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 文天祥 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九死一生,浩然正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文天祥至文言文】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 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 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 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 坐达旦。

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 无如天祥者。

”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

傥缘宽假,得以 黄冠归故乡, 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可也。

若遽官之, 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 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

天祥在燕 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 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

未几,中山狂人自称 " 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 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

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 室开平, 疑丞相者天祥也, 召入谕之曰: “汝何愿?”天祥对曰: “天祥受宋恩, 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 请, 从之。

俄有诏使止之, 天祥死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 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 南向拜而死。

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是当时进攻广东潮阳地区的元军统帅。

【翻译】
1 / 14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 见张弘范, 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 文天祥拒不叩拜, 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 张弘范让文天祥 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 父母, 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

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 《零 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 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 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 还给你宰相 的官职。

”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 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

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 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

到了燕京, 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

张弘范迅急把他 押送到兵马司, 派士兵看守。

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 王积翁说: “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

”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 旨意, 文天祥说: “国家已经灭亡, 我甘愿以死报国。

假如因为元朝皇帝的宽容, 使我能够以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

假 如立即就委任官职, 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们不能容, 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 都抛弃, 那么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 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 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这件事于 是作罢。

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 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 (元世祖)终究 没有释放他。

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

不久,中山有 个“狂人”自称“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

京城也发现了 匿名书信,声称将在某一天焚烧城墙上的草苇,率领两翼卫兵作乱,丞相可以不 必担心了。

当时盗贼刚刚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 元世祖于是命令除去城墙上 的草苇,将瀛国公(指南宋恭帝)和南宋宗室迁移到开平府。

元世祖怀疑匿名信 上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 对他说: “你有什么心愿?” 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 死就满足了。

”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进言的官员们 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 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

不久又下诏书 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 “我的事情完成了。

”向南方叩拜而死。

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 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

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 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

我读圣贤 之书, 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什么吗?从今往后, 差不多可以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了。


2 / 14


【文天祥的故事
】 公元 1236 年 6 月 6 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文天祥诞生于江西 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他父亲文仪是一位饱读 诗书的乡儒,由此推测,他的家境应是个中等地主,所以有财力供他们父子专心 读书。

庐陵县是产生过“名人”的地方,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庐陵人。

在县办学堂里,就挂着这些乡贤的画像,以激励后学。

据记载,少年文天祥曾对 着这些人的画像发誓说: 如果不能跻身于这些人物的行列之中, 就算不上大丈夫。

公元 1256 年 (南宋理宗宝 v 四年) , 文天祥和弟弟文壁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同被录取为奏名进士。

在随后的殿试中,文天祥被点为当期状元。

当时的皇帝是宋理宗赵昀, 他提出了五个问题, 核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存在着 天理和天道,只要国君克制己欲、勤于国政,就会实现天道、天理,并得到天之 保佑, 可是我虽然很勤奋、 很努力、 很克制, 但为什么还是内有盗贼、 外有边患? 人们又说,讲道德、行仁治的国君能致天下清明太平,而那些欲望强、注重功利 进取的国君能导致天下污浊混乱,可是,揆诸汉、唐诸帝,为什么那些务德化、 施仁义者都不能使天下大治, 而不积仁德者却可以凭纲纪制度建立伟大的功业呢? 说起来, 这些问题是有深度的, 南宋大学者朱熹和陈亮代表的理学与功利主义之 间,争论的也是这个问题(详见本刊 2010 年第二辑《男儿有梦心如铁》一文)。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手段能否解决实际政治问题, 而皇帝个人勤勉节俭是否就 能解决眼前的内外危机。

文天祥在殿上做了洋洋万言的答卷,核心意思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 息”,简言之就是天道自然在,如果您觉得还没得到天道的显现保佑,那说明您 努力的还不够;只有您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天道才能显现。

不用说,这位年仅 21 岁、尚未经历世事风霜的年轻考生,言论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切实际之处,他 提出的解决时弊的办法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但是, 其字里行间所涌动的那种 生命激情打动了已经五十一岁的皇帝赵昀, 他点了文天祥的卷子为第一。

后来的 研究者把文天祥在殿试答卷中所表达的思想概括为“法天不息”, 认为这是他最 基本的哲学理念,是其一生的生命基础,信然! 中了状元之后的文天祥, 先后在各地做过不同的地方官, 和那个时代的绝大 部分官员一样,留下了一些政绩,也因为参劾某些官员数次被免职,这中间的是 非对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我们暂且略去不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当 的第一个较大的官瑞州知州是宰相贾似道举荐的,而且,就在贾似道当政期间, 他有两次被罢官回家,又有三次被重新起用,且一次比一次当的官大。

文天祥与 贾似道之间没有什么私交,他后来的文章中,没少攻击贾似道,可是,就在权倾 一时的贾似道主政期间,他能屡踣屡起,倒是可以从反面证明,贾似道没有某些 人所攻击的那样坏,如果真那么坏,那文天祥这种爱提意见的“刺头”,早就一
3 / 14


贬到底,不再起用了。

文天祥主要是在当时的后方江西、 湖南一带做官, 尽管当时的宋元前线战事 不断, 但和后方的大多数官员一样, 文天祥也过着豪奢的生活, 《宋史文天祥传》 记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襄阳战役之后),痛自贬 损, 尽以家赀为军费”。

当代有学者如万绳楠先生找出别的史料来证明文天祥生 活俭朴,不事奢华,认为《宋史》的这段记载不实。

我以为这是出自想把文天祥 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偶像的伪饰, 大可不必。

持此论的万绳楠先生虽然否定 《宋 史》中“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的记载,却又肯定其“尽以家 赀为军费”的记载是实, 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若不是“自奉甚厚”, 狠命捞钱, 又何以有“家赀”作军费。

事实上,文天祥自己从不掩饰这点,他是封建时代的 官员,认为弄点钱享乐一下理所当然。

在 1274 年 3 月他做赣州知州时,他借着 给自己母亲做寿, 召集赣州城内外 71 岁到 96 岁间的老人 1390 人举行盛大宴会, 犒恤有差,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借此举提倡孝敬老人的风气。

可这时,襄阳已为元 军所破,国事飘摇,他居然还在以倡孝之名为自己母亲大操大办寿礼,按现在的 标准, 早该撤职查办了。

他有一妻两妾、 有婢有仆, 实在不能说得上俭朴。

所以, 我以为《宋史文天祥传》的这段记载是属实的。

在他直接投入到抗元战争前线之 前,他是和当时的大多数官员一样,过着声色犬马的奢侈日子的,这一点用不着 回护。

文天祥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一开始就与这种没心没肺的奢侈生活无缘, 而在 于能从这种颓废奢靡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更可贵的是,在 后来极其艰苦的囚禁生涯中, 从不动摇, 没有被重返这种奢侈生活的诱惑而俘虏。

公元 1274 年十二月,元军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汉),顺流东下,次年(1275 年)正月十三日,谢太后下旨各地官员率兵勤王救京师。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文 天祥才一改其往日“状元官僚”的颓唐生活, 转而和这个行将灭亡的王朝一起承 受各种苦难。

当时他是赣州知州,在当地招募了近万人的军队,开往临安方向勤 王。

建立这支部队时,主要得到了当地豪杰、退休官员陈继周父子和溪峒少数民 族部落的支持,但仓促中召集的人马缺少足够的训练,战斗力并不强。

文天祥的 朋友当面对他直言:“这是一些乌合之众,带着这样一支队伍上前线,无异于赶 着羊群去与老虎搏斗, 那不是去送死吗?”文天祥回答道: “我知道你说的是事 实,但是国家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之兵,如果无一人一骑响 应,那还怎么得了。

所以,我不自量力,带着这样的队伍杀奔前线,哪怕打败了 死在疆场,但可以鼓舞起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响应,这样,聚集起的人多了,社 稷说不定还有救。

” 就这样, 文天祥带这支并未经过充分整编和训练的队伍和一腔为国牺牲的慷 慨激情上路了。

果不其然,这支队伍转折行进了一年左右,直到第二年初,没打 过一场像样的仗。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现代的研究者,多将文天祥这一年的勤王 无功归咎于中枢决策者如谢太后和宰相陈宜中、留梦炎等指挥失误。

其实,冷静 地观察这一时期文天祥的所作所为, 发现他这支勤王之师之所以师出无功, 与他 本人也有重大关系。


4 / 14


他这支部队是正月开始征募, 四月份出发的, 当时江西的安抚副使黄万石 (这 人后来投降了元朝, 是个叛徒, 但他当时对文天祥所招募的民军的评价还是中肯 的)将这支部队是乌合之众的实际情况汇报给了朝廷,所以,朝廷没有把他们调 往前线,而是命令他们暂驻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

八月下旬,文天祥本人 被调往临安;九月,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今 江苏苏州);十月十五日,他赴平江府就任,当时元军正猛攻江苏常州;十月二 十六日,文天祥派尹玉、麻士龙、朱华等人率兵三千前往救援,在五牧战败,尹 玉、麻士龙战死,这三人是文天祥从江西带来的勤王将领,想必其部队也是他招 募的江西义军;十一月二十二日,文天祥撤守余杭独松关;二十三日,独松关失 守;二十四日,平江府降元。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在政治上的两个特点: 1、 他在政治上有理想、有献身精神,敢于在一切危难时机挺身而出,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勇气。

2、 他缺乏实际的政治才干,不去做细致的组织、训练工作,凭着热情与幻 想去打仗,以这种方式行事,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导致失败。

这两个特点贯穿了他的一生。

是的,在天下危机的时候,响应朝廷的号召,征募义军勤王,是正确的,刚 征募的义军缺乏训练也是正常的,这种道德勇气固然可嘉。

但是,你不能真带着 这样一支乌合之众上战场,真让部队去送死。

试图以自己部队的英勇牺牲,来换 取全国军民的响应,这只是他这种道德英雄一厢情愿的想象。

试想,你这支部队 一上战场就全军覆没了, 谁还敢再跟着你学, 去起兵勤王?动员天下忠臣义士起 兵勤王的真正力量在于你的第一支勤王之师打了胜仗, 如果你打了败仗, 全国的 士气受到打击, 那江山社稷岂不是更没救了! 作为一个道德英雄个人的牺牲精神 是不能成为解决政治全局问题的可操作手段的。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案的角度来说, 文天祥应一直与他的部队在一 起,就守在隆兴府(江西南昌),集中整训半年,并进一步扩大队伍,然后,整 建制地援往某一具体战场, 至少可在局部战役中打一个胜仗。

可他本人在部队里 没待上四个月,就奉命调到朝廷,虽然官阶有很大提高,但也失去了整训自己嫡 系部队的机会。

从朝廷对他的任用上来看, 是越来越重用他的, 短短几个月期间, 就从一个知州(相当于地市级的干部)提拔为一路的制置使(相当于大军区司令 员),将其由临安(今杭州)侧后方的隆兴府(今江西南昌)调至临安北方的平 江 (今苏州) 前线, 没有后人所说的因皇太后和宰相的不重用而志不得申的情况。

问题在于, 当时宋军从整体上已经涣散, 军队各自为政, 形不成统一的战斗力量, 作为一方阃帅的文天祥, 对下属另一支两千人的淮军张全部都指挥不动。

这种情 况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自南宋建立起就存在,如果有贾似道这种强臣当政,还 勉强有个整体上的呼应, 如今贾似道已下台, 再也没有人有这个办法能维持住整 体的军令统一。

换句话说,这时国家的军队已经腐烂透了,任何朝廷任命的大员 都是空头司令,指挥不了下面的军队。

这时,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打鼓另开张,
5 / 14


建立起一支有统一纪律的军队,如三国时曹操所做的那样。

文天祥有这个机会, 他完全可以以他招募的江西义军为班底, 创造出这样一支军队, 但他毫无这方面 的意识,终其一生,他从来都不安分于与自己手创的军队一起,扎实地守住某一 地盘,而是总是热衷于朝皇见驾,在一个完全丧失了实际控制力的“中央”里, 提出种种没人去落实的“正确”的战略决策。

我们不惜笔墨指出文天祥的政治性格特征, 当然不是为了贬低他的价值, 而 是想实事求是的说明, 文天祥之所以在实际政治军事活动中没有建树, 主要的原 因是出于他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别人的掣肘限制,而且,也是理出当然,大 凡历史上的道德英雄, 均不是有实际才能的政治干才; 而有实际功绩的政治干才, 在道德上往往瑕秽盈身。

文天祥固然没像曹操一样,成为扶持流亡朝廷、独霸一 方的军阀, 但也没落得“奸雄”的骂名。

事功与道德不能两全, 这不是个人问题, 而是人类政治活动本身使然,文天祥不能游离于其外。

公元 1276 年(宋德 v 二年)正月,文天祥已败退入临安,朝廷任命他为临 安知府,他辞而不受,正月十八日,元军已进驻临安以北的皋亭山,离临安城只 有三十里。

这时的宋朝中枢,已经完全涣散,包括右丞相留梦炎在内的大批官员逃跑, 正月初五上朝时,从早上到中午,只有六个官员来上班。

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迄今为止,一切研究著述都没说明白,各种记载互相 矛盾,我们也只能按照自己可理解的逻辑,勉强梳理出一条线索。

起初,太皇太后谢道清拒绝了带着六岁的德 v 皇帝(宋恭帝)离开临安,她 以为有自己的坚持就可以换得朝廷的稳定, 但到了正月初五前后, 她发现这个想 法已经极不现实,官员大量逃亡,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任命,没有人愿意再当这 个行将灭亡的朝廷的官, 连文天祥也不愿意当 (虽然文天祥不接受任命另有想法, 与那些舍生怕死的人不同),但对谢太后来讲,面临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人可用、 没有任何人可听话的局面。

正月初七,她接受文天祥等人的建议,封宗室子 9 岁的赵 g(后来的宋端宗)为益王、6 岁的赵 m(后来的宋末帝)为卫王出镇闽、 广。

由赵 g 生母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等带着这两位小王爷及其生母杨淑妃、 俞修 容等逃出临安奔浙江。

她本人也一度准备带着宋恭帝撤离临安,但在行动时,发 现既没有随行的官员, 也没有护送的军队, 原来那个唱高调的宰相陈宜中也跑了, 不见踪影。

她只能守在宫里,等着投降了。

当时的临安城里, 已经秩序大乱, 竟由元军统帅伯颜派了一支队伍进城来帮 助维持秩序,谢道清的宫室没被乱兵抢劫,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元军保护的。

这时 还坚持“在岗”的南宋官员已经知道, 自己是在给元朝当官, 不是在给宋朝当官 了。

要打仗,已经无将可调、无兵可用,留下的只是等着投降的官员,而且,这 些人之所以还能名义上是宋朝的官员, 也只是因为元军统帅伯颜想要一个体面的 受降仪式,所以,一定要保留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宋朝宫廷与中枢干部队伍。

正月十九日上午,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枢密院枢密使,到中午时,发现右丞 相陈宜中已经逃跑了,就再加封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

从表
6 / 14


面上看来, 这是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但实际上能做的 事只是作为宋朝的最高投降代表, 去元营履行投降手续。

所以, 文天祥辞而不受, 但他又看着谢太后实在可怜,不忍拒绝,所以,只愿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使元 营。

我推测这时的文天祥手上甚至连支数百人的军队都没有, 整个临安城的宋军 早已溃散,包括张世杰的部队也都不见了,因为,如果能有一支数百人的忠诚的 部队,就足以把谢太后和宋恭帝护送(或挟持出城),免得做元军的俘虏,文天 祥已经获得了都督诸路兵马的任命,完全有身份这样做,可他没有这么做,只能 解释为他没有能力这么做,而不是不想做。

这时,他到不到元营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从上到下, 南宋的皇太后、 皇帝及残余的官员已经完全处于元军的控制之下, 已经被俘了,只是稳操胜券的伯颜将军给他们时间,把面子活儿干完。

后来明代 思想家王夫之批评文天祥到元营去谈判是“愚不可及”, 那是他没有设身处地地 想明白当时的情况,但凡有一点机会,文天祥也会带着皇太后和皇帝逃跑的,他 没跑,是因为事实上已被控制起来了,跑不了。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带着也是临时任命的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谢堂、临安 知府贾余庆等到元军营中去见伯颜。

对于对自己的任命和此次“出使”元营, 文 天祥是矛盾的,他明白,尽管自己说自己不是右丞相,只是资政殿学士,但那只 是自欺其人,人家伯颜是把他当成宋朝的第一丞相来投降的。

不去吧,对不起太 皇太后, 这时已经没有人肯听这个老太太的话了, 自己这位以忠臣义士自诩的人 不能不听她的话;去吧,就得商量投降的事,履行投降的手续。

怎么办?矛盾中 的文天祥也采取了矛盾的做法: 接受谢太后的指示, 去了元营, 但是, 又不投降。

到了元营以后,伯颜以为文天祥是来投降的,没想到,文天祥发了一大通议 论, 指责元军侵宋是毫无道义的侵略行径, 要求伯颜立即撤军。

伯颜糊涂了, 说: “你不是宋朝丞相前来商谈投降事宜的吗?”文天祥说: “商谈投降的是前任宰 相陈宜中,我来是让你退兵的。

”伯颜大怒,将文天祥扣留在元营,把其他人派 回去, 继续落实投降仪式各项事宜。

不过, 伯颜和很多元军将领都很喜欢文天祥, 他那副慷慨磊落的英雄气概让元军将领们很欣赏, 这段时间, 他们见过太多贪生 怕死前来乞降的宋朝官员了,这么豪迈英俊的人物还是第一回见(《宋史》记载 文天祥长得很帅,“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他们都 称文天祥为宋朝第一大丈夫,把他软禁起来,待若上宾。

没有了文天祥,投降仪式也得搞,1276 年二月初二,南宋朝廷履行了正规 的投降仪式,二月初八,伯颜带着投降的宋恭帝北返,把文天祥也带着一同走。

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行至镇江时,二月二十八日,文天祥和随从杜浒 等共十二人逃离了元营。

文天祥能逃离元营主要得益于元人对他的松懈。

如前文所说, 元人虽然将文 天祥扣留在元营,但其实只是软禁,特别是宋恭帝和皇太后都被押入元营之后, 大概是元方认为,文天祥早晚也会和那些已投降元朝的宋官一样投降的,所以, 在携其北上的一路上,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这一路上,文天祥可以会见沿途原属
7 /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