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几个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定位:在两个系统中

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
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
学校、家庭、社会 课程、时政、团队、班级 反思: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 又要避免德育工作“课程化”。
小结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 家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视点3
课程生成的“要义”
为什么有人感到教材体系显得杂乱、不够系 统?症结仍在于如何认同课程生成的独特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建构,之所以不同于高校学 科课程,就在于它不是以学科理论的逻辑为主导, 而是以课程特有的逻辑为主导的,即课程意义上 的整合。这种“课程意义上的整合”,就思想政 治课而言,其要义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凸显观点, 一是关注过程。
辨点

“泛化政治”与“淡化政治”
---类别与层次
要区分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德育内容的类别,它们之间具 有不可替代性。 要把握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其他德育目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

有不可分割性。

要坚持政治教育的使命对其他德育目标设置的引领和主导, 政治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第一选择。 要明确政治教育的实施与各类德育的实施,都存在高低层次 的划分。 要把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 虑,着眼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
讨论几个话题

课程性质的把握
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教材模式的变化
评价标准的意义
在改革进程中坚守 对试教经验的反思
朱明光
话题之一:课程性质的把握
——一元主导、多元并举
辫 题
永远的话题: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选项(国际比较的基本类型) 政治课:意识形态(信仰) 社会课: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常识) 公民课:法律与道德(规范) 学科课: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体系)
解 析
大题小作
“三基于”的策略
小题大作(问题:经验)
问题是什么,是不是问题,如何提问题, 怎样看问题(态度),怎样分析问题(方法),怎样解决问题(表现)
深入浅出
潜入明出(案例:意义)
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辩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
归纳演绎
思维框架(情境:真实)
要求;不能仅仅视为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而应更 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

过程的设计,要顾及学科的学术规范,更取决于思 想政治的价值判断;达成基本观点的途径,不违背 理论逻辑的演绎和推导,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动和 引导。

这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科体 系为主导”的组织形式。 贯彻三维目标的主导原则。
凸显观点

观点,作为统领目标设置与实施的要求,不能仅 仅归结为学科理论观点,而应凸显其引领正确价 值导向的意义,即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固然要寻求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但它必须 服从于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设置。这是实施思想 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贯彻三维目标的优先原则。
关注过程

过程,不仅是目标实施的要求,而且是目标设置的
视点2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 是课程建构的基 础。 倡导综合方式, 即道德、心理健 康、法律和国情 的整合。
课程体系的“层次”
高中:
经济、政治、 文化这三大社会 生活领域是课程 建构的基础。 生活逻辑是主 线,学科知识是 支撑。
高校:
学科体系是课
程建构的基础。 理论知识是课 程内容的主体。
能总揽教材具体内容的布局,走出“疑似重复”的困惑,
感悟“形散神聚、杂而不乱”的追求。
话题之三:教材模式的变化
——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
教科书编写:探索的历程

规范型:法规性 通俗型:可读性 教学型:“便教利学” 探究型:注重过程与方法
基于“教本 ” 的模式。 基于接受性学 习的模式。 基于“学本 ” 的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 习的模式。

新教材的新特点

确立一条思路 破解两个困局 聚焦三大看点 把握四种变化
确立一条思路
不同于由学科逻辑牵引的思路,这是由学习过 程牵引的思路。 基于案例 生 活 主 题 基于问题 基于情境
内 容 目 标 的 意 义 思想道德:共同 理想、价值观念 和行为规范 学科知识:基本 概念、原理、观 点和方法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 科特点;

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 的整合方式;

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
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话题之二: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基于生活主题的逻辑框架
视点1
课程整合的变迁
课程整合方法论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化
名称的故事
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课程沿革的
基本经来自百度文库。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把政治教 育的使命置于主导地位,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这是对课程核心价值的把握。

要立足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丰富德
育的内涵、拓展德育的途径、划分德育的层次,这
是对课程改革趋势的把握。
(以阶级斗争为纲),常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化 (以人为本)。所谓政治化,就是把课程的所有内容目标都归
结为政治观点,具有泛化政治的特定意义,其极端表现就是信
奉“突出政治、一抓就灵、一通百通”。所谓常识化,就是注 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按素质构成的多元 性分类实施,高中则淡化理论体系,力求理论常识化。所谓生 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 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名称的意涵)。
点评
观点统领逻辑框架 观点统筹内容目标
我们之所以能够读懂每个课程模块的体系,关键就 在于认可“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理念,不仅是统领 课程逻辑架构的要义,而且是统筹课程内容目标的要义;
认可这种用基本观点来统领、统筹知识点的方式,不仅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建构的突出特点,更是思想政治课 程建构的特有原则。唯有认同这种建构理念和方式,才
不同于理论推导的归纳或演绎过程,所谓思维框架,特指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即针对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 不能、该不该等问题的判断,进行比较、辨析、评估、质疑、 权衡等引导思维活动的设计。我们的追求:“给学生一个思维 的框架,帮他们走出被框架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