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蒹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蒹葭》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解释《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蒹葭》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3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和押韵。

分析《蒹葭》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和新课介绍以图片或故事引入《蒹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课文朗读和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蒹葭》,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和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蒹葭》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3.4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和押韵。

分析《蒹葭》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偶。

3.5 写作和展示给学生发放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蒹葭》的主题和意象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他们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蒹葭》。

4.2 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价他们对于《蒹葭》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评价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大学语文蒹葭教案优秀教案

大学语文蒹葭教案优秀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蒹葭》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分析诗歌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欣赏诗歌艺术特色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意象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并阐述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分享对《蒹葭》这首诗歌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蒹葭》,谁能谈谈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蒹葭》风格相近的古典诗词,如《登鹳雀楼》、《江雪》等。

2. 学生阅读推荐诗词,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表达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蒹葭》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创作技巧。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创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蒹葭》精品课件教案

《蒹葭》精品课件教案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蒹葭》的精 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 生领略《蒹葭》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习惯。
教学视频
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 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 解诗歌的背景和情境。
教学音频
提供诗歌的配乐朗诵音频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情感。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蒹葭》的背景图片和播放优美的音乐,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兴趣。
03
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评估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涵盖了《蒹葭》的主题 、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是 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根据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确保 其与时俱进。
总结词:写作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蒹葭》主题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创作诗歌或散文,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蒹葭》的主题、手法和特点,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其他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等,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
《蒹葭》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总结词
分析《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形式和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 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有关《蒹葭》教案

有关《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有关《蒹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蒹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蒹葭》教案1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蓝色字幕)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

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

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

(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

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阅读徐学鹏的《中国随想》,并回答问题。

中国随想
徐学鹏
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
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中国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中国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