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为题,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这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而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加农民对政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这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感得到充分保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
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三农问题,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三农工作,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农经济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农经济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的三农问题领域,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农经济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是三农经济的基础,而乡村社会稳定则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保障。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三农经济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农业生产对于乡村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经济影响。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稳定的农业生产能够保障农民的生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其他产业的兴起,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创造条件。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乡村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都将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再者,农民的地位和权益对于乡村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劳动收益和社会保障权益,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当农民的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发展,为乡村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最后,政府的农村政策和扶持措施对于乡村社会稳定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政府是引导和规范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的扶持措施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加大对于农业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乡村社会建设的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三农经济对乡村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别是 轻 工 业提 供 原 料 ,农 业的 高 度 发达 ,将 为 工 业提 供 丰 富廉 价
是农 民最 幸 福 的 ・ 时 期 。农 民纯 收 入增 长 很快 ,农 民生 活 改 善 的原 料 ,促 进 工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段
三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 社会构建的关系
科 学 发 展观 与 农 村 和谐 社 会 构建 的 关 系 ,简 而 言之 ,即结 构 ,发展 乡镇 企 业 , f是
要遵 循 科 学 发展 观 为 指导 , 发 展 中促 和 谐 , 在 在和 谐 中 寻求 发 展 。
发 展 多种经 营 , 民的 收 入 仍然 得 到较 快 的 增 长 。l8 — 18 年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 农 95 98 统 这段 时 期 , 国 农 民收 入 年平 均 增 长 5 农 村经 济 仍 然得 到 了持 大战 略 思 想 , 领我 国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全局 ,同时 也统 领 农 村 和谐 全 %,
的 问 题 成为 农 村 、农业 工 作 中的 头 等 大事 。中共 十 一 届三 中全 会 的基 础 。农 业 为 工业 其 它 各部 门提 供劳 动 力 。农 业 又 为工 业 ,特 以来 , 村 改革 的 前 2 多年 里 , 农 0 是农 村得 到 实 惠最 多的 一 段时 期 ,
最 为 明 显。2 0世纪 8 0年 代初 ,在 农 村实 行家 庭联 产承 负 责任 制 , 提 高 了农 产 品价 格 , 直接 来 自农 业 生 产 的 收 入增 加 了 农 民 的 收
一
切 为 了人 ,一 切 服 务于 人 。农 村 和谐 社 会 的 构建 ,是 紧紧 围绕
农 民收 入增 长 缓慢 ,分析 制 约 农 民收 入 进 ・ 增 长 的 因素 ,既 有 “ 步 以农 民 为 本 ”这 一核 心 而 展 开 的 。 这 就 表 明 “ 以人 为 本 ”这 一 经 济 发 展 方面 的 原 因 ,也 有政 府 宏观 政 策 调控 方 面 的原 因 ,造 成 科 学 发 展 现 的 核 心 在 构 建 农 村 和 谐 社 会 的 具 体 指 向不 是 其 他 的 这种 现 象 的原 囚 大致 有 四 方 面 的原 因 。第 ,农 业产 量 总量 徘 徊 人 ,而 是 广 大的 农 民 。以 农 民为 本 的 价值 取 向 ,正 是 以人 为 本 的 科 学 发 展观 的这 个 核 心 在 构 建 农村 和 谐 社 会过 程 巾的 具 体 体 现 。 农 业产 业结 构 的 调整 还 没 何 到位 。第三 ,农 村劳 动 力 向 非 农产 业 这 就要 求 在 构 建 农村 和谐 社 会 的 过程 中 ,一定 要贯 彻 “ 以农 民 为 转 移 闲 难 ,影 响 了农 民 收 入的 进 ・ 增 长 。第 四 ,农 村 和 农业 面 本 ”这 一核 心 ,才 能 真 正 体现 科 学 发 展 观 的指 导 作 用 。 步 临 不宽 松 的 宏观 经 济 环 境 。 农村 社 会 如何 走 全 面 、协 调 、可持 续 的 发展 道 路 ,科 学 发 展 观 为我 们 构 建农 村 和 谐社 会指 明 了前 进 方 向 。 表现 在 : 展 必 须 发 坚 持 以 人为 本 , 以人 为 本 就 是 以广 大 农 民群 众的 根 本 利 益 为 本 , 为 经济 社 会 发展 的 出 发 点 和落 脚 点 。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向城市,导致“空心化”的乡村和“城市病”两种状况的产生。
为了消弭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方面逐一阐述,旨在探究如何振兴乡村,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下面对三农问题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农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依然滞后,无论是物质基础、科技含量还是市场机制,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低、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而广大农民的收入状况与农民人口基数成反比例关系。
乡村家庭的收入不仅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消费,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
因而,平衡城乡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4.农民职业化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农民的职业多样化缺失,农民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参与职业化的环境和政策非常必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实施一系列振兴乡村发展的战略。
下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发展国家鼓励的新产业,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城市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推动当地资源开发上升,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优质生活环境。
健全三农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健全三农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农业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健全三农经济发展体系对于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至关重要。
二、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民增收致富是农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要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必须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健全三农经济发展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三农经济发展体系,才能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升级、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可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
九、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可以提高农民风险防范能力,稳定农业生产。
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十一、加强农村组织建设。
农村组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可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二、总而言之,健全三农经济发展体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目标。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CATALOGUE 目录•“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问题的现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农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等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资源紧张、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紧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应对策略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出稳定010203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保护农村生态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日益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中的“ 瓶颈”成 会逐渐释放出来。我 国九亿农民中有 ,
一
个先缩小, 随后再度扩大并且 日趋严
为很 长时期 以来 困扰我 国经 济 发展 、 社 4 矗5亿 个劳 动力 。在 努力 解 决 农 村一 重 的过 程 。从 城乡 收入 增 长情 况看 , 在
会公平 、 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 亿多剩余劳力就 业问题的 同时 ,我们 17— 18 98 9 4年期间,实际农民人均收
核 心 问题之 一 。确 实 , 住三 农 问题 就 还必须看到农业毕竟安置了数以亿计 入 以每年 1 .% 抓 77 的速度增 长, 城镇居民
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综 的劳动力就业 以及每年为全 国 1 3亿 的 人 均 收 入 增 长 则 只 有 79 .%。 在
合竞 争 力提 高和 尽 快 改善 人 民生 活 水 人 口提供 了近 5 9 5 0 2年 亿吨粮食。通过 2 0多 18- 2 0 期 间 ,农 民收 入增 长 的
维普资讯
戮 济 过l 问 及 图泼猩农陶 对 经藤 ; 题响策 j 兰
三 农 问题 , 农业 、 村 、 民 问 即 农 农 小康社会”“ 、率先实现现代化”辖区内 试点取得了宝贵 的经验。我 国实现了 ,
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 国, 更是个农 民大 的农村地区似乎还未来得及被提 上建 粮食储备充裕 , 供应充足的局面。如此 国 ( %的人 口是农民) 7 0 。所以有农业 设小康社会的议事 日 中。其实 , 程 相对 庞大的就业群体和粮食的 自给有余奠
的 阻碍 , 是 伴 随经济 全球 化 的深 化 综 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虽然农业增加 续恶化的趋势。 尤其 城乡差异最突出的表现 和 我 国加入 世 贸组 织过 渡期 的结 束 , 城 值在 G DP中的比重还会不断 下降 , 但 就是收入的差异 ,0世纪 7 2 0年代末中 乡利益 的反 差 也越 来越 大 , 农 问题 也 是农业对宏观经济的巨大拉动潜力将 国经济改革以来, 三 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
“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深远影响。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和质量下降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耕地被占用,而现有的耕地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肥力逐渐降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再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农民面临着价格风险和销售难题。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滞销或者价格过低,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许多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当前农民面临着收入增长缓慢、就业机会有限、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然而农业收入受到市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不稳定且增长缓慢。
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面临着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关键。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是多方面的:
1. 保障粮食安全:三农问题中的“农”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领域对
于粮食安全的保障非常重要。
重视发展三农,可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品质和数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 调节城乡差距: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差距。
通过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可以减少农民流入城市的压力,避免出现城市过剩人口和民工流失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建设。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是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维护社会稳定:农民是社会的基层群体,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农民的
合理诉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意义重大。
只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留住农村人口,才能减少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5. 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
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建设。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一)“三农”问题的概念。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
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但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
目前,农村的落后状况,已经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地位。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现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
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一)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农业强,则天下强。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影响“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三农问题”的政治影响。
二、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
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
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
三农合作社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三农合作社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农合作社是指以农民为成员的自愿组织,通过合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社会经济组织。
三农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三农合作社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首先,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
而三农合作社能够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拓展农村产业链,使农村经济更加多元、更具活力。
其次,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可以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合作社中,农民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合作社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此外,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这些都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农民参与生产和经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另外,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合作社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拥有较强的资金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
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融资、互助保险等服务,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同时,合作社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构建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三农合作社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了市场空间,使农产品销售更加顺畅。
同时,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和经营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农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三农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是中国特有的概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三农经济的状况也不断改善。
三农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三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农副产品种植逐渐向高产值、高品质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在乡村兴起。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三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和社会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改善。
这使得乡村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前往乡村定居,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三农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乡村金融服务也从传统的信贷服务向更多元化、智能化转变。
通过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取贷款支持自己的农业生产和创业项目,同时也有助于农村居民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财富积累。
最后,三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化、法治化进程加快,乡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逐渐健全,乡村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三农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农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三农”问题的现象及危害,提出其解决方案。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和现象“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导致的社会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质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是关系我国近14亿人口的国计民生大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1.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产生人身依附关系, 忽视农民利益, 排斥农民分享城市改革成果.1.2“三无”农民处境艰难。
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
目前, 我国失地农民逾2000万。
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体中, 约有20 % 是失地农民, 成为“种田无地, 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生活处境艰难。
1.3“农民工”边缘化。
在城乡二元格局下, “农民工”与市民的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界限分明。
“农民工”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所从事的往往是脏、累、险、重粗活, 工作量大, 强度高, 劳动时间长, 环境艰苦, 流动性强, 安全条件差。
工资低, 拖欠现象严重; 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 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困难重重; 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缺乏社会保障, 易引发社会矛盾。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效益低, 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短缺, 劳动资源严重浪费, 农民权利难以保障。
3.农村面貌落后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 经济贫困,卫生环境差, 社会治安乱, 文化教育条件差,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突出。
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城乡差距扩大, 对整个国民经济负面影响深重, 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不相适应。
二、“三农”问题的危害“三农”问题中国城市化的首要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之所以需要迫切解决,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农民已经穷到或者苦到没办法再过下去的程度,相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我国农民的生存状态都有了从量到质的根本性变化,真正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显得太过滞后,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处于贫穷状态,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的需求能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讲,则是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过程中必须重点攻尖的重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表现1、生产要素问题。
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方面。
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言,我国的农业目前仍停留在原始的耕作模式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就劳动力素质而言,我国农民的素质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
就劳动对象而言(主要指土地),我国农业用地面积较解放初期有大幅缩减。
就农业基础设施的条件而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相对于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而言也相去甚远。
特别是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正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
2、农业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的低效率状况,农业发展面貌要发生重大改观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上政绩考核上的GDP观念和城市面貌的影响力多方面因素,导致很多地区把地区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工业、贸易、金融、科技和城市建设领域,农业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的投入相对于各地城市建设和扶持工业发展方面明显偏低。
3、农业投入效益低下。
我们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问题上可以说也花了不少力气,但是效果如何呢?比如说对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问题,很多大中型水库都成立了管理局,每年各级财政安排了很多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但是现在的结果是,我们现在的水库灌溉能力平均只有水库建成初期的60%左右。
三农 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背景与现状“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这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之一。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三农问题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4.8亿人口中,农民人口占70%以上,农村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0%以上。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经济的分化,中国的农村地区和农民在相对贫困、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目前,三农问题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渐入佳境的迹象。
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的提升,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
农民收入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总体来看,中国的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仍然较低,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
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及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落地,也让农村看起来越来越整洁美丽,这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
农业与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转型,这也决定了农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当把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农民与国家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民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这必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资源。
同时,农民也可以成为消费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
让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农村与国家经济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决定了农村优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近年来,“三农问题”(指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农村贫困、土地流失、劳动力流失、农产品贴水、社会服务落后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发展,而农业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这也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农村贫困导致内需不足在中国,农民占着人口的大部分,但他们的收入往往比城市居民低得多,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往往是农村地区的2倍以上。
农村人均收入低意味着农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内需不足。
而内需的不足,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土地流失限制了农业发展许多城市扩张和国企等实体增长,需要较多的土地,而农村地区的土地又因政策方面的原因被征用、流转,导致农民的土地流失。
土地流失,也就意味着农业基础的流失,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农业发展。
3. 劳动力流失影响产业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靠劳动力为主的行业在城市里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农村缺乏优质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转型面临困境。
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的补给,城市话占比快速提高,农村地区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4. 农产品贴水影响经济效益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往往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不去。
许多农产品不得不以贴水的形式流入市场。
农产品贴水,虽然很多人堆得起、吃得了,但是却限制了农民家庭收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1. 建设农村经济体系,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消除农民的贫困和提高农业效益,政府可以把加强农村经济作为首要政策之一,重点扶持农业优势品种和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行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
2. 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引进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拉动城乡经济交流,集聚人气和资源,为农村打造产业的运转逻辑。
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先如今有着8亿农村人口.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产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大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
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在过去一个阶段只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在我国农村,土地事实上不断减少,并且随人口增长,就产生了两个现实问题:其一是土地面积减少使之成为高度稀缺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价格,越是稀缺,其价格就越高;并且,越是稀缺资源,私有化的制度成本也越高。
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我国又天然地与传统村社的血缘地缘关系结合,就导致土地产权客观上以社区为边界。
其二是任何多少从事过农村政策研究的人都知道的土地“双重功能”。
这形成了一股发达国家难以见到的“政府退出”。
亦即,农村自发大包干使得政府赖以提取农业剩余的集体化制度解体时,政府的理性选择是“退出”,从此不再承担农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开支,而转由耕地来承担,并且随人均面积不断下降,必然使耕地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这种公共职能为主。
这也是我国农地的社会所有制的成因之一。
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一亩田全家种,其劳动生产率可想而知。
在农村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农闲时节,赌博风非常盛行,一有空闲时间,大家就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发展速度显得明显跟不上.可能这与农村无"娱乐设施"以及"健身设施"有关,许多人就只好在麻将桌,牌桌上消磨空闲时光.在其约束下,又进一步使得城乡差别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强,则天下强。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20xx年9月24日,《20xx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
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
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
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
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
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
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
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
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
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
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
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
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
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
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
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城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
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
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
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
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态势。
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
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
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
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
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
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
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
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
"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
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
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
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
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
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
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
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
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
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
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
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
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农民有序进城。
因为居住的分散性和权益上的弱势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真实的工作信息,经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劳动技能,所以应当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
但是,要防止这些培训成为某些部门借机向民工敛财的机会。
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培训,组织农民有序的外出务工。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颜色逐渐由变成。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
)步骤①的作用是:。
)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