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social gender)文化

合集下载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2008-11-23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陈振明
(一)基本释义
2-3为什么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到公共政策研究中来
一 我国目前的性别平等状况亟于改善的需要
二 社会性别制度是导致社会性别差异的根源
2008-11-23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陈振明
一、我国目前的性别平等状况亟于改善的需要
平民男性 所Biblioteka 女性女性平民男性家
结论:
现存的社会性别差异都可以在传统的父 权性别制度中找到解释,性别分工和父权家 庭制度是男女两性社会性别差异的主要根源, 要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就必须在政策 上弱化和淡化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和父权家 庭制度。
(二)研究热点
1
2 3 4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社会性别预算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性别视角下公共政策的分类
性别发展指数(GDI):分别 测定健康、知识、收入情况。 指数越接近1,男女平等就越 接近,反之差距越大。由表 可见北欧各国较接近,中国 在130个国家中排名71位。
性别权能指数(GED):分别 测定在就业、专业和管理岗 位上的份额及议会席位上的 份额。国际社会规定的临界 线是30%,中国总体落后于欧 美,但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2-5我国性别预算工作的现状
1995 第四次世界妇女 大会成为承诺社会性 别主流化的 国家之一
《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 2001- 2010)》 ,把 “ 保障妇女平等分享经 济资源的权利”列入总 目标 实践层面的 2005年 12 月, 全国首个 社会性别预 公共预算基础知识参与 算在中国还 式培训项目在河北省石 是一个空白 家庄市举行
引言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女 权运动,之后,这一概念引发的社会理论建设成为西 方女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促进了学术领域的 繁荣,引导了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 该理论也逐渐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学者把社会性别理论运用到了自 己的研究中。对公共管理而言,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新 的方法论和观察视角,帮助和提醒人们在制定公共政策、 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强调两性共 同参与公共管理、共同发展,将正义、平等、公正的价 值纳入到性别构成的现实实践中。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性别(gender)”是女性主义理论(注:女性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女权主义”,又称为妇女运动或女权运动。

它是指妇女为了争取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使自己从父权制文化和制度性的压迫和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而进行的运动和斗争。

它既包括政治运动本身,又包括运动所依据的意识形态主张。

二是指女性主义研究或理论。

它是指致力于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结果及解决途径的理论解说,它是以妇女运动为社会来源的女性主义学术思潮,也可视为女性主义运动向文化界、学术界的扩张。

它构成了妇女运动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提供了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它指向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制度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成为反主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视角和研究方法之一。

因此,后一种解释比前一种解释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内涵。

本文中的女性主义主要是采用后一种解释。

)的核心概念。

它从男女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把女性作为有个体差别的群体,强调社会性别差异的性别史的撰写。

18-19世纪是英国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熟练技师而且也依赖于非熟练的低工资的劳动力(女性在那时占了相当比例)”[1](276页)。

早在1757年,约翰·布朗(John Brown)就鼓吹对男性和女性的地位进行界定,他认为“这将对英国社会和对英国作为世界强国地位的稳定产生重要作用”[2](1-4页)。

本文试图介绍史学家们如何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通过研究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相关因素,如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家庭中女性地位的变化、中产阶级“两分领域”的意识等问题,以期揭示女性在英国历史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展现英国工业化历程的丰富内涵。

一认知妇女社会地位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人具有五种性别:以性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性别,以激素为载体的生物性别,以性生理特征为载体的生理性别,以某种心理认同或否定为载体的心理性别,以对不同性别的理解、规范和认可为载体的社会性别。

从Van Dijk社会—认知理论看文学作品话语中的社会性别

从Van Dijk社会—认知理论看文学作品话语中的社会性别

从Van Dijk社会—认知理论看文学作品话语中的社会性别文学作品话语是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语言实践,借由话语可以体现隐蔽的社会性别,再现渗透在现实社会中的权力运作方式。

社会性别既体现了基于生理差异的社会地位,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社会过程中的性别认同,日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关注。

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常被称为“话语—认知—社会三角”理论;该理论强调心智、话语和社会间的紧密关联,重视语境模型、知识机制、意识形态等的核心作用。

他的话语分析模式以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为经纬,将其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可以有效考察女性的社会地位,剖析社会隐蔽的权力关系,从而揭示语言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乃至造成这种性别不平等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引言受后现代思潮下语言观向本体论厘革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本真的存在方式——话语。

自古以来,男性处于权利的强势,而女性则是弱势群体,女性话语风格甚至被称为“无权势的风格”(powerless style),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建立了较为固定的社会文化预设与价值體系。

文学话语是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语言实践,借由话语可以展现真实的社会,再现渗透在现实社会中的正是体系与权力运作方式。

文学作品借由话语让人们建构对社会性别的认知,“非自然”的社会性别秩序得以维护和强化。

大多数学者对文学话语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兴趣颇深,但是对社会性别建构以及背后隐藏的两性不对称社会权力关系关心较少,鲜有人从认知角度考察社会性别的话语建构。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现代与后现代重要批评范式之一,深入考量话语与权势、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关系。

相较于社会语言学或语言人类学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socio-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SCA”;也叫“话语—认知—社会三角” (the discourse-cognitive-society triangle)理论]汲取多学科、多领域的养分,对心理表征、语篇加工过程以及共享知识、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将其广泛运用到种族主义话语研究中。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

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

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

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

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

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王政2012-7-31 15:42:30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济南)2009年5期第1~7页【英文标题】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nder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作者简介】王政,女,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教授,美国密西根48109-1115【内容提要】社会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其进展状况既与其他国际学术思潮密不可分,又同各种社会运动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交叉性”和“男性研究”两个相关学术概念,可以看到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大陆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是在社会性别概念被中国妇女研究界相当广泛地运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发展深度尚有不足。

社会性别研究者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其走出学术的边缘境地,短兵相接地同男性中心文化交战,发挥社会性别批判性理论应有的作用。

As a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field, social gender research is not only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ields, but also related with various social movements.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male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is field. Social gender study also made sound progress. However, while this concept is widely applied in Chinese female circle, it also met some deficiencies in depth. Social gender researchers should try to call upon their voices, go out of academic brink, fight withmale-dominated culture, and avail of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gender critical theory.【日期】2009-07-03【关键词】社会性别研究/国内外/发展social gender research/home and abroad/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09)05-0001-07一、社会性别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在过去40年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和学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社会性别研究从学科体制到学术理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性别社会化英语作文

性别社会化英语作文

性别社会化英语作文Gender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learn and internalize the cultural expectations and norms associated with their gender. It starts from a very young age and continues throughout our lives, shaping our behavior,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impact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using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Gender socializ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male or female. From a young age, boys are often encouraged to be strong, independent, and assertive, while girls are taught to be nurturing, caring, and submissive. These gender expectations are reinforce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such as family, media, and education. For example, boys are often given toy cars and action figures, while girls are given dolls and kitchen sets. These toys reflect the gender roles society expects them to fulfill.Gender socialization also influences our career choi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any societies, certain professions are still considered more suitable for men or women. For instance,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are often seen as male-dominated fields, while nursing and teaching are perceived as female-dominated. This societal expectation limits individuals' choices and can lead to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Women may face barriers and discrimination when pursuing careers in male-dominated fields, while men may face stigma and prejudice when choosing traditionally female-dominated professions.Moreover, gender socialization affects our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Boys are often socialized to be competitive and assertive, while girls are encouraged to be cooperative and nurturing. As a result, we se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between genders. For example, men may be more direct and confrontational in their communication, while women may be more indirect and accommodating. These difference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inrelationships.In addition, gender socialization perpetuates harmful stereotypes and expectations. For example, the notion that men should be strong and emotionless can lead to toxic masculinity, where men feel pressured to sup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engage in aggressive behaviors. On the other hand, women are often expected to prioritize their appearance and conform to societal beauty standards. These stereotypes can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self-esteem.In conclusion, gender socializatio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t influe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roles, career choices, relationships, and self-perception. It is important to challenge and question these social norms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equal society.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和内化与其性别相关的文化期望和规范的过程。

5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文档资料

5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文档资料


以社会性别关系为视角,我们发现,中国传统 的社会分工及现实存在的性别关系都是由历史过程 中形成的男性主导权力持续巩固的结果。由于男性 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这样男性依赖于拥有 的话语权和符号的灌输,不仅形成由男权控制下的 社会梯级分工结构,使女性在社会分层中难以向上 流动,而且还把男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了整 个社会必须信奉的价值和观念。并且通过文化演化, 通过法律和政治制度不断强化,使得人们理所当然 地把既存的性别差异当作一种共识来接受。


传宗接代是一种制度设计
权力、财产 声望、姓氏 华 夏 欧 洲 权力、财产 姓氏、声望
只传男孩
先男后女
父亲
儿子
女性
孙子
地方政策强化从夫居
某市委研(2019〕05号文件明文规定: “妇女结婚后已长期在女方生产、生活 的,要尽量说服动员到男方落户划地; 经动员仍不去男方落户的,经大多数群 众同意允许在户口所在社划地。”
8:1
1.44:1
社会问题之间形成了 连环套式的恶果
性别问题 社会犯罪
公共卫生 妇女问题
社会治安 人口 问题

社会链

社会各个环节包括 两性与社会发展之 间也存在着社会链。 每个链条之间都是 相互连接的,任何 一个环节断裂脱落 损坏,都会危及、 损坏另外一个环节。



解决性别问题,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就 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微观状态或者萌芽状 态。 解决性别问题,就是防止社会问题加剧, 就是要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恰好是社会链中的防止 断裂脱落的一环。


其一强制性的从夫居,导致女儿不能解决为 父母养老问题 其二是继承制度的只男不女 当资源、机会、权利越是向男性倾斜,男性 偏好越强烈

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研究

一、何谓社会性别视角在英文中存在两个表示性别的词:sex和gender。

sex指性或性别(生物性别),而gender 指社会性别。

Gender在妇女研究、性别研究中被提及时,常常与sex相对比。

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中,“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牛津社会学词典》给社会性别下的定义是:“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简言之,性或生物性别(sex)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特征,而性别或社会性别(gender)则是以文化为基础做出的关于男或女的判断,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规划。

正视性别差异,采取恰当的性别保护政策,才能实现女性和男性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其二,将性别公正意识纳入教育政策范畴和社会主流。

“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11],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性别公正意识还有待于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介入。

政府要扮演好性别公正的角色,关键在于思考如何在教育立法和制度层面纳入性别公正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以此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意识的社会氛围,同时促使教育政策研究者自觉地运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和思考教育政策。

近日,冰岛女总理与同性伴侣结婚并批准冰岛同性婚姻法案的事件轰动全球,不仅同性恋群体为之欢欣鼓舞,世界上所有宽容进步的人们都为之击节赞赏。

她的婚礼恰好选在作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纪念日(1969年6月29日纽约石墙事件)的日子,世界各地的同性恋纪念游行似乎都成了贺喜的队伍。

相比之下,我为中国的落后扼腕叹息,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实在是“起大早,赶晚集”,在本来很容易争先的问题上却大大落伍。

我国在近现代的落伍令国人痛心疾首,以致有些人认为我们在一切方面都“不如人”。

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理论

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理论
汇集成反传统性别文化的合力。
(5)生理差异无法改变和消除,但 是社会文化却是可以改变的,男女两 性的性别角色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 中加以改变。社会性别理论强调女性 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人的主体性的 行动,改变传统观念,实现性别平等 和发展。它主张关注和尊重女性群体 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把女性作为发展 的主体,赋权于女性,女性的利益和 需求应当得到重视和满足。
1988年,美国史学家琼 ·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 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 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 式”。
2. 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内容: (1)社会性别理论以变化、发展的眼光 看待流行的社会性别观念, 认为性别可以 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 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指男女的生 物属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别 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男性气质和 女性气质,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 影响所形成的男女两性在性别角色和行 为等方面的差别,它是后天习得的,是 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将 性别的社会文化差异从生物学基础上区 分出来,批判了生理差异导致女性处于 劣势的传统错误观点。
对男孩的性别社会化:正面激励——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负面激励——男孩子不要玩洋娃娃 孩子很早就开始选定与他们相称的“性别角色”以及男女 认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
• 男性气质=阳 刚;富于攻击 性;富于独立 性;不感情用 事;不易受他 人影响;富于 支配性;喜好 数学和科学; 竞争性;冒险 精神;决策果 断……
(4)社会性别理论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
同时也反对把女性视为男性的对立面。它认为,考察认 识妇女问题时,不要将妇女孤立地剥离开来,而要将其 置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之中。在对其性别 文化、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既可以观 察到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 同时也可以看到男 女两性受到的不同限制和制约, 从而有助于男女两性共同 反思传统性别规范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 有助于男女两性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作者:段舒颀赵安民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性别社会化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两性男女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应然维度之一。

然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集束式地出现致使人们处于文化、价值与规范的流变之中;父权制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对男性价值的褒扬以及对女性价值的贬低等因素为我国社会的性别社会化带来性别角色模糊、性别道德边缘化等困惑。

面对这一现实,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性别的塑造工具来重塑性别平等理念、确立新的性别角色规范就成为我国性别社会化所应当省思的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C913.68信奉社会唯识论(social realism)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具有自我维系与自我成长的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社会成员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为此种期望而不断建构基础的戮力奋斗之中。

这一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并不是指纯粹的生物个体,而是指认同某种社会文化并遵循某种社会规范的——即经历了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

易言之,促成社会延续与繁荣的“元问题”就指向了人的社会化。

人即分男女,这是基于其生物属性的本质规定。

那么,作为两性男女的生物个体要实现向社会人的蜕变与转化,其“性别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化内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性别社会化与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协同而构成社会化概念的逻辑框架,它是个人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贯穿于人们生命始终的性别认同过程。

笔者认为,人的性别社会化的全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性别(sex or sexuality)→ 社会性别(gender)这个公式为我们揭示了性别社会化的本质,即人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在染色体及生理机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男女,向具有社会属性的男女蜕变、升华的过程。

基于此,对我国性别社会化的现状、成因、机制等进行理论的解读,既是一种对人性的观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本土性别社会化的规律,并探索出一条“性别社会化”的蹊径,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男女两性平等而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的歧视或暴力
基于社会性别的歧视指个人因其社会性别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区别对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 在人际关系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女性多受到年长男性的胁迫或剥削,男性因不符合某些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而 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关于多元性别是不正常的、不道德或病态的刻板印象给跨性别者的生活带来危害 。
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进入日常用语 。
不同文化中的
目前,大多数社会基于二元性别观念建构,依据人的生理性别把社会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并将两者分别 与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联系起来 。
社会性别并非二元。除了男性和女性,“第三类性别”人群在部分文化中得到认可,没有被社会边缘化 。
例如,在北美洲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中,存在着名为“berdache”、后来改称为“双灵人(twospirit)”的社会性别,指的是拥有男人身体、但社会地位更接近于女性的人群 。另外,被称为“banci”的 人群在传统的爪哇社会中占据一定的空间,他们有着男儿身,但身穿女装,与异性恋男性发生性关系 。在印度 的社会中,也存在着约定俗成的第三类社会性别,即“海吉拉(hijras)”,指的是生理上为男人、行为方式像 女性并与母神崇拜有关的社群 。这些社会群体各不相同,但“第三类性别”这一划分对他们来说是否有意义或 合理,仍有待讨论 。
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各性别群体内部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沿革
过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会性别”的“gender”一词主要指语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 阳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词的使用很少见于其他领域 。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国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写道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别与后天逐渐获得的性别身份区分开来,社会性别概念初 露端倪 。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和性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 概念,即“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说的或所做的、显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东 西” 。莫尼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童年时习得妇女的,可能与生理性别不同 。社会性别

性别教育学

性别教育学

性别的社会属性1性别(sex)解刨学意义上的男女。

差异表现在染色体、性腺、性激素、解剖构造、生理机能、身体形态、运动机能等方面。

染色体测量成为判定性别的主要方法。

2社会性别(gender)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

由语言、互动、文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

社会性别角色态度与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显性的性别不平等:可以通过统计数字表达出的不平等。

隐性的性别不平等:不易被察觉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难通过性别统计表现出来,但当事人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社会机制琼·W·斯科特对性别制度的分析文化象征的种种表现有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含义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分析性别关系再生产两性平等:机会平等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工作报酬上、获得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上的机会平等;话语权的平等。

结果平等承认基本差异之上的事实平等。

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Riane Eisler:人类社会存在过一个伙伴社会,并倡导重建伙伴关系的社会。

新型的男女关系社会,以平等合作来替代统治关系,以伙伴关系取向的文化取代统治关系取向的文化,和平、合作和创造性是这一文化的主体。

以圣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为标志的伙伴关系社会。

性关系革命女性重新争取她们本应拥有的对自己的肉体、性欲、性爱和性事快乐的权力。

实现性-肉体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

改善两性关系、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1男性气质(Masculine/Masculinity)男性气质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且是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指男性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任务的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

男性被构建成有理智、有逻辑、追求真理、强壮有力并具有“当然”权威的人。

“真正的男人”被视为能够满足自己性需要的人。

对女人的性支配能力,即对女性的控制权力,是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的重要体现。

心理学专业词汇(最新整理)

心理学专业词汇(最新整理)

心理学专业词汇(最新整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心理学涉及到众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词汇进行最新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1.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指人类信息加工的各种心理过程,如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

2. 注意力(attention):人们有意识地将关注焦点集中在特定的物体、事件或信息上的能力或过程。

3. 学习(learning):个体通过经验获得新知识、技能或习惯的过程。

4. 记忆(memory):个体通过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

5. 思维(thinking):个体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决策等过程进行信息加工和认知活动。

6. 语言(language):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和意义的符号系统。

7. 知觉(perception):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和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8. 感知注意力(perceptual attention):注意力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个体能够选择性地关注某些感知信息。

9. 判断决策(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个体在面临选择时的思考、评估、决策的过程。

10.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个体在面对难题或挑战时通过思考和策略来找到解决办法。

二、发展心理学1. 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研究人类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个阶段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发展过程。

2. 青少年发展(adolescent development):研究人类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包括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3. 社会性别(gender):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角色和行为特征。

4. 发展障碍(developmental disorders):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或延迟,如自闭症、学习障碍等。

社会性别机制

社会性别机制

社会性别机制发布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社会性别机制Teresa de Lauretis李素苗译在六七十年代的女权作品和文化实践中,表示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词汇;它对于批判再表现,重新释读文化形象和文化叙事,质疑主体意识和文本特征理论以及阅读、写作和观众(spectatorship)理论等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表示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将女权学纳入形而上和抽象知识的范畴,使其能够在由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所界定的认识与认知领域内生存与发展。

与女权学共生并互依互存的是,确立一些具体的做法和话语,创建社会空间(针对特定性别的、“女人屋”意义上的空间,譬如意识提高小组、学科内女性活动中心、妇女研究学科和女权杂志以及媒介集团等等)。

在这样的空间内,性别差异能够得到肯定,加以对待,受到分析、说明及核实。

然而今天,表示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词汇,譬如妇女文化、母亲职分(mothering)、女性作品及女性特征等,已经成为一种局限,仿佛是女权思想的包袱。

重点放在性别上面的“性别差异”,归根结底指的是女人不同于男人或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地方。

即便在较为抽象的意义上,性别差异——并非源自生理差异及社会化的不同,而是由于意义表示(signification)及话语效应的缘故(此处的重点不在性别而在具有差延*意义的差异上面)——终究指的是(女人)不同于男人之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男人自身差异(difference in man)的一种表现。

一旦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已经全面展开,继续运用这些概念提出社会性别问题将会使女权思想囿于西方男权的范畴,禁锢于一种对立思想的框框;这种对立思想本身总是已经落入主导文化话语及其根本性“宏叙事”(master narratives)——无论是生理、医学、法律、哲学、还是文学——的“政治无意识”(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语)的圈子里, 很容易再生再现,即便在女权重写文化叙事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2005/2006年村委会成员 性别构成(%)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16.1
15.5
23.2

83.9
84.5
76.8
社会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关于“对妇女 的歧视”定义:“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 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 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 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 其他方面的人权或基本自由。” 但是,“为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 临时特别措施”和“为保护生育而采取的特别措 施”不得视为歧视。
5、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

在国际一级:
联合国系统和国际社会把对社会性别平等问 题的关注融入每个机构考虑事项和工作的各个方 面,使对社会性别的关注成为一个机构中所有人 的责任,并保证将其纳入所有的体系和工作中去, 以使女人和男人平等受益。

捐款国的优先领域。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

在国家一级:


例如:西班牙2008届政府的故事。
再如:对反家暴的认识。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 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 递和巩固。社会性别角色和意识是一个社会化的 过程。 例如,小学生的对话或中学生的对话。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限制了男女两性(不 仅仅是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社会性别问题 不仅是女性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问题。

2、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而产 生的一个概念。它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的国际妇 女运动中,80年代后被联合国采用,是90年代以 来国际社会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
关于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 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简称性别。 例如女人和男人有不同的染色体、第二性征,产 生不同的激素。 生理性别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如女人生孩子)或 很难改变的。

直接歧视(也称“形式上的歧视”或“有目的的 歧视”)指明显歧视或忽略女性的行为,有歧视 的目的。

直接歧视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一个人或一个群体 所受到的待遇明显低于另一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 待遇。 直接歧视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歧视,因而也是 法律明确严格禁止的行为。
例如,劳动力市场上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是对妇 女的直接歧视。

平等的不同形式和阶段

关于平等的含义与内容,我国有不少争论,例如 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平等和平均主义的关 系等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国际社会,人们对平等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 阶段,并取得一定的共识。
在基本人权的框架下,平等曾经表现为三种形式: 形式平等、保护性平等和实质性平等。
形式平等

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 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对女性的机会 平等,但仍继续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 获得和享有机会。

由来:
社会性别主流化、也称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 发展和决策的主流的提法,最早反映在1985年第 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里,集 中表述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 动纲领》中。

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将性别观点纳 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 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社会性别公正(gender equity)

社会性别公正指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给予公 平待遇。这可以包括同等待遇,也可以包括在权 利、福利、义务和机遇等方面,为了平等而有所 不同的待遇。 例如:女职工的产假,就是根据女工的不同需求, 给予女工的与男工不同的待遇,但它体现了社会 性别公正。

4、关于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和文化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刘伯红 2010年12月19日 北京
讨论三个问题
1、文化及其社会性别的概念



2、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特点及我们与之的文化差 距
3、社会性别观念对立法决策的影响
一、文化及其社会性别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 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 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 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等。


2000年北京+5特别联大再次确认这一战略。
2005年联合国北京+10会议继续强调这一战略。
2010年联合国北京+15会议仍然强调这一战略。
关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定义

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一致结论,即:把 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任何领域各 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 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它是一个战略,把妇女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 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 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 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



社会上,一些歧视性语言还经常出现,有些并未 被人们认识,学者们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社会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

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 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 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 展个人能力和做出各种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 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 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 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 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 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歧视的主要形式

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以各种不同的形 式存在着,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形式上的、 也有实质上的;有显性的,也有隐蔽的;等等。 随着反歧视努力的深入,人们对歧视存在形式和 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主要讨论歧视通常存在的三种类型:直接歧 视、间接歧视和制度歧视。

直接歧视

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社会性别角色在每个社会中被固定和强化了,变 成人们的一种社会期待,一种性别的人只能干什 么,不能干什么,这就是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往往是不自觉的。例如, “常回家看看”。
社会性别角色实际上在不断变化

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社会定型强化了,然而它能 够并且确实发生变化,而且比人们关于男人或女 人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的观念变化得更快。

例如,布伦特兰的故事。
关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既定社会、社区或人群 中,被人们所认为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社会性 别角色描述哪些活动、任务和职责被视为男性行 为,哪些被视为女性行为。 例如,男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养家人(所谓凤凰男、 有房有车男等),而女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家庭照 顾者,次要的养家人,甚至是被养人。


间接歧视

间接歧视(也称“实质性歧视”)是指没有企图 歧视女性但是有歧视“效果”的行动或忽略,即 指某项规定、标准或做法看似中立,没有区别对 待任何人或群体,但实际上却导致某人或某一群 体不成比例的不利影响。 间接歧视表明,对所有人使用同样的条件、待遇 和要求,由于有关人员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特点, 可以在事实上导致非常不平等的结果。 例如,中国农村家庭的不平等的财产继承状况。 间接歧视强调歧视的结果和实质性。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性别问题,既与广义的文化 有关,如制度文化、心里文化;又与狭义的文化 有关,如社会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化决定了社会性别关系和 社会性别意识,但是,社会性别意识也对文化起 到促其改变的作用。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 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 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由于形式平等缺乏社会性别视角,以致于使妇女的某些 特殊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例如,文化革命中的“铁姑娘战斗队”和“三八女子带 电作业班”。

保护性平等



实质性平等

实质性平等,即指结果的平等或事实上的平等。 考虑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生理上的和社会 文化上的),但肯定了男女平等。

实质性平等强调有必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即通过提供有利条件或采取积极行动),让女 性行使并享受权利(结果的平等)。 当前,国际社会致力于促进实质平等并通过责任 方法和行动方法实现平等。
在北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社会性别主流化已经成 为这些国家促进性别平等的国家战略,如加拿大、 芬兰、瑞典、西班牙等; 在儒家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社会性别主流化 也有重要影响,如日韩劳动参与率的标准。

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护女性。女性被假定为弱者,不合适做某些事情。 这造成了对妇女的长期不利结果。女性失去了获得多种 不同经历的机会,因为她们被排斥于那些认为对她们有 害的环境之外。 这一方面使那些陈规陋习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男性不需要任何针对危险或危险职 业的保护。 干预措施总是着眼于排斥女性,而不是探究造成女性 (甚至男性)难以享受权利的情况或环境。


由于“歧视”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因此,在中国 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中,不愿意承认歧视行为 和现象的存在,只承认有忽视、轻视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