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内 蒙 访 古 翦伯赞
高中语文第4课《内蒙访古》课件(2)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嬴姓赵氏,名雍, 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 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 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死后
作者翦伯赞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
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 的专题。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 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 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 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忍以 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 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 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 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 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 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 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 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涉及了教多 的历史、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了 解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 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 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 种渠道进行查阅,开阔视野,增加感性认 识,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字词
[居庸(yō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
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 [塞(sà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 [峪(yù)口] 山谷 [绵亘(gèn)] (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
[麓(lù)] 山脚下 [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最早发表于1961年12月13日的《人 民日报》,后收于文物出版社出的《内蒙访古》 集子中,1961年夏,作者和范文澜、吕振羽等应 乌兰夫(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邀请, 访问了对史学家富有诱惑力的内蒙,历时2个月, 行程15000余里。归来后,作者欣然挥笔写下了 这篇别具风格的访古记。开头,以小序形式交代 了撰文起因。正文以游踪为线索写访古见闻,共 分六章。课文选了二、三两章。
内蒙访古
秋天比其他草凋零得迟,远望呈黛青
色,故称青冢。
单于(chá n):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夯筑(hāng):打夯筑成。
2、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样的路线进行访问的? 作者的游踪顺序是: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 麓→大青山上。? 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条 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 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 址(修筑原因、地理位置、遗址面貌)、赵武 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些内容是以作者的游踪组 织在一起的。
四、布置作业
1、预习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在大青山下
二、讲解课文
1、简要复习第一部分内容,顺着作者的 游踪,引入第二部分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接着,作者便从大青山上游访到大青山下, 让我们顺着这个游踪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 容。
二、解题。
《内蒙访古》中的“访”,是 探访、寻求的意思,“内蒙”,表 明“访古”的地域,“访古”,则 表明本文的记叙范围——名胜古迹。
一段最古的长城
居庸关
居庸关
塞外风光
大青山
大青山南麓
赵长城遗址
1、生字词语
居庸关(yōng) 峪口(yù ):山谷。 塞外(sà i):长城以北的地区。 山麓(lù ):山脚
①②为 记叙 , ③为 议论。叙议间的关系:
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三、小结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 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 的记叙与议论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 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 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 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 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 系的思想。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
板书:
结束
原 情 欢 林 听 险 了铭 起 北 凝 宛 。如思 笑莽 到滩 心 故升重若 同 ,江 的 原 情 故 , 的 这 乡 腾 。 一 母 永河 小 中 思 乡 是 直情 是 的 出 牧 缕 亲 远能 溪 回 是 的 杨 到结 一 交 的 野 挥 在 蓬改 , 肠 田 呼 柳 永。 片 响 爱 、 之 轻 勃道 是 荡 畴 唤 还 远当 永 时 , 桦 不 轻 而, 夏 气 牧 。 是 。生 不 , 远 林 去 地 苍岁 夜 的 场 荆 无命 褪 满 悠 、 , 讲 翠月 星 呐 上 蔓 论生 色 眼 悠 碧 难 述 ,可 空 喊 播 , 走源 的 都 、 空 以 : 历递 里 , 青 哪 得于 胎 是 绿 、 言 牧 时嬗 的 是 染 怕 多此 记 青 漫 清 传 草 空。 流 深 翠 地 远, , 青 漫 泉 的 永 而只 萤 山 的 老 ,你 这 的 。 , 情 远 亘有 点 幽 春 天 是便 是 思 当 从 愫 扎 古对 点 谷 风 荒 通属 一 念 心 雄 , 根 不故 。 间 , , 途于 段 。 弦 阔 飘 在 变乡 淙 是 也 还她 刻 鼓 的 忽 草 的 淙丛 会是 骨 荡塞且
麓(lù)] 山脚下 [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 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镂(ló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 字。镂:雕刻。 [驿(yì )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 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zhǒng)]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 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 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 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翦伯赞散文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前史系主任。
曾参加北伐战役。
我国出名前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公民共和国树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心公民政府政务院文明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心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前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心民族学院教授,我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我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榜首届全国政协委员、榜首、二、三届全国公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前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约请,拜访了内蒙古自治区。
拜访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拜访的收成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能够用最简略的话归纳这次拜访的收成,那便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识。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歌内蒙,关于前史学家来说,是一个赋有诱惑力的当地,由于这儿在悠长的前史时期中,一向是游牧民族日子和活动的前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前史活动又是我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国际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华章。
可是这个前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翻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满足的留意。
不知从什么时分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许更早,它就以一个微弱的民族呈现于前史。
今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终,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区域,走上前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区域消逝,退出前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一起呈现于内蒙区域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相同从前史上掠过,最大大都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仅仅一些前史遗址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倾诉他们曩昔的昌盛。
有些连前史的遗址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前史文献上保存一些简略的记载。
可是这些游牧民族在曩昔都从前在内蒙区域或许在更宽广的国际演出过绘声绘色的前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儿发出了轰动国际的号令。
高一语文内蒙访古 教案
高一语文内蒙访古一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团结。
2. 借助课文中有关词句,概括内容要点。
3. 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以第一部分为例)教学难点:1)第二段中一段史料的理解2)如何借助课文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读式教学过程:一. 单元要点及本课学习重点二. 简介作者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曾任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政协委员,先后完成《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三. 解题访:探访,探寻,可见本文是访古、游记本文是翦伯赞应乌兰夫邀请,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一同访问内蒙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四. 提问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题:本文是一篇访古游记,在这二部分中写了几处古迹?是什么?明确: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在大青山下:(1)汉代城堡(2)青冢(昭君墓)五. 作业完成《导学导练》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内蒙访古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一. 访:探访,寻访二. 体裁:访古、游记三. 古迹: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在大青山下汉化城堡青冢⎧⎨⎪⎩⎪二课型:讲读教学目标:分析“一段最古的长城”,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读法教学过程:一. 检复:用纸条形式考察字词,其它学生听写二. 分析第一部分层次特点(一)按书后习题二,逐题提问学生,明确问题答案1、2塞外风光3、4、5在青山南北两麓的自然环境6、7阐述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性以第七段为例,讲利用句与句间的结构关系,概括本段内容要点:思考题(1)这段共有几句话,在每句前加标号。
(2)如果本段分二层,如何分?两层间关系? (3)(1)(2)(3)如果分层,如何分?两层间关系 (4)(2)(3)句间关系是什么?(并列) 明确 图表表示即:概括这段内容8、9叙写赵长城处于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高教版高一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内蒙访古》
B、将二者理解成因果关系也不对。
C、这种看法找到了两件事存在着的矛盾统一的内在联系,但仍未紧扣文意。
作者对汉、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更主要的还是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不能把11、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
正确的理解是: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地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3.认真阅读第7段,思考以下问题:A、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B、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C、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
明确:可分两层。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D、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4.试分析3—7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深刻地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写赵长城进一步作了铺垫,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更充分的依据,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就更令人信服了。
练习1.试以本节中的一段议论为例,分析记叙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
明确:作者赞颂赵武灵王是个“大大的英雄,”赞扬他敢于同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开战,这之前有一段记叙,以秦始皇和赵武灵王修的两段长城为例,从工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的向背等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用简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3—7段的内容。
(答案略)第二教时检查练习完成的情况,导读“在大青山下”一节,总结全文。
指导练习1.通过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和亲:封建王朝与边疆各族统治集团结亲密,友好交往。
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烽火:战火。
游牧:从事畜牧,不定居。
2.参照课文注释读懂所引史料的大意。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内蒙访古
——
)
落里起边意雁异秋
范
日,。声。去,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唐)陈子昂
山不龙人关秦 。教城未,时
胡飞还万明 马将。里月 度在但长汉 阴,使征时
——
《羊茫野天敕 敕。,。似勒 勒 风天穹川 川 吹苍庐, 》北草苍,阴
朝地,笼山 民见野盖下 歌牛茫四。
北吹天似敕 朝草苍穹勒 民地苍庐川 歌见,,, 《牛野笼阴 敕羊茫盖山 勒。茫四下 川 ,野。 》 风。天
⑩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人力物力、规模、筑后反应) 赵武灵王
议
⑪⑫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结果)
是一个大 英雄
内蒙访古
翦伯赞
走进作者
• 作者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 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 家。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 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 被“四人பைடு நூலகம்”迫害致死,后被平反 昭雪。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 问内蒙古后写的。
仲(闭孤长千连四无衡风塞
淹宋。城烟嶂角面留阳景下
——
北吹天似敕 朝草苍穹勒 民地苍庐川 歌见,,, 《牛野笼阴 敕羊茫盖山 勒。茫四下 川 ,野。 》 风。天
——
——
《羊茫野天敕 敕。,。似勒 勒 风天穹川 川 吹苍庐, 》北草苍,阴
朝地,笼山 民见野盖下 歌牛茫四。
川北地野四天敕 》朝见茫野似勒
民牛茫。穹川 歌羊,天庐, 《。风苍,阴 敕 吹苍笼山 勒 草,盖下
。
——
预习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方位
古迹(叙)
升华
① 大青山上
内
赵长城
蒙
翦伯赞中学语文课本【《内蒙访古》】
翦伯赞中学语文课本【《内蒙访古》】一、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节中的“赵长城”突出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第二节的“昭君青冢”。
2.难点:史料和观点的统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注音:迥jiǒng(远)囿yòu(养动物的园子)朐qú(临朐,地名)邪yé(名)单于chányú(匈奴君主的称号)塞⑴sāi(塞子)⑵sài(边塞)⑶sè(用于某些合成词中) 词语补释:*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迥乎:显然。
P95注②*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P96注①*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
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沸腾:此处是不可遏制的意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镂lòu雕刻。
*遮断:遮盖阻断。
款塞:叩塞门。
款:叩。
P100注⑾解题:本文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
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
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
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节。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0《内蒙访古》《外国散文两篇》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0《内蒙访古》《外国散文两篇》第一篇: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0《内蒙访古》《外国散文两篇》《内蒙访古》《外国散文两篇》(一)网上课堂 1.本讲主要内容(1)词语:塞外隐隐苑囿恩赐沃野跳板遗址绵亘纵观惊叹民怨沸腾烽火墓葬屯积废弃驿站青红皂白尘嚣荫蔽稀疏禁锢幽暗肃穆奢侈滞留悖谬盎然栖息休憩璀璨扣人心弦(2)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3)把握课文内在联系,进行内容概括。
(4)理清文章思路。
(5)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6)学习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指导(1)文学常识: ①作者简介: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明史,并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等。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文学家。
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制作方面。
主要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乔治·桑,法国女小说家。
代表作品,小说《安蒂亚娜》、《木工小史》、《康素爱萝》、《莫普拉》、《安吉堡的磨工》、《小法岱特》等。
②写作背景及课文导读: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应乌兰夫同志邀请,于1961年7月23日至9月14日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一起访问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散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写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的一篇纪念性散文。
《冬天之美》乔治·桑晚年在田间生活中度过,一生大半在农村生活,常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本文娓娓而谈,如话家常,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表现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2)理清思路,概括文意: 《内蒙访古》一文不同于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抒情,而是以访古游记的形式,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的描写,记叙和评论。
表达作者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翦伯赞散文
翦伯赞散文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历史系主任。
曾参与北伐战争。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九六一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记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翦伯赞内蒙古访古(节选)赏析]史料与史学翦伯赞
[翦伯赞内蒙古访古(节选)赏析]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写大青山像墙壁同样把内蒙西部分红自然条件截然不一样的两边:山北是“少草木,多大沙”的波状高原;山南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狭长平原。
这是对内蒙西部地形作总的归纳的描绘。
接下去写大青山树木的生长状况,初步表现了史家文章引经据典的特点。
下边对阴山南麓沃野的描绘,又是散文巨孽的手法。
写秋季的阴山,用“青铜屏风”作比。
写深绿色山坡,连用“拖”、“躺”、“沐”三个动词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阴山下这沉静旷野的特点,很自然地会令人想起《救勒歌》中对阴山下草原的描绘,激起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但这个沉静的旷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期间,却常常是一个风波最大的地方”。
这一句承前启后,引出对历史的评论。
作者从眼前这静谧的旷野,把我们的思路拉回到古代,指出:愈古,人类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没有定居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赏赐。
所以,任何游牧民族只需进入内蒙西部,必定要占有这阴山南麓水草丰美的沃野。
它不单是游牧民族的苑囿,并且是进入中原地域的跳板。
另一方面,汉族要清除游牧民族的威迫,也一定守住阴山峪口。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光阴里,这里向来是民族斗争的前沿阵地。
这一段点出阴山地域在古代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边对赵长城的评论作了铺垫。
第三段( (8 至 12 节)写旅行赵长城,赞烦赵武灵王的英豪业迹。
承接上段,经过对“一段古长城”的考据,点出了本部分的题目。
第 9 节简单记游。
因不是本文要点,所以一笔带过。
下边 3 节颂扬了赵武灵王的英豪业迹。
第一说赵武灵王无愧于英豪称呼,并和秦始皇作了比较,表示了赞美之情。
这里作者正确评论了秦始皇的修长城,批评了有些人对秦始皇的攻击,表示了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接着又说明所以把赵武灵王称为英豪,更重要的是他能与最固执的传统习惯和守旧思想宣战,公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并击败了固执分子的抗争而获得成功。
作者对这一英豪行为赐予了热情颂扬。
浅析翦伯赞先生《内蒙访古》中的几句话
浅析翦伯赞先生《内蒙访古》中的几句话浅析翦伯赞先生《内蒙访古》中的几句话◇谢铮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访古游记,文质兼美。
文章历史资料与历史评论融为一体,历史评论尤为精彩。
但其中个别语句表达欠妥,现作浅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如果他们……”与“他们如果……”假设关系的复句,使用率极高,应该说不难驾驭,似乎没必要作太多探讨;但下番咬文嚼字的工夫,就会发现它不是那么稀松平常。
就说它的一个语言标志“如果”吧,这个关联词语用在陈述对象(主语)前或后,作用大不一样呢!它涉及的不仅是语法范围,还有表情达意的范围。
一旦用错了,效果大相径庭;修改这个错误,就不仅是调整语序,更是调整思想情感。
第二节“最古的一段长城”第二小节第3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从反面强调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本句假设的情况是“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粗看不违背作者意图,没有纰漏,但细细推敲,这个假设情况不够精确。
试比较,是原句好,还是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好呢?第二小节前三句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第1句作为中心句,直接点出。
第2句以条件复句从正面强调,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游牧民族)就可以向中原长驱直入。
这第2句以“他们”为话题,而第3句承前,也是以“他们”为话题,后边假设情况及后果都是陈述“他们”的,是说“他们”将面临某种情况,以突出这个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战略意义。
作者意思应表述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假设的情况是“失去了这个沃野”,陈述对象“他们”完全不必在假定范围内,才更精确,假设情况稍有不同,出现的相应后果就有天壤之别。
如原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如果重点在“失去”上,后面的结果可以续为“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但如果重点在“他们”上,后面的结果就可以续为“汉民族就可以在阴山南麓构成一道牢固的北方屏障”。
阅读赏析-翦伯赞《内蒙访古》课件PPT(38页)
04
写作特点
XIEZUO TEDIAN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①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②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 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③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 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整体感知
ZHENGTI GANZHI
生字词
jiǒng
迥乎不同
gèn
绵亘
sài
款塞
yòu
苑囿
hāngchēng
夯筑
zhǒng
青冢
yù
峪口
yé chán
c
1.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2. 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
访古。
作者的游踪:
《一段最古的长城》: 塞外 → 大青山 → 大青山南麓 → 赵长城遗址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提到了哪些历史问题? 表达了哪些思想?
-《内蒙访古》
作者提到了历史问题及其观点
作者提到的主要历史问题:①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 骑射”的命令;②汉代古堡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民族间的“和平 往来”并没有完全被遮断;③肯定昭君出塞的积极的意义并称赞汉 朝的和亲政策。
作者表达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附近的古城遗址 3.“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
发现了汉代钱币和工艺品。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最古的长城”是指哪段长城?
梳理文章结构
1-2
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3-7
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 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8-9
10-12 评论赵武灵王,赞颂赵武灵王。
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4: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 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在大青山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 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
翦伯赞
作者——翦(jiǎn)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 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 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 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
古: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课文介绍
•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应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邀
商代武士
西周武士
战国武士
胡服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雄?
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
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内蒙访古
明妃曲二首
•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jī)。
•
•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
•
•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中
国史纲》(一、二卷)、《中国 史论集》等。解放后曾任北京大
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
绵亘(gè n) 峪(yù )口
山麓(lù )
苑囿(yò u)
青冢(zhǒng)
(sè )闭塞 (dān)单纯
(chá n)单于
塞 (sà i)塞外 单
(sāi)活塞
(shà n)姓单
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 说出作者的游踪。
在古代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王昭君其 人其事一直是个热点。包括宋代的郭茂倩 选编的《乐府诗集》和王安石名作《明妃 曲》,都未能对此加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较多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格调显得消极 低沉,王昭君成了一位柔弱女子,昭君出 塞成为历史悲剧。
明妃曲二首
• 王安石 【朝代】宋代
•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内蒙访古
翦伯赞
访:探访,寻求的意思。
《内蒙访古》是作者1961年访问
了内蒙古后写的游记。共分为六章, 各冠以小标题:“哪里能找到这样
的诗篇”、“一段最古的长城”、
“在大青山下”、“游牧民族的摇 篮”、“历史的后院”和“揭穿一
个历史的秘密”。课文选了二、三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湖 南桃源人,维吾尔族人。我国著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1961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7月23日到9月14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高一语文电子教材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内蒙访古翦伯赞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言的地方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十三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这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
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遗址,继续绵亘于大青山、鸟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
我们这次访问包头,曾经登临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览这里的一段长城。
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
东西纵观,都看不到终极,在东边的城址上,隐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古代废垒,告诉人们那里在当时是一个险要地方。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
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
不知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在大青山下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
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
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
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
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
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稒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注作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
”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
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烽火的哨兵。
《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的城堡。
在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峪口中有一条昆都仑河,由北而南流入黄河。
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大概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以南的沃野最方便的一条道路。
在这个通道的外面,已经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古城,有一个古城可能就是汉代的光禄城。
我们这次访问内蒙西部,曾经游览了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汉城遗址。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三十五里,大青山的南麓。
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三公里。
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
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
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
麻池乡在包头市西三十里。
这里的古汉城也是分内外两城,内城也散布着很多汉代砖瓦,外城很少。
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在这里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汉代的钱币和汉式的铜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质和银质的镂空饰片,饰片上的花纹作虎豹骆驼等动物形象。
还发现了“单于天降”、“四夷□服”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
我不想详细介绍这两个古城的发现,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屯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但这些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依靠军队生活的,只要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我还想指出,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
例如在当时的汉与匈奴的边境线上到处都发现了汉代的钱币和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与在内地发现的同一时期的工艺品是一样的,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
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
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其他的东西没有了。
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
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其中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
其实还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
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
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
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方式。
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