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3》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提高。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提高。
3.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深刻理解除法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习题第4单元第0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课后练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P42例3)
1. 72元能买多少只玩具熊? 72÷8=9(只)
2.买玩具。
(1)27元可以买几个 ? 27÷3=9(个)
2.买玩具。
(2)用56元正好买了8个 ,每个 多少元? 56÷8=7(元)
2.买玩具。
解决问题强化练习
1.看谁算得都对。 49÷7= 7 27÷3= 9 36÷9= 4 48÷6=8
35÷5= 7 81÷9=9
24÷8= 3 63÷7= 9
2.儿童游乐园。
价目表 小飞机 每人每次4元 起伏列车 每人每次8元 游船 每人每次5元
每架坐2人 每辆坐6人 每条坐4人
(1)有24人,要坐几辆起伏列车?
3.如果只买一瓶或一盒饮品,哪一种最便宜?
酸奶:48÷6=8(元) 牛奶:56÷8=7(元) 果汁:36÷4=9(元) 7元<8元<9元 牛奶最便宜。
4.用1、2、3、4、5、6、7、8、9、10、12、13这十 二个数编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各一个。 (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6 + 7 =13 9 - 1 = 8 2 × 5 = 10 12÷ 4 = 3 (答案不唯一)
24÷6=4(辆)
(2)9人坐游船,一共需要多少钱? 9×5=45(元)
价目表 小飞机 每人每次4元 起伏列车 每人每次8元 游船 每人每次5元
每架坐2人 每辆坐6人 每条坐4人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 答吗? 答案不唯一,如: 有8人坐小飞机,一共需要多少钱?需要几架小飞机? 8×4=32(元) 8÷2=4(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例3课件PPT
?筒
?筒
12÷2=6(筒)
【教材P24 练习五 第2题】
2.学校买来15个 。 (1)每个班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15÷3 = 5(个) (2)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15÷5 = 3(个)源自3.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自主创 编一道题、题型不限并当场解决 及时反馈纠正评价,对所学内容 有巩固作用。
15个粽子, 平均放到3个笼屉 里,每个笼屉里放 几个?
15个粽子, 每个笼屉里放5个, 要用几个笼屉?
15÷3=5(个)
15÷5=3(个)
【教材P24 练习五 第1题】
1. 12筒茶叶,每盒放6筒, 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
要用几个盒子?
盒子里,每盒放几筒?
12筒茶叶
12筒茶叶
?个盒子 12÷6=2(个)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15个粽子
画
?个
15÷3=5(个)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笼屉放几个,就是 求15里面有3个几,所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15个粽子,每个笼屉里放5个,要用
几个笼屉?
15个粽子
?个笼屉
你知道怎么解决了吗?
15个粽子
画
5个 ? 个笼屉
15÷5=3(个)
15、5、3分别指什么? 解答正确吗?
1.有12个竹笋,每只熊猫分4个, 能分给几只熊猫? 2.有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几个?
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里,每个 笼屉里放几个?
15个粽子
?个 ?个 怎么解决?
?个
15个粽子
画
5个
5个
5个
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
15个粽子
画
丹凤县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四 表内除法(二)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步构建“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设置背景问题时留出很大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来分析、推理。
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并学会验算。
2.熟练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新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应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K【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学得真不错。
假日里,小明来到商场,他在柜台前愁眉不展,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去帮帮他吧!(出示课件:教材第42页情境图)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呢?猜一猜,小明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探究新知】1.教学例3。
(1)说说他遇到了什么问题?(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有56元钱,每个地球仪8元)(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说说你的想法。
二年级数学 乘法例3 解决问题
算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
2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7
14 14
元
问题:1. 还是这幅图,现在让我们求什么? 2. 要解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4. 谁会列个算式解决一下? 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小结:求7块橡皮的总钱数,可以用1块橡皮的价钱乘买的块数。 6. 还是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3.
8×4=32(元) 32+4=36(元)
问题: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要解决“我们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 谁能试着解答? 4. 8×4=32计算的是什么?不计算这步行不行? 5. 32+4=36计算的又是什么? 6. 谁能完整地说说我们是怎么解答的?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问题:1.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 要求“一共多少钱”,你们会解决吗?(可以画一画, 也可以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二、学习新知,明晰思路
(二)反馈监控,暴露资源 画
8元 8元 8元 8×3=24(元) 追问:1.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1. 这三条信息你们怎么没有用? (老师用手指着主题图上的另外三条信息) 2. 要想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这个问题, 需要哪些信息?谁能再说说? 3.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个8元是24元 追问: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表内乘法(二)
Hale Waihona Puke 例3 解决问题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
《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第一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科书第8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
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1.教学例3。
(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
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2)全班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不能)那我们要求“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怎样列式?[4X3=12(人)]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玩跷跷板,那第二步该算什么?(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2+7=19(人)]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4X3+7=19]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案。
列式:4X3=12(人) 或4X3+712+7=19(人) =12+7=19(人)答: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3)小结:这一道应用题时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2023新插图版人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笔记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23例3,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两种平均分活动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并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除法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15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有关等分和包含的复习题,让学生完成并回顾这两种平均分的活动。
师:说一说这是哪两种平均分的活动。
【学情预设】第一个问题是12个竹笋,每份分4个,可以分成几份。
第二个问题是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几个。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与“平均分”有关,但加大了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来挑战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分和用除法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用除法解决问题提供认识准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科书P23例3左图。
(1)阅读与理解。
【学情预设】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是已知条件,每个纸盒放几只是所求问题。
学生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回答,或者直接把题目再读一遍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首先就要从分析题意出发,完整表达的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多次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表达题目所说内容,旨在明白题目意图,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2)分析与解答。
师:求每个纸盒放几只,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好呢?【学情预设】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有的用学具摆一摆,有的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得出结果,教师在评价时要给予肯定。
教师巡视,寻找合适的案例。
【设计意图】前面的平均分过程是根据要求去画图,再根据画图得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紧接着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这一环节设置在学生对题目进行简单分析后,很自然引出矛盾所在,文字并不好观察出问题所在,能不能选择更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引出画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例3评课意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例3评课意见
1、课堂结构有层次性。
如第一环节的练习,给学生铺垫了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给出算式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追问:这是知道了什么和什么,求的是什么?渗透了综合法。
给出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追问:要求出----,需要知道那两个已知条件?渗透了分析法。
这个环节的教学为后面学生新课的自学和练习中的分析问题,铺好了路。
2、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还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能抓住本课课重难点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采用的习题,贴近生活。
课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教师放的还不够,可以在练习课中涉及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开阔思维。
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还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1.老师讲太多,这一节课中,老师没有放手给学生,基本上都是老师把相关内容讲出来。
2.语言比较啰嗦,教学思路显得比较混乱,有些细节没处理好,
应该让学生说一说的却让学生动笔写,浪费了时间。
3.环节设计不够精细,教学语言还不够专业,导语的设计不太到位。
人教版二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例3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说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
计
师:很好,那如何来列算式呢?(PPT)
生:56÷8=7(个)
师:你是怎么算这么快的?
生:想几八五十六。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呢?(PPT)生:可以检验一下,一个地球仪是8元,7个地球仪就是56元,所以是正确的。
(PPT)
小练习(PPT)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算式,你能根据乘法表总结出除法表吗?
学生回答。
(PPT)
小练习(PPT)学生合作探究
理解求一个数
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计算。
结合乘法来巩固
除法的运算,形
成系统的知识体
系
课堂练习PPT中相应练习题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
56÷8=7(个)
AW。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 解决问题优秀说课稿
《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说课稿【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2页的例3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
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
“想一想”是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将处罚扩展到连续量中去,深化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五、教学准备各种相关的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找问题”“找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表内乘法的知识复习,引出新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在整个教学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口算练习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文文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文文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文文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文文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3页例3相关内容及练习五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3页例3相关内容及练习五。
【执教班级】二年级二班【执教教师】【教材分析】教材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教材在出示问题后用示意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怎样解答?”阶段,呈现了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在“解答正确吗?”这一环节,呈现了学生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境中,并用乘法进行检验的方法,进一步体现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的异同,目的在于每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初步学会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得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解决问题中,【教学重点】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比较归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学前准备1、算一算。
10÷5= 5÷1 = 4×6 = 18÷6=5×6 = 24÷4= 6÷6 = 12÷3=2、摆一摆。
(1)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及依据
3、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碰撞处,教师细致有效指导,把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及依据
年级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师
内容
《解决问题》例1、例2、例3
时间
40分钟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并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改变自己遇到生活中数学问题不合理解决方面的良好习惯。
3、通过交流,让学生合理解决问题还原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制
定
依
据
1、将教材中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自主地融入情境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2、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改变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
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
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2.2.7解决问题例3
2.2.7解决问题例3班级姓名课型新授课课时量1预习指南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是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温故知新1.20个蘑菇,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新课先知2.教材第23页例3。
⑴知道了什么?问题1,已知信息:()只蚕宝宝, 问题2,已知信息:()只蚕宝宝, 平均放到()个纸盒里。
每个纸盒里放()只。
问题: 问题:(2)怎样解答?①分析题意。
②列式解答。
答:每个纸盒放()只答:要用()个纸盒预习检查3.(1)有12只小兔,平均住在6间(2)有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3只。
房子里。
每间房子里住几只?需要几间房子?4.幼儿园买来24棵白菜。
(1)每个筐装4棵,要用几个筐?(2)平均装在6个筐里,每个筐装几棵?5.(1)20块饼干,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几人?(2)20块饼干,吃了5块,还剩多少块?每日口算6.8÷2= 6÷3= 18÷6= 25÷5= 8÷4=9÷3= 30÷5= 8÷2= 20÷4= 4÷4=因为是平均分,要求每个纸盒里放几只,就要把()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几,用()法计算,列式是()。
计算时,想口诀(),求出商是()。
要求()只蚕宝宝要用几个纸盒,就是看()里面有几个(),用()法计算,列式是()。
计算时,想乘法口诀(),求出商是()。
2.2.7解决问题例3当堂达标【基础夯实练】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4÷( )=6 ( )÷5=3 12÷( )= 410÷( )=23×( )=9 6×( )=30 ( )×4=162×( )=8【能力提升练】二、填一填1、25里面有( )个5。
2、把24块糖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个。
3、18里面有( )个2。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一课一练《第2课时解决问题》有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
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材P104,例3)同步练习
一、连一连
二、算一算
三、解决问题
1、王阿姨在菜市场买了24个西红柿,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1).如果6个西红柿重1千克,这些西红柿重( )千克。
(2).如果8个西红柿重2千克,这些西红柿重( )千克。
2、爷爷从菜地里摘了10个南瓜,如果2个南瓜重1千克,这些南瓜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南瓜3元,爷爷可以卖多少钱?
3、妈妈在超市里买了500克香蕉,付了2元;爸爸在水果店里买了1千克香蕉,付了6元。
谁买的香蕉便宜?为什么?
4、这是惠民超市部分蔬菜价格表。
品
种
白菜萝卜辣椒茄子
价
格
1元/500
克
2元/500
克
5元/500
克
4元/500
克
(1).张叔叔买2千克萝卜要多少钱?
(2).李奶奶买了1千克白菜、2千克辣椒和1千克茄子,一共要花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
1、(1).424÷6=4(2).68÷2=424÷4=6
2、10÷2=5(千克)3×5=15(元)
3、1千克=2个500克6÷2=3(元)3>2妈妈买的香蕉便宜。
4、(1).500+500+500+500=2000(克)=2(千克)
2×4=8(元)
(2).1×2=2(元)5×4=20(元)4×2=8(元)
一共要花:2+20+8=30(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4-3 解决问题
2.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不唯一。如:用 36 元可以买几顶帽子? 36÷6 = 6(顶)
口答:用 36 元可以买 6顶帽子。
四 培优训练
1.哪一束花便宜?每朵便宜多少钱?
A 种:35÷ 5 = 7 (元)
B 种:32÷ 4 = 8 (元)
4 表内除法(二)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 复习导入
12 人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12÷24 = 63 (人组)
如每果4人平一均组分,成可2 以组分,成每几组组有?几人?
二 新课探究 (教科书第41页例3) 2
56 元可以买几个计数器? 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知道了什么?
知问道56了元一能些买商几品个的计价数钱器。。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说说看!
怎样解答?
一个计数器 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 56元里面有几个 8元。
用除法计算。 56÷8 = 7 (个)
解答正确吗?
一个计数器8元,7个一 共是8×7=56(元)。算 对了。
பைடு நூலகம்
用乘法来检验: 8×7 = 56(元)
口答: 56 元可以买 7 个计数器。
想一想:如果 45 元买了 5 辆玩具小汽车, 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A 种: 每束 35 元
B 种: 每束 32 元
7 < 8 , 所以 A 种便宜。 每朵便宜:8−7= 1(元)
口答:A束花便宜,每朵便宜1元钱。
2.把 0~9这10个数字分别填到 里(每个数字 只能用一次),使等式都成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
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2年级下册3单元:《问题解决》第3课时
《问题解决》第3课时“一课三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一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有序列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预习单
1、想一想:用1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可以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
短绳(根)
0
0
10
5
1
2
设计目的及依据:1、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数学本质。2、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3、在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练习单
1、试一试:36名同学去阅览室看书。长凳每张坐6人,短凳每张坐4人,可以怎样准备凳子?
长凳(张)
坐的人数
剩下的人数
2、我的疑问与困惑?
设计目的及依据:1、紧扣教学目标,抓关键问题。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单
1、用1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长绳4米1根,短绳2米1根,你想到了几种方案?
2、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算式。
3、如何有序地找出所有方案?请你完成表格后说一说你的想法。
长绳(根)
用去长度(米)
剩下长度(米)
短凳(张)
2、教科书57页第12题:母亲节到了,兰兰用36元买花送妈妈。
(1)只买康乃馨,可买( )枝。
(2)只买百合,可买( )枝。
(3)两种都买,可买( )枝康乃馨和( )枝百合。
3、教科书57页第11题:星期天,24个同学去公园坐游船,他们可以怎样租船?
设计目的及依据:1、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数学本质。2、与例题匹配,层次清晰。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理解问题并正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计算。
–能够用文字或图形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类型。
•提醒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数量、计算方式等。
3. 练习1.例题一:老师给了学生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了3只,那么他现在还剩几只?”请学生尝试并讨论解决方法。
2.例题二:师生共喝了10瓶水,老师喝了3瓶,那么学生喝了几瓶?3.例题三:一些苹果,第一天卖了3个,第二天卖了2个,剩下5个,问原来有几个?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尝试解决,并分享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检测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互相核对答案。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或设计自己的生活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如何?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是否能运用加法和减法正确解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下一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2月25日
上午:
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3页《解决问题例3》.
学习过程:看视频
《解决问题》例3 自主学习单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经验
16÷4=□想四( )十六,商是( ).
30÷5=□想:五( )三十,商是( ).
30÷6=□想: ( )六三十,商是( ).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画图。
)
(3)解答正确吗?
想:想:
口答:口答:
三、学以致用,升华认识
2.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解决问题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下午:
学习内容:
1、完成《解决问题例3》当堂达标题;
2、完成二上作业单二。
当堂达标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20个同学做手工艺品,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
(2)1只猴子能吃6个桃子,30个桃子够分给()只猴子。
(3)大象一次可以运3根木头,15根木头需要运()次。
2、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1)平均每只信鸽送6封信,4只信鸽可以送()封信。
A.4×6=24
B.24÷6=4
C.24÷4=6
(2)有30棵柳树,平均栽成5行。
与30÷5=6相对应的问题是()。
A.平均栽成几行?
B.有多少棵柳树?
C.每行有几棵?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
平均每个蘑茹屋里住几只小兔子?如果每6只住一个蘑菇屋,需要几个蘑菇屋?(2)妈妈带了36元钱,能买几件?
4、游乐场。
(1)30个人坐转椅,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2)30个人坐摩天轮,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二年级数学下册作业二
一、填空
1. 一把小刀长10();一棵大树高10()。
2. 直尺上从9到3是()厘米。
二、看谁算的对。
19+16= 53-14+11= 3×5=
38+8= 38+24-21= 1×4+1=
81-47= 14+23+26= 11+8=
22+64= 93-11-16= 2×( )=18
97-78= 19+( )=85 6×4=
三、判断题
长方形有4条边和4个角。
()
四、列竖式计算。
24-5= 26+41= 52+39-14= 82-(11+40)=
五、列式计算
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6,积是多少?
六、我会画。
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七、解决问题。
小红看一本91页的书,平均每天看6页,看了7天,还剩多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