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澍为例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2000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方案) (2003年,已建成) (2003年,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3-2004,方案) (2002-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5年,已建成)
小 结
参考文献
【 1 】行走城市委员会编, 《王澍建筑地图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 2 ,( 8 ) 【 2 】王澍编著, 《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8 ) 【 3 】王澍 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 DOM US CHINA , 2009 , (5) 【 4 】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学报, 2008 , (9) 【 5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 1999 ,( 4 ) 【 6 】周亮 戴月,阅读王澍,中外建筑, 2008 ,( 3 )
LA FIN
解 读 王 澍 的 人 文 建 筑
山 水 营 造 的 诗 意
————
1963年11月 4 日 生 于新疆 ,在西 安 生 活 。 他 于 1 9 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 系,1988年获得东 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 业,2000年获同济 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硕 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 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执 着 践 行 中国本土建 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 筑家”美誉。代表作 品有宁波历史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世博会 宁 波 滕 头 案例馆、苏 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 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等。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王澍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应用摘要】:面对当代多元化的现代建筑,许多中国本土设计被西方建筑所掩盖,缺失了自己所应有的特色。
王澍,作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去,展现了中国建筑所应具有的独特魅力。
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建筑师王澍及其建筑设计作品,探索其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今后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发展、融合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王澍建筑设计1.前言中国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亚洲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
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因为种种政治、自然、人文等因素,人们追求“现代”,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日趋减少。
在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奇思怪异的西方现代建筑,传统文化的精髓难以得到体现。
以王澍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不断地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探讨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代建筑的体现。
2.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中国在构建自己的现代建筑之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
中国现代建筑历程自建国1949年开始,但新中国成立最初,百废待兴,现代建筑的正式开始延续是自20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从长春鸽子楼(1951年),天桥剧场(1953年),到建国十周年的首都十大建筑(1959年)等现代建筑,使得中国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
中国文革(1965年——1976年)的开始使建筑发展几近停滞。
1972年,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多,以宾馆为序幕的现代建筑兴盛起来,如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走出封闭的环境,外界的新理念令中国建筑师耳目一新,1982年贝聿铭的香山饭店掀起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主义结合的大讨论,唤起了注重历史和尊重文脉的声音,结合历史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张锦秋等)在特定地域重塑。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王澍:让传统活在当代
2012년 5월 왕수는 프리츠커상을 수상하였다. 이는 세계 건축계의 노벨상으로 일컬어지는 권위 있는 상이다. 당시 51세였던 그는 중국인으로는 최초로 이 상을 수상하였으며, 동시에 역대 최연소 수상자가 되었다. 하지만, 그의 이름을 세계에 각인시킨 것은 이번이 결코 처음이 아니었다. 2010년 그의 작품‘붕괴하는 돔’으로 제12회 비네스 건축 비엔날레에서 특별 영예상을 수상하면서 중국 최초의 수상자가 되었다. 2011년 프랑스 건축대학 금상을 수상하였는데, 이 또한 중국인으로는 최초의 수상이었다. 같은 해 하버드대학교 대학원으로부터 2011-2012 학기 켄조단게 명예교수로 초청되어 중국인으로는 최초로 이러한 영광을 안게 되었다.‘비주류’건축가많은 유명한 건축가들이 해외 유학파인 것과는 달리 왕수는 줄곧 국내에서 경험을 쌓은 국내파로 둥난(東南)대학에서 학사 및 석사과정을 마치고 퉁지(同濟)대학교에서 박사학위를 취득하였다. 지금은 중국미술대학에서 교편을 잡고 있다. 업계의 한 인사는“왕수가 지금까지 수상한 유명한 상들 가운데 국내에서 받은 것은 극소수에 불과합니다”라는 의미심장한 말을 남겼다.‘비주류’라는 명칭은 그가 건축업계에 발을 들여 놓자마자 그를 따라다닌 트레이드 마크가 되었다. 이는 그의 대학시절로 거슬러 올라가는데, 당시 그의 동창생이“학창시절의 왕수는 모범생과는 거리가 있었습니다. 심지어 그의 박사학위 논문도 우수한 것으로 인정 받지는 못하였습니다”라고 말하였다. “도대체 아무리 봐도 뭔지 모르겠다”며 많은 사람들이 그의 작품을 이 같이 평하였다. 최초의 작품인 쑤저우(蘇州)대학교의 문정(文正)대학 도서관 건물 및 나중에 대표적 수상작인 중국미술대학교 샹산(象山)캠퍼집중 취재 金桥视点유엔 부사무총장이자, 거주국 국장인 후안 카를로스는 그의 작품에대하여“그의 작품들은 모두 매우흥미로운 것들로산업화 시대에 쏟아져 나오는 대량의 건축물들과는다른 것들입니다.그는 중국의 새로운 전문성과 책임감을 대표하는 건축가입니다”라고평하였다.王澍:让传统活在当代2012년 5월 25일 오후, 세계 건축계의 노벨상으로 일컬어지는 프리츠커상 수상식이 베이징(北京)에서 열렸다. 왕수가 이 상을 수상하였다. 이로써 그는 최초로 이 상을 수상한 중국 건축사가 되었다. 2012年5月25日下午,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颁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殊荣,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建筑师。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且自成体系。
自从我国引入西方现代建筑以来,大量的探索已经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做了很多,并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
中国建筑师王澍在探索传统与现代建筑融合上得到了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王澍的建筑作品当地的文化底蕴得到保留,国际化的设计也得到了展现。
论文解读和分析了王澍的作品对传统元素的运用,深入的挖掘了他的设计理念。
标签: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统元素;运用王澍获得的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引起了中国建筑界的轰鸣,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澍获奖带来的启示将会影响到中国设计领域,启示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脉。
对于传统元素的现代运用,大部分建筑师还是停留在表面运用程度上,仅仅是将传统元素强加到现代建筑之上,这种表现传统文化的方式就显得不伦不类,传统元素的韵味更加没有得到体现。
在王澍的建筑设计中,深入的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形式的利用和发掘非常重视,并且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1、中国传统元素及其运用形式1.1中国传统元素的功能价值与特点中国传统元素的功能价值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功能价值,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就是传统元素,它在一定时期内印证着城市发展及生活变迁。
通过对于传统元素各个方面的探索,我们能够窥探到我们的历史,掌握到城市的根本。
二是艺术功能价值,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精神元素还是物质元素都是经过产生、积累、发展过程然后才传承下来的。
在它们当中的古代器具、舞蹈、戏剧、建筑等都极具艺术感,在他们身上都极具美学特质,也是审美观和人生观在一定时期的具体表现,艺术演进的过程得到了记载。
三是社会功能价值,在某个区域人们长时间的生活了以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复杂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这种无形的联系,在社会当中传统元素便充当这种紧密的联系,这就是传统元素的社会价值。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谢谢倾听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 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 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 “空间”和“场所”的思 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 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 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 “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 许多扇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 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 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 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 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往往 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 步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 完成的。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 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暧昧的隐喻。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 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 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 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 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 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 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 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 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 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说王澍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 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 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 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 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 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 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 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 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 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以王澍作品为例谈建构
以建筑师王澍作品为例浅谈对建构的认识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建构基本概念从狭义建筑构造的概念出发,进而阐述了更高层次的上升到文化,体现文质彬彬的建构艺术概念,第二部分介绍建筑师王澍的几个建筑作品,通过作品更深层次的体会建构的艺术性更好的认识建构……一:建构的概念建构狭义上是指建筑构造,是建筑学的一个词语,也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它是指对建筑建造的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它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对整体的设计创意的一种最终表现,同样也对设计创意起着制约作用。
它具体是指通过构造方案、构配件组成的节点、细部构造及相互间的连接和对材料的选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的实体的构成成为可能,并完成建筑物的整体与空间的形成。
建筑构造手段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建构是对结构和建造逻辑的表现形式。
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更多的要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美学、建筑施工和建筑经济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同样还要考虑建筑物功能要求,对细部的做法和构件的连接,受力的合理性等都要进行考虑。
这个意义上的建筑构造的目的更多的是提供适用、经济、美观的构造方案。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然而广义上的建构是一种超越简单建筑构造技术本身的一种概念,是一种上升到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等领域的一种研究。
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感觉,一种能引起感悟与共鸣的精神,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一种让人心灵愉悦振奋分感觉。
它反映一种本质的东西,一种通过具体的物象表达一种意境。
它的构造是一种诗意的构造,是一种上升到艺术的造型行为。
建构是在建筑设计中的移情的特殊显示,是对力的体验,力的联系上的表达,建构不仅要组织结构,同时还要表达感情。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钱江时代为例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中国,有部分盲目照搬西方现代设计的建筑,一些设计师被商业逐利的价值观所左右,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渐行渐远。
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的建筑作品植根于本土文化底蕴,兼具传统元素与国际化设计。
该文通过分析王澍设计的商业建筑钱江时代阐述其对现代与中国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重新梳理和编排,给中国建筑赋予新生命,为现代建筑的传承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项目概况钱江时代位于杭州市东南部钱塘江畔,东南临钱塘江滨大道,东北临杭州市南大门钱江三桥,西北以新塘河为界,西南紧邻天福花园、临江风帆。
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呈不规则条状。
这座以“城市性建筑”为建筑理念的作品,打破了原有的住宅布局形式,重塑传统的城市氛围,构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属性。
建筑外立面主色调为白色和灰色,白色材料为乳胶漆,灰色用材为混凝土。
这两种色调主要提取自传统江南民居中的白墙灰瓦。
二、中国式住宅——重建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道出了中国古人如何看待邻里关系,突出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古时候的邻居相处和谐,你来我往,人与人之间也比较坦诚。
然而,现在部分城市建筑设计师缺乏民族自信心,盲目向西方国家学习,现代建筑在城市中林立。
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住宅小区往往被一面面围墙围住,与外界完全隔离,形成一个个封闭性的堡垒,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人们之间多了一份冷漠,少了一份安全感,传统的和谐、融洽的街坊格局被彻底打破,人们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睡觉,失去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住宅也失去了中国传统意义上“家”的内涵。
王澍为了找回传统的“家”的回忆、和谐的邻里环境、自己的归属感,在垂直住宅中以交通核(将筒体处理成为中心竖向交通区)为中心组织,在同一平面内将四个户型组织起来,这些构造单位提供了一个特定场所的精神空间,不仅为所有住户提供了一块可共享的公共交往空间,还增强了每层、每户的邻里交流,并且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结构、设备、园艺等),实现在一定空间内的园林式自由建造(也就是各自拥有小庭院可以种植植物),通过植物让人找到一种归属感。
携旧立新——从王澍作品看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携旧立新——从王澍作品看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摘要:王澍的建筑创作作品以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创新方式受到国际建筑学界广泛关注。
通过对王澍的作品及其特点进行研究,解读他的一些理念和创新方式,进而对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可以有所启发。
关键词:王澍;本土文化;创新;生态前言现今的中国本土设计在世界上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
似乎我们的水平与世界相当,但难以寻得一个闪光点引世人所注目。
如何突破与创新已不是新问题了。
古为今用是探讨的一个焦点。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呼吁声浪中,却少有成功之作。
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第一次颁发给中国设计师,王澍。
他的作品和思想之所以能得到国际性的认可,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成功挖掘,又与当下社会的诉求有应和之处,甚至是前瞻性的。
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从王澍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坚持这的态度和理念,正是这些态度和理念,使其作品表现出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特点。
[1]从中对于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也可以有所启发。
1王澍作品中的态度1.1业余——用自由制造意外效果王澍将自己看做是一个业余的建筑师,这是他自我定位的一个概括。
在他看来,业余建筑师不再彻底的控制建造活动,而是将零碎、细枝末节的活动以及对建造的完善修补留给房子的使用者。
这样避免得了片面和不切实际。
业余就是在强调自由比规则有更高的价值,就像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
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王澍在设计中强调体验性和感悟性。
设计因为使用者的在场而赋予新的、独特的意义。
正是这样的自由和业余性使其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意料之外的效果。
1.2文人——用文化传达本土精髓王澍的设计中表现出他的文人气质的作品比比皆是。
他认为“建筑师首先的是一个文人”。
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辞藻笔墨,都强烈的感染着他。
要做好本土设计,就必须学国学、学美学、感受华夏民族的气韵。
文化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财富,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
sPEclALcoNT开旧uTloN特稿fr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赖德霖摘量/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离.刘敦桢.郭黛垣.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
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
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关键饲/王澍普利兹克奖文人建筑ABSTRACT,ThlsessavstudlesthearchitectureOfWangShu,the2012LaureateOflhePmzkerArchiteclurePrize.InlhecontextOflherevlvalanddevelODmentofChinese砒eratiarchItecturaItradⅢonInthetwenIleIhandthetwentvflrstcenlurIesThetraJectOryOfthlshlstOry.astheaulhorpoIntsout.Isdelineatedbyt11ewOrkOfeIghIarchitecIsandarchilecluralhistoriansThevarelheIraditIon’sdlscOvererTOn口Jun.themlerp他lersUuDunzhen,GuoDaiheng,ZhangJlnqIu,andHanPao・leh,thedeVelOpersFengJIzhongandIMPei,andWanghlmse¨Whl怕eachendeavOredtorevIvethlstradⅢOnasacontrlbutlontOthewOr旧dlscOurseOfmOdernarchIlecture,WangIsthem0甜pmminentamOngthem.NOtOnlyIshIsexperlmentIarge¨nscaleandmO悖varmdmtypelhantheothers,jlaIso悖"edshisun岣ueexpbratIon0fthe3paceandtIme”aditionhChln酷eI}lerallarchIlecturewhichlsdIHe怕ntfmmtheuniversalandpresenI・tenseconceptofspace瑙memM0dem阱archlleclureTheauthorarguesthatthespaceWangcreatedreflectshIsunderstandmaofChinese¨teratlgardensandIandscapepaIntIn9s,andthetImethatpeOpIeexperlencelnh}sarchItecIureIs“presentperfect.“a¨teratianquaInydemons”atedinWang’sarch'tecturebythemimreanddverl印pingofbu“dI“gmaterIaIsfromdiffe悖nthIglorIcaIDeriodsKEYWORDS,WanaShu.1hePritzkerArc…lecturePrizeliteratiarchitecture作者单位:美国路易缝尔丈学艺求幕收稿日期:201204—10笔者对王澍设计的关注与自己对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问题的思考有关。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摘要: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公民中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将此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说明了中国在建筑发展方面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王澍的作品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着“新简中式”的风格,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简中式风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其次结合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分析如何体现了这一风格的特点;最后,对王澍及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简中式”风格;王澍;传统文化;作品分析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memories -- Reading Wang Shu's works YIN zeng-chao(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Shandong.)Abstract: In 2012, Wang Shu became the first general Liz prize China citizens architect. General Liz prize is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Nobel award, the award to a Chinese architects that Chinese gained world recognition i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works of Wang Shu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new simple Chinese" style,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Jane style;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works of Wang Shu -- Analysis of how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Ningbo Museum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yle; finally, put forward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Wang Shu and his works.Key words:New Chinese style;Wang shu;Traditional culture;Analysis of works1引言客观来讲,王澍并不是一个高产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主要建成于2000年以后,虽数量较少但件件精品,这也是他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原因。
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当代建筑评论结课报告姓名:班级:学号:联系电话:2014.4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摘要:(150字以内)本文从当前中国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深入分析思考了王澍获奖所带来的启示。
并详细分析了笔者从中归纳出的对于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三种手法:“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共存的思考与评价,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5个以内)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传统建筑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地方性与中国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度、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不断出现,中国建筑在惊叹其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变革,“千城一面”、“曼哈顿区”遍布全国的现象让人们慢慢从对西化建筑的迷恋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反思: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期望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1 中国建筑现状思考城市化的浪潮给中国建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必然要回归本土特色,即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寻求地方特色作为落脚点,才能有长远发展下去的潜力。
在《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一文中,作者指出:“飞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致我们的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
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1)我对作者三“失”的观点非常赞同,现阶段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的学术问题还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工程中,这三点问题与缺失十分突出,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所反映出的是建筑文化价值被歪曲以至被否定的现状,建筑的存在越来越脱离建筑基本原理的要求;“跨文化对话失语”所反映出的是传统建筑文化被西方的建筑文化所排挤,传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找不到合适的容身之所;“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的副作用则更为明显,政府及领导权力在建筑领域的泛滥和越界严重干扰了建筑正常运行机制,催生出了许多畸形的“建筑怪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王澍为例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的发展,我们传统的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慢慢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对西方现代派建筑的简单的重复和模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打开国门迎接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西方建筑理论就对国内建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狂风暴雨般的袭击。
国内大多数建筑师也盲目跟风,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其缓慢甚至衰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欧风到近些十年左右中国内陆摩天大楼盲目追高得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现在的建筑发展趋势可是说是一种不健康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发展模式。
中国当代建筑是正好碰到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非常少见的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的快速的建设。
在这种非常时期,建筑师有着特殊的责任。
建筑师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摩天城市网”刚刚发布的《2012摩天城市报告》显示,470座摩天大楼已经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这与全球摩天第一大国——美国现有的533座相比,还略有逊色,但胜负正在逆转。
中国在建摩天大楼还有332座,另有516座已经完成土地拍卖、设计招标或已奠基。
而美国在建及规划的摩天大楼只有30座。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超过152米(约合500英尺)的摩天大楼总数傲视全球。
例如大陆在建的上海中心设计高度为632米,总投资为146亿元人民币;北京中国尊设计高度528米,总投资 240亿元人民币;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设计高度606米,总投资 300亿人民币。
对于西方的建筑及其理论,我们了解的还很肤浅,我们今天许多创作还停留在漫无目的的模仿与重复中,甚至有盲目跟风的嫌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方建筑理论只是它的果实,而想要真正了解西方建筑理论的精髓,我们势必要消除浮躁之风,从西方建筑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去看待、理解,运用和发展西方建筑理论。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和重复的阶段。
正如吴良镛院士所说:“尽管我们过去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而今日仍存在不少困惑。
”近些年来在建筑史学、建筑实践方面虽然有可喜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对我们的理论建筑设起到了足够的影响。
我们在谈要活跃自己思维的同时一般总是希望注意不要陷入盲目跟风,追求时尚的误区,更不要把建筑等同绘画和雕塑一样纯艺术的东西,从而过分热衷于那些有悖理论或不合逻辑的新潮或前卫。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进攻,但是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探索之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惊喜,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王澍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
在中国自己的家建筑文化快要消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终于有看到了一丝曙光。
王澍的建筑总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根植于中国产同文化的基础上他总是在探寻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的建筑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一样,指引人们的内心。
我们相信一个颇具声望的奖项能变现出对一个国家的愿景和所持的预期和忧虑,指引其作出重要变革,我们希望通过王澍的这次获奖,能够唤起中国建筑文化的活力.在普利策奖颁奖典礼上,王澍对中国当代建筑提出里一系列的疑问:“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和民间建造中找到更有智慧的方式,从身边的生活和个人的真是感受入手,如何探求一种非虚构的、非象征的、非闪闪发光的、非标志性的建筑文化表达方式,如何在强大的现代制度中坚持一种独立的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王澍还经常说:“每一次设计建筑,我都不只是在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在一条重返自然地道路。
王澍认为导致了思想与感性的分裂,以及抽象建筑堆积的结果造成了原有建筑文化语言的支离破碎,损害了有利于抽象几何学的诗意的形式。
思想和感性分裂造成了建筑中人性的丧失,建筑师灵魂的丧失,可以说在现代建筑中,已经很南嗅到精神的问道了,所以在王澍的建筑中,他一直拒绝使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抽象符号,而是以一种更加感性和智慧的方式重新整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空间的诗语结构。
王澍经常称自己是以为业余建筑师,他认为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
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从王澍的建筑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隐约间我们还能感受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
王澍经常说:“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创造者怀着对传统的恐惧,试图用抽象分析的语言再造一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一个可以希冀的乌托邦幻想,但是摆脱了历史主义贬值的符号,却无言地伸向那笛卡尔理性抽象式样的亡灵。
最终以“章法”“模式”残暴压制感性和潜意识,这种集中于现代主义中的文化病理,源于分析模式最终也不能逃离固有文化的压抑,不能超越人自身的生存圈限。
面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爆发出的问题,王澍以一种勇敢的反对的姿态站出来,然后用一种实验性的方式对这个时代所爆发出的问题予以正面的回答。
下面我就以王澍的一个代表宁波博物馆作来探讨一下王澍的建筑理论。
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经济开发区,2008年8月,宁波博物馆落成,同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王澍在做宁波博物馆之前在基地附近做了大量调查,基地原来有30个美丽的村庄,当时他们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已经拆掉了二十九个半,王澍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回忆的地方,所以宁波博物馆表面上的砖瓦都是从当地拆掉的村落的废墟里重新收集起来的,王澍说:“我要把所有的回忆都收藏在这里,因为它是博物馆,它就是用来收藏时间的,收藏回忆的。
”在收藏回忆的同时王澍还强调我们要继续往前走,所以王澍在博物馆的上半部分采用了混凝土材料,用毛竹做模版,让这种人工的材料带有一种自然的感觉。
而且在做宁波博物馆之前,王澍已经知道当地政府把经济开发区称为“小曼哈顿”,在经济开发区附近将有一百栋至少一百米高的玻璃钢筋混凝土建筑,而王澍为了保有这个地方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意采用从周围收集的从旧房上拆下来的砖瓦做建筑的表皮。
王澍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去于现代建筑之都进行抗衡。
王澍称他的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山水画,他经常说他最喜欢的两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万壑松风图》和《西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究写意瑜朦胧之美。
而王澍在创作宁波博物馆是也深受这种意境的感染,宁波博物馆的底层平面是个简单的长方形,但它朝上生长的时候这这建筑就开始开裂,如果说下面是非常统一的,上面就开始自由,是一种自由开裂的状态,这种开裂的状态又隐隐约约的像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对于山体的表达方式,但它又是几何形的,它又是一个建筑,它是几者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抽象的玩味。
王澍的一次旅行也同样对他的宁波博物馆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一次旅行途中看到华山看到华山顶部非常奇异,像炸开的一样,然后他就下车一个人爬上华山,可是当他爬上去后他却看不到那种开裂的感觉了。
宁波博物馆在远处看像一个开裂的山体,可是走进去的时候永远都看不到开裂的状态。
走进宁波博物馆,我们似乎在一个古村落或古城之中,建筑看起来似山似城。
走在立面我们似乎感觉走在江南古村落一样,有一种烟雨朦胧的感觉。
至此我们也许能感受到王澍建筑的抽象几何学诗意形式,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数建筑一样,仅仅停留在一个模仿现实的平面上。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宁静和安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这种人工于自然之间的状态是中国文化最擅长的。
从宁波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下半部分的表皮用周围村落的旧的砖瓦来做,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留住人们对于当地传统风俗文化的一种回忆。
但是博物馆是现代建筑,而且处在现代建筑的包围当中,怎样让传统与现代产生对话呢?王澍用一种似逻辑非逻辑的表达方式来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产生对话。
从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表皮虽然用的是旧的砖瓦,但是它们的砌筑方式却是一种非逻辑的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的方式。
如果说下半部分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建筑语言产生了良好的对话的话,那么建筑的上半部分体现的中国传中文化的另一种力量,人工于自然之间的对话。
建筑上半部分用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砌筑,那么怎样让现代的人工的材料与自然发生对话呢?王澍用毛竹做混凝土的模版,当模版拆除后,混凝土表面就留下的毛竹凹凸的痕迹。
这样建筑就有了一种半人工半天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