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
4.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加深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分享、互助、进步的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字数:1011字。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世界地理分布等,为学习大气运动打下了基础。然而,大气运动作为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抽象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理解造成困难。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程度不一,可能影响他们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会出现这么多的气候现象?”让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阐述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强调对流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强调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
3.结合地球五带划分,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1、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地面与高空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发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学生回答】略【讲解】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讲解】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者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并且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

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分析结果A: a、b、c过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能量,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提问“为什么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寒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探讨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作为特级教师,我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图像,引起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播放实例动画,如锋面系统的形成和气旋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现象。
3.提出问题:“为什么赤道地区温暖而两极地区寒冷?”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互相鼓励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
5.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大气运动的三维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 2 课时〕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观看,并能运用图示法来直观地生疏理解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落实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应学问点。

同时在理解热力环流的根底上理解风的形成的相关学问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内容,作为其次章的开篇,就整个章节而言,是有猛烈后续支撑作用的学问模块,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热力环流的根底,只有正确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及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而同时热力环流又是其次课时水平运动的根底。

此外,本节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进展”这一主线开放,与人类生存生活有亲热联系,即对后续必修二的农业等人文学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根底作用。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的学习根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学问及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有关太阳辐射的学问。

2.学生的力量根底:高中学生心智日渐成熟,思维比较活泼,已经具有肯定的问题争论力量、分析推理力量、表达力量及观看力,具备自主搜集、筛选、概括、提炼相关地理信息的力量,能够对资料进展简洁的分析和归纳,也初步把握阅读相关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古怪心也比较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

3.学问和力量上的差距:第一,学生虽有很多的感性生疏,但往往缺少肯定的理性思考;其次,学生对简单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生疏上还存在着局限性,综合分析事物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力量稍显薄弱。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对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导学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到达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

例如,第一,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备近期天气状况的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来进展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初步探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小组合作;其次,通过课堂演示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分析热力环流;第三,对身边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大棚案例的展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以及以“雾霾”这一热点现象来说明“大气逆辐射”。

高一上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上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个教学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重点。

热力环流是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下节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更是整个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整章的知识基础,所以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海陆热力性质与大气压强为初中所学,早已忘记,高中要回顾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近几年的高一新生生活常识欠缺,热胀冷缩有所了解,但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的相关生活常识了解甚少。

刚上新高一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情,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四、【教法学法】【教法】利用实验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们观察,总结规律,生活实例感受规律的生活应用。

利用动画明确原理,动态掌握大气的运动状况,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引导学生以简图的形式展现热力环流的过程,明确、强调热力环流的画法关键。

教师绘生活实例简图测试,巩固热力环流的画法。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视频、动画观察,小组合作,总结规律,生活运用,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五、【教材调整】这部分知识课文中安排在热力环流前,符合大气运动的逻辑顺序---先受热,然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热力环流。

我将两个知识点倒序来讲,因为后者热力环流难于理解,课堂的前二十分是黄金时段,所以利用黄金时间,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用来讲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六、【教材设计及流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提示:注意观察香束产生的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状况。

提问:①热水盆与冰块盆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的方向?②玻璃缸内空气运动时针方向。

教师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

(二)生活实例初体验(3分)介绍初中海陆热力性质。

举生活实例(如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画热力环流的关键—知道哪里冷,哪里热,热,垂直方向上空气上升;冷,垂直方向上空气下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叹到:“天不助我,助尔曹。

”那么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请大家阅读课本P29内容,找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学生阅读回答)(播放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告诉学生实验所需及步骤如下: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仔细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大家清楚地看到烟雾在缸内形成一个环流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环流?我们先来回顾一些常用的概念。

【提问巩固】什么是气压?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为单位。

对于同一个地点而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高,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创设情境】在水平方向上,我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近地面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这时,空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1.大气的根本热源: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大气的受热过程: 暖暖①②③_______________力,其特征是始终_______于等压线,并由气压。

该力大小与风速快慢成______(正比或反比)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其方向始终与风向______________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_______,_____中画出一力作用时A地(北半球)的“理想风”。

指向,。

中画出二力作用时地B地(南半球)高空风。

地(北半球)三力作用时的地面风指向,,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诊标】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C.减弱③ 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5.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图中四点气压:C>B>A>D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7.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下图中的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回答8—9题8.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为A6时---18时 B18时---次日6时C8时---16时 D16时---次日8时9.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季节变化不同 B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C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大气运动原理,分析并解释以下气候现象:
a.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b.为什么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c.针对所在地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球自转、公转等,为本节课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然而,大气运动的概念较为抽象,涉及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理解大气运动原理时,可能会对热力学概念、气压差等知识点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讲解、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3.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如:
a.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b.运用GIS软件分析特定时间点的全球气压分布,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c.结合我国地理位置,分析大气运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主题,结合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差产生的风等概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说明热力环流、大气运动二、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示意图的能力。

2、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方向,为后面学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上准备。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五、内容分析: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实验综合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2.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六、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会考科目,所以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联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较差,这给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本次任教班级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未能使用地理的术语正确描述出来。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实验演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32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冷却受热 冷却冷却 受热 冷却 讲述:假设这三条线是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第一章,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从第二章开始,我们将缩小研究范围,从茫茫的宇宙回到地球上来,重点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首先学的是“大气”。

补充:(讲述)大气圈的作用:它影响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水的循环、地貌的形成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

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N和O,二者共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99%。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并造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1)燃烧矿物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广泛使用电冰箱、冰柜,使得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气压、气流运动的特征;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学习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热力环流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参照教材,自己独自画出热力环流过程。

2、通过画图,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冷热状况垂直运动状况气压高低变化水平运动状况A受热________ 近地面____________高空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向_______运动B、C受冷________ 近地面____________高空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向_______运动3、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气压分布特点和等压面弯曲规律①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②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③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气压,下凹的地方气压。

④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总是。

⑤A、B、C、D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为。

4、下面是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试用热力环流阐释其环流过程。

(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城市规划中应将绿化带、卫星城、污染严重的工厂如何布置?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下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2、读“北半球某地区上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节),判断理由是____ ____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飘动,并边思考原因……有没有同学能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一下?学生:……教师:请坐!掌声鼓励!同学们,他说的和你们观察的到一样吗?(不对或不完整再请一位同学纠正或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请在导学案中绘制出烟雾飘动的正确路径。

【实验探究——格物致知】教师: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

那是先引起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学生:垂直运动。

教师:为什么?而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呢?有没有同学结合物理知识大胆的分析一下。

学生:A地地面更热,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地地面更冷,空气受冷会冷却下沉。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大气垂直运动的原理。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你看冒着热气的沸水和打开冰箱门下沉的冷气。

A、B两地,C、D两地的空气又会如何运动?这节课我将给同学们三个锦囊,第一个请看: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存在气压差,会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但这里我们要注意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气压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比较。

所以我们要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必须先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

谁来判断一下?学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D地气压增加,形成高压; B地大气冷却下沉,C地气压减小,形成低压。

高空气体由D地流向C地。

教师:完美!请坐!同理可得: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后,形成低压;B地大气冷却下沉后,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体由B地流向A地。

这就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

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请比较一下A,B,C,D四地气压值的大小并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学生:B>A>D>C(答错教师带领学生纠正)教师:太棒了!请坐!同学们发现没有,近地面与高空高低压正好相反,而且地面更热为低压可以简称为热低压,地面更冷为高压简称为冷高压。

教师:如果地面受热均匀,则等压面会和等高面?学生:平行或重合。

教师:所以当地面受热不均时,等压面会弯曲,它会如何弯曲呢?老师这个时候给你们第二个锦囊来帮助你们思考,请看这幅图,请比较一下A、B两地气压的大小,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A>B(答错教师带领学生纠正)教师:正确!A地为高压,而等压面向上弯曲,B地为低压,而等压面向下弯曲,我们可以总结规律为:高凸低凹。

【小试牛刀】教师:同学们,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现在我就来检验下吧,请做题。

(请一位同学回答,并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过渡】教师:我们学习地理就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

今天我们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究我们身边的热力环流吧!接下来我们两大组要进行应用大闯关啦,看看哪个组最后得分最高。

【应用大闯关——拯救发烧的城市】教师:第一关,拯救发烧的城市。

从这两幅漫画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有没有亲身体会?学生:从郊区去到城市感觉到气温有所升高,闷闷的;从城市去到郊区却感觉气温有所降低,凉凉的。

教师: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这些漫画中你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哪个组能派个代表说说看。

学生:……(如城市建设、工业废热、生活废热、汽车废热等因素)教师:很好!请坐!城市与郊区间既然冷热不均,那么就会存在?学生:热力环流。

教师:对!请各组的同学相互讨论后在导学案中画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并派一位代表上来画一下。

(画完后全班一起批改)我们也把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叫作城市风。

教师: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现在你将在A、B两地规划建设一个工厂(对大气有污染)和一处绿化带,你会如何选择呢?请说明理由。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说下你的观点。

学生:A处建绿化带,B处建工厂。

因为如果A处建工厂,废气会通过热力环流流向城市,带来污染,而建在B处就不会;A处建绿化带则可以先净化从郊区吹向城市的空气,起到吸烟滞尘、美好环境的作用。

(答错请其他组的同学纠正)教师:也就是说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之外,或者说下沉距离之外,而绿化带应布局在下沉处或者下沉距离以内,来净化空气。

【应用大闯关——你是拍照达人吗】教师:第一关,X组得分暂时领先,Y组要加油哦。

我们接着探究、接着闯关。

现在网上有好多红人,简称网红,大多都是拍照达人。

拍照不仅个人表现很重要,取景、方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大风下,没有站好方位,可能拍出来的就是梅超风。

问题来了,假如你白天去海边游玩,喜欢拍照的你应该面朝大海还是面朝陆地,才能让风迎面吹拂秀发呢?在同学们做出选择前我给你们最后一个锦囊:通过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的实验来说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风是怎么吹的。

(观看视频)学生:……教师:看完实验,你们能在导学案中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了吗?请三大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来画一下。

(画完后全班一起批改)这就是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所以我们白天在海边拍照应该面朝?学生:大海教师:很好!这样才能让风迎面吹拂秀发,拍出美美的照片。

福尔摩斯曾通过嫌疑犯说的话就成功的抓住了凶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请看……(福尔摩斯海边探案)你知道凶手是谁吗?可以讨论一下。

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谁是凶手?学生:甲是凶手,因为晚上是吹陆风,他说谎了。

【应用大闯关——巴蜀为何多夜雨】教师:很好!请坐!第二关后,X组得分最多,Y 组不要气馁,还有机会。

最后一关,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大气增温多;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少。

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顶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近地面由谷地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地面快速冷却影响,空气降温多;而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少。

于是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被迫抬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现在你能根据白天谷底气流下沉、夜晚谷底气流上升来解释为什么巴蜀之地多夜雨了吗?最后一个问题,谁来抢答?学生:夜晚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将谷地的空气抬升,巴蜀之地气候湿润,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在上空遇冷易凝结形成降水,而白天谷地空气下沉,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反而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巴蜀之地多夜雨。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歌曲】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最后的得分情况,恭喜X组得分最多,获得了胜利!在课堂最后,我们用一首歌来总结热力环流吧!【拓展延伸】教师: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身边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或者证明热力环流的实验;请对课堂上实验进行改进;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测评部分。

下课!六、板书设计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地区间冷热差异大气垂直运动(先)(受热上升,受冷下沉)(等压面的判断:高凸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后)(从高压流向低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