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模板

合集下载

浅析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正文定稿)综述

浅析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正文定稿)综述

浅析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姓名:周燕指导教师:黄英)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止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多年,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可自科举建立时起,就存在一些弊端,也招来很多批判,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八股取士确立以后,士人的批判浪潮更是迭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发生在封建社会最高决策层的六次争论或改制”①。

争论的结果是科举考试数次被废,不过少则几年,多则三十余年便重新复活。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科举制自身的弊端日益暴露,再加上其考试内容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严重与国际脱轨,国内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改革、完善科举制的建议,终于在1905年9月2日正式下诏,宣布废除科举,“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

②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于走向了它的末路。

本文是对科举考试制度在晚清时被彻底废除的原因、过程以及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晚清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原因科举考试制度从创立以来就表现出很多弊端,在康熙时期还曾下令废除八股文,可不久又被迫恢复。

虽然许多有识之士深刻感受到了科举的不可行之处,但是仍然无法动摇其根深蒂固的地位。

可到了清朝末年,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却走到了它的尽头。

这其中有科举制自身的弊端不断暴露以外,也和当时那个时代紧密相连。

(一)自身原因1 封建制度的腐朽我们所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封建科举考试制度。

而自从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建立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带有严重保守封闭色彩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

这将导致整个封建王朝对外面的世界孤陋寡闻,只活在自己的天朝上国里。

可是鸦片战争一声巨响,打破了作着天朝美梦的清王朝,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由馆藏“兴学育才”敕书看科举制的衰亡

由馆藏“兴学育才”敕书看科举制的衰亡

由馆藏 兴学育才 敕书看科举制的衰亡段佳薇(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453000)㊀㊀摘要: 兴学育才 敕书是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文物ꎬ由清光绪帝在1905年颁发给河南省提学使司ꎬ要求因时制宜㊁兴学育才㊁废除科举ꎮ可以说这件文物关系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ꎬ是科举制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物证ꎮ本文试着以此进行思考ꎬ探析前后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是怎样最终走上衰亡ꎮ进而在如今变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㊁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等方面ꎬ借鉴和吸收传统教育考试的教训ꎮ关键词:科举制度清代衰亡中图分类号:K24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111-02㊀㊀在新乡市博物馆展出的众多文物中ꎬ有一件文物格外引人注意 清光绪帝 兴学育才 敕书ꎮ这件敕书纸本凌裱ꎬ云龙饰边ꎬ全文共461字ꎬ用汉文和满文以单色墨书写ꎬ称为 满汉合璧 ꎮ汉文从右至左书写ꎬ满文从左至右书写ꎬ两种文字向中间延伸ꎬ合于中央ꎮ书写日期的汉㊁满文字上ꎬ分别加盖皇帝的 敕命之宝 玺印ꎮ汉文为行楷字体ꎬ一笔一画ꎬ非常工整ꎬ字迹盈满隽秀ꎬ苍劲有力ꎻ满文整洁流畅ꎬ洒脱飘逸ꎮ是所谓标准的 台阁体 ꎮ从敕书书写的内容来看ꎬ大致就是要求河南提学使司要因时制宜㊁兴学育才㊁废除科举ꎮ这就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ꎬ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考试ꎬ前后经历1300年ꎬ是世界教育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ꎮ那么如此长久㊁经过时间洗礼和考验的科举制又是怎样最终走向衰亡的呢?一㊁科举制度衰亡的社会因素唐宋以来制科斯设沿袭即久ꎬ专尚词章ꎬ读圣贤书不求实践ꎬ已至学非所用㊁用非所学 光绪帝在敕书开篇就直抒胸臆ꎬ表达了对科举制现状的不满与废除科举的必要性ꎮ而在这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一)科举制度衰亡的经济根源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ꎬ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和摧毁使得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ꎬ故而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没有提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ꎮ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ꎬ富商达贾兴学重教ꎬ如明中叶开始兴起的徽商家族ꎬ通过兴学ꎬ培养子弟应举入仕ꎬ甚至徽商本人也参加科举考试ꎬ从而达到提高家族声望和获得经济特权的目的ꎮ(二)政治因素导致的科举制衰落科举制建立在封建专制基础上ꎬ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ꎮ封建专制统治对思想及言语的禁锢ꎬ使得明清时期已非常详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机ꎮ专制皇权视科举为笼络士人的工具ꎬ并对其进行言论及思想上的控制ꎬ在这种高压政策下ꎬ科举选士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狭窄ꎮ加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ꎬ使其未能发展成为一门科学ꎬ发挥应有的作用ꎻ相反ꎬ却演变为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才的工具ꎮ(三)文化传统因素引起科举制的衰落科举制是古代大一统政治观念和贤能治国思想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ꎬ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 学而优则仕 教育价值观的制度化ꎮ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偏向ꎬ是导致科举考试走向衰亡的又一因素ꎮ(四)人口因素对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科举制的有效运作ꎬ是以一定数量的应试者自由报考和公平竞争为前提的ꎮ然而ꎬ随着人口总量的递增和应试者的日趋普遍ꎬ评卷标准越来越侧重于形式ꎬ形成了科举考试的恶性竞争ꎮ同时ꎬ人口因素对科举考试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应试者素质的变化上ꎮ由于科举取士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引向科场ꎬ读书人大多为科举功名而学ꎮ为期速效往往是科举之外的书一切不观ꎬ家人也举业相督责ꎬ这就导致士人文化素质的下降ꎮ士人阶层整体文化素质每况愈下ꎬ使科举制度越来越难以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ꎮ人口因素对科举制演变的制约作用越发明显ꎮ二㊁科举制度自身的缺陷科举制度是一种考教分离的人才选拔制度ꎬ就其与教育的关系而言ꎬ一方面ꎬ科举考试以考促学ꎬ推动教育机会下移和文化教育普及ꎻ另一方面ꎬ在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作用下ꎬ教育又沦为科举的附庸ꎬ导致举业盛而学校衰ꎮ(一)科举考试从选拔专才走向选择通才明清时期ꎬ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命题规制ꎬ明确提出: 议准五经取士ꎬ务得通才ꎮ [1]由此可见ꎬ科举考试已从选拔专门人才演变为选拔通用人才ꎮ这样不能测量人才的个性差异ꎬ容易遗漏专门人才ꎮ科举考试演化为统一的进士科考试ꎬ阻碍了其他专门人才的选拔ꎬ形成社会人才的畸形发展ꎮ(二)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明清时期ꎬ从教育体制上把科举和学校整合为一体ꎬ由于各级学校教育仍然着眼于选拔淘汰ꎬ从而使科举选士111由馆藏 兴学育才 敕书看科举制的衰亡㊀㊀作者简介:段佳薇ꎬ新乡市博物馆社教部助理馆员ꎬ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ꎮ实质性地凌驾于教育和教学之上ꎬ取士标准成为教育和教学的实质性目标或宗旨ꎬ这种风气至清代愈演愈烈ꎮ受科举考试的负面影响ꎬ明清书院教学也逐渐丧失了原来自由讲学ꎬ钻研学问的精神ꎬ演化为统治者所控制的备考机构ꎮ至清代ꎬ官办书院占书院总数的78 74%ꎮ[2]随着书院的日益官学化ꎬ大多数书院的主要功能ꎬ已从讲学育人转向课试举业ꎮ这一时期的书院ꎬ片面追求科举及第率ꎬ其教育功能难以正常发挥ꎮ鸦片战争以后ꎬ封建统治危机和人才危机加剧ꎬ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引进西方教育模式ꎬ改革科举制度ꎬ但终因科举考试的巨大负面影响阻碍新式学校的推广ꎬ最终不得不废科举㊁兴学堂ꎬ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ꎮ(三)科举考试管理的异化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和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ꎬ在其发展过程中ꎬ虽然考试组织管理日趋严密ꎬ惩处力度不断加重ꎬ但科举舞弊行为却愈演愈烈ꎮ考试舞弊与反舞弊的矛盾ꎬ使科举考试管理功能异化ꎮ由于科举考试关系到个人乃至整个宗族的命运ꎬ它必然刺激着一些学子铤而走险ꎬ不惜违规犯禁ꎬ谋取功名ꎮ官方发现后ꎬ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ꎬ这又引发了更高明的作弊手段ꎬ形成考试管理制度的恶性循环ꎮ其演变趋势是科举立法越来越繁琐ꎬ惩戒措施越来越严厉ꎬ但科场作弊却层出不穷ꎬ牵涉人员越来越广ꎬ科举选士由此陷入困境ꎮ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科举制度的积极功能ꎮ随着科场大案的不断出现ꎬ科举管理措施已异化为惩治舞弊的工具ꎮ(四)科举考试改革思想的嬗变明清时代ꎬ随着科举制的定型化和复杂化ꎬ人们对科举流弊的批评日趋激烈ꎮ明末清初顾炎武㊁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总结明代灭亡的教训ꎬ纷纷提出改革科举制的要求ꎮ这些改革主张ꎬ虽切中科举流弊之要害ꎬ但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应有重视ꎮ康熙初年ꎬ曾一度停止八股取士ꎬ改试策㊁论㊁表㊁判ꎻ乾隆初年ꎬ再度出现科举改革存废之争ꎬ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科举制ꎮ直至近代面对列强逼侵ꎬ人才匮乏的局面ꎬ才有了光绪帝 停罢制举ꎬ建立学校ꎬ斟酌古今之宜ꎬ博采东西之法ꎬ爰设专官ꎬ垂为定制 ꎬ以求达到光绪帝所期待的 俾济济多士共进文明ꎬ元元兆民咸受教育ꎬ佐我维新之治企成富强之图ꎬ以副朕因时制宜兴学育才之至意 ꎮ1905年ꎬ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过程中ꎬ终因不能适应新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而退出历史舞台ꎮ从1905年 兴学育才 敕书的颁布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ꎮ百余年来ꎬ科举虽废ꎬ但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ꎬ历史上曾制约和影响科举考试的一些重要因素ꎬ如社会文化传统㊁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内在发展规律等ꎬ仍将继续发挥作用ꎮ今天ꎬ我们在变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㊁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等方面ꎬ仍需借鉴和吸收传统教育考试的经验与教训ꎮ(本文关于新乡市博物馆馆藏 兴学育才 敕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是在贺超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完成的ꎬ在此特作说明ꎬ致以感谢ꎮ)参考文献:[1]类纂 选举一(卷191).[2]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ꎬ1993:225.责任编辑:于㊀蕾(上接第115页)分析的实证研究ꎮ另外ꎬ研究设计不够系统ꎬ部分研究为例证性研究ꎬ数据说服力不够ꎮ而基于自然语料的研究多为方便性录音ꎬ样本量较小ꎬ代表性有待提高ꎮ参考文献:[1]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4.[2]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上海:学林出版社ꎬ2007.[3]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2008.[4]图恩 梵 迪克.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M].周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ꎬ2015.[5]伊曼纽尔 谢格罗夫.对话中的序列组织[M].马文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3.[6]赵刚ꎬ贾琦.会话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3.[7]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ꎬ2010.[8]王立非ꎬ李琳.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 2012)[M].上海: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ꎬ2015.[9]MichaelMcCarthy.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1991. [10]RobinWooffitt.ConversationAnalysisandDiscourseAnalysis:AComparativeandCriticalIntroduction[M].SAGEPublicationsLtdꎬ2005.[11]CharlesAntakiꎬIvanLeudarꎬetal.ConversationAnalysisandPsychotherapy[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2008.责任编辑:于㊀蕾211现代交际 2018年4期。

历史古代制度答题模板

历史古代制度答题模板

一、引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制度对于各个文明古国的繁荣与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为大家所熟知的制度,也包括了监察制度、礼仪制度等较为特殊的制度。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期对历史古代制度的答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国古代制度的主要内容1. 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更小的领主,形成一种等级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则是指国家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地方政权服从于中央政权。

2. 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等。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指人们生产、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少量余粮用于交换。

土地制度则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和均田制度等,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土地归封建地主所有,农民耕种土地并向地主缴纳地租;均田制度则是指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

3. 文化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主要包括儒家文化、科举制度等。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则是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国家机构。

4. 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封建法律制度、刑法等。

封建法律制度是指法律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为核心,刑法则是指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

5. 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度、家族制度等。

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家族制度则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制度。

三、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响1. 积极影响:古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例如,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2. 消极影响:古代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例如,封建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科举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流动。

选官制度背景和影响模板

选官制度背景和影响模板

选官制度背景和影响模板晚清选官制度演变简要:选官制度,又称仕进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历代历朝的统治者也都信奉“中兴以人才为本”,因而把官吏的考核和选拔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晚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选官制度走向衰落,逐步演变为新式选官制度的重要时期。

中国选官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科举取士到学堂选官再到尝试建立现代文官录用制度。

选官方式逐渐的走向专业化和技术化,选拔的人才也逐步由儒臣到文官。

选官制度延续到清朝,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极其腐败,但其统治秩序仍能维持运转几十年,这与晚清统治者致力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

因此,探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渊源,分析其成败得失是必不可少的。

科举取士学堂选官文官为政之本在于选官用人,选官制度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选官用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王朝兴衰和统治特色。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莫不与选官方式的拓展,选官渠道的畅通,选官措施的完善息息相关。

探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就必然首先要了解自古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以把握清朝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和研究晚清官员选拔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进程。

在这里,本人只能简略概括一下。

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度,先秦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秦汉封建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隋唐以后不断发展完善的科举制度。

清承明制,清代选官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的集大成者。

它又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加以改进,建立了最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但鸦片战争后,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清代政治的推行。

在内忧外患的危机情势下,晚清政府不得不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最终建立了学堂教育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

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文档

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文档

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内容提要:科举取仕制度是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

纵观科举历史嬗变过程,辟析众说,本文认为科举“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

这项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竞争公平、标准客观,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响,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部考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人事制度;任用制度;改革;中国一、历史嬗变:科举取仕的兴亡及原因科举取仕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绵延长达1300 余年。

但是对科举制度的确立年代、其兴亡因缘与历史功过,学界则纷纭众说。

求诸历史,辟析众说,本文试图对科举制度的起始时代及兴亡原由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 科举取仕制度的缘起、确立、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历史上完备成型的选官制度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仕制。

前两种制度的核心是举荐,而科举的核心是考试。

西汉初年,开始实行了“察举”、“征辟”制。

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举荐人才给中央政府;征辟则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

①西汉初年高祖皇帝颁诏天下,要求地方官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②汉文帝也曾“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

③汉代的察举和征辟比起先秦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来说是一大进步,一些真正有才之士被举荐给中央政府并被授予官位,例如汉朝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是被荐举为官的,“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晁) 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称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评定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划为九品向吏部推荐为官。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行之初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底层布衣寒士能得到举荐的毕竟少数,地方官僚在举官过程中的个人好恶和徇私舞弊之风日益严重,豪门世族把持着举荐门槛,被举荐者人身依附现象严重。

历史古代制度答题模板高中

历史古代制度答题模板高中

高中历史古代制度答题模板一、古代政治制度1. 制度名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制等。

2. 制度特点: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君主专制、民主制度、官僚制度等。

3. 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治稳定、导致了政治腐败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1. 制度名称: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2. 制度特点:土地国有、土地私有、按人口征税、按土地征税、税收公平、税收重负等。

3. 制度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导致了土地兼并、引发了农民起义等。

三、古代土地制度1. 制度名称:封建土地制度、均田制、屯田制、更名地制等。

2. 制度特点:土地国有、土地私有、土地分配平均、土地分配不均、土地流转受限、土地流转自由等。

3. 制度影响:导致了土地兼并、引发了农民起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等。

四、古代科举制度1. 制度名称: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恩荫制等。

2. 制度特点:选拔人才公平、选拔人才不公、以文化程度为选拔标准、以出身背景为选拔标准、竞争激烈、选拔效率低下等。

3. 制度影响:促进了社会流动、提高了官员素质、导致了腐败现象、加剧了社会不公、培养了士人阶层、削弱了贵族势力等。

五、古代社会保障制度1. 制度名称:社会保障制度、慈善制度、救济制度等。

2. 制度特点:政府主导、民间参与、针对特定人群、全面保障、临时救济、长期救助等。

3. 制度影响:减轻了贫困人口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政府形象、激发了民间慈善、导致了财政压力、引发了腐败现象等。

六、古代军事制度1. 制度名称: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度等。

2. 制度特点:强制征召、职业军人、自愿参军、军队地方化等。

历史政治制度归纳答题模板

历史政治制度归纳答题模板

历史政治制度归纳答题模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与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3)贵族政治与君主专制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度(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4)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科举制度(5)元朝的行省制度、科举制度4.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制度(2)清朝的军机处、文字狱、科举制度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民主共和国的建立(3)民主政治的尝试与挫折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1)工农民主政权(2)抗日民主政权(3)解放区政权(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西方政治制度1. 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2)古罗马的法治制度(3)西方中世纪的政治制度(4)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2.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2)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3)福利国家的形成3. 美国政治制度的形成(1)美国宪法的制定(2)三权分立制度(3)民主共和制度4. 苏联政治制度的演变(1)苏维埃制度的建立(2)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制度(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四、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与启示1. 中外政治制度的异同(1)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类型(2)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3)政治制度的影响与启示2. 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2)西方政治制度的创新(3)中外政治制度的借鉴与融合3. 政治制度与现代化(1)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政治制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能力五、答题技巧与策略1. 理解概念与内涵(1)准确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定义与特点(2)掌握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2. 分析比较与启示(1)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中提炼观点(2)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政治制度的影响与启示3. 关注热点与动态(1)关注国内外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2)关注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构建知识体系与框架(1)建立政治制度的历史脉络与演变框架(2)构建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的知识体系5. 提高答题速度与准确度(1)熟练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点(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答题模板的指导,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历史政治制度的知识,提高答题效率与准确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制度从它诞生之初,就预示着它的必然衰亡。

封建统治者采用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笼络知识分子,维护自己的统治。

狭隘的阶级利益,使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有消极因素。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进士在榜前列队走过时,就非常高兴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在吾彀矣!”(入彀就是入圈套)可见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使英雄就范的手段。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病日益显露。

特别是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中,考试问文体必须用八股文,考八股文时,必须以四书五经来命题。

这就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将他们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

他们只能“代圣贤之言”,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阻碍了思维的独创性,更不能实际。

而到了近代,随着国外先进思想的不断传入,西方的各种政治制度先后被介绍到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思潮,这种死板的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

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渐丧失,是其衰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隋朝以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世袭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上述无论哪一种选官制度,大多以门第为主要依据,一般人根本没有做官的希望。

而科举制从其诞生之初,就一改以前选官重门第的做法,它将选拔官员和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官员中的长官主观意志,为一般士人和平民提供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确实使一些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得到任用,因而科举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它得到了普通读书人的欢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和走进上流阶层的桥梁。

到了近代,外敌的入侵、领土的割让、赔款的支付,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纷纷从中自省,认识到,四书五经固然重要,但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使国家早日强大,则更加重要。

加之,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入,许多接受民主思想的学生们,感受到民族危难的刺激,逐渐走上朝廷的对立面,这样,
科举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就进一步地受到削弱,并最终丧失。

社会基础的丧失之时,就成了科举制度的衰亡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