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
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
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
差异性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互补性越强,形成的经济环流势能越大,投资回报亦越多。
(二)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效应的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各(F.Peroux)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
文,1955年便正式提出了“增长极”这一术语。
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r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学者一道将极的概念引人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与城镇联系起来具有空间意义。
有些学者干脆把增长极看做中心城市,于是城市的发展完全系于中心城市之上。
增长极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中心城市,要强调其中心地作用,带动产业与带头行业作用,要注重中心城市的正面效应即扩散效应,同时,注意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要注重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均衡发展,尽量避免回波效应,扩大其扩散效应,使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共同发展。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做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空间关系将重新进行组合。
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
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的不平衡阶段,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
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使经济空间不断扩大,产业的空间组合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弗里德曼的重要贡献在于指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即中心城市不可能脱离经济区域而孤立地发展,经过一定时期,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呈现一体化趋势。
(三)对全球性的、世界性的中心城市的研究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对世界城市作出解释,20世纪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沃尔夫(G.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恩(R.B.Cohen)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和城市等级体系》中首次使用全球城市的概念,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A.D.King)发表了《全球城市:后帝国主义和伦敦的国际化》,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萨森(S.Sassen)出版了《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开始起步,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对中心城市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总结国内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心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及其经济问题研究
马野等从1980年开始着手研究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理论问题,1986年10月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的“试论经济中心的作用”一文是我国国内首篇专题论述经济中心问题的理论文章。
其后,马洪探讨了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作用。
1987
年由林凌、蒋一苇牵头开展了对中心城市体制改革的系统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详尽地阐述了我国中心城市过去所处的状况和自1982年中心城市综合改革的历程。
其非常明确的一个观点是:城市经济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中心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市场流通功能。
充分论述了中心城市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5年,范沛然着重探讨了中心城市在区域联合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市场的法则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内容,多重战略组合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趋势,强化中心城市开发是中心城市和区域联合开发的新对策。
(二)对中心城市的划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划分与排序的尝试主要有:陈田(1987年)通过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空间组织的定量研究,提出了80年代初我国城市影响区域系统,将1982年全国232个城市的影响力分成五个等级。
顾朝林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全国1989年的434个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
宁越敏等对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我国20个中心城市进行划分。
谢文蕙等人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将中心城市分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省级中心城市及省际内中心城市四类。
(三)对我国中心城市的综合研究
综合有关统计数据和案例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整个现状进行分析,就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提出了宏观的或全面完整或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策。
如2003年,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王君的《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苗建军的《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用宏观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城市发展极、发展力和发展序的理论为分析工具,概括了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问题,在城市发展理论和路径成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理论框架。
肖金成等著的《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中,主要是围绕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及对策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探讨。
(四)针对单个城市或某个方面进行的针对性研究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的《发挥沈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加快辽宁中心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步伐》(2004),根据国内外中心城市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结合沈阳市的具体情况,对该城市定位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米文宝、廖立君的《试论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银川市为例》(2003),研究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问题,对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述评
综上,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都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具体来讲,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着重在一些基本理论的提出,而这些理论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心城
市的研究均是基于这些基础理论,此后国外针对中心城市目前发展现状及某个具体城市的研究相对则较少。
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但发展迅速。
具体而言,概括性的研究较多,而详细性的研究较少;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同时,由于各地的具体区位条件、发展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具体城市的中心化战略时,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区域定位等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问题和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就目前而言,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胡舜,黄上国,付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
[4]刘勇.国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启示[C].地理教育与科学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
[5]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2,(5).
[6]杨洁,肖金成.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
[7]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8]林木西.发挥沈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新华网,200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