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11 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其接受的是何种处理的一种实验

12.实验效度分类

(1)构想效度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操作定义的恰当程度。

影响因素:理论概念是否模糊、思路逻辑是否混乱,设计到选题、假设、研究框架等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2)外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普遍化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涉及研究的条件、工具、时间等代表性。

(3)内部效度是指研究当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也就是因变量的数值变化是不是真的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真正存在关系,二是因变量的变化是否一定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影响因素:成熟因素、历史因素、统计回归效应。

(4)统计结论效度指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的适当性或者统计结果的推论所导致的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有效性以及结论合理性的指标。主要涉及:研究的误差、变异的来源、统计检验方法、选择合不合适等问题

13. 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同时,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14.主效应:指在实验中单个自变量所起到的作用,即该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能使被试的行为发生变化

15.准实验设计:是在人们实际生活和工作条件下,适当控制与研究有关的因素,尽可能接近真实验设计但又不破坏现实真实性的一种实验设计,又叫自然实验设计。

16.非实验设计一种对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现象的观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方法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也不容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17.被试间设计: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设计,也称独立组设计、无关样本设计等。

18.被试内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水平或处理水平的结合。由于被试的行为需要重复测量,也称重复测量设计。

19.顺序效应:由实验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效应

(1)疲劳效应:被试因疲劳导致完成任务的成绩下降

(2)练习效应:指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对完成实验任务的经验越来越多而引起的行为改变。

20.遗留效果:由于实验次序不同而造成的一种条件对另一种条件的遗留影响。

21.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包括ABBA法(适用两水平的自变量)和拉丁方法(适用三水平以上的自变量)

22.随机抵消平衡法:各种顺序随机呈现,在试次较多的反应时实验中应用较多。

23.完全抵消平衡法:提出处理条件的所有可能次序的方法

24.不完全抵消平衡法:即拉丁方法,是平衡顺序效应最重要和常用的方法,使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使每个条件在其他所在的前后出现的次数也相同。

25.随机化法:依据数学上的概率原理,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处实验条件外,其他额外变量保持相等,是控制额外变量较好的方法。

26.混合设计:是指包含至少一个被试内因素和至少一个被试间因素的实验设计,也成为了裂区设计。2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而人体器官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8.差别感觉阈限(2013):是指刚刚能够感觉到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的刺激量的差值,对这一最小刺激量差值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9.韦伯定律(11/14/19):指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与元刺激增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达: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随着被测量的感觉系统的不同而变化。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30测量感受性的方法:

(1)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是测定感觉阈限最直接的方法,刺激由两个交替变化的“递增”和“递减”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报告是否感觉到变化。

(2)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均等法。规定一个标准刺激量,让被试任意调节刺激量,使之与标准值相等,每一次的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后误差平均起来则求得平均误差。

(3)恒定刺激法:也称频数法、正误法,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和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觉察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

31.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量作出错误的判断。

32.期望误差:被试在较长的序列中给出相反判断的倾向,即期望快点出现转折点。

33 ROC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曲线上的各点对应着相同的感受性,他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到的结果。

34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从刺激的呈现到机体外部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35.启动效应:表现为对刺激加工的促进作用。对先前刺激的加工使得对后继刺激的加工更快、即反应时时变短,错误减少。

36.负启动效应:表现为刺激加工的抑制作用。对先前刺激的加工使得对后继刺激的加工更慢、即反应时时变长,错误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