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住房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户口制”住房制度。
这种制度以单位为基本单位,住房归单位所有。
单位根据成员户口和职务、资历等因素,分配住房。
相对来说,这种制度保证了城市的住房供给,而且住房很便宜,有一定的公平性。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住房分配的不公、随着城市发展住房供给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把住房保障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分配转为政府投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1988年,我国推出了住宅商品化销售试点,提出了“住房按人分”的基本方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住房的市场化。
1998年,我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的“住宅分权”,即对住房进行产权分离,住房的产权和使用权被分开。
这种制度的推行,使得住宅在实现市场化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效率。
三、新世纪以来的住房制度2007年,住房保障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法律保障的基础。
2010年,我国提出了“租购并举”战略,通过租赁市场的建立,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推广,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定》,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体责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从“住房按人分”到“租购并举”,再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国住房制度的演进历程,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决心。
四、未来的住房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迁移和婚姻家庭状况等都将影响住房需求格局的变化。
未来的住房制度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基本需求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政府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的政策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序。
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以满足 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然而,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金融和土地 政策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 今后的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反思等方 面的内容,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解决中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然而,在实践 中,这一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定义、分类和政策制 定等方面。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保障性住房分 为租赁型和出售型两种,租赁型包括公共租赁房和社会租赁房,出售型包括经济 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策制定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住房供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房改发展历程及特点
房改发展历程及特点房改,指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
改革前,我国住房制度主要由国家所有、单位分配的住房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福利房制度构成,住房分配严重不均衡,居民住房权益得不到保障,房屋建设与居民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凸显。
房改发展历程中的第一阶段是在1988年到1998年之间的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取消了国家对职工住房的所有权,实现住房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职工可以自由选择居住位置和住房类型。
其次,建立了住房表示权,居民可以通过购房、租房、住房改善等方式实现住房权益。
此外,在城市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房屋市场逐渐形成,住房交易制度开始建立。
第二阶段是在1998年到2010年之间的住房制度改革,主要特点是:首先,进一步推动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加快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大量的商品房项目涌现,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次,建立了住房金融体系,推出了住房按揭贷款等金融产品,提高了购房的便利性。
此外,城市房改试点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进行,改变了原先房屋建设按计划经济方式进行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在2010年以后的住房制度改革,主要特点包括:首先,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住房价格的上涨,防范住房泡沫的形成。
其次,促进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推出了租赁住房补贴政策,鼓励租房人群选择租赁住房,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
此外,还推动了住房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加强了居民对住房权益的保障。
房改发展历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住房问题,使广大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居民的住房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房改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房改还改变了居民的住房观念,从过去的“房子是福利”的观念转变为“住有所居,住有所选”的理念,使居民更加注重住房品质和舒适度。
房改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房价上涨导致普通居民买房压力加大,低收入人群在住房改善方面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来源:新华网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住房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此时住房供应仍然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采取了集中分配的方式,建立了公有住房制度。
此时的住房分配以工作单位为主,单位为职工提供了住房,帮助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推进,住房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政府取消了集中分配制度,实行了市场化的住房供应。
这一变革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同时也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住房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价格上涨、居住环境恶劣等。
开放后的80年代,我国进一步推进了住房制度的。
政府引入了商品房供应的概念,开发商开始兴建商品房,并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出售给购房者。
此时的住房制度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刺激了住房市场的繁荣。
然而,与住房供应形势相比,住房购买需求迅速增长,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使许多人面临无法购买适宜住房的困境。
到了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到住房制度所带来的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
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城市住房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住房制度,以实现城市住房供应的公平和效益。
该继续推动了住房市场的发展,鼓励了房地产行业的壮大。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继续加强住房制度。
2003年,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住房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促使住房制度进一步深化。
政府开始注重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加大了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通过限购、限贷等措施控制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
目前,中国住房制度仍在不断进行中。
政府继续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政府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通过完善住房市场调控机制,以及推出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努力解决住房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集中分配到市场化供应的转变,从而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问题越来越关注。
中国的住房制度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以下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自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住房制度基本是由国家主导,党委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分配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
这个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住房分配是由国家主导的,住房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没有产权;2.住房供应主要由国家通过计划和分配来实现;3.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但购房难度极大;4.城市卫生状况较为落后,城市居民人口密度较大。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住房制度逐渐发生变化。
在8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鼓励个人购买住房,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供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2.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3.个人购房逐步成为主流,住房市场起步,但是价格较为高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在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住房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为了改善住房市场的供需状况,并为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导向和法制化,促进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市场逐渐成为主渠道,政府提供相对少量的公共住房;2.个人购房和按揭购房已成为主流,住房市场的价格也相应下降;3.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住房市场的监管。
现状和展望当前,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使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的住房改革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摆脱高房价的困扰、如何改变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等等。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创新•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效与影响•住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与挑战01住房制度改革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政策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和建设,分配给单位或个人居住。
住房分配原则是按照职务等级、家庭人口、居住条件等因素进行,实行低租金制度。
住房产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住房问题的积累与矛盾的凸显住房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居住条件差,生活质量低。
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住房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周期长,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住房商品化,减轻政府负担。
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02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第一次房改:1980年代初住房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01在第一次房改期间,中国开始尝试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逐步取消了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并开始探索市场化的住房分配模式。
分配制度的调整02在第一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对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推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住房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发展03在第一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逐步放开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住房问题。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第二次房改期间,政府进一步深化了住房制度改革,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逐步完善了市场化的住房分配模式。
第二次房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在第二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方式,为职工提供购房资金支持。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指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改善住房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居住权益。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市场化试点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开始试行商品房制度,允许一部分城市居民自行购买住房。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后续的住房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分配改革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放开住房分配,推行多种住房供应方式,如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此时,政府开始加强对住房市场的调控,推行了房地产税制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建立了住房补贴制度,从而逐步规范和优化了住房市场。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的购房政策调整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限制住房投机和过度投资,包括实施限购政策、调整住房贷款政策和收紧金融监管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保护了居民的购房权益。
第四阶段是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中国政府将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并提出实施“租购并举”政策,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支持力度,推行长期租赁和居住权益保障机制。
政府还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改革完善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和管理机制,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
政府还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行了房地产长效机制,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经历了试点市场化、住房分配改革、购房政策调整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房地产泡沫风险、房价过高、租赁市场不发达等。
中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让居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心、住得舒适,使全体人民共享住房改革的成果,推动住房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制度从“分房制”向“商品化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政府通过逐步废止实行了几十年的分房制,逐步引入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方式,鼓励发展商品房市场,使房地产市场得到初步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初,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和政策调整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为了应对住房市场的问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政策,推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促进住房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0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政策调整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住房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政府出台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综合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
其中包括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租赁市场,推动住房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在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逐步实现多元化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一方面,继续深化住房市场化改革,促进低价住房供应,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机制,推动租赁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住房供给保障体系。
还要加强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努力解决城市和农村住房问题。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住房价格高企、购房压力大、租赁市场不成熟等问题。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1991年)
康天锦摘要: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自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以后,中央领导同志重视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在部署加强住宅建设的同时,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开展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指导,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建设;住房问题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5-0016-27 收稿日期:2020-04-20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发表相关讲话开始,已经40余年。
其中1978-1991年的14年间,属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在今天看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笔者作为见证者与亲历者,对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过程、相关背景等,予以简要梳理,以期让读者全面了解那个时期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当然,每个阶段后的简单分析属于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谨作参考。
1978-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
1 探索实验阶段(1978-1982年)1978年9月7-13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路子,能不能宽一些?比如:允许个人建房或者住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里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并指出要从各方面研究这个问题。
这次会后,1978年10月19日国务院以222号文件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指出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是:(1)平均居住水平低,城市人均3.6平方米,比解放初期4.5平方米还低。
(2)缺房户数量多,全国323万户,占17%。
(3)危房棚户改造慢。
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7年规划,邓小平同志要求1985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平方米,只能高,不能低。
住宅建设要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四个积极性。
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从国家补助住宅建设的资金中,拨给陕西、广西一部分资金,建设住宅出售给个人。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探索了新的社会主义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和国企统包分配到实现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转变。
住房制度的改革,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经济系统。
标签: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1、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1949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5平方米,有870万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
当时以简陋窄小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大杂院和潮湿破旧为代表的南方茅草房都严重阻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肮脏狭窄的居住条件亦增加公共传染病扩散的风险。
由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力尚未完全解放,短期内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因此直到七十年代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于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筒子楼(福利分房最典型的代表,以一条长走廊串联数目庞大的狭小单间和住户为主要特征)或平房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房改革开始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工作单位或房屋委员会提供。
城镇住房制度主要表现为住房投资由国家和国企承包,国家通过实物分配来对住房统一分配,而住房消费和房屋维修则由国家统一承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住房的大小和分配时间是根据员工的水平、服务年限、职位和贡献来确定的。
例如,1983年国家对省级干部和同等专业人员的住房分配标准达到80至90平方米,几乎是普通工人的两倍。
而单位仅向员工收取象征性租金,不足以支付维护和与住房相关的服务。
因此,这种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使国家承受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减少了对工业生产的再投资,因此制约了住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966年至1978年中国城市住房建设停滞不前,大量危旧房无法得到有效改造。
在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住宅供应极度短缺和人均住宅面积的下滑亦日趋严重:1950年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5平方米,而1978年降至3.6平方米。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
随着企业的深入推进,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的增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1988年,我国开始试行公租房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此后,我国也相继引入了住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以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快。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保障性住房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在抓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同时,推进建设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202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住房与农田分配关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住房制度。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住房制度政策。
2024年,我国召开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住房制度方向,并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
此后,我国相继出台了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同时,我国也大力推进了公租房制度,加大了公租房建设力度,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完善租赁住房市场体系。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租房制度到住房补贴政策,再到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的演变,同时也推动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我国住房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中国自开放以来的住房制度
4、全面起步及推进阶段(1991-1997) 1989和1990年两年由于政治原因,住房制度改革 几乎停止。从1991年开始,以全国第二次房改工作会议 的召开为标志,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配 套改革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上海方案在提租补贴模式的基础上,采取了公积金等综 合配套的改革措施。到 1992 年 7 月,住房制度改革在全 国范围内展开。 1994 年 7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 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 的城镇住房体制,实现住房商品化。
2、 补贴出售(1982-1985) 1982年,在总结前两年公房出售试点经验的基 础上,鉴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低,购买能力即 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国家决定在郑州、常州、 四平和沙市四个城市试行新建公有住房的补贴 出售。出售办法是,原则上个人负担售价的1/3, 职工所在单位及地方政府共补贴2/3。售价仍然 以土建成本为标准,大致在150-200 元 /平方米 之间。到 1985 年已有 160 个城市和 300 个县镇, 但是总体而言,出售效果仍不理想。
现在的户型门类繁多,从小户型到中等户型再到大户型一应俱全。 现在的房屋户型从空间上看,主要分为平面和立体,平面方面注 重灰空间的使用,即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 比如入户花园、空中庭院的出现,灰空间既有较强的生活基本功 能,如放置洗衣机、鞋柜、晾晒衣物等,同时也是较好的生活情 趣空间,保证了景观的延续性。从立体上来看,现在的住宅一般 通过加高层高,以减少压抑感,增加采光和通风面,使居住空间 的舒服感更强,不少住宅因此设计挑高餐厅、客厅。此外,现在 的户型更注重在满足舒适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兼顾休闲、娱乐等 功能,比如一些阳光室、家庭厅的出现,使得住宅的功能性更全。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镇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的福利房分配政策,单位制内的成员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房攻击从逐步的商品化向全面、快速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原有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意图平抑房价与调整房屋供给结构,促进社会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
2.1改革开放前住房政策——福利住房制度(1949—1978)1949年后,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住房政策,城镇住房建设有政府部门、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负责,然后以实物形式分配给城镇居民,收取低廉的租金。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住房成为单位制下的重大福利。
当时由于住房属性的福利性,住房供给的计划性,造成房屋供给缺乏激励,住房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停留在4.5平方米的水平上,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7.5%。
可见,“住房难”成为改革开放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住房有行政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十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改革以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分房住房政策迫在眉睫。
2.2改革开放后的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优惠售房”试点(1979—1985)、“提足增资”,优惠出售住房(1986—1990)以及以售带租(1991—1993)等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1990年以后,住房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展。
2.3全面、快速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神话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动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住房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演变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史的主要阶段:
1. 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以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
政府通过公有制房屋的兴建和分配来解决人民居住问题。
2. 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住房制度的市场
化改革,鼓励市场在住房分配和交易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逐渐推行了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鼓励人民通过市场购买房屋。
3. 1998年-2010年: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
快速发展,出现了房地产泡沫。
政府开始采取调控措施,限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保护购房者的利益,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4. 2010年至今: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入
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权益。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住房政策从分配至商品化再到调控,体现了国家在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平衡了市场利益和人民福祉。
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住房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本文将梳理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并探讨未来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1.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分配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和集中指挥。
国家按照各行各业的需要,安排住房分配任务。
由于房源紧缺,国家通过向职工发放住房凭证等措施保障人民住房需求。
2.市场化经济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问题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市场化经济和法制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逐渐建立起了住房市场的体系。
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租赁等方式获取住房。
同时,住房金融市场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购房贷款等方式获得住房资金。
3.新型城镇化时期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住房问题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国家开始推动新型城镇化,通过一系列政策,提高城市化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解决住房问题。
二、中国住房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1.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中国租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足。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住房租赁需求越来越大。
国家应该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税收、减免过桥费等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发展租赁市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2.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国家应该扩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推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住房保障政策。
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确保这些人可以获得基本的住房保障。
3.建立健全住房金融市场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促进住房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中国应该进一步完善住房金融市场,强化住房贷款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为住房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住房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1PPT课件
408 503 573 703 786 995 1291 1409 1591 1806 1997 2063 2053 1948 2,017.00 2,092.00 2,197.00 2,608.00 2,936.96 3,119.25 3,645.18 3,576.00 4,459.00 4,725.00 4,993.17 5,429.93 5,850.00 6,411.00 6,473.00 7,203.00 7,892.0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
组员姓名
陈
目录
1 私人购房时代 1978-1984年
4 继续发展阶段 1998-2003年
2 住房货币化改革
1984-1992年
5 持续调整与发展并序 2003—至今
3 住房商品化全部启动
1992-1998年
1
复苏阶段
私人购房时代的到来
1978-1984年
私人购房时代的到来
当代住房条件大观
标准化 课程
标准化课程是指通用性的企业内训课程 使用的标准课件为授课材料
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住房供应结构 开始得到调整
住房需求 开始得到控制
住房保障工作 迈出了重要步伐。
“逆天”的房价
年份
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结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土地制度、住房供给、住房公积金、购房政策等多个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从以商品房为主导的住房供给方式到多元化供给方式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
土地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由国家所有,住房分配基于计划和福利,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土地制度,实行了土地使用权制度。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重要改革措施,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基础。
住房供给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分配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供给,中国住房供给模式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房供应不足,人们只能通过单位分配住房或自建住房来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商品房成为主导的住房供应方式。
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完善了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租赁住房发展,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住房供给的多样化程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公积金是由职工、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缴存的一种制度,旨在为职工提供低成本的住房贷款和住房租金补贴,缓解居民的住房压力。
2000年,我国颁布了《城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和使用等具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渐普及和完善,成为居民购房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购房政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频繁出台一系列购房政策,旨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
这些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及推动公积金贷款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从住房制度改革到住房保障
从住房制度改革到住房保障摘要:住房是民生之要,在住房已经商品化市场化的格局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中低收人人群也有房子住,必须建立与市场化住房制度相衔接的住房保障制度。
然而,由于我们对住房保障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不仅导致了理论上的颇多争议,也带来了实践中的诸多困惑。
为了加快住房保障的建设和完善,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弄清这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住房制度;制度改革;住房保障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已经历了32年,大致经历了“住房商品化——住房市场化——住房分配货币化”等阶段,市场化程度较高,是所有经济领域改革较为成功的。
但也存在着市场化过度、政府缺位、住宅产业政策不稳定,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当反思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重构住房体系,从以“居者拥有其屋”目标调整到“住有所居”的目标上来,制定中长期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和住房保障规划,政府从经济政策入手引导普通商品住房的发展,有效发挥市场在住房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应强化政府在保障住房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以公平价值为取向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积极发展多渠道多方式供应保障性住房,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使所有公民“住有所居”目标得以实现。
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口的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住房问题,使得传统的住房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实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已是必然趋势。
自二十一世70年代末截止至今,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先后步入三个阶段。
1.住房商品化阶段住房商品化阶段是我国住房制度的初次改革,该阶段起于1979年止于1990年,其主要是以提租和出售公房为突破口,以解决住房短缺问题为基本目标。
住房商品化阶段下,重点针对于公房租金调整,一方面是所有房屋均按成本租金计租;另一方面是将住房消费纳入工资,彻底实现住房商品化。
此次住房制度改革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但其未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短缺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
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
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
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
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第二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1986年-1993年)。
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第一轮房改热潮。
1986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
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分步提租、交纳租赁保证金、新房新制度、集资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多种形式推进房改的思路。
同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房改工作会议,确定了租、售、建并举,以提租为重点,“多提少补”或“小步提租不补贴”的租金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通过提高租金,促进售房,回收资金,促进建房,形成住宅建设、流通的良性循环。
1993年11月,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房改工作会议,改变了第二次房改会议确定的思路,代之以“以出售公房为重点,售、租、建并举”的新方案。
1994年-1998年住房实物分配向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总结为“三改四建”。
1998年7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
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强调经济适用房占主体地位,还规定“利润控制在3%以下”
目标是80%左右的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
1999年-20XX年住房市场化全面推行阶段
自从[1998]23号文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研中心的统计数据,1998年至20XX 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持续了7年的两位数的快速增长,7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4%、21%、27%、23%、30%和30%。
20XX年8月国发[2003]18号文
将国发[1998]23号文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改变为让“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
……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同时将经济适用房的性质重新定位为“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18号文的出台将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推向了市场,实现了我国住房市场化的根本转变。
20XX年至今房地产调控阶段
国发[2003]18号文实施以后,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百姓住房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政府开始加强宏观调控。
20XX年3月26日,为了对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加以全局性控制”,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就稳定房价提出八条意见(“国八条”);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八项
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即“新国八条”);5月11日,七部委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稳定房价的八条措施);5月31日,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限制期房转卖;10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要对20%个人所得税进行一体化征收。
20XX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稳定房价,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六项措施(即“国六条”)。
随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措施,进一步紧缩“银根”、“地根”,但是房地产调控至今,稳定房价的目标尚未达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代表,全国房价总体继续上涨。
今年8月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4号文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24号文首次明确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业界普遍认为24号文标志着政府住宅调控思路的转变,其关键是要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住房分类供应体制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