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2f069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0.png)
五、总结质疑,课后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在能量的这一章书里,我们学习了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能量方面的小创作,小发明。你们都很棒,我相信你们做得到!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1、出示:花生米
问:花生米有能量吗?相机板书:化学能
2、问:能设计一个实验让花生米的能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吗?如何验证?大家讨论一下吧
3.请大家翻开书本,对照书上的步骤,利用桌子上提供的材料实验,别忘了实验前先测量一下水温并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并讨论,水温有什么变化?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展台汇报演示
生:蜡烛点燃 蜡烛中的化学能产生光能 热能 热能使风车转 。产生机械能和风能
生:飞旋的扣子 动能转换为声能
师:讲解怎么穿线 打结 以及玩法 强调还有实际上还有属于机械能外另外两种量再互相转换是势能、动能的互相转换 溜溜球就是首先势能转动能 来回转换
生:我把铁丝来回弯折由动能转换为热能,互相敲击动能转换为声能,甩起来,动能转换为风能。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架、石棉网、盛有水的烧杯、温度计、火柴、花生米、纽扣、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老师的玩具当我打开快关的一刻他出现了那些能量?能量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这就叫做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3.(先让学生选择一种回答)
青岛版科学(2017)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全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2017)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全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ab42c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2.png)
青岛版科学(2017)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全单元教学设计第9课《电磁铁(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构成的,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会制作简易的电磁铁;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利用观察、比较、类比推理等方法推测电磁铁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表现出对电磁铁的结构、功能、变化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提前录制的视频(本班同学举行电动小车比赛,以电铃声为信号,铃声响比赛开始,第二次铃声响比赛结束)。
2.提出问题:电铃为什么能响?电动小车为什么能跑?它们内部有什么装置吗?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对于电动小车比较熟悉,能够知道其的内部装置,但是对电铃的内部装置所知较少,不管同学们回答什么,教师都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及时做好引导。
)3.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提出问题:马达是怎么工作的?它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自由发言,大胆猜测。
(是否需要引导学生猜测电铃内部构造,要根据上面学生的回答情况而定,教师的导人语言也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电磁铁。
L谈话:“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同学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电铃内部又有哪些跟小马达一样的装置呢?我们利用“解暗箱”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拆开我们准备的电动小车和电铃,观察它们的构造。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1)拆分时注意保护部件完整⑵把拆分的部件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
(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拆分小马达和电铃这个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好工具并做好指导。
拆解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线圈和铁芯上来,使学生拆解实验具有针对性。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bd9d44a76e58fafab0039a.png)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肥西县柿树岗乡中心学校解农一、教材分析《能量的转换》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将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 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
3. 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实验活动和制作玩具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 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 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难点:理解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小组合作等。
五、教学准备装有凉水的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打火机、细铁丝、花生米。
六、教学过程:(一)体验活动导课,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让我们一起猜一猜。
(出课件)2.花生很好吃,我们一起尝尝,好吃就要多吃点,老师今天展示的是花生的另一个功能。
下面我来展示他的另一个功能。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搓手活动、开灯体验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课:能量如何转换1.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感受能量转换(1)师点燃花生米,问:你发现什么能量?(光能和热能)(2)请生说说通过什么发现的光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2.能量的转换》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2.能量的转换》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2077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f.png)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2.能量的转换》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知道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 理解燃烧、电能和机械能的本质。
4. 能举一些涉及能量的实例,并说明其中的能量转换关系。
5. 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 能够正确说明“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 能够理解燃烧、电能和机械能的本质。
3. 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其中的能量转换关系。
三、教学方法1. 听讲、演示、实验。
2. 讨论、解答、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学习目标介绍老师开始课堂前,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可写在黑板上,并通过PPT展示,简要地介绍本一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鼓励学生,让他们知道应该关注哪些东西。
2. 知识概念的普及在老师介绍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着重复习此前所教的内容,提醒学生其重要性。
并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迅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常用概念。
3. 案例展示教师将具体的示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他们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讨论这些案例,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展示。
这样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分享和学习,扩大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4. 案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转换的原理和能量的作用。
他们将会参与到实验当中,并且亲手获得一些结论以及思考各种实用能源在生活中的发挥作用。
5. 思考题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意识,让他们检验所掌握的知识,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
六、总结学生对于本单元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对未形成完整的部分再次回顾整理,清理知识点联系,并进行适当拓展。
通过本次的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本单元的内容。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392f5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a.png)
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鼓声具有声能、通电的电磁铁具有磁能、炉火具有热能、灯光具有光能。
③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能量有多种形式,并以不同的方式储存、转换。
④把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转换进行汇总,总结出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就是在概括。
⑤铁丝反复多弯折几次会发热,是机械能转换成热能。
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可以烫圆,是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用梳子在头发上反复梳几次可以沾起碎纸屑,是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灯泡发光时将电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汽车行驶是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
⑥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转换。
⑦用能量转换的观点解释电视的声像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
太阳能可以直接发电。
风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风能又可以发电。
电能可以转换成光能和磁能。
磁能可以转成声能。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2d215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c.png)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能简单解释能量的转换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实验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1.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教学准备:小水轮、水槽、小孔杯、大孔杯、手摇发电机、电筒、电动玩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及其形式》,下面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2.教师以手电筒、电动玩具,引出能量可以互相转换。
3.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让学生从熟悉的直观事物中入手探究科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二、实验探究,体会能量如何转换1.(出示水力发电站的图片)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它要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2.阅读课本72、73页思考:水力发电站有哪些设备?它怎样把水能转换成电能?。
3.水力发电站有什么发电设备?4.动手操作:水流能是否使小水轮转起来吗?水流冲击叶片,小水轮转动起来。
水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5.引导猜想:怎样用水流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6.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方法:(1)用小孔杯..杯.装满水,放在同一高度,让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边缘。
...和大孔(2)用两个..小孔..杯.装满水,放在不同的高度,让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边缘。
(3)用两个..杯.装满水,让水流分别冲击叶片中间和边缘。
..小孔7.合作展示。
8.引导思考:为什么么增加水流量和水流的高度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推理的严谨性,培养科学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化学能量的转换教案
![初中化学能量的转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691eb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b.png)
初中化学能量的转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换方式。
2. 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教学重点:1. 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换方式。
2. 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能量转换现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能量有多种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二、学习能量的转换(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能否相互转换?如何转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转换方式有多种,如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实例:电动汽车的充电与放电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电动汽车充电时,电能如何转换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如何转换为电能?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是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放电过程是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转换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的?2. 学生讨论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能量转换现象,如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暖气将热能传递给人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能量的转换形式及实例。
2. 强调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学习、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换方式,掌握了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小学科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f06f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6.png)
小学科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引言:《小学科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换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能量的不同形式和转化过程,以及常见物体中的能量转换。
本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活动,实验活动和总结讨论。
一、导入活动:1. 导入问题: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将水倒入锅中,然后放在火上加热,最后水就变成热水了。
你知道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吗?”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他们对能量转换的想法。
2. 讨论与解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我会与他们一起讨论和解释这个过程。
强调水加热的过程涉及到了一种能量的转换,通过给水添加热能,水分子的运动加快,温度升高,从而形成了热水。
二、实验活动:1. 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能量的转换过程,并探索能量的不同形式。
2. 实验一:石头的能量转换材料:一块小石头,一把锤子,一个手电筒步骤:让学生用锤子敲击石头,观察石头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将手电筒打开,将石头放在手电筒上方,观察是否会发生变化。
讨论与解释: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敲击石头时,石头的形状可能改变;而将石头放在手电筒上方时,石头并不会发生变化。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敲击石头时,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手电筒并不能转化为热能。
3. 实验二:小汽车的能量转换材料:一个小汽车模型,一个弹簧,一段光滑的桌面步骤:让学生将小汽车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并用手推动小汽车,观察其运动情况。
然后,将弹簧固定在桌面上,将小汽车靠近弹簧,释放小汽车,观察其运动情况。
讨论与解释:学生会注意到在使用弹簧的力推动小汽车时,小汽车能够跳跃起来。
我们可以解释这是因为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了机械能,这导致了小汽车的跳跃。
三、总结讨论:1. 总结实验结果:在实验活动后,我会与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让他们归纳和总结所观察到的能量转换现象。
五年级科学上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cab93aa6c30c2258019e15.png)
---------------------------------------------------------------最新资料推荐------------------------------------------------------ 五年级科学上册《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课题 13. 能量的转换课型新授 1.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3. 通过资料收集活动,培养学生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的能力。
4. 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5. 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6. 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经历让小水轮转起来、发电的实验等两个活动观察、讨论、归纳、判断等研究。
课时 2 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识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教学内容让小水轮转起来 1.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重点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难点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教法学法观察、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指1 / 5导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三、质疑解析延伸目标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说明了水流冲击的能量总节数教学目标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回答。
2. 学生观察。
1. 学生观察。
2.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讨论。
3.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4. 各小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并能用简笔画记二次备课教后反思 1. 师: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2. 师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1. 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小水轮装置。
2.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小水轮转起来? 3. 师:我们可以借助水流的冲击,使小水车转动起来。
水流的能量可以使带有叶片的小水轮转动起来。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66013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5.png)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转换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能量转换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能量转换的原理和科学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能量转换的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转换的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的现象和原理。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实验器材:如电池、灯泡、导线等。
3.教学多媒体: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换现象,如电池发光、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等,引导学生关注能量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能量转换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能量转换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能量转换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实验,总结能量转换的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换的概念和原理。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00951a0242a8956aece414.png)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能简单解释能量的转换过程。
(3)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实验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教学准备:1、能量转换的多媒体课件。
2、小水轮材料六套,用于学生制作小玩具的材料。
3、手摇发电机七个,用于演示能量转换的过程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及其各种各样的形式,其实能量不仅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而且还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量的转换。
(板书课题)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打开电视,能量从什么形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出示课件,生观察)(生答,师板书:打开电视:电能→ 光能+ 声能(有一部分也转换成了热能))3、现在请大家搓一搓手,有什么感觉(热)?能量又是从什么形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生答,师板书:搓手:机械能→ 热能+ 声能)4、老师在前面走,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通过学生回答,加深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的理解)二、实验探究,体会能量如何转换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各种的能量,那究竟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如何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了解一下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
2、老师介绍学生桌面上的实验材料。
请大家再按照老师的步骤,利用桌子上提供的材料进行组装一台小水轮玩具,使得小水轮转起来。
《第十四章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
![《第十四章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511dd4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6.png)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基本应用。
2. 学会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平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如何把能量守恒定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以便进行实验演示。
3. 准备一些习题,以供学生练习和稳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初步认识,以及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引入: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转化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摇铃的摆动、汽车发动机的运转等。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
2. 讲授新课:在引入环节之后,我将详细介绍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观点,包括能量的种类、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将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进行演示。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手摇铃的摆动实验等。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和规律。
我将选取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如电池、电动机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强调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 小组讨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能量转化和守恒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反馈:最后,我会对教室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观点和应用范围。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8438f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8.png)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2.通过学习,知道走马灯是将热能转换成动能的装置,通过制作走马灯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3.通过研究走马灯转动的快慢,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学生在活动中对能量转换现象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与能能量转换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制作走马灯【教学准备】卡纸、有光纸、按扣、铁丝、蜡烛、剪刀、刻刀、钢丝钳、圆规、锉刀、胶水、木板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讲述: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了地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像电热水壶、电灯泡等都是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换装置?能量是怎样发生转换的?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能量的转换二、探究与发现(一)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1.教师演示边讲述:打开教室内开关,接通过电源,电灯泡就会发光,把室内照亮。
2.提问:电灯泡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生:输入的是电能,输出的是光能和热能。
3.提问:寻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设备、器材或现象中存在着能量转换,分析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并记录下来。
4.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寻找身边的能量转换装置。
5.思考:我们使用这些装置时,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换?6.教师小结:当我们使用电灯泡、电扇时,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
(二)认识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并不是单向的。
1.谈话:当我们打电话时,拿起话筒,拨通对方的号码,过一会儿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2.教师边演示边实验:打电话前用电流传感器观测电话线中是否有电流。
接通对方的电话后,再用电流传感器观测电话线中是否有电流。
3.讨论: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学科学第6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6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6265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2.png)
小学科学第6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能量的转换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能量的转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能量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过程,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物体之间能量的转换过程;2. 掌握常见能量转换的例子和方法;3. 发展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实验物品:电灯泡、电池、电线、电流表;3. PPT幻灯片,包括图表和实验示意图。
教学过程:Step 1:学习目标呈现(5分钟)-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能量转换的视频,引起他们对能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 呈现幻灯片,介绍能量的概念和能量的转换方式。
- 通过图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能量转换的例子,并用文字或图片展示出来。
-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Step 4:实验实践(20分钟)- 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电灯泡、电池、电线和电流表。
-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是否能够转换为光能。
-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例如:能量是什么?能量可以转换吗?能举例说明吗?- 整理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巩固对能量转换的理解。
作业安排:- 练习册上关于能量转换的练习题。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能量转换的理解程度;-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常见能量转换的例子和方法。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与能量转换相关的科学书籍或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组织能量转换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风车或太阳能玩具,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转换的过程。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23f0b99b6648d7c0c746d4.png)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授课班级:六(5)班授课地点:实验室<1> 执教老师:王建高【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能量的转换》【教学目标】1、知道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2、能对具体事例分析能量的转换。
3、能制作简单的能量转换的玩具。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难点: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
【教学准备】烧杯、试管、试管夹、温度计、火柴、橡皮擦、线、太阳能电池、手摇发电机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复习各种能量的作用。
2、出示一根火柴根,提问:火柴根在没有点燃之前储藏着什么能量?3、学生尝试解释。
4、提问:点燃火柴根后,能量有什么变化?5、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1) 教师按下教室开关,引导学生分析电能转换成光能的现象。
(2) 提问:打开电视机,什么能量转换成什么能量? (3) 学生搓手,体验动能转换成热能和声能。
(4) 讨论: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能量有什么特点? (5) 小结: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2、体验能量的转换(1) 让学生猜一猜,一根火柴根的热能能使50毫升的水,温度升高多少?(2) 教师演示实验:用一根火柴加热50毫升水。
(3) 提问:用火柴根加热水是能量如何转换?(4) 小结:燃烧火柴根给水加热是化学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3、认识生活中能量转换的应用(1) 教师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哪些能量的事例,并交流。
(2) 出示太阳能电池,让学生猜想是什么能量转换成什么能量。
(3) 出示手摇发电机,演示能量转换,学生分析交流。
(4) 出示电茶壶,认识能量的转换。
(5) 学生分析P56页的图片,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三、巩固应用1、制作能量转换玩具(1) 演示橡皮擦分旋,激发制作兴趣。
(2) 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2f68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8.png)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2.6《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能量之后,进一步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活动1“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是怎样实现能量转换的。
活动2“利用热能驱动的小装置”目的是通过制作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走马灯是一个将热能转换为动能的装置。
应用与拓展“怎样让走马灯转得更快”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走马灯转得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材料探究能量之间转换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说出某种形式的能量通过某种装置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科学思维:1.能从分析能量转换装置输入与输出能量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实验、制作等方式获取有关能量转换的信息。
3.能用关系图示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
探究实践:1.能对能量转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态度责任:能说出能量转换装置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准备】电话机、电流传感器、电脑、卡纸、有光纸、按扣、铁丝、蜡烛、剪刀刻刀、钢丝钳、圆规、锉刀、胶水、木板、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走马灯的环节。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交流与评价环节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季红霞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
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
教学难点:?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易拉罐、橡皮筋、小重物。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
1、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边做游戏边思考。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板书课题:能量的转换)
2、认识能量的转换。
出示3幅图片(放映幻灯10)
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你们知道这三幅图中能量有没有发生转换是怎样转换的
学生观察描述。
师:能量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
吹风车,动能转换为风能。
拔河,化学能转换为动能。
电灯,电能转换为光能与热能。
?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再通过搓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过程(本实验是演示实验,没要求学生自己做,教师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做)
1、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看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1)同学们四人分为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2)在小烧杯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
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
?
(3)汇报并讨论,水温有什么变化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4)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
(5)师生共同完成能量转换过程的描述?
※实验步骤操作何要点: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
(3)用火柴(打火机)小心地点燃花生米。
(4)加热水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描述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整理好,注意不要烫到手。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
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2、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看课件。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实例,我们来试着描述能量的如何相互转换的。
你们看,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就像这样说,我们一起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
(2)学生交流。
(3)师:“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
”
设计意图: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
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
通过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地探究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
用
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三、制作能量转换玩具:飞旋的扣子
(1)谈话:我这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飞旋的扣子”,边说边玩)。
(2)讲解飞旋的扣子的做法及玩法。
(3)学生活动。
(4)学生玩过后交流讨论:说说科学原理,其中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做小玩具,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
课文详细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并给出了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能量转换关系。
这组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蕴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布置作业: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板书设计: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燃烧花生米)化学能转换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扣子)动能转换重力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