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图表题集训.docx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古代中国的农业1、2、3、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5、6、10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7、8、9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1、12综合13、141.(xx山东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解析:C 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无论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等级观念,还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社会习俗,都是建立在以“男耕女织”等为特点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2.(xx江西五校联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解析:D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辉县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铁农具,不能就此得出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铁器,没有涉及其他随葬品,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一整套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3.(xx邢台摸底)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段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解析: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与佃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地主“本望租课,非行仁义”,没有体现出宋代地主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地主“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侧面反映出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且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D项错误。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20210225
专题限时集训(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农业比先秦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铁犁牛耕被广泛使用、代田法的推广、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等,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农业获得较快发展之后,饮食领域就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即从“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发展到“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故选C项。
]2.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
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 )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B[根据材料“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可知,钢针做工精巧,说明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故选B项;A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只提到钢针的制作,并没有提到是否推动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铁针并非兵器,排除D项。
]3.(2020·某某四模)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D[从材料中牛的价值远远高出粮食的价格可知,牛的价格过高,百姓拥有耕牛的数量不会太多,不利于铁犁牛耕的普及,故反映了先进的耕作方式不容易推广,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和东汉的粮食价格,没有涉及粮食增产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汉、东汉粮食的价格,无法体现粮食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不能反映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从材料中牛的价格远远高出粮食的价格,普通百姓很难购买,不能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牛耕技术,故不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
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商业的需求很少 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排除D项。
答案:C2.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 A.长期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客商贩运”并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兴盛,故D项正确。
答案:D3.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
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
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解析:题干未涉及“市镇”的具体位置,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市镇”而非“城市”,排除C项;早在先秦时期,城乡之间即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排除D项;题干中的两宋时期,农村商业中心大量涌现的现象表明两宋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体现了乡村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故A项正确。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通模拟)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选A。
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嫁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
2.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
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体现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
3.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
材料中“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1·南通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专营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统考]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十分明显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2.[2021·徐州市高三模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贵族之间不管是贿赂、赎偿、馈赠、献纳等经济交往,大都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而非货币。
这表明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国家政局影响货币形态C.小农经济制约商业发展D.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限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唐律疏议》对民间交易有相关规定:如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
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违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据此可知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注重维护正常经济秩序C.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私法是法律的主要内容4.[2021·三明市高三模拟]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5.[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5.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 ()
洪武年间 宣德至景泰年间
嘉靖年间 隆庆至天启年间
通商 1 1 7 6
抑末 1 3 2 0
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 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选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增加,而 “抑末”却降低,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化,由“限制商业发展” 转变为“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抑商”出 现的频率逐渐减少,并不能说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终结,并且该政策在明朝 并没有终结,排除B;“通商”出现频率增加,并不能代表明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排除C;“通商”“抑末”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态度,并不代表商 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3.(2020·九江模拟)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 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 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 () A.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 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 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 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解析】选A。材料记载的是“海禁”政策的内容,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 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A;“海禁”政策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排除B;根 据材料“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 于重法”可知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并没有完全禁止,排除C;因为海禁政策禁止国人未经官方允许私自出海贸易,海 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来完成,于是“朝贡贸易”伴随 “海禁政策”而出现,排除D。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2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检测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1·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
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 两项;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2.(2020·江西九江高三二模)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
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
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解析: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故C项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项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项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项排除。
答案:C3.(2020·贵州贵阳一中高三月考)魏晋时,佃农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缴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通用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2021071422
名师提醒
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特征的原因
1.手工业技术的创造主体是一些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他们的技术
大都是经验型而非理论型,这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
2.历史上工匠技术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一般只在家族内传承,这也
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唐宋以来行会的出现与发展,为手工业技术的传播又添一道枷锁。
三、手工业的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6.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手工业技术具有显著的封闭性特征。
二、土地制度[高频点]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过程与特点 (1)原因 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②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③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2)过程
(3)特点 ①土地私人所有且允许买卖或转让,这使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 ③封建国家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
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 探情境·创新应用
情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 明素养·知识贯通
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以农耕为基础的 经济形态
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认识“天朝上国”观念下官府控制的对外 贸易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 育思维·材料研析
新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8古代中国经济
新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8古代中国经济11.(2022·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2.(2022·山东卷)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①周天子的再次分封②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大国通过战争兼并土地小题必练88:古代中国的经济2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列国一同(方百里)’”可知周天子分封的国家只有“一同”而不是“数圻”,故①错误;据所学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促进开荒的进程,故②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材料公元前548年是春秋时期,故③错误;据材料“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可知是对外扩张的结果,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
1.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秦汉遗址发掘出土的铁农具统计表。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铁农具得到普及
B.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下面是西汉时期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简表。
其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A.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
B.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
C.小农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D.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3.魏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绿豆、小豆等作物在地力恢复方面的作用。
下表为魏晋时期农作物的轮作组合(部分)表。
据此可知().
(注:“前作一中作一后作”为一个轮作周期)
A.后世农作物已经被培育出来
B.种植技术进步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C. 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出现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出现重大突破
4.下表为唐朝文献中关于授田的记载。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唐朝前期存在授田现象
C.唐中期均田制名存实亡
D.唐统治者施行重农政策
5.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
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A.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B.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
D.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6.下表为南宋时期部分生产部门中心及主要城市分布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
B.南方主要产业部门分布较广
C.官营制瓷业技术高超
D.棉花成为最主要的衣被材料
7.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下表为明清间美洲白银每年经菲律宾输入中国数额变化概况。
上述现象()
A.使得明清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B.体现了江南手工业强大的市场潜力
C.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D.迫使明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政策
9.下表据《通考•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整理而成。
据此可推知()
A. 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能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政府重视保护小农经济发展
D. 土地兼并导致人均亩数减少
10.下面为清朝贵州某村契约文书中交易对象、土地来源统计表。
据此可推知,该村()
土地来源
注:结合访谈材料和现场勘察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划地主成分,该村共有6户,平均每户占
地50亩。
A.地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B.经济活动中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土地兼并影响家族关系和谐
D.政府是土地自由买卖的推动者
11.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人口与人均田亩数情况统计图。
该图表信息反映出()
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12.学者杜文玉对唐、宋两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里的比较
表2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表3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分别提取表1、表2、表3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
13.下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注贯文;“”表示数据缺失。
——据陈尚胜《开放与闭关•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对表2中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秦汉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还处于推广的过程中,铁制牛耕工具和耒相工具数量较多,说明秦汉时期精耕细作不断发展,B项正确。
A项的“普及”,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铁农具大量出土,并不能证明冶金技术的进步,因此C项错误;D项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西汉皇帝及王侯墓中出土了许多铁农具。
用铁农具随葬,体现出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项正确。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结论,排除A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技术走向成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人们已经掌握绿豆、小豆等作物在地力恢复方面的作用”以及表中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实行轮作制度,轮作制度可以提高地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B项正确。
材料中涉及的农作物品种不多,不能得出后世的农作物已经被培育出来,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轮作组合情况无法判断出已经出现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排除B项;轮作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但材料没有相关数据信息,无法得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出现重大突破,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贞观年间雍州因授田不足而迁徙农户到土地数量较多的"宽乡”,天宝、开元年间,敦煌、京畿地区也都出现''计丁给田”的情形,B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通过海格信息分析可知,除了制瓷中心曲阳、东京、汝州、钧州属于北方地区,其余均为南
方城市,这说明南方主要的产业部门分布较广,B项正确。
表格只是南宋时期部分城市生产部门分
布情况,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时期南宋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了南宋制瓷中心,但并未说明是官窑还是民窑,也没有提到其制瓷的技术,排除C项;棉花成为最主要的衣被材料是在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A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土地来源多为祖业,交易双方关系多为三代以内亲属,“新中国成立后划地主成分,该村共有6户,平均每户占地50亩”,可见当地地权分散,难以形成私有经济下的规模经济,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土地交易,而非宗法关系渐趋松弛,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权分散,而非土地兼并,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在土地交易中的作用,D项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第一问提取信息:
表1:宋代耕地面积比唐代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表2: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度增加;南方增幅大但北方略低于唐代。
表3:宋代的财政收入远超唐代,且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多于唐代;唐代的财政收入不如宋代丰厚但收支平衡,宋代财政收入增多但入不敷出。
第二问说明:
自唐中期以后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土地开垦,生产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社会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发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宋代采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出现"三冗”现象,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
:
13.解析:从表中数据对比反映出明朝初期的对外贸易中实际价格与规定价格差异巨大,不计利润、厚往薄来,体现出明前期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明前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明朝国立强盛)、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传统华夷观念等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从明初朝贡贸易密切中外联系强化宗藩关系、以经济代价换取政治认同造成严重财政负担(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其历史影响。
高三试题及答案,欢迎各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