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合集下载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09•【字号】汉政发〔2022〕6号•【施行日期】2022.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汉新区、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以印发,请依照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9日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81万亩、110万吨以上,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标。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制定实施2022年稳投资工作计划,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优化重点项目“四个一批”活动,开展“红旗”“蜗牛”项目评比,全力推进496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101亿元以上,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渭政发〔2018〕45号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渭政发〔2018〕45号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正文:----------------------------------------------------------------------------------------------------------------------------------------------------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渭政发〔2018〕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庄里试验区:《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2018年第12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渭南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27日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三地一中心”战略部署,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目标,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支持意见。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重点打造渭南高新、经开、韩城、大荔和富阎产业合作区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坚持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整车引进培育和零部件配套相结合,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把渭南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2年,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其中乘用车20万辆,商用车10万辆;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整车制造实现产值600亿元,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产值400亿元;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百亿级企业3家、10亿级企业5家以上,引进2-3家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新能源专用车制造企业、4-6家电机、电控、电池、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充电设施等零部件企业并实现投产,培育出2-3家新能源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全市、设备先进、方便快捷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突破5000辆,打造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检测、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霸州城市定位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霸州城市定位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具有相 当规模 , 品销售层 次覆盖全国。同时 ,05年 , 市成为 建设 的统一 管理 , 实 搞好 各 乡镇 的总 体规 划 , 把 规划 、 设 产 20 我 切 严 建 谨 各 的建设 , 这样不仅 防止重复 建设 , 而且 防止 低 河北省首批扩权 县市之 一 , 在政策研 究 落实方 面 , 有 了一定 的 关 , 防“ 自为政 ” 具 自主权 , 满足了区域中心城市政策制订方面的需求 。 质 量建设 , 避免损害城市核心竞争力 。 当然 , 城市化进程 中的其他 问题 也要 引起 高 度重视 : 比如 失 业 的各类保 险 , 个人医疗保险 , 老年人生 活保 险 , 会 治安和就 业 社
了 以开发 区、 胜芳经济协作 区和津港 工业 园为 载体 , 以金属延 压 、 钢木家具 、 塑料加工 、 机械 加工 、 木加 工 、 品加 工 、 缆制 造 、 林 食 线 乐器制造八大优 势产 业为 支撑 , 分工 合 理、 能完 善 、 业集 中 、 功 产 产品市场 占有率较高 的工业经济体系 。
霸州城市定位及 区域 中心城市发 展对 策研 究
王 永 焕
摘 要: 在对霸 州城 市发展 现状及其 未来分析 , 并对城 市 自身优 势做 出正确分析 的基础上 , 定 了城 市的定位及 城 市未 确 来的发展 方向 , 并为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提 出 了有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 以提 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公众要求搞城 建 , 完善方 便市 民生 产生活 、 闲娱乐 的精细 休 化城市功能 。生态化就是 以人与 自然 动态协 调为本 , 以高 度的生
态文明为特征 , 生态 、 社会 、 经济可持续 发展 的现代化 城市 。重点
在全市大发展 的前 提下 , 城市发 展如何 步入科 学 、 有序 、 持续 打造霸州 的自然环 境特 色 , 以环城 森林 和市 内园林 为框 架 , 以社 发展的 良性轨道 是 当今一 个不 容忽视 的问题 。这 一现 实 问题 的 区绿化 、 院绿化和厂 区绿 化为组 团, 庭 形成具 有平 原城 市特 色 的 出现 , 而衍生了城市定位及 区域 中心城 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 从

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国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为:
成熟 的主成份 分析法 ,并构建 了代 表性指 标体 系进行 相 关研 究 , 通过对 我 国 2 1 个 区域 中心城市 的城市 竞争力 进 行测 算与 比较 , 提 出培 育和提 高各城 市竞争 力 的对 策 , 以 期 更 好 地发 挥 中心 城 市 在 区域 发 展 中 的集 聚 与扩 散 作 用, 促进 经济社会 的和谐可 持续发展 。

选取了 3 2 个三级指标 , 分成基础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和
环 境竞争力 三类二级 指标表 1 ) 。
表 1 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
T a b . 1 Th e c o mp e t i i t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c e n t e r c i t i e s z 城市规模 : 年末非农人 口、 建成 区面积 z . : 经济综 合实力 : G D P 、 人均 G D P、 限额 以上 工业总产值 、 社 会消费 z 基础竞争力 品零售总额 z 。 , 经济结构 与效益 :非农产业 占 G D P比重 、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 比 重、 固定资产投资 占 G D P比重 、 职工平均工资 z 金融实力 : 城乡居 民储蓄年末余额 、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小, 城市竞争力缺乏梯度分布 ; 竞争力相对较差的 8个城 市, 其基础 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都表现 出较 大的波动性 , 发
展 资源配置往往过于侧重某一方面, 需要 注意结构调整 ,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 硬实力与软 实力的协调发展。
【 关 键 词】 城 市竞争 力; 主成份 分析 ; 中心城 市
在前人研 究 的基础上 ,文 中选 用 了应 用较 多也较 为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十四五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十四五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十四五现代产业布局规划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制定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一、工作思路紧扣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 以“五项要求”为统揽, 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 以“五强”为目标, 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为主线, 以产业布局、平台构建、政策支持为重点, 着力推动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 构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坚持协同联动, 错位发展;——坚持发挥优势, 补足短板;——坚持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坚持要素支撑, 协作配套;——坚持企业主体, 市场导向。

三、发展目标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实施“创新性引领, 大企业带动, 大项目支撑, 集群化推进, 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 支撑“6+5+6+1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到2022年, 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布局, 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形成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 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力量;全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 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要动能;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现代金融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保障;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 50亿元, 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合发展,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 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报告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报告

续 表
指 标 中心城区 占全市的 比重 ( ) %
4. 02
两城市指数 ( 中心城区与 第二位城市 ( 县级市 ) 的比重 )
23:1 .
地 方一 般 预算 收 入
财政 金融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人民币)
4. 2 8 44 8

产业比重 比全市高35 .个百分 点 ;产业集聚程 度更高 ,前 十大
产业 产值 占比中心城 区比全市高54 -个百 分点 ;产业层 次优 势 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占比达 到5 .% ,比全市平均 水平 高 19
1 .个百 分点 。 91
比重均在4 % ~4 .%之间 : “ 0 84 两城市指数”中三个指标值 小
资 料 来 源 :表 中数 据 均根 据 各城 市 统计 年 鉴 加 工计 算 所 得 。
2产 业首位度。 中心城 区不仅应在产业结构 、产业层 次上 . 占据 明显优势 ,形成 附加值 高、竞争力强、带动性 大的产业格 局 ,而且在区域产业布 局、产业发展中也应处于领 先和主导地 位。从产业结构来衡量 ,中心城 区产业结 构较于全市平均水平 更加合理 ,三 次产业 结构为09: 92: 99 . 5 . 3 .,中心城 区第三
2 l . 8:
38 : . 1

苏州中心城 区首位度剖析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 人民币 )
开 放 型 经 济 进 出 口总额
4 5 6
4 . 30 4 77
3 l . 3:
22: . 1 18: . 1
实 际利 用外 资
( ) 州 中 心城 区首 位 度 的量 化 分 析 一 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解读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解读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解读201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十堰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决定通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开发区率先跨越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五位一体”示范区。

本文通过对该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的详细解读,希望对类似的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标签:城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1、前言十堰是华中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是湖北省汽车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十堰经济开发区是现代汽车工业聚集区,是十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新形势下提升十堰产业竞争力、城市辐射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平台。

2、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分区解读开发区由十堰经济工业园区、东城工业园区、西城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组成,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其中十堰经济工业园区13平方公里;东城工业园区4.5平方公里;西城工业园区2.5平方公里。

科技创新示范区紧邻和谐大道,是开发区面向城市的门户。

随着开发区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坐落于此,这里将成为引领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核心。

行政服务中心位于核心位置,集行政管理、招商服务和规划展示于一体,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孵化器大楼毗邻行政服务中心,将成为培育开发区新兴产业的摇篮。

周边地块是总部办公、技术研发和配套服务功能高度集中的区域。

主要建筑以高层为主,提供标准化的多功能办公和研发空间。

其间穿插布置低层建筑作为会议、培训和展示等辅助空间。

既完善了区域功能,又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效果。

配套服务设施与景观相结合,在公园绿地中穿插布局各类服务设施,为区域增添生活的元素。

这里将成为创优发展投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果丰硕的區域,必將带动整个开发区坚实起步和强势发展。

产业集聚示范区作为开发区的经济支柱,总用地约20000亩,其中,北部片区以整车装配和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为主导产业,重点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南部片区以汽车零配件和电子产业集群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专业市场集群。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沈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沈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沈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摘要: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主要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组成。

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北岸,东与抚顺市相连,西与锦州市接壤,南与辽阳市、本溪市为邻,北与铁岭市毗连。

有汉、满、朝鲜、回等民族。

辖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3县。

西汉为侯城县。

辽置沈州。

元设沈阳路。

明设沈阳卫,明末改称盛京。

是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境内为辽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辽河、浑河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境内。

石油储量丰富,是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以机械工业为主体,包括冶金、化工、轻工、纺织、针织、建材、电子、农机、汽车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毛纺工业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近年来,沈阳加大发展县域经济的力度,沈阳市对县域重大工业项目、产业集群等实行贷款贴息、一次性补助等综合性政策支持,加速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沈阳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一、核心竞争力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上形成竞争优势,各类要素在区域的特定空间聚集、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企业、产业和政府对要素的整合能力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沈阳市的区域比较优势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沈阳经济区在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

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建设“四个襄阳”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建设“四个襄阳”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建设“四个襄阳”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跨越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襄阳人民的共同愿望。

建设“四个襄阳”,既是襄阳经济实力跃升的推进工程,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的提升工程,更是利民惠民的幸福工程,将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建设“四个襄阳”,战略意义深远,现实意义重大在“四个襄阳”中,“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物质基础;“都市襄阳”是载体,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现实空间;“文化襄阳”是特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灵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

一是建设“四个襄阳”是着眼全局、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襄阳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三个转变”的形势和任务,就是由相对粗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逐步转向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式;由建设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为特征的大城市,逐步转向建设以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为特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逐步转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重点的区域竞争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最新特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赶超跨越、率先突破。

“四个襄阳”发展战略,抓住了产业、城市、文化、环境等关键环节,系统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

二是建设“四个襄阳”是直面挑战、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

鄂西北地区是湖北的西北门户,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就是要强化襄阳在“襄十随”城市群中的“发动机”作用,扩大襄阳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更多的要素资源,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群中各城市快速发展,提升鄂西北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 阴市、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温州市、福建 省泉州市、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寿光市、 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东莞市;
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开展动力,以促进就业 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开工业繁荣, 以产业集聚支撑 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 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 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 的海港小城开展成为富裕兴旺的沿海大市, 形成了独 特的温州开展模式。
主要特点: 〔一〕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抓住开展机
遇。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展。 〔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七〕以经济开展促进社会和谐。 〔八〕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各地经济开展实践的经历
厂带来更多效益和节省更多本钱,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 集聚效应:集聚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工业区位转移后所追
加的费用
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
开展快的区域,竞争优势的循环累积,因而 开展得更快。
开展慢的区域,竞争劣势的循环累积,因而 开展得更慢。
发挥兴旺地区带头作用,刺激落后地区开展 “回流效应〞、“扩散效应〞。
江苏省江阴市,从开展乡镇企业起步,因具 有民族特色的大企业集团迅猛开展和成批上 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天下 第一村〞华西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 闻名全国,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江苏省昆山市,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 大力实施外向型开展战略,高起点引进先进 技术,以国际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 城市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 跨越式开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 〔市〕之首,走出了共同富裕、和谐开展的 “昆山之路〞。

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思考

安庆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思考
表 1 公 司 经 营 状 况
企 业 名称 当 月 产值 ( 万元) 同 比士 % 累计 严 但 ( 兀, 同比± % 安 庆 石 化 2 8 2 2 5 7 1 3 . 4 2 7 8 8 6 0 7 —1 0 . 8
柱 ? 在 全 国 甚 至 是 全 球 形 成 具 有 较 强 竞 争 优 势 的 产 业 聚 集, 是我们 现在 必须 认 真思 考 的重 大 问题 。安 庆要 想 实现
摘 要 : 2 0 1 0年 国务 院 正 式 批 复《 皖 江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规 划 》 , 其 中 给 安 庆 市 的 城 市 发 展 定 位 就 是 向 东 融
合, 向西开放 , 推 进 与 武 汉城 市 圈 、 环鄱 阳湖城 市群的 交流与合作 , 建设现代 化的历 史名城 , 打造 带动 皖西 南、 辐 射 皖赣 鄂 交
1 ’ 安 庆 市 构 建 区域 性 中 心 城 市 主 要 制 约 因 素
1 . 1 要 素聚 散 的 功 能 不 强
港 口为 主 的 综 合 交 通 体 系 的 芜 湖 市 , 成 了名 符 其 实 的 “ 小

— 一
, ,

1 . 2 功 能区紊乱 、 产 业 聚 集 缓 慢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建 设 的 核 心 就 是 要 形 成 若 干 功 能 明
2 0 0 2年 以 来 , 全 市 共 完 成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总 投 资 2 0 0多 亿 元 , 着 力 打 造 区域 性 交 通 枢 纽 。 公 路 方 面 : 国 家 高 速公路 网 中的上海 至成都( 沪蓉 高速 ) 、 济南 至广州 ( 济 广 高
确、 特 色 鲜 明 的 中心 。 目前 安 庆 境 内 有 1个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 1 7 个 省级开 发区和大 大 小小 各类 工 业集 中区 , 承 接 平 台 建 设 成 效 显 著 。但 是 由于 财 政 制 约 , 长期 以来 , 我 们 基 本 上 是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渲染作用 。
品 、 中 山小榄 的小 五 金 等 。 长 江 三 角 洲地 区 的产 业 集 群如 浙 江 宁
波 的服 装业 聚 集 区 、绍 兴 的轻 纺 工业 聚 集 区 、温 州 的鞋 业聚 集 区 、
( 整合 与优化 旅游 产 品。通 过 交通 干线 这一旅 游 廊道 串联 沿 4) 线 的旅 游 资源 与景 点景 区 ,形成 新 的旅 游产 品或 产 品组 合 。利用 核
地 区成 为 经济 增 长 点 沿 线 成 为经 济 增 长 轴 。 因此 要促 进 旅 游 业 从 核 心 景 区 向 中心 城 区 的 扩散 效 应 必 须 重 视 核心 景 区 ( 三 如 峡 坝 区 )与 中心 城 区旅 游 交 通 干线 的建 设 与 完 善 依 托该 城 市 旅
( ) 化 沿交 通轴 线 的途 中游 。在 连接 核心 景 区 与中心 城 区 两 珠 江 三 角 洲 和长 江 三 角 洲 出 现 了 大量 的产 业 集聚 现 象 ,如 珠 江三 3优 游 廊道 的 引景 ” “ 景 “ 借 景 ”等 功 能 发 的 空 间 互动 。
产业 集 群 内 存在 激 烈 的竞 争 。 产 业 集群 内部 综 合 了市 场 和
( ) 关管 理者 、经营 者 须转 变 思想 观念 摆脱 行 政 身份地 位 政 府 的 功 能 .综 合 了技 术 创新 和 组 织 创 新 的 因素 因 而企 业 在 整 1有
心景 区与 中心城 区在 功能 上的 不同特 色 开发设 计互补 性旅 游产 品 总之 外 生型旅 游城 市 的形 成发 展 历史 既决 定 了城市 发展 的 文 化 脉络 .也 决 定 了其旅 游业 空 间结 构 的独特 性 并 形成 了资 源外 生

海 宁 的皮 制 品 、诸 暨 的弹 簧 制 造 和 苍南 县 的徽 章 生 产 、 嵊 ' 的领 Y 、 l l 带生 产等 .在浙 江省 8 个 县 市 区中 有 8 8 5个县 市 区形 成 了 8 0多 0

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区

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区
区 积 极 响 应 市 委 、市 政 府 的 号 召 ,及 时
中共 湖 北 省 委副 书 记 、 省 长 李 鸿 忠 ( 二 )、 副省 长 左 段轮一 ( 三 j 左 在 十 堰 市 委 书记 陈 天 会 {左 一 ) 、 原 市 长 张 嗣 义 《 排 右 二 二 )的 陪 同 下 了 解 湖 北 三 环 专 汽 工 业 园相关情况
车之都 ,在全 省汽车 工业 的 “ 根基 ”地 位和全 市的 “ 核心 ”地位更 加稳 固 ,综 合 竞争实 力更加 强大 ,成为科 学发展 、 和谐 发展 、持续 发展 的区域性 中心城 市
示范 区。
5 余 家 ,东 风公 司十堰基 地8 %的资 产 0 0 分 布在 张湾 、8 %的税收 产生 于张湾 、 0 8 %的员 工生 活在张 湾 ,辖 区汽 车及汽 0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接 区域性 中心城市 建设 , 自我加压 ,
真 抓 实 干 ,全 力 打 造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示
范 区。
基 本 思 路 :坚 持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以 区 域 性 中心 城 市 核 心 区 建 设 为
目标 ,以机制创新 和科技 进步为 动力 ,
着 力 提 升 人 才 、资 本 、交 通 三 大 要 素 功 能 ,大 力 实 施 “ 业 强 区 、三 产 活 区 、 工
元 。届 时 ,张湾 成为驰名 中外 的 国际 卡
东风 有限装 备公 司 、东风 特种商 用车公
司 、东 风实业 公 司及 其所 属大型专 业厂

亩 。从 人才储 备来看 ,辖 区拥有全 国唯 以汽 车命名 的高等 院校—— 湖北 汽车
J n O1 u e 2 O 31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刘厚莲【摘要】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52)006【总页数】9页(P93-101)【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发展路径;人口市民化【作者】刘厚莲【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郊区建设和打造了一批经济产业发展的亮点区域,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专业产业园区等。

这些园区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增补了重要动力,但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这些园区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城市功能薄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各类园区的基础上逐渐成立建设了一批城市新区,如浦东新区(1992年成立)、滨海新区(2005年成立)、两江新区(2010年成立)等,截至2016年6月,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8个。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就如何推进新区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联系、产业与城镇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即促进产城融合已成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

为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产城融合的内涵,判断我国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状态,探讨分析未来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等。

区域联动 打造核心竞争力

区域联动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综合 配套 改革试点 , 目标是要 明确城市 圈( ) 群 内部各城 市的职能定位 ,建立分 工协作机制 , 实现优势互补 、 互动 发展 提升城市 的综 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 能 , 充分 发挥 中心城市的积聚和辐射 能力 , 在更大范 围内优化 资源 配置 , 带动 区域 经济 发展 。 武汉 城市 圈是指 以武汉为 中心 , 周 边 10 0 公里范 围内的黄石 、 鄂州 、 冈、 黄 孝感 、咸 宁、仙桃 、潜江、天 门等 8 个 城市构成 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 面积不到 全省三分之一 的武汉城市 圈 , 中了湖 集 北省一半 的人 口、六成 以上 的 G DP总 量 ,不仅是湖北经 济发展的核心 区域 , 也是 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 统计显示 , 武汉城市 圈已成 为湖北 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 , 全省 对 经济发展 的“ 龙头” 作用 初步显现。 0 6 20 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 9 .4 5 8 9 亿 元 ,比上年增 长 1 .%,占全省生产 总 35
地 区等老 工业 基地 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 。显 然 ,东
实 行 了重视 沿海 地 区发 展 的非均 衡 发展 战略 ,沿海 地
区取 得 了先行 发展 。 进入 9 年 代 以后 沿 海地 区 与 内 O
陆地 区之 间发 展 差距 扩大 的 问题 日益 受到 各方 面 的广 泛 关 注 。中央从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整 体 战略 出发 ,协 调 发展 的政 策正 在一 步步 完 善 。
步 提升 接受 东部 产 业转移 和 外来 投 资的 能力 。 西 部地 区 区域政策 的着 力点应该 放在 稳步 提高 自 我发 展能 力上 ,进 一 步加 强基 础设 施 、生 态环 境 公
“ 长三 角 “ “ 三角 和 “ 渤海 三角 三大 经 、珠 环 济 圈的 国 内生产 总值 的地 位全 国 G P 近 5 % 在 D的 O 整个 国 民经济 中 占有举 足 轻重 的地 位 。依 靠 沿海 区 位 优 势 , 三大 区域 已 经成 为带 动 中国 区域 经济 发 这 展 的重要 增 长极 ,同时 在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进 程 中不 断探 索 前行 。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07•【字号】郑政[2013]5号•【施行日期】2013.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郑政〔2013〕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加快郑州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我市汽车整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将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汽车产业新城,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郑州汽车产业基地的重要意义汽车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我市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整车生产能力快速提升,零部件及相关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汽车产业在构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进一步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建设郑州汽车产业基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

到2014年,全市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20万辆(销售超过85万辆),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由2%提高到4%左右;到2016年,全市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60万辆以上(销售超过11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整车2000亿元,零部件1000亿元),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6%左右;到2020年,力争全市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60万辆,产销达到20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

市域开放格局与重点区域开发

市域开放格局与重点区域开发
加强 信息 化 中小企 业服 务平 台建设 ,提
市域开 放格 局转 变 市 域经 济是 具有鲜 明地 域特 色 的开 放 型经 济 。作为 我 国重 要 的对外 开放城 市和 区域性 中心 城 市 ,特 别是 作为 长三 角南翼 经 济 中心 城 市 ,宁波 必须在 带动
升 中小企 业核 心竞 争 力 。●
市域开放格局与重点 区域开发
集聚并发挥无形资源的优势来加快发展 。
产 业信 息化 :从传 统工 业化 向新型
工业化 转变
产业信 息化 ,是利 用信 息技 术 、 流 程 以及 资源 ,在 管 理 、决策 中创 造更高 价值 ,在传 统产 业 的生 产 、管理 和设 计
等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信启技术的过程 。 、
维普资讯
低产 出的粗 放型 发展 模 式 ,大力 发展 以 资源 的有 效利 用和循环 利用为 主要特征 ,
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为主要
方式 的知 识经 济和 绿色 经济 ,形 成能 够 同时改善 生态环 境 和促 进经 济持 续健 康 发展 的 生态绿色 产 业 ,推进 市域 经济 社 会 的科学 发展 与和 谐 发展 。 宁波 必须 充分 利 用较强 的市 域经 济 基础 和相 对均衡 发展 的格局 ,采 取集 约 型、 可持 续 的区域 城 乡统筹 协调 发展 之 路。 一是 要 以 高现 有 资源 要 素的集 约 提 利 用 水平 来 推 动 发展 ,充 分利 用 行 政 、 经济 、法律 等手 段 ,进 一步提 高 资源的 节约 和综合 利用 水 平 。二是要 以充 分挖 掘 闲置资源 、资产 、 土地 、厂房 、设备 等 的利用潜 力来 推 动发展 。 是要 通过 三
息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其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摘要: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2月25日举行的十堰市、县、镇三级干部会议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把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这对十堰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将为十堰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给十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湖北省省级战略以后,省委、省政府将全力、尽力、倾力、竭力支持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

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各种有效资源必将向十堰区域内加速配置,为十堰汽车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汽车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综合优势明显,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的吸引人才、资金和信息,促进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和集散功能,并使得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加速集聚,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得到全面的整合、提升,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出来,进而带动区域内各种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

湖北省十堰市作为“东风汽车”的诞生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和全球三大商用车基地之一。

十堰市目前有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已具备年产各类整车生产能力80万辆,拥有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品种,汽车生产经营已辐射到25个省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各种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开始获得迅速发展,随着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以后,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汽车产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培植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零部件巨人企业集群,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会放大十堰汽车产业的主导效应,提高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堰正处于全面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从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既有先进的大型企业——东风商用车公司的存在,又有大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

汽车产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没有完全体现出通过增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没有能够通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通过城市极化效应的放大来带动汽车产业极化效应的放大,能够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市场化、开放化、专业化程度,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有效地聚集和整合汽车产业的资源,打破区域之间人为因素产生的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壁垒,从而有效优化配置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产业潜在的优势,使区域潜在的、分散的优势转化为显性的经济优势。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通过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的发展功能,充分发挥十堰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传递作用,逐步带动中小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型企业、核心企业、外围协作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地实现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带动、辐射、影响能力,进一步推动十堰汽车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产业市场的融合,促进十堰区域内汽车产业不断的升级和合理分工,增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点开发单元是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它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它主导着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具有控制区域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的能力。

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出来以后,以主导产业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将会迅速发展起来,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得到更大提升,这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完善。

(一)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开发单元主导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最主要是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单元优势产业的发展。

对于十堰,目前来说主要应该是强化重点开发单元产业集聚研究,从研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入手,制定和完善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开发单元汽车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改造提升传统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培育汽车产业链、产业群,加快汽车产业的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优势企业聚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的层次,大力贯彻执行“汽车产品牌”战略,提高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加快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促进汽车产业重点开发单元的配套服务,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十堰作为限制性开发区域,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对于汽车产业重点开发单元的发展,必须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逐步实现汽车产业的优化升级,大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地方汽车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汽车产业重点开发单元、重点开发企业,坚持整车和零部件两手抓,实施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战略,以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全力推进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以高科技、宽系列、多品种、广覆盖为方向,大力培植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有效优化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持生态环境良好,促进公共服务完善,才能使其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汽车产业的发展地位。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促进十堰汽车产业集群的充分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改革创新,按照布局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一)加快汽车产业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的建设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力提高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延伸是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随着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将会逐步加快,在一定区域内的规模经营会加强,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会加大,从而会推动区域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会要求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会成为推动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首要动力。

伴随着汽车产业动力机制进一步发展,分工会不断的加深,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分工会不断得到提升,产业链条会突破十堰区域内部的发展,迅速发展到相邻的区域内,使得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一切又会促进区域汽车产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互补性更加强,由此共同构成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经济共同发展的传导机制,形成分工合理、协调有序、竞争有序的产业集群链条。

(二)加大汽车产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急需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十堰市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东风汽车公司两个总部迁移到江城武汉以后,十堰汽车产业的优秀人才也东移武汉,造成了人才的短板。

十堰未来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靠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此,必须大量引进有先进技术、有丰富经验、有高级技师职称的产业工人,大量引进高学历、有相关科研成果、熟悉现代汽车工业管理和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

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激励力度,从制度上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使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愿意来,放心来、留下来。

同时要加强本地汽车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不要继续出现才人继续东南飞的现象。

这样十堰汽车产业的发展才有希望,前途和未来才更加光明。

(三)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有龙头企业,加快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宽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按照优势企业集中布局、中小企业分布有序,产业集群纵深发展,产业资源合理、科学、集约利用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

要在进一步加快汽车产业集聚区上狠下功夫,要认真思考,科学规划,做实做强,做专做精龙头企业。

重点打造特色工业园,严格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错位竞争,形成企业各具特色的错位发展。

对于十堰目前现有的工业园区加大力度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聚平台,使产业集聚区形成各具主题特色,成本较低、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四)建立汽车产业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加强对区域内汽车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十堰汽车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国内外宏观经济调控大环境的影响,离不开产业的合作和竞争,离不开区域内外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直接和间接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必须正确的观察、分析、预测各种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情况、环境、趋势、因素。

为此,要对十堰区域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充分的调研,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使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上升为决策行动。

成立发展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领导协调小组,定期研究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共同性问题,加快实施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