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选择性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主干梳理认知拓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01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商业仍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0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03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04晋商市的变迁时期时间空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01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02市令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03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04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05草市”更加普遍;市镇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四大商业名镇城市的发展1.原因:01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02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
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
4.秦到唐:统一币制。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通行。
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2)汉武帝时,地方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高考历史一轮巩固 1.1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 他地区的农业相比,无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方面, 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以自耕农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 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形成简单分工与合作。耕织满 足吃穿的基本需求。 (3)精耕细作,小农生产。土地有限,规模小,农民 在有限土地上努力提高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 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1.采用列表的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 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梳 理古代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 2.联系古代工商业发展的情况和重农抑商政策,认 识古代经济政策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明清时 期的状况,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和闭关锁国政策。 3.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选 B。从柱状图的数据看,汉唐间安徽 境内水利兴修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图片中只有安徽 的数据,不能反映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排除 A 项;水利工程呈增长的趋势,也就意味着在汉唐时 期安徽的农业呈发展的趋势,B 项符合题意;图中数 据只涉及安徽省,不能全面反映长江流域的情况,C 项表述不准确;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 期完成的,D 项表述错误。故答案选 B 项。
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养蚕丝 织。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青铜时代,木耒石锄, 原始瓷器,井田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走向铁器时代,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前594年初税亩,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秦汉(前221—220):代田法,青瓷,丝绸之路。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拓展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古代中国,“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代表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的普遍流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发达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农作物1.B 【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土地和谷物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材料反映出土地和谷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A项明显与题意无关,D项包含于B项中,C项与材料不符合。
B项正确反映了国家与土地、谷物的关系,符合题意。
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或句子主要反映了(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练之美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2.B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手工业者技艺的精湛,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项正确;A项没有反映材料主题;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循序渐进,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烟台、菏泽高三测试]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出处记述《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3.D 【解题思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故A项错误;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唐时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正确。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23秋•河南月考)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晋)邵绮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左传•成公十七年》(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传•成公十七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丙歇之父争田《左传•成公十八年》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2.(2023•厦门模拟)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
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
该时期的南人北迁()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3.(2023秋•贵州月考)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饮茶的盛行反映了()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4.(2023•泰安二模)如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
这一演变()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5.(2023春•淮安月考)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
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
’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
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
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
”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B.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6.(2023秋•浙江月考)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含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是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3.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方面①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通史版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而存在,但 工商业
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 结构 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 经济 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 政策 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
(4)两税法 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 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 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 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 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其实 行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被废除。
模块1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总结
单元提能 主观题专项研究
单元提能
纵横关注主干知识
[知识体系构建]
[单元主题串讲]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
产模式 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 土地制度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演练】
1.(2020·辽宁中学检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民间
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按一定
方式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C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土地政策。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土 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公有演变成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材料中“父 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按一定方式分配给每个儿子”有利于提高 土地自由流转率,所以 C 符合题意;A、B 材料没有体现;D 说法错误, 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鸦片战争开始逐步瓦解。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探究(部编版)
中国古代经济——新石器时代
二、原始农业
结合材料,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 初期,被人类驯化栽培的谷物有粱、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 菜、白菜或油菜,可能还有葫芦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 饲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 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䦆、犁, 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和杵臼。 1、特点 农作物的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摘;编聚自落《我、国磨原制始石农器业的研发究展》。
中国古代经济——旧石器时代
一、原始农耕生活
结合材料,概括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早期人类 距今年代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活地区 生产、生活
云南省元谋县 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生活; 使用火,会保存火种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宋元
1、表现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复种技术和牛耕得到推广;灌溉工具和秧马等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占城稻传入中国;棉花从海南推 广至江淮和川蜀 手工业: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以海南为代表;宋代河北定窑、河南汝 窑瓷器闻名天下,江西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东京郊外有世界现存最早的船坞 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瓦子”兴盛,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村兴起草市; 北宋前期,四川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广州、泉州等大商港,设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模拟+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1.[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期末考试]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B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 项;A、C、D项材料都未提及,故排除。
2.[2018郑州外国语学校模考]西周青铜铭文中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
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已经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渐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2.D 【解题思路】 由“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分析可知,D项合乎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度走向崩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天子权力的衰微,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D项。
3.[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秦律杂抄》中规定:非官府宫室本年度应生产的产品,又没有朝廷的特别命书,而擅敢制作其他器物,工师与县丞各要罚两副军甲。
据此可推断当时( )A.手工业实行标准化生产B.官营作坊生产成本比较高C.官营作坊生产有计划性D.官营手工业重视产品质量3.C 【解题思路】 材料并没有涉及标准化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生产成本,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律规定官营手工作坊要根据年度安排或政府文件来生产,之外的生产会遭到严厉惩处,说明官营作坊生产有计划性,故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质量问题,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单元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 经济政策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
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 展和经济政策。古代商业总趋势在
(1)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 (2)古代的土地政策与 “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
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的重农抑 商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 响,始终未能突破封建社会的桎 梏,使得近代的中国落后于西方, 丧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不断发展但进度比较缓慢,长期实
课程 (2)了解“重农抑
行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
标准 商”“海禁”等政策及 时,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中
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 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它
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因
相辅相成,前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
考纲 要求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34分)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2.(2022·济南模拟)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原始商人的出现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D.早期文字的形成2.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黄河流域政治稳固B.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C.农耕文明传承发展D.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3.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由此可见,此时齐国()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
这体现了()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D.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6.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
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 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7.《唐六典》记“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其下注文曰:“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
其官市者,两分帛练、一分蕃彩”。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政府对汉蕃互市持开放的态度B.朝贡贸易增强了官营手工业商品性C.部分官营手工业品参与商品交易D.绢马贸易成为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8.《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
据此可知()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
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
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
由此可知()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0.下表为唐、宋时期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比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国土面积的开拓B.高产作物的引进C.生产技术的突破D.江南地区的开发11.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
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
这表明当时()A.手工业技术水平低下B.商品交换活跃程度低C.民间纺织业发展有限D.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12.清代皖江流域盛行永佃制,主佃之间“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佃农A.表明农民不再依附于地主B.反映了清代经济结构的调整C.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D.说明民间租佃行为日益规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
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材料二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
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
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14.阅读材料,回答担材料一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宋太祖、宋太宗)时谓之市舶使。
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
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北人过海外,是岁(一年内)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一年内)不归者,谓之"住唐"。
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
——摘编自[北宋]朱或《萍洲可谈》材料二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解读。
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革命”应指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A项正确;原始商人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一种表现,但不是材料所述“革命”的含义,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信息,与青铜铸造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革命”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早期文字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各民族所采用和共享,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传承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政治稳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古代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古代中国中原文化影响了各地区,而不是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临淄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无法说明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
故选D项。
4.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麦豆复种制是否开始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依旧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排除D项。
故选A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发展密切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江南经济重心的联系,A项正确。
中国古代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一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一是出现于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大运河对中国南北格局的影响,不涉及南北方的文化认同,排除D项。
故选A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等内容可以看出,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进行质量监控,并对工匠进行技艺的考核,这些都旨在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C项正确;ABD项并不是主旨所在,排除ABD项。
故选C项。
7.答案:C解析:“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其官市者,两分帛练、一分蕃彩”,这说明官府手工作坊生产的大量丝帛织品有时也会作为商品进行交易,C项正确;“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体现了政府对汉蕃互市政策的限制,排除A项:互市并非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绢马贸易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8.答案:D解析:从材料“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以看出北宋开封城内商品交易非常频繁,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乡村,无法得出城乡经济联系情况,排除A项;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材料所述为城市内的商业而非草市,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等限制放宽,排除C项。
故选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
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
故选A项。
10.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内容可知,宋天禧五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均高于唐天宝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中期以后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进行大量的土地开垦,生产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宋代的国土面积小于唐代的国土面积,排除A项;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排除B项;“生产技术的突破”不是造成表格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项。
11.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
这表明当时民间纺织业产量低,发展有限,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技术水平如何,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商品交换活跃程度和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D项。
故选C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永佃制下佃农享有相对独立、长期处理耕地的权利,地主不能随意干涉,故这一做法能够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永佃制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松弛,但并非“不再依附于地主”,排除A项;永佃制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B项;仅由材料不能说明民间租佃行为日益规范,排除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