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2含解析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2含解析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学术情境:河洛地区出土大量铁农具)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

这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生产力出现质的变更D.土地兼并现象严峻2.[2024川府名校联考]铬是一种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其在地球岩石中含量很低,提取非常不易。

在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众多文物表层涂有铬,经过了2 000多年的埋藏后文物仍旧光滑如新。

据此可知,汉代 ( )A.器物具有环保特性B.科技重视理论探究C.工艺技术先进D.中心集权不断强化3.[2024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时樊重在湖阳经营的田庄“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佃客则依据田庄主子的须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种经济作物。

这表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起先得到法律的保障B.田庄自然经济特色显明C.地方豪强势力始终得到皇权爱护D.自耕农经济呈瓦解趋势4.[2024河北石家庄质检]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干脆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

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

这些措施( )A.保证了军队给养B.加强了边疆治理C.加重了边民负担D.加剧了土地兼并5.[2024河南洛阳期中检测]北宋时期,政府变更了以往垄断经营工商业的做法,将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有些官署部门甚至干脆参加工商业活动,分民之利。

这表明北宋时期( )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B.激励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更D.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6.[2024重庆八中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镇市”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其中镇市侧重市,市镇侧重镇,然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镇。

【精品】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训练卷

【精品】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训练卷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史专题9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9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远古农业的产生B.古代中国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出现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4.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壁画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A.战争对农业的破坏B.农业耕作的场景C.家庭手工业的兴盛D.庄园经济的发展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宋人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

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7.南宋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8.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23秋•河南月考)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晋)邵绮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左传•成公十七年》(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传•成公十七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丙歇之父争田《左传•成公十八年》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2.(2023•厦门模拟)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

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

该时期的南人北迁()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3.(2023秋•贵州月考)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饮茶的盛行反映了()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4.(2023•泰安二模)如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

这一演变()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5.(2023春•淮安月考)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

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

’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

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

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

”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B.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6.(2023秋•浙江月考)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XX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图1-5反映了我国哪项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图1—5A.青铜器B.铁器C.钢D.铝2.(20XX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宋仁宗景佑三年诏曰:“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

”材料反映了①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②建筑有鲜明的等级性③商业场所受严格限制④街市合一被制度认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20XX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4.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发展5.“瓷都”景德镇能烧制出多种彩瓷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中后期 D.清朝6.(20XX年5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7.(20XX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9.(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之古代中国经济史专题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之古代中国经济史专题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之古代中国经济史专题1.(2023·全国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

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4.(2023·全国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5.(2023·北京卷)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2023·全国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7.(2023·全国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中国古代经济史+真题汇编--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真题汇编--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史1.(2023·全国·高考真题)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3.(2023·全国·高考真题)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 D.4.(2021·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5.(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6.(2020·全国·高考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7.(2023·全国·高考真题)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同步练习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一. 选择题1. 唐朝先后实行的赋税制度包括()①均田制②两税法③租庸调制④一条鞭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②D. ③④2. 下列关于唐都长安的各项表述,正确的项目是()①长安是全国商业大都会②长安是亚洲政治中心③唐后期经济地位不及扬州④住宅区商业区分开A. ①②③④都正确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 ②③④正确,①不正确D. ①③④正确,②不正确3. 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②玉米传入中国③占城稻传入中国④胡萝卜等传入中原A. ④②①③B. ①②④③C. ②④①③D. ④①③②4. 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是()A. 唐高祖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唐玄宗5. 宋代很重视对外贸易,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 理藩院B. 宣政院C. 市舶司D. 布政司6.(宋史)记载:“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说明()A. 南宋偏安东南,加紧搜刮人民B. 高宗南迁,促进农业发展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北方D. 江南开发缓解了财政的困难7. 下列各项不能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是()A.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B. 政府下令禁止海外贸易C. 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D. 地主、商人剥削的钱不去扩大再生产8.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 市场狭小B. 原料不足C. 劳力缺乏D. 资金短缺9. 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A. 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B. 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C. 扩大土地开垦面积D. 革新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0. 明朝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是()A. 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B. 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C. 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D. 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11. 清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的直接动机是()A.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 缓和矛盾恢复经济D. 防止土地抛荒12. 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 《齐民要术》B. 《营造法式》C. 《考工记》D. 《汜胜之书》13. 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 ①②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④14. 清朝的“地丁银”就是()A. 取消人头税,只对土地税征收白银B. 对田赋和丁税分别征收白银C. 地丁合一,按土地统一征收白银D. 按人丁和土地的统一征收白银15. 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B.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 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 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16.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D. ②③④17. “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材料二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天官》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4分)(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8分)【答案】(1)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4分)(2)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8分)(3)黄宗羲:农工商皆本;评价: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8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第(1)题从材料一的“八政中一曰食(农业生产)”,材料二“九职中一曰三农,生九谷”可知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既重视农业,从材料一“八政中二曰货(商品流通)”,材料二“九职中五曰百工,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可知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既重视又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2)题由材料三中的“本”与“末”、“复其身”与“举以为收孥”以及材料出处可知这是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其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但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专题练习(三)(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专题练习(三)(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三)古代中国经济一.练高考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5.(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6.(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广泛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过程,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和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经历了从原始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经济的转变。

自人类定居下来开始农耕,逐渐形成了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产方式。

随着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田的开垦,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力。

2.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劳动工具和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较早出现的农用工具如耒耜、犁具等,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

汉代的农业技术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河渠灌溉系统的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灌溉效果。

3. 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古代中国通过新作物的引进和改良来提高农业产量。

唐代的杨靖宇引进了小麦、高粱等作物,极大地丰富了粮食的品种。

宋代以后,人们通过选育和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如水稻、棉花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手工业的制造发展1. 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制造在农业生产之后逐渐兴起,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加工与贸易,并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手工业制造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技术的改进和传承中国古代手工业制造技术的改进和传承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代工匠不断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例如,唐代的青瓷、宋代的织绣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交通枢纽相继建立,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同时,商业活动也促进了文化、科技以及思想的交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轮复习练习题+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轮复习练习题+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课本顺序)单选题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传说可以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 B.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属于历史假设C.是中国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 D.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2.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A.B.C.D.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B.C.D.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6.《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据史料记载,17世纪晚期,池州某地出现了“地多烟草、棉花,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现象。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2022年高考真题专题整理(解析版)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2022年高考真题专题整理(解析版)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1.(2022·全国乙)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故选C项。

2.(2022·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浙江卷)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䝙。

……堤喧簇贩夫。

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

”诗作反映出()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答案】A【解析】根据“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䝙。

……堤喧簇贩夫。

夜船论铺货,春酒断瓶酤。

”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会馆明清才出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

最新 江苏扬州中学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精品

最新 江苏扬州中学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精品

扬州中学高三历史古代经济专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是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原始瓷器2.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出现于我国的A.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中后期 D.春秋战国时期3.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漆器——一件朱红色木胎漆碗,属于A.河姆渡文化 B.半坡文化 C.大汶口文化晚期 D.商周时期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5.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中,不包括A.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 B.往往铸刻着长篇铭文C.出现艺术高超的动物造型器皿 D.以金银错新技术装饰青铜器6,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 B.《营造法式》 C.《考工记》 D.《汜胜之书》8.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9.汉代统治者减轻曝租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B.维护大商人的利益 C.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 D.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10.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拥有①郑国渠②白渠③六辅渠④芍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11.两投时期江淮之间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A.治理黄河 B.修筑坎儿井(井渠) C.营建灌溉渠系 D.修治天然破池12.下列冶铸技术,两汉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掌握的是A、水力鼓风冶铁 B.低温炼钢 C.铸铁柔化技术 D.金屑切削、焊接鼓术13、在两汉时期的“五都”中,同时又是冶铁中心的是A.成都 B.临淄 C.邯郸 D.宛14.曹魏屯田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A.总结了汉朝西域屯田的经验 B.按军事编制组织管理 C、实行封建土地国有 D.使流亡农民与土地结合15、下列有关北魏均田制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府将其掌握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 B.受田农民不得买卖土地C.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缴纳租庸调 D.在任官吏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16.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17.隋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A.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D.南北交通的不断加强18.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桔槔 C.筒车 D.耧车20.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⑵秦:开通了灵渠。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许多渠堰提塘。

⑷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⑵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①均田制:(了解)②更名田:6、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

780年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

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⑥明后期X居正的“一条鞭法”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

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折成银两,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B一定程度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规律总结: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

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

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B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D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E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7、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⑴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具体过程是:①初步开发: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秦汉时期南方就已初步开发);②开始赶上: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③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相差无几;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超过: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⑤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0、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①历代西部开发的举措AX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序幕。

B西汉:组织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驻扎军民,保证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西汉朝廷基本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C唐朝: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

D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某某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某某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E清朝:评定分裂分子葛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区的统治;在边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发展经济;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

②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A某某:a唐: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再次和亲;“长庆会盟”。

b元:设宣政院辖地,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c明: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当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某某各教派都拥护中央。

d清: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对某某管辖的加强。

B某某:a西汉: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王印。

b唐:唐玄宗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并册封其首领皮罗阁为某某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