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课:夏商周建筑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
这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 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 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 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 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 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 ,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 状态。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 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二·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 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 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 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 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 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 拜体系。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第一章 第二节殷周建筑

在陕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已有型制完 整的四合院型的居室,当时有标准化的居住 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 为成熟,初期生产性的园囿逐渐发展成为具 有观赏性的园林。
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和贡献
1.青铜发明——商代建筑技术显著提
高 2.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 遗址 3.高台美榭——春秋宫室极奢尽华
夏:城、宫殿、高台建筑,夯土技术成熟
夏商: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
重檐庑殿顶
重檐两层屋檐 “四阿顶”又叫庑殿顶, 是中国传统屋顶中级别 最高,皇宫的主殿等重 要的建筑是采用重檐庑 殿顶,是最尊贵的形式。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 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特点:1.采用夯土台基 2.封闭的廊院 3.采用“永定柱造”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
附:
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建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 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 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 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 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参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 二彻参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 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 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 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 涂以为都经涂.
§ 1.夏代建筑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建筑

河 南 安 阳 殷 墟
殷商青铜器
建筑体系——夯土台基木构架、斗以及院落 式组合、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城市开始有了“城”和“郭”的区分 中轴对称的两进院落布局——出现最早的瓦, 房屋柱网间距加大,建筑技术比商代有明显 进步。 湖北圻春西周毛家嘴干阑遗址——木柱、楼 板、楼梯和板墙,反映了长江流域另一种建 筑体系即干阑式建筑的技术发展。
陕西周原遗址
湖北圻春西周毛家嘴干阑遗址
西周车马坑
金沙遗址
建筑形式、特点
筑神坛—利用鬼神来迷惑为他要给自己盖特别尊贵高大的房子 造陵墓—死后一定要挖个极为奢侈坚固的地窖 好保存他们的尸体,并且把生前的许多财物也 陪葬在里面,以满足他们死后仍能占有财产的 观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建筑
夏、商、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070——公元前249 )
夏朝简述: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 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 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大禹)(桀) 商朝简述:(商朝也称殷) 约前1600-1046年 华 夏族 (亳)(后迁都殷)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 建立商王朝。(纣王) 西周简述:(西周 前1046-771年 华夏族 丰京 (文王时)、镐京(武王时),今都在(西安市) 商末,文王姬昌反。(姬发 )
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 距今约为3500至3800年 遗址素有“华夏之都”之称,是迄今可 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商朝早期都邑西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 中期都城(郑州商城)以及晚期都城殷(河 南安阳殷墟) 祭祀用的神坛 登高远望的高台 治宫室 造陵墓 堡垒、城垣和烽火台 “司空”、“司徒”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1.2夏、商建筑

一、夏朝建筑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禹建立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夏王朝前后大约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做为统治者。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便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二里头遗址图夏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大型宫宫殿遗址。
它被认为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夏桀的都城遗址(此说法直到现在学界仍存在争议),约4000年前的夏朝末期,夏朝的最后一代君主,勇武残暴的夏桀沉迷酒色,他即位后的第33年,发后征伐有缗氏,有缗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
夏桀十分宠爱妹喜,于是“筑倒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遂大兴土木,新建一座宫殿。
据说这座新的宫殿十分雄伟壮观,人站在下面向上看,感觉宫殿似乎向自己倾过来。
因此称之为“倾宫”。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在《尔雅》中有“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的记载,说明早期宫、室在字意上并无不同,指人们居住的房屋,但从夏朝开始,建筑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划形成不同的等级,今天意义中的“宫”也已经产生。
二里头2号宫殿复原图二里头夏朝晚期的宫殿中,有一个108米*101米的夯土台,其东北角略内凹。
这个夯土台四周有柱廊围合,形成封闭的庭院形式,其中除西侧是单廊形式外,其余三边均为回廊形式。
庭院北部正中有单独的夯土台基,推测是主体宫殿的基址,基址上呈现有3米*8米矩列式排列整齐的柱洞。
与主体宫殿相对的庭院的南墙上也设有面宽8间的大门,推测主殿是坐北朝南的制式。
二里头宫殿已呈现出采用土木结合的构筑方式,而且建筑也已呈现庭院式的格局,并有了“门”“堂”的区分。
这些单体建筑形式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渊源。
由于宫殿遗址中没有任何遗物留存,人们推测夏朝的宫殿建筑还没有脱离原始的“茅茨土屋”的简单形式,建筑相对来说仍然很简陋。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夏商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商代的宫殿建筑基 址。
►一号宫殿遗址与二号宫殿基址已经具备了后 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 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 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象征 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 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 局体现社会观念。
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 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 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分五个时期:
(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
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 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 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 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 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 奸。
觯、角、斝、匕、禁、鉴
觯(zhi),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jia)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
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 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si)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 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si)即今日 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 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 (《周礼·春官》)。
觥、盉
觥(gong),《诗经》屡言 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 饮酒皆用之,多做成动物形 象。
盉(he),合水于酒之器, 用以调节酒之厚薄。
爵、觚(gu)
鼎 的 样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 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 西 歧 山 风 雏 村 西 周 建 筑 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 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 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 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 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 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
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
北区—宫殿区 中区—宗教部分 南区—祭祀地区 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 ,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 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 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
1、社会背景:
2、都城:
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 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则国中之中而立宫”
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历史背景: 建筑遗迹: 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好 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0.4~0.8米的平整台面
第二章:夏、商、 西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 2 ·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2
一· 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
青铜器与甲 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复原图。 可进一步学习的读物
杨鸿勋 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 《建筑考古论文集》第71~80页
§ 3·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夏商周建筑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
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 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期的木结构水平已 有很大提高。
商周时期的建筑
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
木构架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
著名建筑遗址:陕西岐山 凤雏村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有专家把它称为“中国 第一四合院”。 合院形式 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已使用了瓦,个体较大,主要用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 已经开始形成
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 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 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夏朝都城
二.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一. 夏代时期建筑(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农业、牧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社会被私有制取 代,出现国家。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诞生,从此中国进入财产 私有、王位世袭的阶级社会。 活动区域:黄河中下游 到商朝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
结构体系: 1.抬梁式(使用广泛,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2.穿斗式(南方居多) 3.井干式 建筑书籍:《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砖石结构发展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2020届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轮练习及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2、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3、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夏商周时期的民间建筑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民间建筑特点民间建筑是指老百姓自己修建的民居、祠堂、民间神庙、村堡、里坊、牌楼、桥梁、道路等建筑。
这些建筑在结构、装饰以及使用上,都最具有民族民间特征,它们的建筑样式、装饰纹样与手法,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直至20世纪,中国民间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它国家。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商周时期,木构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斗拱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要发明。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西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 据史学界意见,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 代开 始。主要依据: 奴隶数增多;
一· 建筑史分期 1·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 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它的地望与文献记载中的“禹居阳城”相符。 遗址内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 具和生产用具。陶器多砂质与泥质,陶色多灰色, 并有棕陶与黑陶。表面多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并 有指甲纹和弦纹。 另外还发现有早期 青铜器遗物。 城址内残留着与城 墙同期的夯土建筑 和“奠基坑”
§ 2· 3 商代建筑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 ,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
侧
为塾。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 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 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 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 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 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 1075─1046 30 一·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 至 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 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 “殷墟”。
二· 城市、宫殿 1· 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墙。 约25 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 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 明 《竹书纪年》:“帝仲丁迁于嚣” 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看,是 城市遗址。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夯土墙遗址在城北,尚有数段露出地面。遗址宽 4-6m,最宽处约7-8m,高4m,最高达 9m。
妇好玉龙
妇好鴞尊
妇好扁足方鼎
四·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
2· 4 西周建筑
(公元前1046年-前771)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4年 在位22年 在位25年 在位19年 在位55年 在位23年 在位8年 在位6年 在位8年
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 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 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 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 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 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奴隶社会木工技术 已达到很高水准,瓦已用于建筑,但尚未使用砖, 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状态。
三 · 陵墓
1 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 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嫔妃,祖庚、祖甲的母辈“母
辛”,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 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祭祀和占卜。 此外,受武丁派遣,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 ,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功劳。 · 型制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 妇好墓所出玉器共755件,为商代玉器出土最多 的墓
周礼 周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 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不同等级的 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 用贵族的礼仪。
刑罚 周建立了严格的刑罚,作为控制和镇压的手段。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作坊分工比较细,号称“百工”。青铜器铸 造业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 新技术,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原始瓷器的制 作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 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 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 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 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 神的崇拜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 尚未形成的神的崇拜体系。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 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 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3·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 “殷” ) 分为甲乙丙三区 选址与布局 遗址未发现瓦,有铜锧
采用版筑技术
2·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建 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面积约1.1平方公里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 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 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 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 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 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37年
在位14年 在位46年 在位11年
一· 概况
商朝后期,居住于陕西歧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族兴 盛起来,文王时其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武王继 位的第二年,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 灭商建立周朝,迁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史 称西周。 以藩屏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 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 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今洛阳),建造东都 “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 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 年至公元前 1600 年,正 好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 筑成高出于原地表 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 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 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上,俗称“望城岗”。 东西并列两座城堡,西城 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 东城因被冲毁,只剩下南 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 墙南段残长约65米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 约400米。 城墙基保存较好。可见出 为卵石夯具夯筑。
已经比以前普遍,并且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瓦。西 周的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官府所垄断,因此称 “工商食官”。
文字 与商一样,周代凡大事也要 进行占卜和占卦,视兆象和 卦象判定凶吉。 。
井田制与农业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名义 上皆 归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 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西周中期以后,发生了 土地转让和交换的现象。 周朝建立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工具仍以 木、石、骨、蚌器为主。耕作方法主要为协作式 的“耦耕”,耕作技术实行定期休耕的撂荒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 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2·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 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 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
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 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 2 号房基 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 散水,宽0.6米 · 这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并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 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 ,无突起的边轮。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有 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瓦 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