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合集下载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引言教师语用身份建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使用来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角色。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形象,以达到有效传达知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情境的不同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建构不同的教师语用身份。

一、语用身份建构的基本概念二、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是一种顺应性的过程,即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学生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呈现不同的教师形象和角色。

具体来说,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顺应性。

1. 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的语言选择会受到学生年龄、文化背景、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能会选择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高中生或大学生来说,教师可能会运用更加专业化和抽象化的语言,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语言,比如在讲解知识点时会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而在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时可能会运用更加随意和亲和的语言。

2. 表达方式的顺应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也具有顺应性。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可能会通过语调、肢体语言、情感表达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比如在鼓励学生的时候,教师可能会使用温暖而鼓舞人心的语调和肢体动作,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而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教师可能会选择严肃而稳重的语调和肢体语言,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错误。

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中。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指导性、鼓励性、启发性等不同的语言行为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时,教师可能会运用解释、讲解、引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话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师话语建构方式。

以下是我对教师话语建构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话语应尊重学生,平等对话。

在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解数学难题时,我会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最后再给出自己的思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话语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风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耐心讲解,鼓励他们多思考;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师话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物理知识时,我会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注重情感交流,关爱学生教师话语要注重情感交流,关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生活琐事。

通过关心、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例如,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

五、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教师话语要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教学动态,紧跟时代步伐。

同时,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注重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教师话语建构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话语建构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4期Sep2012[摘要]语码转换的产生与各种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社会身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论文在语码转换与身份构建关系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师在课堂的语码转换中是如何实现多重身份的构建的,并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身份构建;顺应[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076-02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多晓萍(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语码”(code)在社会语言学中可以指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语域以及语言变体。

语码转换就是指在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的现象,它包括语言之间、方言之间及不同语体之间的转换。

维索尔伦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遍或受人青睐的策略。

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定义表达不同,但内涵都是一致的,即指在讲话或文章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或语体的现象。

基于这个内涵,我们不难推断出教师语码转换是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交替使用目的语和母语的现象,不过这时参加转换的两种语码一般固定在学生熟悉的母语与志在习得的目的语之间。

而且由于该文只是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教师在课堂语码转换中实现的身份构建进行分析说明,所以该文所指的语码转换作为包罗性的术语来统指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对二者不作区别使用。

一、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对于语码转换,研究者们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及语用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

教师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

最近几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和民族志等学科间的相互影响。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话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话语不仅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工具,更是构建课堂文化、塑造学生品格的桥梁。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和建构适合自己的教师话语,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话语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感染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更容易接受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

因此,我在建构教师话语时,努力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我会引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旅游等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其次,教师话语要简洁明了,逻辑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因为教师话语过于冗长、逻辑不清而感到困惑。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注重语言的精炼,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

同时,我努力使自己的话语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够迅速抓住知识的要点。

再次,教师话语要富有激励性,激发学生潜能。

在课堂上,我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时,我会说:“你的思路很新颖,只是细节上有些不足,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改进。

”这样的话语既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话语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充满关爱的话语去鼓励和引导他们。

例如,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说:“别灰心,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这样的话语能够给予学生温暖和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最后,教师话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师话语。

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师话语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话语策略的顺应性阐释

课堂话语策略的顺应性阐释

情 况 下 ,这 两 种 语 言 中 ,一 种 是 主 脉 语 言 , 是 交 际 语 篇 的 基 本 语 言 形 式 ,另 一 种 为 镶 嵌 语 言 ,用 于 弥 补 主
脉语 言 能力 的 不 足或 行 使 其 他 语 用 功 能 。C o ok的 研 究 显示 ,双 语 者 之 间 的正 常谈 话 所 运 用 的语 码 转 换 包 含 8 %的 单 词 转 换 、1 %的短 语 转 换 、6 4 0 %的 句 子 转 换 。
对 课 堂 话 语 策 略 作 出顺 应 性 的 考 察 和 分 析 ,并 以 此 来 验证 这 些 语 用 策 略对 构 建 和谐 课 堂 的 有 效性 。
二 、课 堂 话 语 策 略
力 较 弱 ,特 别 是连 续 几 年 的扩 招 以后 ,2 3以上 高 校 均 / 采用 6 0人 以上 的 大班 上 课 。班 级 规模 扩 大 ,使 得 教 师 无 法 顾及 学 生 的个 体 差 异 ,学 生 上课 实 践 的 机 会 减 少 ,
中 ,语 码 转 换 发 生 的几 率 和语 码 选 择 的取 向 因 交 际 对
因此 ,为 适 应 时代 发 展 的 需 要 并 解 决 大 班 英 语 精 读 教 学 中 出现 的 问 题 ,教 师必 须 采 用 有 效 的课 堂 策 略来 构 建 和谐 的课 堂 ,全 面 培 养学 生 的语 言应 用 能 力 。

教 学 效 果 差 、学 生 缺乏 学 习 兴 趣 、师 生 关 系 淡 漠 等 众 多 问题 ,教 师 可 以采 取 哪 些 策 略 来 提 高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并 改 善 师 生 关 系 呢 ?无 疑 ,构 建 和 谐 的英 语 课 堂 是 解 决 问 题 的 唯 一 出 路 。 教 学 实 践 证 明 ,语 码 转 换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时根据不同语境和教学目标进行角色调整和语用行为的适应性分析。

语用身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教育者、知识传授者、引导者等。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塑造自己的语用身份。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语用策略来调整自己的身份。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权威性语言,使用专业术语和正式语言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权威性。

这样的语用行为可以增加教师的说服力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

如果学生的语言水平较低,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幽默、情感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

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权威性语用身份,强调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提供学生需要的信息。

而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和倾听的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教师语用身份的建构应该是灵活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需要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语用策略和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用身份建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服务。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概述在语言学领域,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语用身份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所展示出的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

这种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语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关系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研究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对于理解话语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如何根据特定的语用目的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手段来构建自己的话语。

这一过程中,说话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听话者的背景、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话题的性质等。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手段,说话者可以构建出符合语境和目的的话语,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为话语建构提供了基础。

说话者在选择语用身份时,会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和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用词和语气等,从而影响话语的建构。

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的过程也反过来影响语用身份的选择。

说话者在构建话语时,会根据听话者的反馈和语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说话者如何动态选择语用身份以及如何构建符合目的的话语,本研究旨在揭示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语言学研究和实际交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阐述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重要性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在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交际环境,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效地传达信息、建立关系、达成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即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是确保交际成功的关键。

通过选择合适的语用身份,说话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话语的内容和方式,以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根据语用身份和交际意图,组织语言材料、构建话语结构的过程。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以及语言特征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语用身份建构指的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建立起师生关系并实现有效的交流。

语言特征则是指在口语教学中,不同的语言现象和特点。

接下来,将就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语用身份建构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从而树立起专业教师的形象。

教师往往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学术用语,同时也会使用一些教学技巧和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提供指导。

学生则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学术词汇和句型,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语用身份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从而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言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口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教学中常常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和地道发音的训练。

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发音,掌握英语语音规则,并模仿地道的母语发音。

口语教学也注重词汇和句子的运用,学生需要掌握常用词汇和固定短语,并能够正确地组织句子和表达意思。

口语教学还注重语法和语用的训练,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语法结构和用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口语表达当中。

教师身份认同与课堂话语分析

教师身份认同与课堂话语分析

教师身份认同与课堂话语分析作者:黄桂凤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5期本文试图通过对个案故事中的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揭示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与其课堂语言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教师身份认同和叙事性语言1. 教师身份认同西方教育学家Parker J Palmer认为,“教师身份认同(identity)”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结合体。

这个结合体其实是一种完整与统一。

这种完整和统一对教师来说就是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

2. 叙事性语言语言是心灵的镜子。

教育中的语言的首要功能是对所有生活着的那个世界的具体的一种表达。

“任何人,包括个体本身不可能明确说明其身份认同和完整的人格时,叙事法是最佳途径”。

二、研究设计1. 研究问题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与身份认同感;叙事性语言与课堂教学效果。

2. 研究方法(1)课堂录音。

李梅是一位有着15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本文通过对该教师的课堂观察并录音,经过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一次课堂观察前后的片断来分析她的课堂话语特点。

(2)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梅老师如何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我,本文采取了听课后对该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以获得该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看法。

(3)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找到教师的身份认同、课堂话语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向200名学生发放问卷表,让学生根据平时上课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和教师话语的有关情况进行评价,以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资料和信息。

三、结果与讨论1. 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与教师身份认同对李梅老师的兴趣起于注意到她每周都来学校打篮球。

对她来说,工作就是生活,打球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她工作中的一部分。

这种工作与生活的统一,体现在她语言中,就是其生活中的那个世界的真实表达,即是叙事性的。

在那次听课中,她让几个学生背诵课文,发现有几个未能完成任务时,她说:“You didn’trecite the text, why?”“You owe me! I have always told you to recite the text, when would you invite me to play basketball?” (课堂录音)“你欠我的”,总要还,而“还”的方式是一场篮球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一、引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应对语言环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语用身份和语言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语用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交际场合中按照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等因素所构建的语用形象。

而语言特征是指一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包括语法、词汇、语气、语调等。

二、语用身份建构分析1. 语用身份的定义语用身份是指个体在交际中根据自身角色和地位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语用形象。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生身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语用身份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表现出对教师和教材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2)角色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演讲者、讨论者、听众等。

不同的角色身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用行为。

(3)社会身份:学生在口语教学中会表现出自己所属的社会身份,如国籍、年龄、性别等。

这些身份会对学生的语用选择和语言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语言特征分析1. 语法特征(1)语法错误:学生可能会在口语表达中出现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如时态的错误、语序的错误等。

(2)简化语法: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能会简化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使用简单的句型和短语来表达。

2. 词汇特征(1)词汇量有限:学生可能会在口语表达中词汇量有限,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常用词汇: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常用的词汇,而不会过多地使用生词或难词。

3. 语气和语调特征(1)谦虚礼貌: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谦虚礼貌,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

(2)语调变化: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四、结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特征分析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英语已经成为了中国国际交流和合作中不可或缺的语言。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工作。

一、语用身份建构语用身份建构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行为来建构自己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身份认同。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在交际中面临着外语使用的挑战,因此在语用身份建构中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语言特征。

具体的表现如下:1. 自我介绍在口语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介绍来建构自己的语用身份。

在自我介绍中,学生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等信息。

还需要通过语调、表情等非语言交际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自信和友好,从而建构一个积极的语用身份。

2. 礼貌用语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还需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来建构自己的语用身份。

比如在进行问候、道歉、感谢等交际行为时,学生需要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表现出尊重他人、友好有礼的形象。

二、语言特征分析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在语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语言特征。

具体的语言特征如下:1. 语法和词汇在口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注意语法和词汇的准确运用。

比如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学生需要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自己的基本信息;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感谢、道歉、祝福等词汇,从而使自己的语用身份更加得体。

2. 语音和语调语音和语调是口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特征。

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学生需要重点训练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比如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学生需要注意语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自然流畅,从而建构出一个自信、友好的语用身份。

3. 非语言交际除了语言表达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口语教学中需要重点训练的内容。

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学生需要通过表情、姿势、眼神等非语言交际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语用身份更加丰富和生动。

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顺应的交互性以及语用违反研究——以教育咨询

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顺应的交互性以及语用违反研究——以教育咨询
性 的? 3 . 会 话 过 程 中 的话 语 顺 应 是 否 蕴 含 语 用 违 反 ?
2 . 语 用身 份建 构 的交 互性
语用身份建构 的交互性是指在会 话过 程 中, 说话 人
和听话人除 了各 自为 自己建构语用 身份外 , 还 为对方 建 构语用 身份 的现象。下面 我们 将依 次探 讨 顾 问 为 自己 建构语用身份 、 家长为 自己建构语用身份 以及顾 问和家
语 用 身份 建 构 和 语 言 顺 应 的 交 互 性 以及 语 用 违 反 研 究

以教 育 咨 询 会 话 为例
于 力 恒
南京 2 1 0 0 0 8 )
( 南京市第十三 中学 , 江苏

要: 本 文 旨在 立 足 于 语 用 身 份 建 构 理 论 和 语 言 顺 应 论 分 析 家 长 和 教 育 咨 询 顾 问之 间 的 会话 , 结果发现 : ( 1 ) 语用身份建构的交互性 : 在会话过程 中 , 家 长 和 教 育 咨 询 顾 问 除 了各 自为 自 己 建构 语 用 身 份 外 , 还 为 对 方建构语用身份的现象 ; ( 2) 语言顺应的交互 性 : 教育咨 询顾问顺 应家长 的语用 需求 , 家 长 顺 应 教 育 咨 询 顾 问 的语 用 需 求 , 教 育 咨询 顾 问和 家 长相 互顺 应 各 自的 语 用 需 求 ; ( 3) 语 用违反 : 在 会话过程 中 , 说话 人 根 据 具 体 的语 境 , 生 产 出 的话 语 符合 自己 的语 用 需 求 , 却 违 背 听 话 人 语 用需 求 的现 象 。
长 相 互 为对 方建 构 语 用 身 份 的现 象 。
语 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风格 、 语言 强度 、 语 言种类 、 语 言 内容等顺应语言描述所处 的社会文化 背景 、 语 言接受 者

大学英语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的身份构建

大学英语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的身份构建

大学英语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的身份构建∗王振环ꎬ卢小蕾ꎬ张明薇ꎬ成凤圣(南京工业大学㊀浦江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00)㊀㊀摘㊀要:通过对我校三位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ꎬ研究了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构建的职业身份㊁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等多重语用身份ꎮ授课过程也是一个交际的过程ꎬ遵循礼貌原则的前提下ꎬ大学英语教师的多重语用身份的构建策略包括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㊁合理使用社交指示语㊁创设交际语境等形式ꎮ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ꎻ身份构建ꎻ真实课堂语境中图分类号:G64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1890(2019)04-0078-03∗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同质条件下基于集体特征的英语外教与本土教师教学对比研究 (项目编号:2017SJB2098)ꎮ收稿日期:2019-10-20作者简介:王振环(1982-)ꎬ女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㊁语用学ꎮ㊀㊀一㊁引言教师话语是教学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教师身份主要通过教师话语体现出来ꎮ授课过程是一个交际的过程ꎬ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教师身份构建不只考察话语与职业身份的单向关系ꎬ更注重分析课堂语境下职业身份建构涉及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等ꎮ目前关于教师身份构建的研究已成为大学英语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ꎬ徐敏ꎬ陈新仁(2015:50)使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的教学视频ꎬ通过考察教师课堂话语中出现的言语行为类型及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来分析教师建构的身份类型及语用理据ꎬ具体包括博学型教师身份㊁权威型教师身份㊁亲和型教师身份和同伴型教师身份ꎮ但总体来说从语用学角度探讨教师身份的研究相对较少ꎬ基于对真实课堂教学来考察教师身份动态构建的研究更不多见ꎬ真实课堂不同于教学比赛课堂ꎬ也不同于翻转课堂ꎬ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和突发情况ꎮ因此ꎬ本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ꎬ从语用学的身份构建视角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大学英语教师在真实课堂教学语境中构建了什么样的语用身份?(2)大学英语教师构建语用身份时主要使用了哪些策略?二㊁语用身份及其构建概述语用学领域对身份的研究强调语境及其动态性ꎬ语用身份选择是一种动态的顺应过程ꎬTracy(2002)认为: 谈话就是在做身份工作 ꎬ即在做面子工作的过程中ꎬ交际者让参与者甚至旁观者了解到是谁在谈话ꎮ一方面ꎬ说话人的话语方式会建构其身份ꎻ另一方面ꎬ说话人已经存在的身份(如年龄㊁职业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谈话方式ꎮ陈新仁(2013:27)指出语用身份是交际者某个(些) 特定的社会身份(个体身份/人际身份/群体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㊁运用甚至虚构ꎬ即说话人或作者发出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一个或多个)身份ꎬ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身份ꎬ甚至是说话人或作者发出特定话语中所提及的特定(一个或多个)身份 ꎮ语用身份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的特征ꎬ即语用身份在交际过程中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ꎮ根据Tracy(2002:22)的总结ꎬ说话人可以采用简单言语行为ꎬ也可以通过掌控叙述方式㊁互动结构以及直接程度等较为复杂的方式来构建身份ꎮ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ꎬ本文提出在多媒体课堂语境中ꎬ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建构相关的策略包括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㊁合理使用社交指示语㊁创设交际语境等形式ꎮ87 第29卷第4期2019年㊀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METALLURGICALMANAGER SINSTITUTE㊀Vol.29No.4㊀㊀㊀Dec.2019三㊁研究设计为了了解并提高本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ꎬ研究者以本校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ꎬ选取了3名有代表性的教师:1名有教学经验的讲师ꎬ1名新进教师和1名外籍教师ꎬ三名教师讲授同样的课程ꎮ研究者走进3名教师的课堂听课ꎬ记录听课笔记ꎬ对部分内容录音并转写ꎬ每周对每位教师听课一次ꎬ持续8周ꎮ本研究通过听课笔记结合课后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ꎮ四㊁分析与讨论(一)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的语用身份构建1.职业身份师者ꎬ传道授业解惑也ꎮ教师的职业身份主要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关ꎬ教师是知识传输者㊁学习引导者㊁活动策划者㊁讨论组织者㊁考核评价者㊁问题答疑者等等ꎮ大学英语教学的授课基于教材内容ꎬ课堂教学设计很好地反映了教师的职业身份ꎮ高校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学大纲要求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ꎬ包括教学目标㊁教学任务与内容㊁教学方法与手段㊁教学重难点㊁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等ꎮ针对大学英语课程ꎬ三名教师的授课环节主要包括导入(Warm-up/lead-in)㊁课文分析(textanalysis)㊁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㊁作业(assignment)等几个环节ꎬ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ꎬ加强师生互动ꎬ调动课堂氛围ꎮ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ꎮ2.社会身份教师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具有权威性ꎬ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建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ꎬ这是双方默认的社会身份ꎮ教师的年龄㊁国籍㊁性格㊁个人专业素养㊁发音及教学语言的正确性和得体性㊁教态㊁情绪控制㊁表情等都会对教师的身份构建产生影响ꎮ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社会身份又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ꎬ社会价值的引导者ꎬ人文素养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者等方面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身份是其社会地位和权利在课堂上的映射ꎬ包含自身的社会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社会期待ꎮ在收集语料的过程中ꎬ笔者发现新进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际时遇到更多的尴尬ꎮ新进教师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最小ꎬ社会身份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是 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 ꎬ虽然和学生心理趋同比较明显ꎬ但在权威性上有明显的弱势ꎮ例如教师使用指使类话语安排任务: Couldyou ? 学生反驳:Whyshouldwe ? 语气强烈地质疑教师的权威ꎬ这种挑战教师权威的话语严重威胁了教师的面子及其社会身份ꎮ3.文化身份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时将教学目标由单一的语言技能教学转变为语言与文化教学ꎬ文化包括目的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ꎮ因此ꎮ大学英语教师因学科的特殊性ꎬ带有双重文化身份ꎮ在学生眼中ꎬ外籍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异国文化ꎮ本土教师一般通过介绍西方文学作品㊁讲述个人出国旅行求学经历等ꎬ创建西方文化身份ꎮ(二)教师构建语用身份时使用的策略1.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社会语言学认为ꎬ语言在建立并维持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ꎬ语用身份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建构的ꎮSeal(1979:1-29)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类:阐述类㊁指令类㊁承诺类㊁表达类和宣告类ꎬ其中阐述类主要包括:陈述㊁描述㊁告知㊁总结㊁主张等ꎬ指令类包括:请求㊁命令㊁询问㊁建议㊁质疑等ꎬ表达类主要包括:问候㊁感谢㊁表扬等ꎮ言语行为类型与身份具有交互关系:身份会影响言语行为的实施ꎬ而言语行为也会 定型 相应的身份ꎮ(徐敏ꎬ陈新仁2015:50)ꎮ但是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交际不顺利的时候ꎬ请看下例:Teacher:WhatcanyoulearnfromtheexampleofVeraWang?Student:Idon tknow.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互动式提问环节ꎬ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ꎬ直接使用了拒绝(refusal/refusing)的言语行为ꎬ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ꎬ甚至站上半分钟还是缄口不语ꎮ其实ꎬ这是教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好机会ꎮ教师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面子ꎬ可以重复问题ꎬ或者给出一些提示性的建议(WhatisVeraWang sstoryinparagraph5?)ꎬ或者进一步请求(CouldyoupleaseansweritinChinese?)ꎬ如果学生实在不愿张口ꎬ教师可以进一步使用指使类话语(Sitdownandthinkaboutit)ꎮ其次ꎬ教师应顺势利导ꎬ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礼貌地拒绝:当权势㊁地位较高的说话人提出请求㊁建议等驱使性的言语行为ꎬ听话人进行拒绝97王振环ꎬ卢小蕾ꎬ张明薇ꎬ成凤圣:大学英语教师在真实课堂语境中的身份构建时ꎬ提供拒绝的理由或进行合理性解释尤为重要(冉永平2006:96)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ꎬ学生可以使用道歉(SorryꎬIdon tknow.)ꎬ或者申述理由(Idon tunderstandthissentence.)ꎮ遵循礼貌原则ꎬ保全双方的面子ꎬ才能使得师生交际顺利进行ꎮ2.合理使用社交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就是人际交往中与人际关系联系密切的结构或词语ꎬ它们使用的目的在于改变㊁顺应或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ꎬ或说话人和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ꎬ比如各种敬称㊁称呼语等(冉永平2006:41)ꎮ在人际交往中ꎬ某些人称指示语在特定语境中有利于建立或维护人际社交关系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称呼语具有随意性ꎬ例如开始上课的时候可能使用 Goodmorningevery ̄one/dearclass/myfriends 等ꎬ逐步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ꎮ再比如教师举例时可能使用 Let slookatthisexample ꎬ也可能使用 I llshowyouanexample ꎬ两者相比ꎬ人称代词 us 和 I 实际都指教师本人ꎬ而非表示复指关系ꎮ但教师通过使用 us 这一具有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ꎬ可以缩短和学生的社交距离ꎬ让学生感觉更有亲和力ꎬ有助于顺利推进师生的言语交际ꎮ特定自称语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描述非常有助于说话人引导听话人产生顺应ꎬ使听话人建构并接受说话人语境化了的语用身份ꎬ从而达到个人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王振环ꎬ2018)ꎮ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提及自己的名字ꎬ例如:当学生某个简单的题目做错了ꎬ教师调侃说: 你出去不要说是我王小刚(化名)教授的学生ꎬ我可承受不起ꎮ 教师自称语的调侃引来全班大笑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了学生一个暗示:我的名字叫王小刚ꎬ我是教授ꎮ从而成功构建了自己权威教师的社会身份ꎬ协调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人际关系ꎬ这一点值得新进教师借鉴ꎮ3.创设交际语境身份的构建过程也是创设语境的过程ꎮ总的来说ꎬ语境可以是上下文的语言环境ꎬ也可以是现场的情境因素ꎬ还可以是背景信息等百科知识(冉永平2006:15)ꎮ语言环境对大学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ꎮ外教全程使用英语授课ꎬ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ꎬ创造原汁原味的英语交际语境ꎬ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ꎬ形成英文思维系统ꎬ从而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ꎮ本土教师尽量使用英语授课ꎬ但偶尔穿插使用母语ꎬ这方面较之外教稍有逊色ꎮ文章讲解之前教师通常会创设语境引入话题ꎮ不同教师在Lead-in(导入)部分创设的语境及创设方式各不相同ꎮ以CliffYoung这篇文章为例ꎬ外教以自身经历引入话题ꎬ把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照片放到幻灯片中展示ꎮ教师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引入学习主题ꎬ很有代入感ꎬ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语境ꎬ增进师生间的了解ꎬ构建跑者这一与学生平等的社会身份ꎮ另外ꎬ讲述个人经历也有助于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ꎬ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ꎬ引导学生畅所欲言ꎮ年轻教师则用视频的形式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对CliffYoung的简介ꎬ通过问题 WhoisCliffYoung? 引入对文章的理解ꎬ多媒体教学的非语言模态信息有利于创设语境ꎬ调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ꎬ成功构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业身份ꎬ实现师生间顺利交际的目的ꎮ五㊁结语大学英语教师应确定自己在语言教学中的职业身份㊁社会身份㊁以及身处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双重文化身份ꎬ注重教师身份的动态构建ꎮ这个构建过程是一个动态的㊁发展变化的过程ꎬ教师的年龄㊁国籍㊁性格㊁个人专业素养㊁发音及教学语言的正确性和得体性㊁教态㊁情绪控制㊁表情等都会对教师的身份构建产生影响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动态的㊁不确定性的ꎬ教师应根据多变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话语形式ꎬ关注自己语用身份构建的同时ꎬ提高学生在课堂语境下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ꎮ参考文献:[1]徐敏ꎬ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J].外语教学ꎬ2015(3):50-54. [2]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㊁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ꎬ2007(5):331-337. [3]TracyꎬK.EverydayTalk:BuildingandReflectingI ̄dentities[M].NewYork:GuilfordPressꎬ2002.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ꎬ2013(4):27-32.[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6.[6]王振环.顺应理论视角下通过特定自称语建构语用身份的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ꎬ2018(2):28-29.责任编辑:周小梅0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话语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教师的身份、角色和信念等信息。

因此,教师话语的顺应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师作为课堂中的话语发言者,会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造成他们话语的顺应性,这些因素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课程内容、学生群体等方面,下面就这些因素对教师话语顺应性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师话语的顺应性有影响。

课堂教学环境是指教室内部的空间、物品、布置和氛围等要素的组合。

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影响教师话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

在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话语往往更为亲切、和蔼,并且有更多的适应性,他们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听力和反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手段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相反,在一个紧张、重压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话语就可能显得更为紧张、着急,甚至可能出现语调不稳定,言简意赅等情况。

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师话语顺应性的首要因素。

其次,课程内容也会对教师话语顺应性产生影响。

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程度的顺应性。

例如,在传统的数学或语文课程中,教师的话语往往更加正式、规范,循序渐进,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

而在一些创新的科技或艺术类课程中,教师的话语也会更加贴近实践,更为灵活,更加注重表达和感性体验。

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地根据课程内容去选择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最后,学生群体也是影响教师话语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年份、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语产生不同的反应。

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师话语的理解能力较弱,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更为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取更为复杂、抽象的表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语用身份建构指的是通过语言来塑造自己或被塑造的身份角色。

而这种身份角色不仅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包括语言使用者根据特定语境和情境中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所进行的语言行为。

换言之,语用身份建构主要是指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个人或集体的身份特征,如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语用身份建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比如,在进行英语会话中,了解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下所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身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语用身份建构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跨文化沟通。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用规则和习惯用语,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语用身份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语用身份建构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理解他人的言语意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 了解英语社交礼仪和文化传统。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场合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交礼仪和文化传统。

在进行英语交流时,了解并尊重这些礼仪和传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身份特征,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互动,避免言语冲突和不必要的误解。

3. 学会掌握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调。

语言风格和语调是表达个人身份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下,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调,如正式、非正式、礼貌、亲密等。

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有效地沟通交流。

总之,语用身份建构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身份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是指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和行为展示自己的身份认同、角色扮演以及社会地位等。

而语言特征则是指学习者在语用身份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语用身份建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描述。

首先是身份认同。

学习者通过语言使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如国籍、年龄、性别、职业等。

在自我介绍中学生可以用具体信息来描述自己的身份,如“I am a 20-year-old Chinese student majoring in English”(我是一个20岁的中国学生,主修英语)。

其次是角色扮演。

学习者在不同交际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会根据场合和对话的目的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面试场景中,学习者可以使用正式的语言风格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求职素质。

再次是社会地位。

学习者的社会地位会影响他们在交际中表现出的语言特征。

社会地位高的学习者可能在交流中使用更加正式、文雅和得体的语言表达,而社会地位较低的学习者可能更多地使用口语化、俚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特征是学习者在口语教学中通过语言行为所展现出的特点。

它包括语音特征、语法特征、词汇特征、交际策略特征等。

学习者在交际中可能使用自己的母语语音特点来发音,或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通过中式口音或英式口音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特色。

不同程度的语言流利程度也会导致学习者语言特征上的差异。

初学者可能在语法和词汇使用上存在较多错误,而中级和高级学习者则可能在口语表达中更加准确和自如。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特征分析是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帮助学习者认识和掌握不同场景下的语用身份建构和语言特征,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扩大交际能力,并提高他们在不同交际场合中的语言适应能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交流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了解语用身份建构以及语言特征分析,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更加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

语用身份建构是指在交际中个人通过语言使用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身份,使得别人对自己产生某种印象。

通过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选择等各种语言因素,个人可以展现自己的认识、态度、情感、个性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征。

语用身份建构在口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言语技能。

语用身份建构的实现主要表现为言行的一致性。

在语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个人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角色,选择合适的语言策略并用适当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比如,在商务场合,使用礼貌而正式的语言;在朋友之间,使用亲切而轻松的交流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可以掌握不同的言语角色,增强自己的语用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语言特征分析则是指从语音、语调、语用、词汇、语法等方面对英语口语进行分析。

通过对语言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方式和文化差异,并相应地进行口语教学。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十分重要,而在英美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是更受欢迎的方式。

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文化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

在语言特征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教学。

英语语音比汉语要复杂,而且不同地区的口音也不同。

针对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英语语音和语调,掌握基本的发音规则和调式,并通过此来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也需要重视教学。

英语的语法比较规范,但是词汇比较灵活,主要体现在使用习惯、表达方式和搭配等方面。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律,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词语搭配,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

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

作者: 徐敏[1];陈新仁[2]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
页码: 50-5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语用身份;言语行为;顺应性
摘要:本文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语用策略及语境顺应性。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主要建构博学型教师、权威型教师、亲和型教师和同伴型教师的多元语用身份。

教师通过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以及指令类言语行为的不同实现方式建构身份。

不同的语用身份动态地顺应不同的物理、社交和心理语境因素。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总结

教师话语建构心得体会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话语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师话语风格。

以下是我对教师话语建构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课堂上,我尽量用亲切、温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平等对话,我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丰富词汇,提高表达效果教师话语要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我注重积累丰富的词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同时,我还关注时事热点,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

三、注重情感投入,传递正能量教师话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传递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满热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当我发现学生有进步时,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予关心和帮助。

通过传递正能量,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风格。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鼓励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则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关注个体差异,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反思与改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话语,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我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风格。

语用现象动态顺应性的分析框架以语用身份研究为例

语用现象动态顺应性的分析框架以语用身份研究为例

语用现象动态顺应性的分析框架:以语用身份研究为例"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摘要:文章基于语言顺应论,详细阐释了作为语用研究中心任务的动态顺应性概念,论证从可变性、商讨性和功能性三个维度探讨语用现象的动态顺应性;并以语用身份建构为例,认为论述其动态顺应性须要紧扣以上三个维度论述说话人建构的语用身份种类及其语言表现形式、说话人建构的语用身份所执行的语用功能与动态变化的功能动因以及说话人语用身份建构的商讨性运作方式。

关键词:动态顺应性;可变性;商讨性;功能性;语用身份Title:Towards a Framework of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ynamic Adaptability of Language Use:Wih Evidence from Pragmatic Identity ResearchAbstract:Framed up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the present literature attempts to elaborate on dynamic adaptability,the central task of pragmatic studies. Itisclaimedthatdynamicadaptabilityofapragmaticphenomenoncanbestudied from three dimensions,namely,variability,negotiability and functionality. Exemplified by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the article further refines is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posed three dimensions,that is,categories of speakers? pragmatic identities and their linguistic realizations;the pragmatic functions they performed and the motivation behind pragmatic identity shift;the operational way ofnegotiability.Key Words:dynamic adaptability;variability;negotiability;functionality;pragmaticidentity"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应对微博公共事件的政府话语策略及其形象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KXW05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与话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话语中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工具,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认知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权力的表现和身份的建构。

对于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课堂话语中的教师语用身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和社会所赋予的。

教师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在课堂话语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身份认同。

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我们可以将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建构的语用身份分为正权和负权两个方面。

1. 正权语用身份
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正权语用身份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出的权威、专业和仁慈等积极形象,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通过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从而树立起专业权威的形象;教师使用亲切的语言和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关怀和仁慈。

这种正权语用身份的建构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

而负权语用身份则是指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可能会表现出的不专业、不友好或不耐烦等负面形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粗暴的语言对待学生,或者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显得不耐烦和不耐心。

这些负权语用身份的表现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甚至引起师生矛盾。

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分为正权和负权两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的意愿和行为控制,也受到教师对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的顺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的语用身份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顺应学生需求
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用身份构建中,需要顺应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诉求和疑问,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表达,以平等、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 顺应课堂环境
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环境灵活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

在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着不同
程度的焦虑、压力和挑战,需要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展现出自己的自信、平和和乐观的形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群体也需要教师有不同的语用身份表现,如在小学生面前教师需要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而在高中生面前则需要更严谨和专业。

三、结语
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顺应性,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又
要适应不同的课堂环境和群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师语用身份的建构,我们可以从
教师话语行为中观察其表现出的正权和负权语用身份,并通过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
法来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语用身份,以提升教学
效果和师生关系。

希望通过对教师语用身份建构的顺应性分析,可以为教学实践和教师培
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