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三编,第一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九章
1955年离港前
感谢关注!
三、致书胡适
1954年秋天,张爱玲将《秧歌》中文本 寄给在美国的胡适:
很久以前我读到您写的《醒世姻缘》与 《海上花》的考证,印象非常深。后来找了这 两部小说来看,这些年来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 胡适(1891—1962) 自己以为得到不少益处。很希望你肯看一遍 《秧歌》。假使你认为稍稍有一点接近“平淡 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兴了。
2、创作英文小说
(1)第一部英文小说“The Rice Sprout Song”(《秧 歌》) 小说以解放初期上海郊区的土 改运动为背景,以金根一家的 遭遇为轴心,展现了解放之初
农民的生活境况和心理状态
(2) 《Naked earth》(《赤地之恋》)
(1)“美新处”拟定故事大 纲 (2)土改、“三反”、抗美 援朝这三件建国之初的重 大事件都成为小说人物活 动的大背景
四、结识宋淇、邝文美夫妇
• 宋淇(1919—1996),原名宋奇,又名宋 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 ,毕业于 燕京大学西语系,著名红学评论家,翻译 家,曾任香港电懋电影公司总经理 。 • 邝文美,宋淇夫人,笔名方馨,曾任美国 新闻处翻译,著有多部翻译著作。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五、奔赴美国
第九章 赴港
一、再赴港大
1、1952年7月,以重返港大 复学为由出境 2、1952年11月赴日本,逗 留三个月
出大陆的派司照
3、1953年2月再次申请复学, 遭到拒绝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1、张爱玲出自晚清贵族之家,清末谴责小说《孽海花》就描写了其祖父的故事2、14岁时,张爱玲创作了一部模仿《红楼梦》笔法的“故事新编”小说《摩登红楼梦》,晚年在美国又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红楼梦》研究著作《红楼梦魇》3、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期间,张爱玲发表了处女作《不幸的她》和整个创作生涯中惟一一篇历史小说《霸王别姬》4、1939年至1941年,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5、港战期间,张爱玲曾短期担任防空员和医院看护6、1942年,初回上海的张爱玲曾为英文刊物《二十世纪》撰稿7、为了卖文为生,张爱玲曾登门拜访《紫罗兰》主编周瘦鹃,为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毛遂自荐。
周瘦鹃初读之下便击节较好,认为其风格酷似英国小说家毛姆8、小说《年青的时候》提到人生必然面临的两个泥沼,即“家庭”和“孤独”9、张爱玲的小说中,具有现实原型的有《金锁记》《花凋》《茉莉香片》《创世纪》等。
10、张爱玲曾于1946年赴温州看望胡兰成11、抗战胜利后,张爱玲与导演桑弧合作推出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等影片12、上海解放之初,张爱玲在新创刊的小报《亦报》上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13、1950年,张爱玲受邀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次文学代表大会14、50年代在香港,张爱玲曾翻译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5、50年代,张爱玲先后创作了两部饱受争议的反共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其中《秧歌》完成后,她曾将小说稿寄给时在美国的胡适16、在美国期间,张爱玲曾为香港电懋公司创作电影剧本,包括《情场如战场》《南北一家亲》《桃花运》《人财两得》等17、1961年,张爱玲为创作以“西安事变”为题材的小说而远赴台湾收集资料18、张爱玲的小说《怨女》是以其巅峰时代的名作《金锁记》为基础重新创作的作品19、张爱玲一生中两次以作品获奖,第一次是1939年以《天才梦》在上海《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中获名誉奖第三名,第二次是以其平生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获台湾《中国时报》“终身成就奖”20、张爱玲一生中曾在文学创作、话剧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翻译以及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21、张爱玲小说创作上的主要缺憾是,带有较深的旧小说痕迹、题材狭窄、技巧饱和22、在华语研究界,对张爱玲研究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夏济安、夏志清、唐文标、水晶、周芬伶、苏伟贞、林幸谦、陈子善等23、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将张爱玲纳入研究视野,奠定了“张学”研究基础。
张爱玲小说研究一
《传奇》评析
1、创作基调:悲凉、苍凉、凄凉
衰落文化背景下的文明与人性的哀歌,乱 世中的文明日渐苍白,“时代是仓促的,已 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 为过去。” 《<传奇>再版序》
于是处处小心地应付范柳原,浪荡成性的范 柳原根本没打算结婚,他无拘无束惯了,不 想让婚姻来管束自己。当流苏彻底明白这一 事实时,她的心跌回了深渊,当恋爱正要陷 于无望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香 港的陷落把她救了出来,从而得到了稳定的 归宿。但结婚后范柳原又把笑话留给别的女 孩子去说 。
总之,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 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反而在写新女 性表象下的旧。
调,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 深处的丑陋和凄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生长于旧家庭, 生活于即将破落或已经破落的旧式家庭。她 们虽然接受着现代文明的馈赠,但思想意识 仍被男性支配和控制。她们或以“家”为全 部生活世界;或谈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 经济、恋爱摆脱不掉对男人的依附,在张爱 玲笔下,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追逐婚姻:旧 式女性死守婚姻;受过新文化洗礼
张爱玲小说研究 (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主要内容、独特 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意识,以及张爱 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 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掌握张爱玲既
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掌握其 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 陷。注意不开婚姻这个唯一
张爱玲研究第三编,第一章
(三)第三阶段: 1942年
经张子静安排,张爱玲如约来到张家和父亲商讨学 费问题。为避免尴尬,孙用蕃没有露面。
这是张爱玲最后 一次进出张家。
张爱玲进门后神情冷漠,停留不到十分钟。
张志沂叫她先去报名考转学,还
答应会让张子静给她送去学费。
此后她和张志沂也再没见过面。
二、恋父情结
1、《心经》
2、《多少恨》
——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 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 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 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 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 样是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 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 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 了,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 这故事——
3、《茉莉香片》
三、仇父情结
1、缺席的父亲:
《沉香屑 第二炉香》的蜜秋儿太太家 《倾城之恋》中的白家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家 《金锁记》中的姜家 《十八春》中的顾家 《心经》中的段家
——张爱玲《私语》
(二)第二阶段:1937年夏天
1、父亲的仇妻之恨: 2、仇恨升级: 中学毕业那年,母亲回国 来,虽然我并没觉得我的 态度有显著的改变,父亲 却觉得了。对于他,这是 不能忍受的,多少年来跟 着他,被养活,被教育, 心却在那一边。 我父亲趿着拖鞋,啪达啪达 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 加,吼道:“你还打人!你 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 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 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 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
1
父亲欣赏张爱玲制作的报纸副刊
2 彼此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3 父亲为《摩登红楼梦》拟六回回目
5、父亲的寂寞与温暖: 构成了张爱玲对“家”的殷切向往
另一方面有我父亲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 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 扑扑地活下去。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 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 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我也喜欢。我喜欢鸦片的云雾 ,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直到现在,大叠的 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 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 喜欢我。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 沉下去,沉下去。
4-1论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第一部分写作结构)
毕业论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论文题目: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09年10月18日论文摘要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作品《小团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顾虑迟迟未能发表,甚至一度欲将手稿销毁。
张爱玲离世已十余年,而这本遗作《小团圆》在尘封33年后欲毁重生。
本文旨在对最新面世的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写作结构、语言风格、人物角色、出版风波等方面进行浅显分析,并与作者的其他部分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希望找出这本小说对张派文学的参考价值,并为其他文学爱好者对《小团圆》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还从细节处入手,陈列出张爱玲与小说主人公九莉的生平、逸事、性格等进行分析比较。
从这些比较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小团圆》的自传色彩十分浓重,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2009年4月,大陆地区推出简体版《小团圆》,为便于检索,本文出处均参考简体版。
关键词:文学,张爱玲,小说,《小团圆》,自传。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1920年,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上海出生。
在她20岁时便以一系列小说令文坛为之惊艳。
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的氛围中勾画男女的感情纠葛以及时代的繁华和倾颓。
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作品《小团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顾虑迟迟未能发表,甚至一度欲将手稿销毁。
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而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并不断有知名导演取材其作品搬上荧幕荧屏,如《半生缘》、《金锁记》、《倾城之恋》及近年李安改拍的《色·戒》等。
1995年,她在洛杉矶的公寓里静默孤绝地谢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简短遗嘱中将所有遗物赠予宋淇、邝文美夫妇。
张爱玲的辞世令全球华人对其研究的热度再次快速升温,一时间研究论文的数量骤然上升。
2009年2月,在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的努力下,遗作《小团圆》繁体版终于出版面世,再度引起全球张迷的关注,同时也激起一片争论之声。
张爱玲研究
学思想的基本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题材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恋 爱、婚姻等爱情故事,且大多数是不如意或不幸的 婚恋故事。“‘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 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张爱玲在《自己的 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中如是说。因此,张爱 玲永远与时代保持着距离。“十里洋场”的悲欢离 合是难以让人体会到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即使像 《十八春》这部蕴涵时代投影较多的作品,也最终 被改成了作者的故调。 这样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其生存环境与人生观 念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 古典小说的张爱玲所喜欢编织的,是《红楼梦》一 样的故事。父母并不阻止她去阅读那些描写婚恋题 材的旧小说以及充满市井情趣的通俗小报。她见过
说里指的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能有所依 托。比如《留情》里的敦凤就是一位求安稳的女性。 她年纪轻轻,却愿意嫁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米 先生,只是为了钱,为了找到依靠,敦凤就像一条 青藤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一样,她蹂躏了自己 的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生在这世上,没 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 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张爱玲从表面“相爱着” 而实则没有感情的矛盾中,展示了她对隐藏在女性 内心深处的依附心理的深刻剖析。 张爱玲写作的年代虽然有一部分人经过女权运 动后,已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了,但无可否 认的是,这种依附观念仍存在于一部分女性身上, 尤其是中上层女性身上。张爱玲以其女性的切身的 体验和站在男性的角度的观察,在小说中借女主人 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
堆的麻烦里。他看不惯父亲的猥琐,受不了母亲爱 子的方式,更讨厌父母和姊姊将已长大的他与还是 小孩子的弟妹一起看待。这“使他痛心疾首”。年 轻人总是要恋爱的,他单恋上了一个白俄姑娘沁西 亚。但是恋情还没展开,就夭折了。沁西亚嫁给了 一个低级的白俄军官。婚后的沁西亚在潘汝良眼中 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不在书上画小人了。 再如《心经》中的许小寒一家也生活在麻烦之 中。父女二人不合常理的“爱”,将小寒的母亲冷 落一旁。承受不了伦理的谴责,许峰仪选择了小寒 的女朋友绫卿,留下了小寒母女两人。直到最后小 寒才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小说中这许多“麻烦”,张爱玲说:“是 个 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 就是麻烦。”(《自己的文章》)俗世的生活,令张爱 玲更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她也将这种观察
女性文学第四讲张爱玲研究
如何“看张”
• 1968年之后的爱玲,开始用另一种形式与滚滚 红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进入“禅定”的生存状 态,直到1995年辞世,26年的时间里她都将自 己与外界隔绝开来,也将琐碎的世事弃置不顾。 当喧嚣归于安寂,繁华落入尘埃,在这个不被外 人打扰的净土,她一边安静地等待着生命玫瑰的 凋谢,一边按照她的方式和节奏完成着人生最后 阶段未尽的梦想: 一是醉心研究《红楼梦》; 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
爱玲的晚年生活,作家杂志2008.3)
反映出性格、气质、个性、品味、爱好、梦想、缺陷
如何“看张”
2.《对照记》-图文对照式自传
• 张爱玲式的“拼图游戏”,展示生命的痕迹 • 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于1994.6由 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展示了54张照片,都是与张爱玲关系 密切的亲友和她自己的,配合照片的介绍性文字,或简或 繁,极富表现力,可看作张爱玲简单而证据确凿的自传。 • 卷首语:三搬当一烧,我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
如何“看张”
通过5个不同文本立体“看张”: 1.《天才梦》 2.《对照记》 3.《小团圆》 4.《红楼梦魇》 5.《海上花》
如何“看张”
1.《天才梦》-自传体散文
1939.9上海《西风》征文,《天才梦(我的天才梦)》获名 誉奖第三名,刊登在1940年8月第48期。是张爱玲自己承认 的“处女作” •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
对自己家世的追溯; 对亲友之爱的怀念; 对无可挽留的美丽人生的尽力挽留,留下入世的印迹。
如何“看张”
3.《小团圆》-自传体小说?
• 1976年完成,曾授意销毁。2009年“被出版”。
•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 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的小说及其改编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张爱玲的小说及其改编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2学分数:2适用专业:大学不同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全校任选课,着意研究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
通过对原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的解读与赏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张爱玲其人其情其创作、张爱玲小说热、张爱玲作品改编热、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之间的优劣等问题与内容。
教学任务在于: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加深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认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对女作家张爱玲其人其作品及相关文学史有相当了解;(二)有相当程度的现代文学及影视知识储备。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导言张爱玲的小说及其改编影视作品赏析的意义第一章张爱玲其人其情其创作一、张爱玲生平二、张爱玲的创作综述三、分析张爱玲小说热与作品改编热的原因第二章《倾城之恋》一、《倾城之恋》原著解读二、港版电影《倾城之恋》赏析三、大陆电视剧《倾城之恋》章节赏析四、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第三章《红玖瑰与白玖瑰》一、《红玖瑰与白玖瑰》原著解读二、台湾版电影《红玖瑰与白玖瑰》赏析三、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第四章《金锁记》一、《金锁记》原著解读二、台湾版电影《怨女》赏析三、大陆版电视剧《金锁记》章节赏析四、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第五章《半生缘》一、从《十八春》到《半生缘》二、香港版电影《半生缘》赏析三、大陆版电视剧《半生缘》章节赏析四、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的对比研究第六章《色·戒》一、《色·戒》原著解读二、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赏析四、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该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和观看教学片等方式,借助多媒体和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更丰富和更感性的认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讨论、习题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文学大家作品及精神内涵的能力。
五、学时分配本课程是文学与改编的电影作品赏析,同时与文学、电影史课程,如李振声、张新颖:《张爱玲作品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张爱玲研究
•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 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情感生活
• • • • • • • 第一任丈夫:胡兰成 生于1906年 浙江嵊县人 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 曾在燕京大学学习 汪伪政府的要员 一生共8个女人!(民间
女子5位;一是红歌女,一是 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原 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 压寨夫人,佘爱珍)
• 1938 由父亲家逃出,从此与母亲同住。同年, 获得伦敦大学入学资格,因战事未能成行,改入 香港大学 • 1939-1941 于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与印度女子炎 樱相识,从此结为终生奺友 • 1942 投考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未被彔取, 开始自己的卖文生涯 • 1943 与胡兰成相识 • 1944-1946 与胡兰成由结合到分手,一段不能 用并或不并来形容的婚姻 • 1952 赴香港定居,写作电影剧本
张爱玲
• 初名:张瑛 • 出生地:上海 •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 • 主要作品:《流言》、 《张看》、 《传奇》、 《倾城乊恋》、 《十八春》……
(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平
• 1920.9.30 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关路),取 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 李鸿章的外孙女。 • 1922 迁居天津 • 1924 母亲黄逸梵与姑姑张茂渊赴英留学;开 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 创作 • 1927 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 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 1930 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 1933-1937 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一40年代的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以小说集《传奇》而著称于世,评论者大多是围绕她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
首先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肯定其独特价值的是傅雷。
她以“迅雨”为笔名,1944年5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一长文。
傅雷针对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认为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充分赞赏了张爱玲的技巧和创作才华,傅雷对张爱玲几部重要的作品都给予了评价,特别指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收获之一。
”他认为最初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已。
爱情折磨了她的一世和一家。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1-632页“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精心绘制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特点。
傅雷的文章对《金锁记》的评价是很有深度,也很有见地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也分别给了评价,他认为《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俩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而《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内容贫弱,过分注重情节而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批评因该说得十分准确的。
几十年后,连张爱玲自已也认识到了《连环套》的失败,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傅雷的这些观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给予剖析而得出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同年5月,胡兰成在《杂志》月刊发表文章《评张爱玲》。
胡文也同样肯定了张爱玲的创作才华。
“她知道的不多,然而不因此而贪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源泉”。
因而,她的“才华是常青的”。
胡兰成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七章
(3)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
① 1945年8月13日,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在重庆成 立“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
② 老舍、孙伏园、巴金、夏衍 等人等18人负责彻查
③ 其中无一对张爱玲提出正式 指控
二、情断温州
1、1945年5月,胡兰成与小周成婚,8月 即开始仓惶逃窜 2、 1945年9月30日,来到浙 江诸暨的同学斯颂德家避难, 后又随斯家姨太太范秀美至 其娘家温州,二人草草成婚
袁殊(1911—1987)
(2)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① 1942年11月3日至10日,日本东京
② 1943年8月25日到27日,日本东京
③ 1944年11月12日,中国南京
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 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 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 掉。
下、1945—1995
第七章 落幕
一、汉奸文人
1、《女汉奸丑史》把张爱玲和陈璧君、莫国康(与
陈公博有染)、佘爱珍(汪伪特务头子吴四宝之 妻)、李香兰(当红电影演员)相提并论,指责 “无耻之尤张爱玲愿为汉奸妾”
陈璧君
李香兰
张爱玲与李香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张爱玲的“汉奸”问题
(1) 与《杂志》的关系:
主编袁殊,30年代在上海主编 《文艺新闻》的左翼作家,中共 秘密党员。40年代成为潜伏在汪 伪政权内部的中共地下组织的主 要成员之一,直接隶属中共“情 报大王”潘汉年领导
张爱玲《异乡记》
6
3、1946年2月,张爱玲来到温州
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里 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 城了,想你就在着那里,这温州城 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 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 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十章
4、1957年8月下旬得知母亲病 重,随后母亲去世,得到一箱古董 我小时候她就自己学会做洋裁,也常 见她车衣。但是她做皮包卖的计划似乎并 未成功,来信没再提起。当时不像现在欧 美各大都市都有青年男女沿街贩卖自制的 首饰等等,也有打进高价商店与大百货公 司的。后工业社会才能够欣赏独特的新巧 的手工业。她不幸早了二三十年。
(1)从1958年春天开始,张爱玲就提出 迁居。她从骨子里是一个属于大都市的 人,而赖雅已经是近70岁的老人,只想 找个宁静、平和的小地方了度余生 (2)1958年11月13日,他们来到洛杉矶 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
7、决定远赴台湾
(1)写作:她来到美国将近六年,在写作上并无 真正的进展,便想以英语世界熟悉的“西安事 变”为背景创作小说,为此需要赴台北收集资 料
——张爱玲:《对照记》
5、与胡兰成最后的通信
为翻译台湾作家陈纪滢的《荻村传》, 1958年1月,张爱玲给已在日本定居的
胡兰成寄去一张明信片,上面别无他话,
也没有上下款,只简短地写着意图:
胡兰成在日本
手边如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的传统》 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 考?请寄……
6、迁居洛城
2、 1956年3月2日,接到文艺营审批委员会的入 营通知,即刻动身来到营地,创作她的下一部英 文小说《Pink Tears》
3、结识赖雅
(1)甫德南·赖雅(1891—1967) (Ferdinand Reyher)
生于美国费城,幼年即表现出文学才华
1908年入宾西法尼亚大学文学专业学习 1914年获哈佛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任教于麻省理工 1917年至1926年与女权主义者吕蓓卡·郝威琪生活 1931年8月到好莱坞当编剧
第十章 打拼
张爱玲研究第一编,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3、出任伪职
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被 任命为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兼《中华日报》总主笔。
4、因文识人
1943年因读《天地》而激 赏《封锁》、《公寓生活 记趣》,萌生了结识张爱 玲的愿望。
二、一见惊情
1、1944年2月4日, 胡兰成来到张爱 玲住的爱丁顿公 寓,叩门求见。 两天后,张爱玲 登门回访。两人 一见倾心。
5、改编《倾城之恋》
1944年12月26日,四幕八场话 剧《倾城之恋》在装修一新的 新光大戏院隆重首演,立刻一 炮打响,连演80场。
6、《流言》
1944年12月,《流 言》由中国科学公 司印行出版,共收 散文30篇。
第六章 谋爱
一、胡兰成其人
1、出身农家
胡兰成(1906—1981),浙江嵊县人, 自幼生活贫困,12岁过继给附近俞 傅村俞家为子,在俞家的资助下得 以继续升学。肄业于杭州著名的美 国浸礼会学校——蕙兰中学,娶邻 村唐玉凤为妻。曾在杭州、萧山等 地教书。
2、琐屑的现实
3、爱情结晶
1944年10月,胡兰 成在南京办了一个刊 物《苦竹》,刊物虽 只出了四期,却有张 爱玲三篇作品:《谈 音乐》,《桂花蒸: 阿小悲秋》和《自己 的文章》。
四、乱世别恋
1、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去世; 2、当月,胡兰成来到武汉; 3、与汉阳医院护士小周相恋
第五章 巅峰
一、张爱玲登上上海文坛的丰厚土壤
1、随着主流作家撤离,文坛出现空白; 2、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为不谈政治的 文学作品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3、读者发生变化,市民成为最大受众; 4、战争使人们开始反思生命的恒定价值和生 活的细部,“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生 的基本内容重新引起注意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三章
4、主题
(1)新生命的毁灭 封建主义:南京沈世钧的家 资本主义:祝鸿才、顾曼璐 新生命:主人公曼桢和世钧 (2)人性的复杂 曼璐:嫉妒、自私、报复心 祝鸿才:贪欲 曼桢:自尊、坚执 世钧:自尊、犹豫、男性中心意识
三、《色·戒》
1、题解
(1)“色”—— 对易先生来说:“色”指美色,即美人计 对王佳芝来说:“色即是幻”,即幻梦 (2)“戒”—— 表层:核心“道具”钻戒 深层:防备,防范,彼此设防
2、主题
(1)回归人性:从计谋到真爱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 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 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 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 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3)曼桢的姐姐曼璐及其丈夫祝鸿才
曼璐—— 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 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 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 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祝鸿才—— 他是瘦长身材,削肩细颈, 穿着一件中装大衣。
(4)张慕瑾成为姐妹失和的导火线
曼璐微笑地打量着他道: “你倒还是那样子。你看我 变了吧?”慕瑾微笑道: “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 我现在脾气也跟从前两样了, 也不知是否年纪的关系,想 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 笑。”
(2)“真爱”的陷阱
① “真爱”来自于王佳芝的错觉 ② “真爱”本是一场虚空
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 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 统枪毙了。 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 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她。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三编,第二章
——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私语》
我补书预备考伦敦大学。在 父亲家里孤独惯了,骤然想学做 人,而且是在“窘境”中做“淑 女”,非常感到困难。同时看得 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 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 牺牲。我也怀疑着。
三、“走得干净” ——“放弃”心理
1、姜长安: “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 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2、郑川嫦:“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己” 3、虞家茵:“你更应当走,快点儿走”
(3)母亲对张爱玲达不到她的训练 标准而不满甚而表示了怀疑,这从根 本上伤害了张爱玲的自信心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 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 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 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茫然。 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 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 于一个废物。
2、姜长安
七巧初听见了,倒也欣然,因道:“……这丫头就 是我的一块心病。我做娘的也不能说是对不起她了, 行的是老法规矩,我替她裹脚,行的是新派规矩,我 送她上学堂——还要怎么着?照我这样扒心扒肝调理 出来的人,只要她不疤不麻不瞎,还会没人要吗?怎 奈这丫头天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恨得我直嚷嚷:多 咱我一闭眼去了,男婚女嫁,听天由命罢!”
2、继母赠衣:“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3、挨打被囚:“我姊姊当着全家大小受这一顿 打,心里的屈辱羞恨无处发泄” 4、寄人篱下:
“从几时起,轮到我被周济了呢”
二、“扶不起的阿斗” ——“废物”情结
1、白宝络 白老太太咳了一声道:“宝络这孩子, 今年也二十四了,真是我心上一个疙瘩。 白替她操了心,还让人家说我:她不是我 亲生的,我存心耽搁了她!”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传》第一章引言
《张爱玲传》第一章引言《张爱玲传》第一章引言引导语:张爱玲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了更加美丽的生命,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有因为他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以个孤独的人,不善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陋和生活的艰辛。
下面是有关写她的《张爱玲传》第一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至少现在提到张爱玲,我们不必像十几年前那样,从最起码的ABC的介绍开始了。
那时一般的读者固然不知张爱玲何许人也,即使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见其书。
如今说张爱玲在祖国大陆家喻户晓,肯定是夸张,但若说她在今天的读者中是最有号召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则不算过分。
知名度可以来自学术界的肯定,更可来自传媒的作用,张爱玲于二者都沾点边,同时沾光沾得都不算大:与许多新文学作家相比,她在文学史上被给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评价介绍的机会也不算多。
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类,即或有改作,也影响甚微。
所以她的名声日高,靠的还是一种“原始积累”——她的小说散文渐渐俘虏越来越多的读者,多半还是仗着三五人的谈论,口口相传的推荐、介绍。
也许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名声比起传媒造成的轰动效应是更靠得住的。
喜欢张爱玲的读者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即能给他们莫大的快感。
乐趣还可以来自其他,是关于张爱玲的一切,那就是非同一般地喜欢,可以为这“不同一般地喜欢”作证的是,由港台那边传过来的“张迷”一词,在祖国大陆是越来越有市场了。
怎么个“迷”法?寻觅她的书是一端,市面上换了各种名目出版的张氏作品多相重复,只要有一篇未见过,必要不避多数地重复买了来;搜罗有关张爱玲其人的种种又是一端,张爱玲的一言一动,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再扩大一点,但凡与张有关系的人的情形,都想知道,知道并不满足,还要各就自己对张的判断,说长道短一番。
而大多数人此类举动,并无功利的目的,既无当作家的宏愿,也无做研究的打算,这就是“迷”的境界了。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五章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
(4)自我保护、自我疗救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 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张爱玲:《童言无忌》
① 衣服成为自身安全的房间 ② 衣服代表着自身的人格建构
2、小说中的服饰描写
(1)女性在服装上的惊人智慧 :《同学少年都不贱》 她去买了几尺碧纱,对折了一折,胡乱缝上一道直线— —她补袜子都是利用指甲油——人钻进这圆筒,左肩上打了 个结,袒露右肩。长袍从一只肩膀上斜挂下来,自然而然通 身都是希腊风的衣褶。左边开叉,不然迈步开步。 又买了点大红尼龙小纺做衬裙,仿照马来纱笼,袒肩扎 在胸背上。乳房不够大,怕滑下来,绑得紧些就是了。朱碧 掩映,成为赭色,又似有一层金色的雾,与她有点憔悴的脸 与依然稚弱的身材也配称。
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 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 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 一。
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 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 国,荒诞,精巧,滑稽。
②《金锁记》:
她把两手抄在青莲色旧绸夹袄里,下面系着明 油绿裤子。凤箫伸手捻了捻那裤脚,笑道:“现在 颜色衣服不大有人穿了。下江人时兴的都是素净 的。”小双笑道:“你不知道,我们家哪比得旁人 家?我们老太太古板,连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 呢,何况我们丫头?给什么,穿什么——一个个打 扮得庄稼人似的!”
潘柳黛:《退职夫人自传》
于是我建议她们将校服的裙子改制, 那时我们的裙子穿得相当长,都在膝盖以 下,裙子是两幅黑绸制成的,腰际是宽紧 带,我劝她们将裙子移上穿,腰际的宽紧 口挪到颈上,从肩上披下来,然后再在两 幅的缝口拆开了一段,将手从两边伸出来,在领口 的周围与肩口镶好了白色的粗陋的窗纱,这样黑白 分明,便变成了一件非常俏丽的舞衣,而所费却只 有十几尺窗纱的价钱。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一章
第一章 少作
第一章 少作
1、父亲缺席 2、对母亲的复杂感情 3、漂泊孤独的心境 4、强烈的自尊心
我不忍看了你的 快乐,更形成我 的凄清!
二、《摩登红楼梦》
1、洋场气息:上海摩登生活关键词 2、故事新编:借瓶装酒、借尸还魂 3、《红楼梦》情结 :从《摩登红楼梦》到《红楼梦魇》 宝玉笑道:“袭人你倒放出眼光来批评一下子,是她漂亮呢 还是——还是林妹妹漂亮?”袭人向他重重地瞅了一下道:“ 哼!我去告诉林姑娘去!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别 忘记了,昨天太太嘱咐过,今儿晚上老爷乘专车从南京回上海 ,叫你去应一应卯儿呢,可千万别忘了,又惹老爷生气。”
三、《牛》
1、乡土题材 2、男性形象 3、人世无常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 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 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 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 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 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 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脸是笑,一把拉住宝玉道:“宝兄 弟,去给你琏二哥道个喜吧!老爷栽培他,给了 他一个铁道局局长干了!”宝玉……挤了进去, 又见贾母歪在杨贵妃榻上,鸳鸯蹲在小凳上就着 烟灯烧鸦片,琥珀斜倚在榻上给贾母捶腿……贾 琏这时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开足了,这一乐直乐 得把平时的洋气派洋礼节都忘得干干净净,退后 一步,垂下手来,恭恭敬敬给贾政请了个安,大 声道:“谢二叔的栽培。”
1、惟一的历史小说 2、颠覆男性视角∕复苏的女性视角
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 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 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 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 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 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二章
(5)结尾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 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 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① 回环结构
② 永恒的悲剧性
2女:
大女儿黄家宜 三女儿黄家漪 四女儿黄家瑞 二儿子黄家沂 “郑川嫦”——黄家漪 “章云藩”——唐欧洲
从左至右:黄家宜,黄家珍, 张爱玲,黄家漪,黄德贻
(2)一场特殊的恋爱
吴翠远: 生活经历十分简单,做好学生、好女儿、好老师, 过分遮蔽了真实的精神欲求。是个公认的好人,却 不是真的人;没有什么不如意,就是不快乐 吕宗桢: 新式的成功男人,有妻有女,一无所缺, 只是生活过于规整,特别渴望超出日常轨 道的新奇和刺激
(3)“封锁”的蕴义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 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① 侵略者的战争暴力 ②
(3)战争中的人间喜剧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 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 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 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 都市倾覆了。
2、《封锁》
(1)“电车”世界
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
——《公寓生活记趣》 一辆空电车停在街心,电车外面, 浅浅的太阳,电车里面,也是太阳—— 单只这电车便有一种原始的荒凉。 ——《烬余录》
她又说人家欢喜她的《金锁记》和 《倾城之恋》,可是她自己最欢喜的是 《年青的时候》,可是很少人欢喜它。
——吴江枫:《〈传奇〉集评茶会记》
(2)“潘汝良”的形象
① 对生活有着高尚的要求,对身边的人和事 强烈不满,完全沉溺于自己营造的世界 ② 勾画一个人的侧脸成为他精神追求的一个 象征 ③ 把沁西亚超拔为自己理想中的女人
② 家庭的悲剧:自私的父母以各自的原因放
弃了对她的治疗 ③ 性格的悲剧:老实沉默,自尊心强,在弱 肉强食的家庭竞争中落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私语》
4/10
3、父亲的脆弱: 使张爱玲深感恐惧的同时,也彻底摧毁 了父亲在她心中应有的坚实形象
然而我父亲那时候打了过度的吗啡针,离死很 近了。他独自坐在阳台上,头上搭一块湿手巾, 两目直视,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 雨。哗哗下着雨,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 我很害怕了。 ——张爱玲:《私语》
8/10
(三)第三阶段:1942年
过了几天,姊姊就回家来了。这已不是她逃走 时那幢大别墅,而是一幢小洋房。后母事先已从 我父亲处得到消息,躲到楼上没下来。姊姊进门 后,神色冷漠,一无笑容。在客厅见了父亲,只 简略地把要入圣约翰大学续学的事说一遍。难得 父亲那么宽容,叫她先去报名考转学,还说: “学费我再叫你弟弟送去。” ——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
7/10
(二)第二阶段:1937年夏天
1、父亲的仇妻之恨: 2、仇恨升级: 中学毕业那年,母亲回国 来,虽然我并没觉得我的 态度有显著的改变,父亲 却觉得了。对于他,这是 不能忍受的,多少年来跟 着他,被养活,被教育, 心却在那一边。 我父亲趿着拖鞋,啪达啪达 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 加,吼道:“你还打人!你 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 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 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 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
5/10
4、父亲的旧学素养以及对张爱玲文学才 华的肯定:使张爱玲对父亲的赞扬形 成了依赖与迷恋 (1)父亲欣赏张爱玲制作的报纸副刊 (2)彼此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3)父亲为《摩登红楼梦》拟六回回目
6/10
5、父亲的寂寞与温暖: 构成了张爱玲对“家”的殷切向往
另一方面有我父亲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 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 灰扑扑地活下去。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 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 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我也喜欢。我喜欢鸦 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直到现 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看着小报, 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 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 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张爱玲:《私语》
11/10
三、仇父情结
1、缺席的父亲:
《沉香屑 第二炉香》的蜜秋儿太太家 《倾城之恋》中的白家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家 《金锁记》中的姜家 《十八春》中的顾家 《心经》中的段家
12/10
2、在场但异常无能的父亲
(1)身体残疾的父亲:《金锁记》、《怨女》 前鸡胸后驼背,张着嘴,象有气喘病,要不 然也还五官端正,苍白的长长的脸,不过人缩 成一团,一张脸显得太大。眼睛倒也看不大出, 眯著一双吊梢眼,时而眨巴眨巴向上瞄着,可 以瞥见两眼空空,有点像洋人奇异的浅色眼睛。 ——张爱玲:《怨女》
9/10
二、恋父情结
1、《心经》
她把手插到阴凉的绿叶子里去, 捧着一球细碎的花,用明快的,唱 歌似的嗓子,笑道:“你早该明白 了,爸爸——”她嘴里的这一声 “爸爸”满含着轻亵与侮辱,“我 不放弃,你是不会放弃我的!”
10/10
3、《茉莉香片》
他父亲骂他为“猪, 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 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 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 的一句话就使他痛心疾首, 死也不能忘记。
13/10
(2)精神残疾的父亲:
① 自私狭隘的父亲:《花凋》“郑先生” 《琉璃瓦》“姚先生”
② 猥琐无赖的父亲:《多少恨》“虞先生”
③ 暴虐乖戾的父亲:《茉莉香片》“聂介臣” ④ 不负责任的父亲:《小艾》“席五老爷” 《连环套》“雅赫雅” 《十八春》“沈老爷”
14/10
15
(一)第一阶段:1920——1937年 1、父亲的出场:暴虐专横的形象严重损伤了张 爱玲对父亲最基础的信赖感 后来我父亲在外面娶了姨奶奶,他要带我到 小公馆去玩,抱着我走到后门口,我一定不肯 去,拼命扳住了门,双脚乱踢,他气得把我横 过来打了几下,终于抱去了。 ——张爱玲:《私语》
3/10
2、父亲的无能: 使张爱玲生出本能的羞耻和蔑视
第三编 孤独的花朵 ——张爱玲个性心理研究
第一章 恋父与仇父
张爱玲《对照记》
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 滔一两丈远, 又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还是奏 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我听着觉得 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2/10
一、张爱玲与父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