的孩子趁他不在,偷偷地拿着他的那些宝贝透镜玩了起来.玩呀,玩呀,最后当孩子把两块透镜放在眼前,一块离眼近一块离眼远时,惊讶地发现:远处原来看不清的东西竟然变得又大又近了!利珀希回到店铺时,孩子马上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利珀希没有因为孩子的贪玩而责怪他,因为他明白孩子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孩子走后,利珀希心里在琢磨,人不可能老是手里拿着两块透镜眺望远方,这太不方便了.于是,他挑选了一根金属管,把透镜安装在管子两端适宜的位置上.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诞生了,利珀希把它称为“视管”.1612年,意大利红衣主教的书记爱奥亚尼斯·狄米西亚尼建议用“望远镜”来称呼利珀希的发明.1650年左右,这个词开始流行至今.那个年代,荷兰正在进行着一场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已经苦战了整整四十年.爱国的利珀希把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献给了荷兰政府,当时荷兰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莫里斯是一位贤能的君主,他对科学很感兴趣,因而立即看出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他给利珀希拨了一大笔钱,命令他为政府生产一批望远镜.荷兰海军使用了这些望远镜后,能在西班牙人发现他们之前就发现敌人,提前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使得荷兰最终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独立战争.第四章物态变化非常导航。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高中物理)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高中物理)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高中物理)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高中物理)介绍教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通过我的教学经验,我想要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激发兴趣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我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实践实验、展示物理现象以及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我发现当学生感到有趣和好奇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应用实践为了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经常设计实践项目和活动。

我相信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组织了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物理实验装置。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他们的物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温故知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经常进行温故知新的教学。

我会在每节课开始时回顾前面学过的相关概念,并与当前的知识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建立新的知识框架。

提供支持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并寻求帮助。

我也经常安排个别辅导时间,与学生讨论他们的研究进展和困难。

通过这些方式,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和支持。

总结来说,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通过激发兴趣、应用实践、温故知新以及提供支持等教学方法,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我相信,通过这些方法,我可以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

物理老师教育叙事文章

物理老师教育叙事文章

物理老师教育叙事文章作为物理老师,我一直以故事的方式来教育我的学生。

我深知,纯粹的理论和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很枯燥乏味。

然而,通过引入故事和叙述,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

下面是一些我以故事为基础的教育叙述,希望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新的想法和启示。

故事一:牛顿的苹果几百年前,一位名叫牛顿的年轻人正坐在树下休息。

突然,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他的头上。

这一刻,牛顿突然意识到,为什么物体会落地而不是飘在空中。

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最终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这个故事,我向学生们解释了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过程。

我告诉他们,科学家的思考往往源于平凡的生活中的奇遇。

从一个掉下来的苹果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激励学生们关注身边的现象,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规律。

故事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这个理论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一蹴而就,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和思考。

在这个故事里,我告诉学生们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特别聪明,但他有一颗坚持不懈的求知心。

他勤奋学习,不断思考,最终开创了新的物理学理论。

通过这个故事,我鼓励学生们不要放弃,要坚持学习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故事三:库仑与静电力库仑是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物理学家,他的贡献之一是揭示了静电的本质。

有一天,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摩擦了一块橡皮棒,突然发现他的头发竖了起来。

他很好奇,开始探究这背后的原理。

通过这个故事,我让学生们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作用。

我告诉他们,科学家的思考往往源于观察和实验。

库仑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静电的规律,这激励学生们注重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

故事四:玻尔与原子理论在20世纪初,原子理论仍然是一个谜。

人们不知道原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也不知道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而玻尔通过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光谱现象的原子模型。

物理教学的小故事

物理教学的小故事

物理教学的小故事物理教学的小故事自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一定要把每一堂课都尽量上到最佳。

在上课时我也努力做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会做的很好。

在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记得在给某个班讲《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实验操作后提出了实验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其中有个同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1.在拉动木块在木板和毛巾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几乎是相等的;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

由于我事先在实验中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而且经验也表明(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在木板上拉动木块摩擦力必定小于在毛巾面上的摩擦力,我换了别的组的弹簧测力计做,情况是一样的。

正在我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时,我突然发现了在拉动木块的同时,木板和毛巾面也在移动,这样我就知道怎么解决了,于是我及时地对教学进行了调整。

师:哪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学生分组讨论(我用学过的相对运动的原理不时地提醒学生)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

生:这种方法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是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接着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看结论和我们的猜想一致不。

结果表明是一致的,我当时就有一种满足感,也许是觉得在课堂上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让自己在众多学生面前觉得尴尬,并且也感谢给我提出问题的那位学生,让我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得到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五篇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五篇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五篇范文)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故事初中物理教学故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实验现象直观形象、重复再现,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室和生活中所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实验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而且还容易烧毁电路设备等,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的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

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

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

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物理教师教育故事案例(3篇)

物理教师教育故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物理教师,肩负着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使命,他们用激情、耐心和智慧,照亮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道路。

本文将以一位优秀物理教师的成长之路为案例,展示物理教师的教育风采。

二、案例背景这位物理教师名叫张华(化名),毕业于我国一所知名师范大学物理系。

从教以来,他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华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三、案例经过1. 初入教坛,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张华老师刚入职时,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他深感压力。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 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张华老师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他总是耐心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3. 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张华老师认为,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要让学生爱上物理,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的乐趣。

为此,他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游戏、多媒体等,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华老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

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5.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张华老师深知,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物理竞赛、科技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物理教学故事

物理教学故事

物理教学故事——如何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凌建勋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地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已经十八年了,在这十八年的教学当中有苦也有乐,苦的是我感觉物理这门课不是很好上,很多学生都感觉物理特别难学,特别是女生更怕学物理,她们上了高中之后还不时打电话告诉我高中物理好难;乐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很多学生都对我说:“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感觉物理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学了,反而觉得物理挺有趣的。

”听见学生这些话,我感觉到很欣慰,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啊,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课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做到这点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讲述我个人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故事。

到底如何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呢?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充满着好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都经历过,而且其中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只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解释其中的道理。

记得我刚毕业的那年我的第一堂课是上《引言》部分,上课时我拿了一大堆的器材进入教室,每个学生都好奇地看着,并私下在议论,开始的几分钟我还挺紧张的,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告诉他们其实物理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接着我还介绍了物理学在高科技方面的应用:例如宇宙飞船的发射,核武器的发明等等都用到物理知识。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听得很有滋味。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演示了几个实验:(1)在一个圆底烧瓶里装一些水,把水烧开后停止加热,当水停止沸腾后马上盖上塞子倒过来,往瓶底浇上冷水,“请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水又冒了很多泡”我告诉他们这是水又沸腾了,这时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开了:“怎么可能会这样呢?冷水不是很冷吗?怎么它能让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呢?真是不可思议!”我知道他们兴趣来了,我就简单讲了一下理由,正当他们听得一知半解的时候,紧接着我又开始演示第二个实验:(2)把长颈漏斗倒过来,底下放一个乒乓球,然后先叫一个同学用力向下吹气,放开手,同学们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都怀疑那位同学不是吹气,而是吸气,我又请了几位同学上来亲身做实验,结果他们都说是向下吹气了,同学们相信了这是事实,纷纷问道:“老师,为什么向下吹乒乓球,它不掉下来呢?”我又给他们讲解了原理。

一个大学物理教师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大学物理教师

一个大学物理教师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大学物理教师

一个大学物理教师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
大学物理教师
一个大学物理教师教学故事
我是一位大学物理教师,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名叫李明。

他是班上的一名平凡学生,但他对物理学非常感兴趣。

我注意到了他的潜力,并决定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每次上课,我都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物理概念,用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我发现李明对这些实验特别感兴趣,他总是积极参与并做好观察记录。

我鼓励他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以促进他的研究和思维能力。

为了帮助李明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我提供了一些额外的研究资源给他。

我建议他阅读物理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并鼓励他参加物理竞赛和学术活动。

我也经常与他进行讨论,解答他的疑问,并帮助他解决遇到的困难。

通过我的指导和李明的努力,他在物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不仅在课堂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成功地参加了物理竞赛,并在
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的成功成为了我作为教师
的骄傲,也激励着其他学生更加努力研究物理。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有意义的事业。

作为一名大学物理教师,我
时刻坚持着独立思考和寻求创新的原则。

我相信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取得成功。

这就是我作为大学物理教师的教育故事。

我将继续致力于教育
事业,并影响更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物理教师。

物理教育教学故事(小编整理)

物理教育教学故事(小编整理)

物理教育教学故事(小编整理)第一篇:物理教育教学故事物理教育教学故事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才能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小记:今天讲浮力,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我先讲述阿基米德与金黄冠的故事,并且将故事情节生动化:“------阿基米德想反正明天上早朝就要没命了,今晚上沐浴一下,死也死的干净。

”讲到这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很感兴趣了,有的开始窃窃偷笑了,都期待着我的下文,我想只要学生笑就意味着学生的神经摆脱了低迷的状态,然后我接着讲故事:“于是阿基米德走进浴池,一脚迈进去,哗的涌出了很多水,看到水溢出,阿基米德大脑灵光一现。

”学生的热情洋溢在脸上,就学生的热情,我马上提出问题:“其实阿基米德就是想清楚了脚伸进水里时,脚与从浴池中溢出的水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你们知道吗?”学生集体回答我:“相等”,我补充:“当然就这么说还准确,要具体的指出谁和谁相等?”学生们很自然的回答:“脚和溢出的水的体积是相等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授课时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师恰当的引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V排。

在后期的浮力练习题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V排的问题上都处理的很好。

因此,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只要以合理的问题为载体,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了,思路就打开了,思维就活跃了,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篇:物理教学故事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

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

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

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

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 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再看看当前交谈中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呵……甚至有的老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

标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一、引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觉得物理是一门枯燥、难懂的科目。

其实,物理并不只是数字、公式和实验,它还是一门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解释生活中许多看似神奇的现象的学科。

本文将通过几个趣味物理故事,引领大家领略物理的魅力,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趣味物理故事引入1.乒乓球的“魔力”有一次,一位学生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球打出界外,按照规则,他需要捡起球重新发球。

然而,他发现当他将球捡起后再抛向空中一点再用力击打,乒乓球竟然可以飞回原来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力加速度和空气阻力的相关知识。

当你将球抛向空中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球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而当球的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再用力击打球的下部,就可以使球产生一个反向的速度,从而飞回原来的位置。

2.水的张力水黾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昆虫,它们可以在水面上行走甚至跳跃。

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他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盆水和一个硬币放在课桌上,然后慢慢地将硬币旋转在水中。

学生们惊讶地看到,水黾的腿竟然可以站在硬币的边缘而不掉下去。

这是因为水面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当硬币在水面上旋转时,会产生一个旋转的“水涡”,这会加强水面的表面张力,从而支持小昆虫在水面上行走或跳跃。

3.热气球的冒险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热气球的活动,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热气球背后的科学原理。

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呢?其实,这是利用了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小的原理。

当热气球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产生的浮力足以支持气球升空。

而且,学生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当热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浅。

这是因为随着气球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热气球的温度上升导致颜色的褪色。

4.隐形飞机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隐形飞机出没的场景,让人惊奇的是现实中也存在隐形飞机。

它的“隐身”原理是什么?原来它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反射和光学折射原理。

我的物理教学故事(故事)

我的物理教学故事(故事)

我的物理教学故事(故事)第一篇:我的物理教学故事(故事)执教初中物理学科故事一则大家都知道电学相对来说比较难,学生学起来也有困难。

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只有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才能感觉不难。

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愿意学呢?通常的做法还是想通过实验拉拢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兴趣,愿意学。

但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做实验的时候学生兴趣来了,但实验完了,兴趣就没了,特别是在画电路图这部分教学,更是让我头疼。

该怎么办呢?根据今年我教的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教学方式。

因为第一节“电荷”采用我演示和学生参与演示的实验模式,学生对实验现象很好奇,积极参与,对电学的学习兴趣也在我的积极鼓动下,一下子提上来了。

对于第二节“电流和电路”,我就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式。

我提前跟学生说:“咱们需要自己买两节1号电池,下节课我们要到实验室上课。

没有电池的不能上实验室。

”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有学生买来电池了,问我“上不上实验室上课。

”我就采取了哄得方式:“今天是你们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电路,我在课堂上演示,看谁观察认真、仔细,电路图会画的很好。

如果每个同学都表现很好,我下节课就一定让你们上实验室上课,而且会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实验、研究。

”学生虽然有点失望,但为了下节课能够上实验室上课,课堂上听课格外的认真,我也不时的激励他们。

在画电路图时,争着、抢着让我批,不用我吱声,自动就讨论谁对谁错,原因是什么。

通过课后反馈,真的是比平常届同时期学生在电路图方面强很多。

本来是由于担心学生到实验室实验,一课时完成不好第二节的教学任务,所以设计成我演示,学生观察的课堂。

但没想到学生热情那么高,没办法,只能采取这种“骗”的方法,既要让学生不太失望,又得笼络住学生的心,没想到歪打正着,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认为教学上最困难的地方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第三节的教学,真的学生在实验室很短时间内不仅按老师的指导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剩余时间我给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随意连接电路。

初中物理教研故事(3篇)

初中物理教研故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物理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物理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开展物理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二、故事梗概某日,我校物理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关于“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张老师主持,全体物理教师参加。

活动中,老师们围绕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三、活动过程1. 问题提出活动开始,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并引导老师们就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发言。

老师们纷纷提出自己在实验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等。

2. 经验分享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张老师邀请经验丰富的王老师分享自己在实验课教学中的经验。

王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实验设备:合理利用现有设备,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作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实验操作: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3)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4)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在王老师分享经验后,老师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各小组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改进措施:(1)完善实验设备: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增加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2)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注重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创新实验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总结发言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张老师对老师们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点评,并强调要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

从物理故事中学习物理原理

从物理故事中学习物理原理

从物理故事中学习物理原理物理是一门对自然界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而物理原理通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来进行解释和说明,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一些令人着迷的物理故事中汲取知识,学习其中的物理原理。

1. 牛顿与苹果这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

据说,当时的物理学家牛顿正坐在一个苹果树下,突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牛顿被这个事件所触动,他开始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向下掉落。

最终,他得出了引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原理不仅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掉落,还揭示了行星运动、地球引力等其他现象的本质。

2. 火箭推进器与牛顿第三定律火箭发射的时候,首先是推进剂通过喷射口被排出,由于质量守恒定律,喷射出去的物质的反作用力会使火箭获得方向相反的推力。

这正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施加的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其上。

火箭发射过程中,喷射出去的物质向后冲出,火箭则会向前推进。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还解释了火箭是如何在太空中航行的。

3. 拉伽朗日点与稳定性在天体物理学中,拉伽朗日点是指两个天体和第三个较小物体组成的系统中,这个较小物体可以保持相对于两个天体静止的位置。

拉伽朗日点的稳定性与艾萨克·牛顿的第二定律相关联。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当较小物体在拉伽朗日点附近稍微偏离平衡位置时,作用于它的引力将使其产生惯性力,将它推回到平衡位置。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拉伽朗日点的概念,还展示了稳定性和平衡的物理原理。

4. 杨氏双缝实验与波粒二象性杨氏双缝实验是光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形成了干涉条纹的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的6个小故事

初中物理教学的6个小故事

初中物理教学的6个小故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小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物理学世界是一个鲜活而完美的世界,需要教师和学生花精力甚至花大精力去理解的科学,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教师也觉得物理课难教。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做才能让物理课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

下面我列举几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讲授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

”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

题目中随着给大锅加热,大锅中的水能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温高于小锅中的水温时,大锅中的水把热传递给小锅中的水,使小锅中的水温升高,直到温度都达到水的沸点。

(2)要继续吸热。

当两个锅中的水温都达到沸点后,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他们之间不会再发生热传递,小锅中的水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无论小和尚烧多长时间,只要大锅里的水不烧干,小锅里的水永远不会沸腾。

本故事可以演变为试题:把盛有水的小锅放入大锅里的水中,给大锅底部慢慢加热,当大锅中的水沸腾时,小锅中的水( )A温度能够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能达到沸点,不能够沸腾C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够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在知识点的考查上是相同的,但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环境,爱护和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了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故事1、初中电学中的趣味性教学初中电学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是可以用于趣味性教学的,这里举“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对比性教学为例。

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因为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电流表,第二学期也学习了电压表,但对于“电阻”这个概念还没有树立,所以我首先给学生引入“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概念。

电流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小很小,可认为为零,因此在电路中电流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可视其为一根导线。

而连接电流表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条有很多沙子的路上铺平石子,让车辆能够顺利通过。

电压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很大,可认为为无限,因此在电路中电流很难通过去,可当作断路。

而连接电压表的过程,就像是在让三峡大坝给截断了,使长江之水蓄在大坝中而流不过去。

既然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一种测量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们的连接并不改变电路的类型,所以在分析电路、连接电路和连接实物图时,就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分析电路时,就将所有的电流表当作导线代替,而将所有的电压表去掉。

连接电路和实物图时,先将基本的电路连接好,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然后把电流表串联到要测量的支路上,最后从要测用电器的两端引出两条线,接至电压表的两端上即可。

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趣味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加深了对它们各自特点的认识,提高了对电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意识到物理原来是可以这样学习的,学习其实是如此有趣味性的,自然而然地感叹学习到知识是要用脑子来优化的。

2、讲究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兴趣培养的又一源泉。

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手势、恰到好处的比喻、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技巧的娴熟、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

“为什么人溺水后先沉后浮?为什么煮肉丸时肉丸也是先沉后浮?”课的开始,善于这样设问,可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

“没有了重力,世界会变成怎样?“没有电,现代化的生活会是怎样?”像这样热烈的讨论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活跃者,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加。

用“龟兔赛跑”寓言让学生做速度运算练习,谈谈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史,讲讲阿基米德的故事,运用这些寓言、历史情节、故事等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

3、演示物体的沉浮条件把铅笔的下端绕上几圈铁丝,按入水中,使其竖直地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放手后,铅笔上浮,最后竖直地浮在水中;若取出再增加铁丝匝数后,可使其下沉,以此来验证物体的沉浮条件。

4、小故事大启发:浅谈新课的导入故事特别是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

通过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出浮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万有引力的教学前,引入苹果落地的故事:牛顿在他家的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首先想到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到地呢?在教学九年级《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时,为了诱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感觉很新奇,他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如关于《杠杆》一节的引入,由这么一个故事引入: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给叙拉古国王希伦。

他在信中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真能撬起地球吗?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教师及时地引入课题。

再如,在引入《浮力》一节时,可以通过讲《死海不死》的故事来提出问题:难道说真的有神灵在相救这些士兵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那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不会沉底呢?新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的作用: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

5、自动上升的试管取一只粗试管,再取一只口径比粗试管稍小一些的细试管。

首先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稍细的空细试管插入粗试管中至大约一半深度处时,迅速将两试管倒置过来,放开细试管后,则会看到细试管并没有落下来,而是在粗试管内缓缓上升。

这是由于细试管的上端没有大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细试管上升。

由于篇幅有限,如直尺、纸张、硬币、橡皮筋、小平面镜等等就不一一列举。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小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创造、分析、探索等能力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6、让我惊讶的课我讲《大气压》时,我用白纸托起一杯水,纸在下面,当时罗东同学就举手问了:“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把杯水拎起来?”我当时就坚定地告之:“肯定不行!这么薄的纸怎能提起一杯水呢?”他虽被我说坐了下来,但大声地说了一句:“那可不一定!”当时还真把我气急了。

“你小家伙纯属捣蛋吧?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下:现在不是讲究新课标下三维等教学思想吗,我今天这节课索性停下来,就让学生难得“玩”一堂课吧。

接着,我就胸有成竹地照罗东同学说的那样做了几次,都不能把杯水托起来,我怕他不相信,让他上来做了几次,也都没有做成功。

座位上学生喊了起来: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纸片就行了!我回答说:纸片一见水都容易变形发软,很难成功的。

特爱提问的李勤就说:“换玻璃片行不行?(学生情绪是一片高涨,根本就忘了举手这回事了,想到什么就叫出来,“对!玻璃片应该行的,”我就让学生到隔壁师傅那儿要了一块不大的方玻片,来做此实验。

经过几次试做后,最终将杯水托了起来(满杯水)!学生一片欢呼。

我惊讶了,待会后,我说:“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见证了,奇迹就在我们手里!罗东同学的一个提问,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大胆想象。

最后,实验取得预想不到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

希望我们同学们在后来的学习中,也要像罗东同学一样,有必必问,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把物理知识掌握好,行吗?”“一定行!”7、一次实验“失误”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刚开始出来工作时,上课有点紧张,写字粉笔容易断,不敢注视学生(特别是女生),手有点抖,说话不流畅,有一次在演示二力平衡实验时,左右两边挂上不同的钩码看小车是否受力平衡?那是为了让小车能有明显的运动效果,我在左边挂了4个钩码,而右边只挂了1个钩码,本来放手后运动一会儿就要用手按住才不会掉下来的,由于紧张手没及时按住,那4个钩码打在我的脚上,我夸张地“哎哟”,学生们大笑起来,后来在考试时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不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的。

这次“失误”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8、力学的引入力学是初三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整个初三阶段的力学,所以对力学的引入,我比较注重,所以记录下力学引入的小故事,纯粹个人愚见,各位前辈勿见笑。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四课“力”,刚好这节课是轮到自己开公开课。

一上课,先讲今天我们要研究初三阶段相当重要的知识点,跟后面知识很多内容都紧密联系,那就是:力学。

首先通过一个小小的现象感受一下力学,老师需要一个气球,很明显,现场没有发现气球,假装说太匆忙,忘了买气球,接着就跟同学说借张纸,班长递来一张准备好的特殊纸张(火纸,魔术道具,一点火瞬间燃烧),接着拿出火机,一点火瞬间燃烧,手中出现一个气球,同学们惊奇,顿时全班的目光被吸引过来,全部充满好奇,这时故作虚悬,称自己平时想要什么东西都是变出来的,偶尔可以变变钱,教书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接着对大家说:“接下来,老师要表演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卖一下关子,接着说:“那就是。

吹气球”大家笑,吹涨气球后,衣服边上拔下枚准备好的针,问大家:“针刺向吹张的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都说肯定会爆破,我摇着头说:“嗯,对普通人来说,针刺向气球肯定是爆破,但对于老师不是普通人来说,怎么可能出现那种情况,我要把针刺进去而且不会爆。

”大家表情迷惑,表现出不相信,我当着大家的面把针刺进去,能听到清脆的声音,奇怪的是,真的不会破,针还可以刺在气球上。

大家惊奇,我就说:“这件事情相当的不可思议。

”大家都点头说是,我接着说:“到底哪里不可思议呢?这么精彩的表演竟然没有一点点掌声,不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吗?”大家才反应过来,猛鼓掌,我示意安静,接着说:“鼓掌只是为了让大家更集中注意力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前面的同学仔细观察,发现气球上贴着一个小小的透明胶,不仔细看不出来,针刚好刺进贴有胶布的区域。

我解释:“针刺向气球,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气球膜比较薄,会迅速向四周扩散,出现爆破,但贴了个透明胶,当力要扩散时,起到阻挡力扩散的效果,所以不会出现爆破,所以力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要掌握好知识,联系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好好学好力学的基础,相当关键,那么大家打开课本,学习本节课知识-----力。

”通过这个力学的引入,同学们对力学相当感兴趣,甚至很多同学对物理都充满好奇和兴趣,学习物理的劲头很足,成绩大有提高,看来物理教学偶尔结合小魔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自己教书以来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大家见笑,不足、错误之处,还望前辈多多提醒指点。

9、因势利导、把握课堂秩序六月的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教室内,同学们正静静地听我上物理课。

窗外,知了正叫个不停,树叶一动不动地挂在树上,一丝风儿也没有。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调皮的东东顿时高声叫嚷起来,是“爆炸声”,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叽叽嚷嚷的都在议论这突如期来的响声,我知道,同学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一时半会是不会安静下来继续听我讲课的,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正看着我,如何管好课堂纪律,我正想大发雷霆,顺便把东东教训一番。

但转念一想,发火效果肯定不太,而且初二的学生的判逆心理特强,认知能力也强,如果顺势用物理知识解释刚才的“爆炸声”,同学们肯定特乐意听。

于是,我问:“刚才是自行车的爆胎声,对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家都知道窗外正摆放着一排排的自行车,我又问:“有谁知道为什么会爆胎?”同学们面面相觑,有的同学略知一二说气太满,但又不知作何具体的解释,我告诉同学们,气体受热膨胀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有时会“放炮”,就是因为胎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大到一定程度,车胎就被胀破了,所以,热天给车胎充气不宜太多,要留有余地。

同学们佩服地望着我,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只有更好地学习物理,你们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