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魏义祥
前言:上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庐山之冰川》引起了世界地理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庐山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庐山是冰川地貌提出了质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庐山不是冰川地貌。然而,仍然有些学者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庐山在历史时期有冰川的存在。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庐山实地考察路上地貌,分析庐山地貌的原因。本文将从走过的庐山实习点进行综合考察,找出庐山地貌的成因。
关键字:地貌、土壤、冰川、岩性、构造。
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从庐山的海拔来看,庐山是很难形成冰川的,更不用说是冰川地貌了。在李四光提出的庐山冰期的那个时间段内。云南冰川的下限3000米。东部的台湾山脉也在3000米,那么庐山比它们低的很多怎么会形成冰川呢?唯一的可能是冬天的下雪比云南、台湾多。中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雨。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发育冰川必须夏季大量降雪为主要条件。据庐山牯岭气象站同志记录,该站海拔1165米,年平均气温11.4℃,其中七月为22.6℃,1月为-0.4℃,年降水1834毫米,主要降于4—7月,庐山的降雪只出现在3000米高空温度低于-6℃时,那时牯牛岭地面温度低于6℃,如要7月份降雪,则温度下降值至少为16℃,这样剧烈的降温幅度远超过一般中纬度冰期的降温幅度,其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根据李先生所编《挽近地质时期庐山冰川分布图》推算“大姑冰期”时雪线高度在400—600米左右。第四纪未次冰期的雪线高度根据确切的古冰斗遗迹,陕西太白山和台湾玉山均在3500—3700米左右,前者位置偏北,而降水较少,后者位置偏南而降水丰富,雪线出现在相近高度上。日本本州中部高山降雪多而位置偏北,末次冰期的雪线高度出现在2500米左右。庐山界于上述三地之间,估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在3000米左右,“大姑冰期”相应于中更新世的民德冰期。当时气温比末次冰期冷一些,冰川规模大一些,但并非很悬殊。要如李先生意见,庐山在“大姑冰期”发育那样规模的冰川,使雪线降至400—600米,比末次冰期雪线还低2500米左右,气温相差15℃左右,这是难于想象的,实际是不大可能的。
最新根据土壤中的氧元素中O16和O18 的鉴别分析可知当时的气候是比较温暖的,在通过在大汉阳峰上发现的马兰时期的黄土可以知道当时的湿度是比较
小的,降水不是很多,在寒冷其实干冷的气候。这一点就让人产生怀疑庐山是冰川地貌。
从大月山水库这一地貌特征来看。这里属于大校厂谷地,是河流袭夺所造成的。这是一条被夺河。从出露的地层来看,这里的地层比较老,是震旦纪的地层,距今约8—6亿年,从出露的岩性来看,岩性是大月山的粗颗粒石英砂岩。出露的第二层是长石石英砂岩。这些岩层都是在山脊地带出露。李四光教授认为这些小石块是冰川搬运上去的,因为此地比较高,水是搬不上去的。这一点很难让人信服,因为黄秉维先生在广东就看到过这样的现象,而且通过我带回来的岩石标本看与我家乡那做小土丘上岩石岩性和磨圆度没有太大的区别(安徽当涂)那是根据crender和paner两位先生的师弟到野外考察得出结论认为这是岩石风化在通过流水作用冲下来造成的,其实并没有经过太长距离的搬运。假如李先生是正确的,那么在广东也行成了冰川地貌。而且我家乡也有冰川地貌。我想这两个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在广东因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是很丰富的,很难形成冰川地貌,而我家乡的那座小土丘海拔只有300米也缺少形成冰川地貌的条件。再说如果这些石头都是冰渍物,是冰川形成的,那么冰川作用将把这些冰渍物全部带到山麓地带很难在此处得以保存。
大校长谷地是一个比较宽广的谷地。一次可以推算出此谷地是在庐山太生之前就已形成,如果是在抬升之后冰川地貌形成的,那么河床是比较深的而且有较多的跌水。可是在大校厂谷地是一条发育到晚期的河流。通过出露的岩层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中生代的褶皱,相对海拔小于350米地貌的整体起伏比较小,据此可以推测出在庐山抬升之前在此地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准平原,已经有河流发育。而李四光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冰川槽谷,但根据李四光提出的三次庐山冰期,尤其是庐山冰期距今的时间可以推测此时的河床是比较年轻的,有跌水或瀑布的现象。但展现在面前的大校厂谷底的地貌情况来判断,情况并非如此。
在含鄱口有座叫犁头尖的小山峰。形状非常像冰川地貌中的角峰。李四光教授认为这是冰川地貌形成的角峰。可是根据角峰形成的条件可以推测出角峰的形成常与冰斗和刃脊相伴而生,然而,在庐山转了一圈都很难找到冰斗和刃脊地貌。通过对犁头尖出露的岩层可以判别出这是一逆断层,是一断层面中上升的部分。竭力比较发育。也可以看出岩层的走向,其实不止是犁头尖可以看到,在上山的公路两侧也是可以看见的出露岩层的倾向和走向。
在大汉阳峰发现了玩更新世时期的马兰黄土这一特殊的现象。这种黄土应该是外来的,通过科学鉴定可以发现这些黄土是从内蒙古和甘肃地带吹来的。这可以说明在庐山形成时期和形成前期是干冷的气候条件,这样才能有利于黄土的运移和堆积。那么在庐山抬升之后则冰川将会把黄土带到山麓地带,不会在此处堆积。从这一点也是可以推测在历史时期是没有形成冰川地貌的。
大校厂谷地剖面是一个跌水地貌,是河流的溯源侵蚀造成的。具体说,是地壳的抬升作用造成河流不断的溯源侵蚀所到到达的最远点。从出露的岩层来看大校厂谷地剖面是长石石英砂岩,易风化,颜色是其灰白色。从坡面堆积物来看其磨圆程度不是特别好,也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大小混杂。从河流的角度来分析这和河流的发育时间有很大关系,是河流发育的晚期,河流比降小有坡积物形成,应该说在庐山抬升之前就已经形成。从冰川地貌来看这是一个冰川槽谷,两侧的堆积物都是冰渍物,这些冰渍物是存在于冰川的两侧,底部和表面,随着冰川的运动所造成的。在这些冰渍物中也发现了形状如熨斗状的石头。这是存在于冰川底部碎冰川运动所造成的而且在熨斗石地步发现了冰川的擦痕。其擦痕呈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