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有答案)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态度。
23(1)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0 年2 月,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基本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辨析比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_年4 月至7 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出席会议。
(2)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成果: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意义: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4 月,29 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
(2)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了赞扬和拥护。
(4)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亚非人民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思维点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论基础。
(2)“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定《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定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定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政策以保障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
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条线,一大片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国际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二〕能力提高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开拓外交新局面2.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3.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三〕延伸拓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以下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实行“无敌国外交”D.参加万隆会议〔四〕模拟练习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苏谈判C.中美谈判D.中缅谈判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②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管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 ( ) A .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 B .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 .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 .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2009·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
该会议是 ( )A.不结盟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B.“求同存异”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7. (2008·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课堂小结】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50年代中期)【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50年代中期(1955)的外交方针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识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的重要价值。
3. 联系、比较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政策、四个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五项原则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以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激烈。
美国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2)国内现实:新中国诞生。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3)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2.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总原则):的和平外交方针。
3.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问题导引:1.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是什么?有何表现和意义?(1)“另起炉灶”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________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得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内涵:首先是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________,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内容。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2)难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涉及到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与历史的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较难理解。
【学法指导】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含义和作用1.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阵营削弱;②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③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④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国内形势:①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②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内容含义作用“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团结世界人民”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
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②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首先写了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再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
周恩来于1953 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把外交方针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与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含义: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处于孤立地位。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
易误提醒“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经过(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概念辨析“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深化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第一次是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分三步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第一步,清理自身,通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自身沉疴、轻装上阵;第二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外交孤立;第三步,积极争取同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知识结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读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两极格局的世界态势,人民政府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应用(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 A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合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并未放弃冷战,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并且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朝鲜半岛并未统一,故D 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应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政策。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指导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应用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
答案方针: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唐家璇应用依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答案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首倡至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与各国求同存异、和平发展。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应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体现在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答案 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B项正确。
1.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 )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D.改革开放答案 A解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故A正确。
2.《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基本方针(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答案 D解析《共同纲领》中的规定,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完全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D正确。
3.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
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一国两制”政策B.提出“一边倒”政策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所学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D选项正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答案 D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由注重意识形态向国家外交转变,D正确。
5.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B 项正确。
6.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 )A.援助亚非B.另起炉灶C.科教兴国D.求同存异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为了促进大会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课时训练[基础对点训练]题组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三句话,故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A、B、D三项只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故选C。
2.“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故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