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小反刍兽疫的诊治

小反刍兽疫的诊治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3期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的急性传染病,患病羊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上升、口炎、肺炎以及腹泻。

本文总结了该病的流行现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并提出了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免疫预防、加强宣传教育和疫情报告制度等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的诊治曹义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淤溪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州2255151流行现状小反刍兽疫的首次发现时间是1942年,发生于西非科特迪瓦(象牙海岸),目前全球有多于49个国家受到了该病的侵袭。

其中,亚洲发生疫情的国家有23个,小反刍兽疫给疫情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为小反刍动物,包括山羊、绵羊以及羚羊等,其中山羊感染患病后的症状最为严重。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5d ,部分患病羊的潜伏期较长,能够达到21d 。

通常健康羊只直接接触患病动物能够感染发病,患病羊的口腔分泌物、眼鼻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危害健康羊只安全。

在发病后期,患病羊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污染养殖环境,造成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囊膜,对高温环境以及阳光的敏感性较强,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短,高温、紫外线、化学消毒药物等都能够将其灭活[2]。

3临床症状患病羊通常呈急性发病,体温上升至40~42℃,并且高温持续不退,能够维持3~5d ,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鼻腔内干燥,眼鼻部位分泌物明显增多,患病初期分泌物呈水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粘稠,呈脓液状,最终干结,并有恶臭的气味;由于分泌物的粘性,使得眼脸粘连、鼻孔堵塞,患病羊呼吸不畅,偶尔咳嗽和打喷嚏,如果患病羊没有发生死亡,症状能够持续半个月。

在高温的4d 内,患病羊口腔内黏膜充血、颊黏膜有糜烂病变,口水增多,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病灶部位颜色由红色变为粉红色。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和鹿。

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科,引起的疾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以下是小反刍兽疫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 口腔和消化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消化系统进入动物体内。

病毒会引起口腔和舌头溃疡、破坏食欲和消化功能。

这些病变会导致动物食欲不振、进食减少,甚至出现腹泻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 牛羊蹄部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牛羊蹄部病变,表现为蹄间皮肤和蹄壳的溃疡和出血。

蹄部病变会导致动物行动受限,造成疼痛和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跛行。

3. 泌尿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病变,表现为尿频和尿量减少。

病毒会侵犯肾脏和膀胱,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4. 免疫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病变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加重病情。

5. 呼吸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病变,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鼻流清涕等症状。

这些病变可能是由于病毒侵犯呼吸道黏膜和引起炎症反应所致。

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主要涉及口腔和消化系统、蹄部、泌尿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诊断小反刍兽疫,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影响。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崔党生(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平凉744406)反刍兽疫病作为羊畜的常见疾病,因其疾病发展迅速传染力强,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此羊小反刍兽病应成为大规模养羊首要防治疾病。

随着我国养羊业总体经济的发展,羊等反刍类动物养殖规模显著扩大,为了保持养羊业市场效益稳步上涨,稳定羊畜整体数量、基本体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羊畜疾病控制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着重探讨羊小反刍兽病的流行学病症、诊断、防治要点,为应对羊小反刍兽病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反刍兽病;流行学;诊断;综合防治1羊小反刍兽疫病研究表明,羊小反刍兽疫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疾病,病毒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极易潜伏在羊畜的生活环境中,如小羊的生存空间中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并且达到一定数量,小羊极易受到感染,相比之下,抵抗力较弱的小羔羊更易成为感染对象。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直接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如同槽饮食、同盆饮水等行为发生病毒传染。

羊小反刍兽疫病在2007年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生,之所以成为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主要与其发病特点有关,小羊群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后发病快,传染性高,病死率高。

2羊小反刍兽疫病流行学特点羊小反刍兽疫多发于山羊、绵羊群体,好发于3~8月龄断奶后脱离母体抗原保护的小羔羊。

小羊多为其病毒宿主,羊群间传染率极高,规模羊场因养殖密度高,一旦有小羊感染本病,其他羊只发病率几乎为100%,且小反刍兽疫病毒能长期存活于空气环境中,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受体本身均难以彻底清除,又因养户基本自己承担养殖、繁育等工作,如若发生交叉感染,高额治疗费用和动物损失恐无力独自承担,长久下去,疫病将对当地养羊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羊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5d 左右,最长潜伏期可达21d ,在潜伏期内又极易发生交叉传染,一旦在羊群中发生严重暴发,对新生羔羊致死率高达100%。

该病毒在潜伏期和隐性传染期内均具有传染性,且四季皆可发病,经研究发现在干燥和寒冷地区的发病率、传染率较高。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常见诊断方法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常见诊断方法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以发热、眼鼻黏膜卡他性炎症、坏死性口炎、腹泻和支气管肺炎为主要特征,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与小反刍兽疫同为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还包括牛瘟病毒、人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瘟病毒和海豚瘟病毒。

其中小反刍兽疫与牛瘟具有相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两者还具有血清学相关性。

小反刍兽疫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目前防控主要依靠灭活苗或弱毒苗,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免疫持续期短、热稳定性差、病毒毒力有返强风险等众多缺陷;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阿拉伯、中东以及大陆在内的亚洲部分地区。

一、流行病学1.1小反刍兽疫的地理分布小反刍兽疫在1942年第一次在非洲的象牙海岸被报道,随后的调查发现小反刍兽疫广泛流行于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大多数非洲国家。

后来,小反刍兽疫的分布逐渐扩大到中东、伊朗、南亚次大陆、土耳其以及亚洲中部的部分国家。

在亚洲,小反刍兽疫于1987年首次在印度南部地区出现,于1993年至1995年传入阿拉伯半岛、中东及南亚次大陆部分地区并成为了当地的地方性流行病。

随着小反刍兽疫全球范围内的净化,人们对小反刍兽疫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其警性有所提高,相应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更为频繁的动物贸易、牲畜的季节性的迁移以及部分地区的游牧风俗为小反刍兽疫的传播创造了许多条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断扩大。

近年来,小反刍兽疫跨国疫情多发,于2000年首次在亚洲的塔吉克斯坦、尼泊尔、中国西藏暴发。

在非洲,小反刍兽疫已遍及赤道以南的刚果(2006)、肯尼亚(2006)、乌干达(2007),撒哈拉北部的摩洛哥(2008)。

根据小反刍兽疫F蛋白、H 蛋白和N蛋白基因的序列比对,将世界不同地域的小反刍兽疫流行毒株划分为4个基因群。

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西部及近年在非洲中部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Ⅰ系;在西非的象牙海岸、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Ⅱ系;在东部非洲的苏丹、也门、阿曼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Ⅲ系;在阿拉伯半岛、中东、亚州南部地区及非洲的摩洛哥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Ⅳ系。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34 ·2020.040 引言近年,很多羊传染性疾病呈现爆发流行态势,某些新老疾病混合感染造成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

很多养殖户不合理的用药行为,使致病原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传染性疾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疾病爆发流行通常会不受季节的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掌握疫情的流行态势和发病情况。

当出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立即封锁隔离,进行严格的扑杀处理,减少疫情传播蔓延的可能,提高防控效果。

1 流行病学绵羊和山羊都是该种病毒的易感动物,其中山羊的异感性要显著高于绵羊,并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在临床上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欧洲品系的羊更容易感染该种病毒,幼龄羊的易感性要显著高于成年羊。

但哺乳阶段的羔羊对该种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通常不会表现发病情况。

小反刍受孕病毒主要经呼吸系统传播感染,也可以通过交配或胚胎实现垂直传播。

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近距离接触也可以实现直接传播蔓延。

健康羊群接触到被患病羊污染的饲养工具、圈舍、饲料、水槽、饮用水后也可以实现病毒间接传播。

虽然羊小反刍兽疫病毒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病情传播速度较快,但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临床康复的羊仍然能向外排出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染性,在频繁交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加大疫情爆发流行概率。

2 临床症状养殖场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羊群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从眼睛和鼻腔中排出大量分泌物,患病羊呼吸异常,口腔溃疡病变,咳嗽次数不断增多,并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恶臭粪便,最终衰竭而死。

小反刍兽疫病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4~5 d ,最长潜伏期高达21 d 。

发病后患病羊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升高到41 ℃,持续时间为5~8 d ,在临死前体温下降到正常。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5 . 2 迅 速 控 制 疾病 传 染 源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肉和带 毒者 是本病 的 主要传 染源 。传
染 源为 发病 和带毒 羊及 其分 泌物 和排
李 芳 覃 周岚 吴 双燕 苏 益琼 余波 覃 万福 泄物 ,主要通过消化 道和呼吸道传 播。 一 广 西鹿寨 县动 制中 心长∽ ∽ 0 0 一 潜物疫病 伏 期 一 预防控 般为 4 ~ 6 d ,最 可 达 2 1 d 。
最 易感 ,本 地 品种抗病 力较 强 。饲 养
密 度大 、人 口稠 密 、存 栏数 高 的地 区 流 行迅 速 ,死亡率 也较 高 。病羊 病羊
仔 引 种 要 选 择 非 疫 区 . 经 过 正 规 养 殖
场 ( 户 )引人 ;向当地动 物卫 生监 督 机 构办 理检疫 和登 记 .获得原 产地 检 疫 证 明 :引进 外来 羊仔 时要进 行羊 舍 消毒 ,并保持隔离 ,以确定羊仔健康 。
情控 制技 术人员 .在 发现 疫情 后第 一
时 间 报 告 给 当地 有 关 部 门 ,而 相 关 部
感 染疫病 的羊 只会表 现 出明显 的食 欲 下 降 、烦 躁不 安 、 口鼻 干燥 、披 毛失
门在 接 到报告后 应立 即启动 疫情 防控 方 案 ,迅 速 、有 序 的开 展 疫情 检 测 、
( 1 )在 引 进 外 来 动 物 时 ,应 做 好 调 查
及下 颚等部 位 .并且 羊 只患病 后期 会
出现腹 泻不 止 、粪便呈 带血 水样 、严 重消瘦等症状 。
3 病 理 变 化
及 检疫 工作 ,禁止 从疫 病发 生 区域 内 引进 。 ( 2 )做好免疫接种 ,从根本加 强疫病 防控 ,多雨 季 节及 寒 冷 干燥 季 节是该 病 的高 发期 .雨 季之 前 和蠕动 之 前应 对幼龄 小反 刍动 物进 行免 疫接 种 ,最 好是 在 2  ̄ 6月 龄 :接种方 法 为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U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才秀加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作是羊瘟以及肺肠炎等,主要是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出现,进而会对小反刍动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畜牧领域不断发展大环境下,多种畜牧疫病经常出现,让养殖大户出现了经济方面的 损失。

尤其是小反刍兽疫,相关的养殖人员要更加重视,使用合理有效地防治方法,降低疫病出现的概率。

一、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此类疾病的传播渠道是直 接接触,而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属于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于病羊而言,其传染性非常高。

对于此疾病而言,会感染到猪类动物,然而,却不会存在临阵症状。

二、 疾病症状此疾病的潜伏时间主要是4天到21天,所以要及时进行诊断。

如若出现自然发病现象,只会出现在绵羊与山羊的身上,其它现象都属于病原传播感染。

此疾病能够进行治疗。

然而,某些山羊康复之后的唇部位置会出现口疮情况。

经过感染的动物,其 具体症状和牛瘟病牛之间类似,其体温会上升到41!,持续3天到5天的时间。

患有疾病的牲畜非常容易发生烦躁现象,降低 食欲现象。

在发热疾病的前四天时间当中,口腔黏膜出现了充血现象,颊黏膜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之后也会发生坏死性病灶。

与此同时,口腔黏膜存有坏死病灶现象,之后转变为粉红色,不断 向下齿龈以及下唇的位置进行演变。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牲畜而言,会过度到乳头以及舌头等位置。

在此疾病一直发展到后期 阶段的时候,病畜容易出现腹泻现象,不断消瘦以及脱水,其致死率非常高。

三、 临床表现山羊患有此疾病的症状非常显著,对于绵羊而言较为轻微。

病畜经常出现忽然发热现象,具体的时间在2天之后的温度会实现42!,之后持续性发热3天的时间,在发热后期的时候,病羊会出现死亡现象。

在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病羊容易流出水样的鼻液,然后不断变成粘稠性的鼻液,导致病畜的鼻孔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呼吸非常困难。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1]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1]

2、传染源 • 感染羊 • 眼、鼻、口腔分泌物、血液、尿液及粪便。
3、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 • 呼吸系统是主要感染途径。 • 病毒也可经精液和胚胎传播。 • 感染动物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幼畜。
• 4、流行特征 •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 冷季节多发。
四、临床症状
• 由于感染羊的年龄大小及病毒株毒力强、 弱的不同,在临床上可引起急性和亚急性 症状。
图1:口、鼻、眼脓性分泌物
图2:结膜炎
图3:腹泻
图4:口、鼻脓性分泌物伴唇部小结节
五、病理解剖变化
图5:口腔内舌面糜烂、坏死
图6:舌面假膜、糜烂
图7:肺炎
图8:肠粘膜条状出血
• • • •
直肠病变呈斑马纹样外观。 脾脏充血、轻度肿大。 淋巴结水肿、充血,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 也可见胸膜炎和胸腔积水。
谢谢各位!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
钟映梅 黑龙江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 本病曾称为小反刍兽假牛瘟、小反刍兽瘟 疫、山羊瘟病、绵羊和山羊瘟疫、Kata 、 胃肠炎 - 肺炎综合症、传染性脓疱状胃炎、 肺炎肠炎综合症。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 A 类 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公告(第96号)将 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血清学检验方法: • 中和试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免疫电泳试验 • 琼脂扩散试验等。
鉴别诊断
病名 病原 口鼻眼病变 呼吸困难 腹泻 诊断试验
牛瘟
PPR 牛出败 羊传染性肺炎
RPV
PPRV 巴氏杆菌 肺炎支原体

+ - -

+ + +

+ - -

小反刍兽疫的特征与防治

小反刍兽疫的特征与防治

小反刍兽疫的特征与防治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一、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

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

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翠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二、流行病学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三、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四、病理变化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牛羊肉的消费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养羊产业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成长为农村反刍兽疫主要发生在羊养殖中,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急、发热的特点,病羊口鼻处会流出大量黏液,周边皮肤组织溃烂,咳嗽,呼吸困难,母羊大量流产,羔羊迅速死亡,因此对本病要保持极为高度的警惕,充分做好防控工作,杜绝其再次大规模发生。

本文对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展开了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理论认知和参考。

反刍兽疫;诊断;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孔倩倩(曲阜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3100)农民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带来的就业明显,创造的财富非常乐观。

但是2013年全国暴发流行的一场小反刍兽疫疾病严重打击了国内养羊产业发展的势头,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小反刍兽疫疾病又名小反刍兽疫伪牛瘟,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属于牛瘟病毒、海豹瘟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的其他家族成员。

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可以从核酸水平分为4组。

其中,Ⅰ、Ⅱ和Ⅲ主要分布在非洲,第4组主要在亚洲。

本病对所有羊都可造成感染,山羊最为严重,另有实验表明猪也可以感染此病毒,但不会表现发病。

1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本病传播途径较多,饲料、饮水、羊与病羊之间直接接触甚至非直接接触,只通过呼吸都可以造成疾病传播。

而且本病的传播距离较远,相距10km以外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而感染此病。

而且,病毒在潜伏期内也可以造成传播,有的羊在愈后依然带毒而可以继续传播病毒。

除了以上传播渠道,在精液和胚胎中也发现过病毒,因此羊也可以被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所感染。

另有研究表明病毒的存活与所处环境的pH值有关,在肉类冷冻情况下,pH值发生变化,病毒较难存活,因此冷冻肉一般不会造成病菌传播。

病毒在体外的存活并不容易,紫外线等经过一段时间均可以将其杀死,这降低了其传播力。

常见的各类非吸血性寄生虫一般认为也不会传播本病。

小反刍兽疫综述

小反刍兽疫综述

健康养殖·防控畜牧业环境 2021.0560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起小型反刍动物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

该病毒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文将从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预防控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控制1 前言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成员,是具有囊膜的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都有相似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

2 发病机理小反刍动物的发病机制与牛的牛瘟类似。

疾病的发生以泪,鼻等粘膜分泌物的出现而开始,病毒最早侵入扁桃体组织和淋巴结并在此处进行排毒接种和病毒复制,在感染后4d 就可以分泌物中检测到病毒。

之后,呼吸道黏膜内被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会迁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在那里会发生原发性病毒扩增,然后病毒进入全身循环。

在3~4d后会出现发热和厌食等临床症状。

从感染后第四天就可以开始观察到白细胞减少,CD4+T细胞明显减少。

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淋巴器官,呼吸道上皮和胃肠道中观察到病毒抗原。

在感染后5~7d,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合胞体。

在感染的后期,口腔中形成侵蚀性病变和坏死。

在感染后6~8d典型的临床症状出现,并且可以持续长达14d,直至动物死亡或感染恢复。

3 临床表现山羊和绵羊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山羊似乎比绵羊更容易感染疾病,某些品种的山羊被认为比其他山羊更易感染。

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6d。

在疾病的急性期,动物表现出发热(最高41℃),可能持续3~5d,并伴有流涎、厌食或口干。

鼻涕和泪腺分泌物逐渐变成粘液样,流涎增多。

口腔中形成的侵蚀性渗出物并坏死。

在疾病的严重情况下,会在舌头上出现纤维蛋白沉积物(干酪样沉积物)的坏死性病变。

在疾病的后期,动物会出现腹腔呼吸、腹泻和咳嗽。

最后,该动物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减重和消瘦,最终导致死亡。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194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卓 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农牧业科学技术服务站,西藏那曲 853300)摘 要:针对小反刍兽疫病症来讲,就是经常出现在羊群身上,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内部出现了小反刍兽疫,如果人员不能及时开展必要的处理,那么导致该项病症快速扩散的基础上,自然也对羊群生命构成严重的影响。

出于有效预防小反刍兽疫疾病的目标下,文章首先阐述了几点诊断内容,着重提出了几点预防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症状;预防在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带动了各个地区养羊行业的发展。

但是,因为经常出现的小反刍兽疫病症,伴随着较强传染性特点下,一旦少数羊只患病,那么将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严重构成整个养殖区域羊群的生命安全。

患病的羊群,通常表现为较高的体温以及腹泻等现象,我国养羊行业要想能够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那么必然需要人员加强对小反刍兽疫病症的关注程度。

1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1.1 临床症状经过行业人员多年以来观察可以看出,鉴于地区出现的小反刍兽疫疾病问题,与绵羊进行比较,山羊更容易传染,深入分析其发病经历,也与之前行业人员的观点相一致。

患病的羊群,不会直接出现病症,身体较差的羊群,可能会存在四五天的疾病潜伏期,而像有着较强身体素质的羊群,潜伏期甚至能够达到21d。

研究患有小反刍兽疫病症的个体,伴随着逐渐上升的身体温度,最高能够达到41℃,而且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可能会为其小时间段高热现象,因而影响到病羊的精神状态。

与此同时,在病羊的口腔或者是鼻腔等位置上,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粘液,伴有不良味道的排出。

在接下来四五天的时间中,病羊持续高热等问题下,威胁到部分位置的完整性以及健康性。

除此之外,可以将病羊病变性质进行分析,其一,处于温和病变状态的病羊,可能在会两天内达到恢复的效果,不会对养殖人员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失;而像一些严重病变的病羊,鉴于腹泻等现象下,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尤其是母羊,也会形成流产等的问题。

小反刍兽疫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小反刍兽疫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s h e e p,a n d a b o r t i o n o f p r e g n a n t e we s .T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v i r u s ,c l i n i c a l ma n i — f e s t a t i o n s,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a n d p a t h o g e n s i s a n d r e v e a l e d t h e n a t u r e o f Pe s t e d e s p e t i t s r u mi n a n t s v i r u s , o f f e r i n g a t h e o r e t i — c a l b a s i s f o r d e s e a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d r u g r e s e a r c h . Ke y wo r d s :Pe s t e d e s p e t i t s r u mi n a n t s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Pa t ho g e n e s i s o f Pe s t e De s Pe t i t s Ru mi na n t s
KANG Qi a n g , L I U j i — h u a 。

浅谈小反刍兽疫

浅谈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传播途径: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 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 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病毒,与被病毒 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 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 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二、小反刍兽疫症状:
浅谈小反刍兽疫病
李玉山
电话:135 9868
4224
前言: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年7月26日发布, 西藏自治区日土县于2007年7月25日发生 小反刍兽疫疫情,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发现 该病。
无害化处理的死羊
全国疫情分布图

2013年农历11月内蒙古开始爆发羊瘟,迅速蔓延全国
1、加强免疫工作。该病疫苗免疫效果 较好,免疫时应注意羊群的健康状况,新购 进羊群必须隔离观察,确保羊群健康时方可 免疫。(注:如果没有疫情发生可以做疫苗,
如果已有疫情发生,或已有发病的迹象,千 万不要接种疫苗,有太多血的教训了,目前 国内小反刍苗均为活苗,接种一头,发病一 头 !)
2、加强饲养管理。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 前应彻底消毒,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 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 入后必须隔离观察21天以上,经检查确认健 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0、2mi混合肌肉注射。 6、板清颗粒+清肺止咳散或麻杏石甘散1kg拌料500
斤全群饲喂。 7、美迪建+蜂胶维他颗粒1kg拌料500斤或饮水。
1kg-
8、对于口腔糜烂或结痂的可用口蹄康喷雾每天3—5次。
9、对发病羊只圈舍用蓝色精碘严格喷雾消毒。
按照上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养殖户配 合,治愈率可达95%以上,危重病例配合 输液治疗 ! ! !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

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牛瘟,必须与其作鉴别诊断。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该病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目前,未见人感染该病毒的报道。

本病潜伏期一般4~6天,最长可达21天。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达41℃以上,并可持续3~5天;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

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液脓性,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持续14天。

发热开始4天内,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进而转变成坏死。

在疾病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

肺炎、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等。

本病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尸体剖检,该病与牛瘟相似,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

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小反刍兽肺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等。

本文将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探讨小反刍兽疫的病理特点和变化过程。

小反刍兽疫主要侵犯反刍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

感染后,病毒首先进入呼吸道黏膜细胞,通过黏膜细胞间隙进入淋巴系统。

在淋巴系统中,病毒迅速复制和扩散,引起淋巴结的肿胀和增生。

这是小反刍兽疫最早期的病理变化。

随着病毒的持续感染,淋巴系统的病变逐渐加重。

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开始凋亡,出现坏死现象。

同时,病毒还可以侵犯淋巴系统中的B细胞,抑制其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病理变化使得反刍动物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二次感染。

除了淋巴系统的病变,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肺部的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肺泡间质的炎症反应,使肺泡壁增厚。

同时,病毒还可以直接侵犯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泡炎症和坏死。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除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病理变化。

例如,病毒可以侵犯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

病毒还可以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和痉挛。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也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在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旨在清除病毒和恢复组织功能,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反而会损害宿主组织。

因此,适度调节免疫反应对于控制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非常重要。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涉及呼吸系统、淋巴系统和其他多个系统。

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防控小反刍兽疫。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小反刍兽疫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尼 日 利 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印度
沙特阿 埃塞尔 拉伯 比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 基 斯 坦
马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亚
一、概况
坦桑尼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PPR全球分布情况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柯 坪县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 内蒙古巴彦淖市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 辽宁省锦州市
/
951 1063 116 24
70
111 431 32 11
2014.3.25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
360
234
小反刍兽疫历史疫点分布图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1.分类
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 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 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 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被毛逆立。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
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
免疫蛋白 。
二、病原学
4. 血清型
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 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 个群,其中Ⅰ、Ⅱ、Ⅲ 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兽疫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Omicron)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

本文将介绍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包括病毒的侵入、细胞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病毒的侵入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口腔和鼻腔进入动物体内。

病毒会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在动物体内,病毒会干扰细胞呼吸和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从而形成病毒血症。

2. 细胞感染
小反刍兽疫病毒在动物体内感染后,会侵入动物细胞。

不同类型的细胞感染表现不同。

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可能导致病毒的扩散和复制,感染牛肝球细胞则可能导致病毒的沉淀。

在感染细胞中,病毒可以发挥其致病作用,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3. 免疫反应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感染也激发了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反应。

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并清除病毒。

在感染初期,
病毒的入侵激发了免疫系统的反应,但在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
免疫系统也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应对病毒。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包括病毒的侵入、细胞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病毒会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在动物体内,病毒会干扰细胞呼吸和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损伤和
死亡,从而形成病毒血症。

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并清除病毒。

这些都有助于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