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是法国派女性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Q制,这一过渡是父Q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
父Q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Q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Q 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Q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女性主义
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 思。
导论
❖ 女性主义批评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 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其 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 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 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 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 平等的社会现实。
经济制度。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 权文化的基础上的,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 平等社会,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以此来消除性别歧视。
评价
❖ 激进的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社会视角来解释 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理论,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是女权主义流派中唯 一一个将矛头指向男性的理论。但由于过于 关注女人本身,忽略了对妇女受压迫的社会、 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批判,强调男女对立 的一面,没看到男女的同一性。
❖ 第一阶段:要求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同男人 平等的权利。
❖ 第二阶段:差异派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差 异和女性的独特性,颂扬女性本质,并以差 异为名否认男性秩序。
❖ 第三阶段: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 倡三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方法相互融合或同存 于同一个历史时间之内。注意女权、女性、 女人的统一。
女性主义派别
(3)从追求同样的平等向从差异性中追求平等转变。
评价
优点:促进妇女的觉醒,推动妇女的发展,激励广 大妇女为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而斗争,为之后的 女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
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女性主义批评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9
二、思想先驱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对先辈思想理论继 承的结果。女性主义有两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她们 是20世纪前半期对世界文坛和批评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国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这两位批评 家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批评实践方面,都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开拓了方向。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7/21/2020
11
(二)波伏娃
西蒙·德·波娃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主要讨
流话语下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
面,尤其是在对女人的社会定位上融入了父权专制和性政治的
思想,强调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
7/21/2020
12
所以,波伏娃认为,女性成长的过程即是被社会观念和习 俗规定、束缚的过程,女性从一出生便被约定如何梳妆打 扮,如何穿衣,如何与别人交往,如此等等,女性的自然 天性被压抑形成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角色,被社会局限于 家庭和生育的狭隘天地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观念和思想, 又反过来促使女性按照男性化社会的要求约束、改变自己, 去适应这个压抑自己的社会为她制定的价值取向。同时, 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使女性不得不 依赖于男性,为了生存她们去适应男性的一切爱好和习惯, 成为男性把玩和欣赏的对象,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 从而成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造成女性这种结局 的根本原因,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阳性崇拜”和男权中心 文化。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1)概述: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性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性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性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性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性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TX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TX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TX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TX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强调通过关注性别问题来解读文学作品。
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并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进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重要的讨论和变革。
1. 背景女性主义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研究和反思传统男权制度对女性造成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对女性在文学创作和叙事中的边缘化问题。
该批评方法试图揭示并改变现有文学观念中存在的隐含偏见。
2. 文学分析方法2.1 叙事视角通过审视并分析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女性主义批评者探索作者如何表达并塑造女性形象,并关注其是否存在刻板印象、陈旧观念或偏见。
他们尝试从女性视角去解读作品,探索其中潜在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2.2 人物角色研究女性主义批评者关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通过对其性别意识、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他们探讨女性角色是否被刻画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或者只是男性故事中的配角。
2.3 文本解读与历史背景联系女性主义批评也将文学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特定时代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批评者揭示作品如何与这种限制相互作用,并在改变现状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 对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3.1 数据收集与文学重启女性主义批评引发了大规模对忽视或 marginalize 女性作者和女性题材的文学进行重新发现和重新评估。
它推动了女性写作的复苏,并扩展了传统文学观点以包括更多种类的声音和经验。
3.2 其他形式的批判理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也影响到其他领域,例如种族理论(Intersectionality),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性取向研究等。
这些理论方法重视在交叉性别和种族层面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传递更全面的信息。
3.3 文化认同和社会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揭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抵抗,促进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并为争取妇女权益和探索新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框架。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者确定了“性 别”(Gender)与“性”(Sex)之间的区别,其内 涵在于强调影响男女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因 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人 们将对性别差异含义的质疑,转移到对构成(所 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些含义的社会文化 因素的质疑。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论反思(伊莱恩·肖沃尔特的 《论女性主义诗学》 )
80年代以后的“身份批评”(苏珊·S.弗里德曼的 《超越妇女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 疆界说以及女性主义批评之未来》)
法国的妇女运动则更趋向于从理论上寻求男女
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自始至终注重理
论建设而轻本文评论,法国女性文学批评尤因 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代表有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埃莱娜·西苏(“女性写作”),露丝·依利格 瑞(《镜子》)和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 女的时间》)等,主要探索女性的身体、欲望 和情感特征。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引言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专注于探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地位和角色的理论框架。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着重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并分析其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
1. 提升女性话语权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关注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原本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得以被聆听。
这为那些关心并想深入理解女性经验、思想和问题的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
2. 揭示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女性主义批评挑战传统文学中存在的男权结构与偏见观念。
通过审视作品中存在的男性中心视角,女性主义批评强调了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对于剧情、角色设定和行为描写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分析揭示了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并为反思和改进这种不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3. 探索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女性主义批评通过研究并引入多种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如男权主义、双重标准、母权主义等,开创了新的文学分析方法。
这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发掘并解读作品中存在的隐含性别角色、符号和意义,并拓宽了传统文学研究范畴。
4. 重估传统文学作品女性主义批评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挑战了既有的文学价值观念和规范。
通过关注女性作者和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批评矫正了以往对于女性写作的误解和偏见,提升了那些被认可为重要作品的普适性,并推动形成更为全面公正的文学价值体系。
5. 影响学术界及社会议题女性主义批评在学术界促进了对于性别研究的增强关注,并且影响到其他领域;它鼓励了更多的女性学者参与研究,并扩大了对于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权益的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相关社会议题的发展,如性别平等、身体权益和妇女地位的改进。
结论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提升了女性话语权,揭示了男权结构与偏见观念,还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探索作品中隐藏的性别角色和意义。
通过重新解读传统文学作品和影响学术界及社会议题,女性主义批评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公正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思考人类存在的途径。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14
这祥,波伏娃就首次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 虚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表现,严格说来,波伏娃的这种分析还只是静态的,但却为 后起的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作为先行者,沃尔夫与波伏娃的思想中都还存在不少矛盾, 如沃尔夫对妇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较强略有微词,认为 这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波伏娃有时又用男性的学批评标 准来衡量、评价女性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总的说来,她们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 开辟了方向。
7/21/2020
3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
一、现实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 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 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 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宰,其人 性、政治地位、权力等方面无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高扬, 而妇女则一直是被压抑的对象,在男人面前,女人一直是 劣等公民。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地位亦成为几百年来妇女 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历程是与 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共同向前发展的。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literary criticism informed by feminist theory, or by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more broadly. Its history has been broad and varied, from classic works of nineteenth-century women authors such as George Eliot and Margaret Fuller to cutting-edge theoretical work in women's studies and gender studies by "third-wave" authors. In the most general and simple term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fore the 1970s—in the first and second waves of feminism—was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s of women's authorship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s condition within literature, this includes the depiction of fictional female characters. In addition feminist criticism was further concerned with the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the literary canon, and Lois Tyson suggests this is because the views of women authors are often not considered to be universal ones.[citation needed]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complex conceptions of gender and subjectivity and third-wave feminism,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taken a variety of new routes, namely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FrankfurtSchool's critical theory. It has considered gender in the terms of Freudian and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s part of the d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elations of power, and as a concrete political investment.[1]It has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queer studies. The more traditionally central feminist concern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olitics of women's lives has continue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criticism. More specifically, modern feminist criticism deals with those issues related to the patriarchal programming within key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education, politics and the work force.Lisa Tuttle has defined feminist theory as asking "new questions of old texts." She cites the goals of feminist criticism as: (1) To develop and uncover a female tradition of writing, (2) to interpret symbolism of women's writing so that it will not be lost or ignored by the male point of view, (3) to rediscover old texts, (4) to analyze women writers and their writings from a female perspective, (5) to resist sexism in literature, and (6)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the sexual politics of language and style.[2]Feminist literary critics[edit]Rebecca West's work on women's suffrage from approximately 1910, can be trac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eminist criticism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West's work,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from 1929 is an integral text to the movement. Prominent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s include Isobel Armstrong, Nancy Armstrong, Barbara Bowen, Jennifer DeVere Brody, Laura Brown, Margaret Anne Doody, Eva Figes,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Annette Kolodny, Anne McClintock, Anne K. Mellor, Nancy K. Miller, Toril Moi, Felicity Nussbaum, Eve Kosofsky Sedgwick, Hortense Spillers, Gayatri Spivak, Irene Tayler, Marina Warner.History of feminist criticism[edit]Feminists of the 1960s saw it as vital to combat the subservient and often negative images of women in literature to offer women a more equal stance in society.[3] Feminists argued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were seen to provide ‗role models‘ to men and women as to what constituted ‗acceptable‘versions of the ‗feminine‘. Analysis‘of images of women in literature unearthed such stereotypes as the ‗virgin and the whore‘; ‗angel and the devil‘; ‗the mother‘; ‗the submissive wife and the dominant wife‘; ‗the bitch‘; ‗the seductress‘; ‗the sex object‘ (possibly as man‘s prey); ‗the old maid‘; ‗the bluestocking‘; ‗the castrating woman‘; ‗the pioneer woman‘; and ‗the victim‘.[4]Throughout the 1970s, the major role of feminist criticism was to expose the cultural ‗mind-set‘within society which perpetrated sexual inequality.[5] This argument however, that literature reflected ‗deep-seated prejudices‘towards women, making them out to be ‗passive and dependent‘, after a time seemed to be having an unintended effect. It appeared that the ‗woman-as-victim‘approach in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ant findings of these stereotypes was, in fact, ‗naturalizing women‘s position‘, and was having a ‗depressive‘effect in society. Thus, rather that elevat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society, this approach was degrading it.[6] This brought about a change of ‗mood‘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1980s, resulting in a number of debates,disagreements and varied positions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Feminists no longer sought to emphasize the negative depiction of women within literature, but to find acceptable, positive affirmations for both women readers and women writers. This shift from ‗androtexts‘(books by men) to ‗gynotexts‘, as described by Elaine Showalter,[7]gave rise to the Female Aesthetic: the question of ‗What it really feels like to be woman‘, expressing a uniqu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a feminine tradition in literature.[8] But this approach called for an ‗authentic sense of what femininity feels like‘, thus narrowing the scope of feminist criticism to a preference for literature that was a source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women in reality, over literature that was considered ‗aesthetic‘. This implied an expectation that books would depict women as an oppressed group –an expectation that came to be judged as unsophisticated and naïve. This demot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role models in literature, with some feminists and women writers feeling excludedby the surreality of the Female Aesthetic.[9]Thes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feminist criticism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Anglo-American‘ version of feminism, and are greatly at odds with what is now considered ‗recent‘critical theory: that of the French-derived, post-structuralist and psychoanalytic version of feminist criticism.[10]Post-war feminist criticism, through trying to elevate the position of women to a more egalitarian one within society, had not necessarily displaced the negative and projective images of the feminine by shifting focus from an attack of the male versions of the world to the woman writer and female world [11]and thus had to re-evaluate their position on feminist criticism. Gender Theory,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women‘s writing differs from that of men‘s - a form of language that is innately feminine, or the possibility of different feminine and masculine style‘s of writing, thu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hypotheses of feminist criticism.[12] The idea of gender difference within writing has created such categories within feminist criticism as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and ‗lesbian / gaycriticism‘.[13]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巴将19世纪的英国文学概括为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代".19世纪的英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大多都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中勃朗特三姐妹笔下的反传统家庭的小说彻底地颠覆了父权制的统治,解构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构建了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为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莫定了基础.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它是跟妇女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到19世纪末出现了第一次的妇女解放运动.此时的妇女运动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争取政治权利.而在20世纪到来之后,全球性的解放已经开始出现,在20世纪60到70年代产生了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此次运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美国,其目标是要消除男女之间的差别.<<第二性>>(波伏娃)即产生于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