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考察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歸納一、文學文化常識積累(一)《戰國策》又稱《國策》,體例是國別體。

編者是西漢末年の劉向。

全書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の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の策略和言論。

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尤其善於運用寓言故事說明抽象の道理。

本書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二)文化常識一)對人の稱呼1.敬稱:(1)陛下:古代對君主の尊稱。

(2)殿下:古代對僅次於天子の侯王,或皇太子の尊稱。

(3)閣下:對人の一種尊敬稱呼。

(4)麾下:對人の一種尊敬稱呼。

(5)足下:對人の敬稱。

(6)膝下:古代兒女對父母の敬稱。

(7)卿:古代君對臣の一種尊稱。

(8)公:古代對長輩或同輩の敬稱。

(9)子:古代對成年男子の尊敬或美稱。

(10)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の敬稱,語氣重於“子”。

(11)吾子:對對方一種親昵の稱呼。

(12)父(fǔ):古代對男子の美稱或對老年人の敬稱。

(13)令堂:對對方母親の敬稱。

(14)令尊:對對方父親の敬稱。

2.謙稱:(1)孤:古代侯王の自稱,亦為謙稱。

(2)寡人:君主侯王の謙稱。

(3)鄙人:古代表謙卑の自稱。

(4)僕:古人表謙卑の自稱。

(5)不才、不佞:古人表謙卑の自稱。

(6)賤息:謙稱自己の子女。

(7)犬子:古代對小兒の愛稱,或對自己兒子の謙稱。

二)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三)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の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の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五)太子:封建君主の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の人;中庶子:管理國君の車馬之類の官;郎中:宮廷の侍衛。

二、重點文言實詞釋義(根據個人情況歸納)(1)親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

(3)解可以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於。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记载过,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我们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也学习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快和一起看看吧。

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期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经常想起来,经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高中文言文阅读】《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高中文言文阅读】《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高中文言文阅读】《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荆轲刺杀秦王的文言知识点表一、通假字:秦王必须对他的大臣们说:说同月,快乐吧。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是真诚的,让国王害怕:震动、沟通、震惊和敬畏。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少,通稍,稍微。

照片很差,匕首也被看到了:看,展示,展示。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中风是意外的:中风是突然的。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的灵活使用:1、名词活用:这个名词灵活地用作状语:march north:north,north。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信封:信,带盒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可灵活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役用法: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故意使用: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奇怪的官员:奇怪,想奇怪,想奇怪。

二、古今异义: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决燕国的麻烦:是的,是的;为了,为了。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范的手臂在一段时间内暴露出来。

四、特殊句式:这位牧师日夜咬牙切齿地工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看到燕国陵墓的羞耻感也消失了3、变式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燕王朝拜并被送到朝廷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用一千斤黄金买下了它取之(以)百金(2)王子和他的客人都知道这件事五、成语:切割牙齿和心脏:它也会切割牙齿和腐蚀心脏。

描述极端的怨恨。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头发之冠:头发竖立的方式。

描述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助:没有办法,没有什么可做的。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化的声音:音乐声音中特征音调的变化,通常发出悲壮的声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要点知识回顾

《荆轲刺秦王》要点知识回顾

(10)顷之未发,太 子迟之 (11)乃朝服 (12)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13)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14)群臣怪之 (15)非有诏不得上 (16)箕踞以骂
6.文言虚词
• • • • • • • • • • • 1.岂 将军岂有意乎?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岂可得哉? 2.以 以试人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日以尽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次进 • • • • • • • • • • 3.乃 乃欲以生劫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而乃以手共搏之 4.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 为之奈何 既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7.文言句式
• • • •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 • • • • • • •
1.见燕使者咸阳宫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给供职如郡县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燕王拜送于庭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 • • • • • • •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2)秦王购之金千斤 (3)人不敢与忤视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取之百金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7)嘉为先言于秦王
疑难探究
• 1.结合全文说说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对荆轲这个人物,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 面进行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 说,刺杀秦王得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 雪“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 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 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04
艺术表现与传承发展
古代文学作品中荆轲形象塑造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荆轲立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展现了荆轲勇敢、 忠诚、智慧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古代诗词中的荆轲
古代诗词中不乏以荆轲为题材的佳作,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李白的《侠客 行》等,这些作品通过赞颂荆轲的英勇事迹和侠义精神,进一步丰富了荆轲的 形象。
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可以
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立体
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05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历史故事
1 2
日本赤穗浪士复仇事件
讲述47名浪士为主君复仇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和 武士道精神。
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
01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要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充分理解传统
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02
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性转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性转化,使传
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
影视剧中荆轲角色演绎比较
电影《英雄》中的荆轲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中,荆轲被塑造成一 个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该片通过精 美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音乐,展现了荆轲刺秦的壮烈场景。
电视剧《荆轲传奇》中的荆轲
该剧以荆轲刺秦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 了荆轲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该剧在演绎荆轲角色时 ,注重挖掘其人性光辉和悲剧色彩。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认为……迟2.群臣怪之认为……怪四、重点实词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被:受;被八创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10.诚:1如果真的;诚能得樊将军首2的确,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1.顾:1副词,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2动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12.发:1动词,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2动词,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3名词,头发;发尽上指冠13.就:1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成功;轲自知事不就14.引:1身子向上起;自引而起2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陈:1陈述;恐惧不敢自陈2排列;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五、重点虚词1.为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被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替2动词,读wéi乃为装遣荆轲打点,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做,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2.乃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乃欲以生劫之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3.而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表转折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表因果,因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表并列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表修饰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表承接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5、与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介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之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状语后置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2.给贡职如郡县定语后置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的人或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八、文化常识1.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等;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2.卿,对人的敬称;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臣,谦称,我;仆,谦称,我;竖子,对人的蔑称;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九、重点语句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翻译: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谢罪;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反暴政、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这段历史经典故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梳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历史经典事件。

一、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荆轲刺秦王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秦国兵强马壮,四处扩张,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在位期间,试图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人治”的手段来加强统治,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荆轲本是魏国人,因对秦王手段用尽,秦国力量强大,所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刺杀秦王,为民除害,谋取民族利益。

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1、隐身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荒唐地留髯长发,装扮成一位两旁带着学童,访问名山大川的道家*. 在访问时,切实表现出能够明辨是非的智慧和知识水平,赢得道家的赏识,成为了道士门下弟子。

2、挑事荆轲在首都咸阳的城门口叽里呱啦地说出了他的心声:秦国英明神武,亦有一帝。

愿统一天下,匡扶中国。

这时,门口人们听到这些言论,就汇聚起来,引发了秦王的注意,并派人将荆轲叫了去。

3、刺杀荆轲见到秦王汇报,表示:“我是魏国人,因为尊敬知识和行仁德见识各异人,珍惜人生,就刺了秦王。

”秦王不相信,要荆轲举刀给他看。

荆轲举刀,秦王没有看清,接着教他再举一次。

这时,他举刀刺了秦王,定住技,被压制在身旁的秦国士兵杀死。

三、荆轲刺秦王的意义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虽然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标,但这个事件后来成为了反抗暴政、爱国主义的标志事件。

荆轲刺秦王不仅代表了个人最后一条绝路,也象征着一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同时,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荆轲这个人物也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经典形象,诸如歌剧、电影、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许多刻画荆轲的艺术品,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故事。

自古以来,这个故事被无数人传颂,被誉为“刺秦奇谋”的典范。

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背后,蕴含着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不妨来逐一探讨。

1.荆轲是谁?荆轲,又名荆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和谋士。

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气过人而名动天下。

荆轲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刺杀秦王。

2.秦王赵政是谁?秦王赵政,即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

秦王赵政的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削藩、并吞、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的政策,使得秦国成为历史上最强的国家之一。

但其统治也因法家的残酷和秦朝无后继因而声名狼藉。

3.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荆轲认为,秦王赵政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残暴无道,不仅焚书坑儒,且连自己的侄子都杀害了。

同时,荆轲关心楚国的未来和民生,认为除去秦王赵政这个残暴的暴君,是拯救楚国的最好机会。

因此,荆轲向楚国的国君建议刺杀秦王赵政,以帮助楚国重新振兴。

4.荆轲刺秦王的计划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可以说是极为巧妙的。

他先向秦王赵政献上绝世的美女“虞姬”,瞄准其私欲放心,接着在秦王赵政的前面表演舞蹈,进一步打击其意志,达到了吓得秦王开门迎接的效果,终于得以实行。

这也是荆轲被后人赞誉的原因之一。

5.荆轲刺秦王的结果荆轲刺秦王后,楚国并没有重新振兴,反而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受尽了苦难。

而荆轲自己也死于秦王赵政的手下。

荆轲刺秦王虽然效果不如人意,但是毫无疑问,其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性情感。

6.历史背景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互相对立,不断争夺领土和资源。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诸多杰出人物的崛起,如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7.历史意义荆轲刺秦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荆轲的勇气和机智,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峰。

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反映了政治欲望对人的影响。

8.文学艺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2023年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2023年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

③进兵:进军。

④北:名作状,向北。

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所有”。

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祈求。

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立即”。

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可以。

⑤得:如愿。

[此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可以”。

]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

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假如)没有。

②臣:代词,译为“我”。

③愿:敬辞,译为“想”“但愿”。

④得:可以。

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去(文中义)。

⑥信:信物。

⑦亲:亲近(词典义)、靠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

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

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旳文言文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

②说:通“悦”,译为“快乐”。

③见:接见。

④得Ⅱ: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句式特点:)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句式特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鸿门宴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翻译下面句子: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④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⑤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