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他者镜像”与“自我认同”之维建构幼儿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他者镜像”与“自我认同”之维建构幼儿教师身份认同

的可行性分析

邓昌杰;胥兴春

【摘要】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The ident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the ontology of their existence ,that is ,the basis and belonging of their existence .“Other’s mirror image” ,existing a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system stipulation ,helps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o determine their position with the presen tation of “mirror image” and the concept expectations .Self-identity is a kind of intrinsic identity which continuously changes in th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pursues the value of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ident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discuss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other’s mirror image”and“self-identity” .It is found that“other’s mirror

image”shapes the reasonable object identity ,reg-ulates the tool value of the object identity and clarifies the explicit characteristic of identity .While self-identity constructs the subject identity and explores the ontological value in action to promote self internal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30)007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幼儿教师;他者镜像;自我认同;身份认同

【作者】邓昌杰;胥兴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5

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社会现代性促使幼儿教师教育生活的外延不断拓宽,多元群体对其评论亦是多维度的,影响其身份认同及自我价值感。幼儿教师身份认同主要探讨其所处的教育场域中,“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去向何方”等问题。主要从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两方面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在社会性层面上,是他人或社会对主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体现身份认同中制度期望的维度;在个体性层面上,是主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体现身份认同中自我建构的维度,强调的是个体对其身份的主动“认

同”(identification)[1]。

(一)“他者镜像”的含义

“他者”(the other)与“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自我”表示主体的主导地位,“他者”关涉的是某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及主导地位的问题。黑格尔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是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即“他者”是一种主体的对照物,因对照物的存在而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自我发源于“镜像”[2],拉

康指出“镜像”是主体借以生成的虚幻性假设[3]。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也指出“因为有他(你)我才存在”[4]。从哲学层面看,没有“他者”的存在,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就不可能清晰。“他者镜像”的特质,是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它赋予主体以意义,目的在于帮助或强迫主体选择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并确定其位置在何处。

(二)“自我认同”的含义

“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自身的生命经验来理解自我。格里高利·斯通(Gregory P.Stone)给出“自胥兴春(1973—),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我认同”的概念:个体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意义,而且认同是不断变化的。本体性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自我认同”是反思解释本体性的连续性,探讨主体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使“自我”概念持续发展。“自我认同”持有自己以及外界明确的目标,并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与他人的尊重,反思过去经验与现实实践、未来预期的自我成长。“自我认同”是持续性的过程,是在既定的时空中维持完整的自我感。个体总是处在不断的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自我认同”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了解“自我认同”的作用机制是建构合理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他者地位是教师的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参照。“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

的”[5]67。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我—你”关系是先于实体“我”的,实体“我”是由“我—你”关系而出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本体乃关系”[6]17-20,身份是个体存在的本体论设定。身份认同是个体所具有的自身“是其所是”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来自他人的反映。没有他人的反映就无法形成对自我的意识[7]。

(一)制度层面对专业人员的规定性,使个体陷入达到标准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