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疫苗
小反刍兽疫疫苗
小反刍兽疫疫苗,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
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
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在结肠直肠结合处。
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
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病变。
因本病毒对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能引起特征性病变。
一般在感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
在淋巴组织中,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
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
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出现,极少有核内包涵体。
在消化系统,病毒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小反刍兽疫疫苗,使用羊疫康(英国意康生物)肌肉注射:本品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
和隐性感染动 物 ,处于亚 临床型 的病羊尤 为危
险。病 畜 的分泌 物和 排泄 物均含 有病 毒 。
3 临 床 症 状
对流免疫 电泳试验、 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 可用原
代 羔羊 肾或 非洲 绿猴 肾细胞 组织 培养 分离) 。 血清学检查 : 病 毒 中和 试 验 、 竞 争 酶 联 免 疫
用于 组织 病理 学检 查 的样 品 , 可 采集 淋 巴结
( 尤其 是肠 系膜 和 支气 管 淋 巴结1 、脾 、 大肠 和 肺
欲减 退 。 流黏 液脓 性 鼻液 , 呼 出恶 臭气体 。 在发 热 的前 4 d , 口腔 黏 膜 充血 、 多涎 , 随 后 出现 坏 死 性 病灶 , 开 始 口腔 黏膜 出现 小 的粗 糙 的红 色 浅表 坏 死病 灶 , 以后 变成 粉红 色 , 感 染 部位 包括 下唇 、 下 齿 龈等 处 。严 重病 例 可 见坏 死病 灶 波 及 腭 、 颊 部
4 病 理变化
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 病 原学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 牛相似。患畜可见结 膜炎 、 坏死性 口炎等病 变, 严重病例病 变可蔓延 到硬腭及咽喉部。皱 胃常出现病变,而瘤 胃、 网
胃、 瓣 胃很少 出现 病 变 , 病 变部 常 出现 有 规则 、 有 轮廓 的糜烂 , 创 面呈 红色 、 出血 。肠 可见 糜 烂或 出 血, 尤 其 在 结肠 、 直 肠 结 合 处 有特 征 性 线 状 出血 或斑 马样 条纹 。 淋 巴结肿 大 , 脾 有坏 死性 病 变。 在
吸异 常。
收 稿 日期 : 2 01 4 — 0 2 —1 5
6 . 2 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 , 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兽疫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Omicron)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
本文将介绍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包括病毒的侵入、细胞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病毒的侵入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口腔和鼻腔进入动物体内。
病毒会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在动物体内,病毒会干扰细胞呼吸和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从而形成病毒血症。
2. 细胞感染
小反刍兽疫病毒在动物体内感染后,会侵入动物细胞。
不同类型的细胞感染表现不同。
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可能导致病毒的扩散和复制,感染牛肝球细胞则可能导致病毒的沉淀。
在感染细胞中,病毒可以发挥其致病作用,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3. 免疫反应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感染也激发了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反应。
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并清除病毒。
在感染初期,
病毒的入侵激发了免疫系统的反应,但在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
免疫系统也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应对病毒。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包括病毒的侵入、细胞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病毒会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导致病毒血症和纤维素性肺炎等症状。
在动物体内,病毒会干扰细胞呼吸和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损伤和
死亡,从而形成病毒血症。
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并清除病毒。
这些都有助于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羊技术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 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
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
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
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
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
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
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
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
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
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
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34 ·2020.040 引言近年,很多羊传染性疾病呈现爆发流行态势,某些新老疾病混合感染造成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
很多养殖户不合理的用药行为,使致病原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传染性疾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疾病爆发流行通常会不受季节的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掌握疫情的流行态势和发病情况。
当出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立即封锁隔离,进行严格的扑杀处理,减少疫情传播蔓延的可能,提高防控效果。
1 流行病学绵羊和山羊都是该种病毒的易感动物,其中山羊的异感性要显著高于绵羊,并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在临床上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欧洲品系的羊更容易感染该种病毒,幼龄羊的易感性要显著高于成年羊。
但哺乳阶段的羔羊对该种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通常不会表现发病情况。
小反刍受孕病毒主要经呼吸系统传播感染,也可以通过交配或胚胎实现垂直传播。
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近距离接触也可以实现直接传播蔓延。
健康羊群接触到被患病羊污染的饲养工具、圈舍、饲料、水槽、饮用水后也可以实现病毒间接传播。
虽然羊小反刍兽疫病毒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病情传播速度较快,但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临床康复的羊仍然能向外排出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染性,在频繁交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加大疫情爆发流行概率。
2 临床症状养殖场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羊群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从眼睛和鼻腔中排出大量分泌物,患病羊呼吸异常,口腔溃疡病变,咳嗽次数不断增多,并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恶臭粪便,最终衰竭而死。
小反刍兽疫病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4~5 d ,最长潜伏期高达21 d 。
发病后患病羊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升高到41 ℃,持续时间为5~8 d ,在临死前体温下降到正常。
小反刍兽疫病例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小反刍兽疫病例的诊断与防治策略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布鲁氏菌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如牛、羊、猪和狗等。
它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动物产品、饮用被污染的牛奶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而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和防治策略。
诊断:1.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在人类中可以表现为慢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盗汗、失眠和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特定病例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胀和关节炎等。
2.实验室检测:诊断小反刍兽疫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血液或组织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这些检测可以依据血清抗体和培养耙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确定布鲁氏菌的存在。
防治策略:1.动物的预防接种:为了控制小反刍兽疫在动物中的传播,国家应该实施规定的动物接种计划。
这些接种计划应该针对反刍动物,如牛、羊和猪等。
通过接种动物,可以减少布鲁氏菌在动物中的感染并减少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2.牧场管理:对于养殖场和牧场的管理非常重要。
养殖中应该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早检测和处理可能患有小反刍兽疫的动物。
同时,牧场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如隔离患病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消毒牧场设施等。
3.食品安全:为了防止通过食物传播小反刍兽疫给人类,必须确保食品安全。
生食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可能被布鲁氏菌污染,因此应避免食用这种食物。
另外,牛奶在消毒和加工前也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因此应确保食用的牛奶经过充分处理。
4.个人防护措施:人们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这包括频繁洗手、避免与患病动物直接接触、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等。
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和口罩等。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U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才秀加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作是羊瘟以及肺肠炎等,主要是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出现,进而会对小反刍动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畜牧领域不断发展大环境下,多种畜牧疫病经常出现,让养殖大户出现了经济方面的 损失。
尤其是小反刍兽疫,相关的养殖人员要更加重视,使用合理有效地防治方法,降低疫病出现的概率。
一、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此类疾病的传播渠道是直 接接触,而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属于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于病羊而言,其传染性非常高。
对于此疾病而言,会感染到猪类动物,然而,却不会存在临阵症状。
二、 疾病症状此疾病的潜伏时间主要是4天到21天,所以要及时进行诊断。
如若出现自然发病现象,只会出现在绵羊与山羊的身上,其它现象都属于病原传播感染。
此疾病能够进行治疗。
然而,某些山羊康复之后的唇部位置会出现口疮情况。
经过感染的动物,其 具体症状和牛瘟病牛之间类似,其体温会上升到41!,持续3天到5天的时间。
患有疾病的牲畜非常容易发生烦躁现象,降低 食欲现象。
在发热疾病的前四天时间当中,口腔黏膜出现了充血现象,颊黏膜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之后也会发生坏死性病灶。
与此同时,口腔黏膜存有坏死病灶现象,之后转变为粉红色,不断 向下齿龈以及下唇的位置进行演变。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牲畜而言,会过度到乳头以及舌头等位置。
在此疾病一直发展到后期 阶段的时候,病畜容易出现腹泻现象,不断消瘦以及脱水,其致死率非常高。
三、 临床表现山羊患有此疾病的症状非常显著,对于绵羊而言较为轻微。
病畜经常出现忽然发热现象,具体的时间在2天之后的温度会实现42!,之后持续性发热3天的时间,在发热后期的时候,病羊会出现死亡现象。
在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病羊容易流出水样的鼻液,然后不断变成粘稠性的鼻液,导致病畜的鼻孔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呼吸非常困难。
浅谈小反刍兽疫病
山羊及绵羊为主要 的感染性动物 ,山羊较绵羊感染性高且临
口腔及 直 肠等 拭子 ,以及 剖 检 采取 取淋 巴结 、扁 桃 腺 、脾 、肺 、
床 症状 较 严重 。不 同 品种 的 山羊或 同品种 不 同个 体 的感 染 性亦 有 大肠 等 组 织块 ,以干 冰 或冰 袋 冷藏 输送 至 实 验 室 ,如输 送 时 间超
也 可 以 导致 感染 。病畜 急 性期 自分 泌物 、排 泄 物及 呼 气 等排 出病 义 。 常在 发病 后 3 ~7 d 死 亡 ,病 毒 能抑 制 淋 巴细 胞 的增 殖 ,从 而 毒 ,成 为传 染 源 。 同地 区之 动物 ,以直 接接 触 方式 或 经 由咳嗽 而 引起免 疫抑 制造 成继 发感 染 ,可 能是 导致P P R 死亡 的主 要原 因 。 行 短 距 离 飞沫 传染 ,不 同地 区 因引 入感 染 动物 而 扩散 ,故须 管制 显 微 的主 要 病变 与 其他 麻 疹病 毒 属感 染 症 相似 。即 出现 多 核 感染 区羊 只及 相关 物 品 的移 出 。病 毒发 现 于精 液 及胚 ,故可 能会 巨细 胞 ,肺最 易 看到 ;此 外 ,可 见嗜 伊红 性核 内和/ 或细 胞质 内包
患病 动物 及 其分 泌 物 和排 泄物 、组织 或 被其 污 染 的草 料 、用 胃很 少 出 现病 变 ,肠 可见 糜 烂 或 出血 ,大 肠 内 ,盲 肠 、结 肠结 合
具和饮水等是本病的传染源。 处 出现 特 征性 线 状 出血 或斑 马样 条 纹 ,淋 巴结肿 大 ,脾 脏 出 现坏 本病 主要 通 过 直接 和 间接 接触 传 染 或呼 吸 道飞 沫传 染 ,饮水 死 灶病 变 ,原 发 性 的支 气 管肺 炎显 示 为病 毒 感染 ,具有 诊 断 的 意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
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的特征与防治
小反刍兽疫的特征与防治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一、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
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
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翠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二、流行病学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三、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四、病理变化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牛羊肉的消费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养羊产业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成长为农村反刍兽疫主要发生在羊养殖中,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急、发热的特点,病羊口鼻处会流出大量黏液,周边皮肤组织溃烂,咳嗽,呼吸困难,母羊大量流产,羔羊迅速死亡,因此对本病要保持极为高度的警惕,充分做好防控工作,杜绝其再次大规模发生。
本文对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展开了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理论认知和参考。
反刍兽疫;诊断;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预防措施孔倩倩(曲阜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3100)农民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带来的就业明显,创造的财富非常乐观。
但是2013年全国暴发流行的一场小反刍兽疫疾病严重打击了国内养羊产业发展的势头,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小反刍兽疫疾病又名小反刍兽疫伪牛瘟,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属于牛瘟病毒、海豹瘟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的其他家族成员。
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可以从核酸水平分为4组。
其中,Ⅰ、Ⅱ和Ⅲ主要分布在非洲,第4组主要在亚洲。
本病对所有羊都可造成感染,山羊最为严重,另有实验表明猪也可以感染此病毒,但不会表现发病。
1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本病传播途径较多,饲料、饮水、羊与病羊之间直接接触甚至非直接接触,只通过呼吸都可以造成疾病传播。
而且本病的传播距离较远,相距10km以外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而感染此病。
而且,病毒在潜伏期内也可以造成传播,有的羊在愈后依然带毒而可以继续传播病毒。
除了以上传播渠道,在精液和胚胎中也发现过病毒,因此羊也可以被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所感染。
另有研究表明病毒的存活与所处环境的pH值有关,在肉类冷冻情况下,pH值发生变化,病毒较难存活,因此冷冻肉一般不会造成病菌传播。
病毒在体外的存活并不容易,紫外线等经过一段时间均可以将其杀死,这降低了其传播力。
常见的各类非吸血性寄生虫一般认为也不会传播本病。
羊瘟的症状与防治
羊瘟的症状与防治羊瘟是一种传染性较高的流行病,也被称为羊小反刍兽疫。
类似于牛瘟,在各地发生情况逐渐增高,对我国养羊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才是羊瘟,下面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羊瘟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羊瘟在羊体内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最长3周。
感染的症状与牛瘟病牛类似,可以根据病羊的反应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等三种类型。
温和型:温和型的病羊症状与感冒相似,病羊体温增高,拒绝进食,烦躁不安等。
很多朋友就误以为是感冒,没有引起重视。
标准型:身体发热,会一直持续近一星期,鼻子流出非常恶心的液体,味道奇臭,拉稀,还会患口腔溃疡,病羊为母羊将导致流产。
急性型:粪便稀烂带血,身体虚弱消瘦,体温下降,虽然发病几率较小,但感染后2天内将会死亡。
2、病理变化将病羊尸体剖检会发现与牛瘟类似,会发生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一系列肉眼可见的病状,严重时可扩展到咽喉部。
主要出现病状的是皱胃,像瘤胃和瓣胃发病几率较小,发病后在患病处会产生有规则的糜烂,表面会变红,出血。
可见到肠开始糜烂甚至出血,在结肠与直肠的结合处出血出现条纹,鼻喉和气管出会出现血斑。
3、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有病羊应该立马将病羊与羊群隔离开,防止病菌在空气中传播。
然后立即将羊舍,用具进行全场消毒,羊群也要进行消毒,给所有的羊注射血清+羊全清,防止再度感染。
主要还是已消毒与预防为主。
对病羊肌肉注射羊全清+刀豆素,每天一次,注射两天。
如果是孕羊每天注射两次,当化脓的部位开始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这两种药剂对体温升高,拉稀不进食也有很大的效果,对严重的病羊需要多注射1-2针。
羊瘟在2014年爆发过一次大疫情,虽然在2015年逐渐被控制下来,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是会有小规模的爆发。
当出现温和型的症状时,一定要细心检查,不要以为是感冒就不重视。
发现病羊要及时处理,这样才能维护好羊群的健康与你的经济利益。
小反刍兽疫综述
健康养殖·防控畜牧业环境 2021.0560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起小型反刍动物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
该病毒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文将从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预防控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控制1 前言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成员,是具有囊膜的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都有相似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
2 发病机理小反刍动物的发病机制与牛的牛瘟类似。
疾病的发生以泪,鼻等粘膜分泌物的出现而开始,病毒最早侵入扁桃体组织和淋巴结并在此处进行排毒接种和病毒复制,在感染后4d 就可以分泌物中检测到病毒。
之后,呼吸道黏膜内被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会迁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在那里会发生原发性病毒扩增,然后病毒进入全身循环。
在3~4d后会出现发热和厌食等临床症状。
从感染后第四天就可以开始观察到白细胞减少,CD4+T细胞明显减少。
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淋巴器官,呼吸道上皮和胃肠道中观察到病毒抗原。
在感染后5~7d,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合胞体。
在感染的后期,口腔中形成侵蚀性病变和坏死。
在感染后6~8d典型的临床症状出现,并且可以持续长达14d,直至动物死亡或感染恢复。
3 临床表现山羊和绵羊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山羊似乎比绵羊更容易感染疾病,某些品种的山羊被认为比其他山羊更易感染。
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6d。
在疾病的急性期,动物表现出发热(最高41℃),可能持续3~5d,并伴有流涎、厌食或口干。
鼻涕和泪腺分泌物逐渐变成粘液样,流涎增多。
口腔中形成的侵蚀性渗出物并坏死。
在疾病的严重情况下,会在舌头上出现纤维蛋白沉积物(干酪样沉积物)的坏死性病变。
在疾病的后期,动物会出现腹腔呼吸、腹泻和咳嗽。
最后,该动物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减重和消瘦,最终导致死亡。
小反刍兽疫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Pa t ho g e n e s i s o f Pe s t e De s Pe t i t s Ru mi na n t s
KANG Qi a n g , L I U j i — h u a 。
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
羊 小 反 刍 兽 疫 的 症 状 与 预 防
孙 洁 ( 河北 省邢 台市动 物疫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0 5 4 0 0 0 )
小反刍兽疫是 由副粘病毒科麻 疹病毒属小反刍 兽疫病毒引起 的 , 以发热 、 口炎 、 腹泻 、 肺炎为特征 的 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 山羊和绵羊易感 , 山羊发病率和 病死率均较高 。我 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
小 反 刍 兽疫 首 次 出现 在某 个 国家 或 地 区 时 ,需 进 行 快速鉴定 , 一 旦 确 诊 应 立 即采 取 严 格 的封 锁 、 扑杀 、 隔 离 检 疫 等应 急 措 施 。对 动 物 的尸体 进 行 无 害化 处
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感 染途径 以呼吸道 为 主。本病 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 但多雨和干燥 、 寒冷 季 节 多发 。本 病潜 伏 期一 般 为 4 - 6天 , 有 的也 可达 到
子在 p H值为 5 . 8 — 9 . 5 之间稳定 , 当p H值在 4 . 0以下
或 l 1 . 0以上时很 快 失 活 。 病 毒 对 乙C 1 2 小时可将其灭活。用非离子水 去污剂可使病毒所有的纤突脱落 , 2 %氢氧化钠 2 4 小 时 可将 其灭 活 。
1 0天 。
3 临 床 症 状
山羊临床症状 比较典型 , 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 病羊突然发热 , 第2 3 天体温达 4 0 ~ 4 2  ̄ C, 发热持续 三天 左 右 。病 羊死 亡 多集 中在发 热后 期 , 病 初有 水样
理 ,彻底清洁污染区域并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 毒处 理 。
4 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 黏膜糜烂 、 坏死 , 支气管肺炎 , 肺 尖 肺炎 ,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 出血性肠炎 , 盲肠 、 结肠 近 端和直肠 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 ,呈斑 马状条 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 巴结水肿 , 脾脏 肿大并可 出现坏死病 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 出 现 多核 巨细 胞 以及 细 胞 内嗜酸性 包含 体 。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小反刍兽肺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等。
本文将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探讨小反刍兽疫的病理特点和变化过程。
小反刍兽疫主要侵犯反刍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
感染后,病毒首先进入呼吸道黏膜细胞,通过黏膜细胞间隙进入淋巴系统。
在淋巴系统中,病毒迅速复制和扩散,引起淋巴结的肿胀和增生。
这是小反刍兽疫最早期的病理变化。
随着病毒的持续感染,淋巴系统的病变逐渐加重。
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开始凋亡,出现坏死现象。
同时,病毒还可以侵犯淋巴系统中的B细胞,抑制其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病理变化使得反刍动物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二次感染。
除了淋巴系统的病变,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肺部的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肺泡间质的炎症反应,使肺泡壁增厚。
同时,病毒还可以直接侵犯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泡炎症和坏死。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除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病理变化。
例如,病毒可以侵犯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
病毒还可以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和痉挛。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也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在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旨在清除病毒和恢复组织功能,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反而会损害宿主组织。
因此,适度调节免疫反应对于控制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非常重要。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涉及呼吸系统、淋巴系统和其他多个系统。
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防控小反刍兽疫。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小反刍兽疫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尼 日 利 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印度
沙特阿 埃塞尔 拉伯 比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 基 斯 坦
马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亚
一、概况
坦桑尼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PPR全球分布情况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柯 坪县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 内蒙古巴彦淖市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 辽宁省锦州市
/
951 1063 116 24
70
111 431 32 11
2014.3.25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
360
234
小反刍兽疫历史疫点分布图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1.分类
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 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 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 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被毛逆立。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
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
免疫蛋白 。
二、病原学
4. 血清型
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 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 个群,其中Ⅰ、Ⅱ、Ⅲ 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
小反刍兽疫的诊治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3期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的急性传染病,患病羊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上升、口炎、肺炎以及腹泻。
本文总结了该病的流行现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并提出了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免疫预防、加强宣传教育和疫情报告制度等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的诊治曹义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淤溪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州2255151流行现状小反刍兽疫的首次发现时间是1942年,发生于西非科特迪瓦(象牙海岸),目前全球有多于49个国家受到了该病的侵袭。
其中,亚洲发生疫情的国家有23个,小反刍兽疫给疫情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为小反刍动物,包括山羊、绵羊以及羚羊等,其中山羊感染患病后的症状最为严重。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5d ,部分患病羊的潜伏期较长,能够达到21d 。
通常健康羊只直接接触患病动物能够感染发病,患病羊的口腔分泌物、眼鼻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危害健康羊只安全。
在发病后期,患病羊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污染养殖环境,造成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囊膜,对高温环境以及阳光的敏感性较强,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短,高温、紫外线、化学消毒药物等都能够将其灭活[2]。
3临床症状患病羊通常呈急性发病,体温上升至40~42℃,并且高温持续不退,能够维持3~5d ,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鼻腔内干燥,眼鼻部位分泌物明显增多,患病初期分泌物呈水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粘稠,呈脓液状,最终干结,并有恶臭的气味;由于分泌物的粘性,使得眼脸粘连、鼻孔堵塞,患病羊呼吸不畅,偶尔咳嗽和打喷嚏,如果患病羊没有发生死亡,症状能够持续半个月。
在高温的4d 内,患病羊口腔内黏膜充血、颊黏膜有糜烂病变,口水增多,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病灶部位颜色由红色变为粉红色。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
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牛瘟,必须与其作鉴别诊断。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该病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目前,未见人感染该病毒的报道。
本病潜伏期一般4~6天,最长可达21天。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达41℃以上,并可持续3~5天;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
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液脓性,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持续14天。
发热开始4天内,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进而转变成坏死。
在疾病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
肺炎、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等。
本病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尸体剖检,该病与牛瘟相似,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
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和鹿。
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科,引起的疾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以下是小反刍兽疫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 口腔和消化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消化系统进入动物体内。
病毒会引起口腔和舌头溃疡、破坏食欲和消化功能。
这些病变会导致动物食欲不振、进食减少,甚至出现腹泻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 牛羊蹄部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牛羊蹄部病变,表现为蹄间皮肤和蹄壳的溃疡和出血。
蹄部病变会导致动物行动受限,造成疼痛和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跛行。
3. 泌尿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病变,表现为尿频和尿量减少。
病毒会侵犯肾脏和膀胱,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4. 免疫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病变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加重病情。
5. 呼吸系统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病变,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鼻流清涕等症状。
这些病变可能是由于病毒侵犯呼吸道黏膜和引起炎症反应所致。
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主要涉及口腔和消化系统、蹄部、泌尿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诊断小反刍兽疫,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