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读后感800字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是孔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读完《论语》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强调的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仁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诚实、礼貌、宽容和诚信的品质,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仁心。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谈到了仁的实践。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
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
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
《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
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心得体会800字(精选10篇)
《论语》心得体会800字(精选10篇)《论语》心得体会8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论语》心得体会8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论语》心得体会800字(精选10篇)】,供你选择借鉴。
《论语》心得体会800字篇1日月如梭,时间流逝飞快。
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
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历史的《论语》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它却能将人的品性改变。
这,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阅《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时。
猛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出现在我的眼帘。
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我虽然是爱看书,但是每次阅读时都不会认真、仔细地体会到书籍真正的精髓。
所以,凡是被我购买回来的书籍,我一般都会囫囵吞枣地看完。
每一本书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批注也不做。
每当别人谈论起我所读过的书籍时,我却根本插不上话。
但是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启示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
阅读,本意并不是只一味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囫囵吞枣地汲取知识,而是在阅读中多去感受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
如果只阅读不思考,无疑是相当于没有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只思考不阅读,更是相当于思想被束缚,不阅读,哪里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只有在两者能互相结合的前提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坚持,还没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仁篇》是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载有孔子的言行和他对于仁的理解。
阅读完《论语·仁篇》,我深感孔子对于仁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论语·仁篇》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了探讨。
仁者,是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表述,是他对于心灵、品德的要求,也是他希望能够通过仁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善待,是基于道义和责任感的行为方式。
同时,他认为,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明白了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态度,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
仁者,不仅要有善良的品德,更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待人以诚、宽容、善意,尽力践行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另外,《论语·仁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经典语句都告诉我,对于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增强修养,才能更好地实施仁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美德和情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认识到,人的修养和行为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顺和孝顺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基础。
同时,他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在他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通过仁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上好政,其次劳”,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善良政,从而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合集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合集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合集5篇】《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篇1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论语八则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整理
论语八则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整理论语八则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讨论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论语八则读后感8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八则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
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
“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学问才是真知。
生活是一切学问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索,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
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
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
做人首先要注意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也许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缘由吧。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学问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
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欢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担忧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忧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读里仁有感1第十一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该章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
君子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在社会中处于管理地位。
而小人是庶人,指贫民百姓,在社会中处于生产地位。
在孔子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君子和小人的德行与视野泾渭分明,由是,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再自然不过了。
那么,什么是怀呢?《说文解字》说怀属于心部,"怀,念思也"。
《释名》有:"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巳也,亦言归也,来归巳也。
"《战国策.魏策》说:"怀怒未发",怀是心里存有,怀藏的意思。
笔者认为"怀"当作心里存有、怀藏比较妥当。
德者,得也。
德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指作为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刑就是刑罚,对犯法者惩罚的法律。
土指自己居住的场所,赖以为生的地方。
惠就是实利、恩惠。
汉代人注疏这句话时,孔安国认为:"怀,安也"。
包咸解释"惠"为"恩惠"。
朱熹解释这句话时仍然沿用了《说文》的用法,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怀,思念也。
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
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怀刑,谓畏法。
怀惠,谓贪利。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尹(尹焞)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论语正义》沿用了孔氏、包氏的注,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
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
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於迁徙,是安於土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
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
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再联系宋代郑汝谐《论语意原》对此句之解释,可以做一总结。
论语第八章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第八章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第八章读后感【篇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
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
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
有一个环节,是有20XX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第八章读后感【篇2】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读后感800字范文1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中,孔子的思想贯穿始终,主要围绕仁、义、礼、智等方面展开,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仁的实践性,他认为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利益为先。
这种理念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以道德和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和强调,也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认识到,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品质,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该坚守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仁为本,以义为先,以道德为准则,成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对仁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仁的实践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仁为本,以义为先,以道德为准则,成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
其中,关于仁的讨论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内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理解和阐述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是仁的核心所在。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仁的实践性和行动性,他认为仁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更是一种实际的行为和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欲,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实践要求,即要把自己的善意和关怀实际地施与他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内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仁的重视和追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仁的典型表现,比如一些志愿者为了帮助他人而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慈善家为了帮助弱势群体而捐助巨额资金等等。
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也体现了仁的实践性和行动性。
通过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内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追求仁,把仁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实践仁的理念,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愿我们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仁心的人,让仁的光芒照耀世界,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论语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8篇)论语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范文800字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里仁篇》第八章
《里仁篇》第八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受过初等教育的国人者知道的一句话,但是如果你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人的回答都会是“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意思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偏差。
但仔细品味总觉得不合逻辑,本来是一句内涵丰富深刻的名言,这么一理解反而索然无味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对于“闻”字的解释只关注了“知”,而没有重视“行”,所谓“行”就是去做、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
而“道”在这里也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易·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家的“仁义之道”也就是为人之道。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为背景去分析,历来统治阶级就是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的,正人君子也是把它当作修身立己的准则。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这样“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这个在前面已经讲到了。
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
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最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读后感8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读后感800字:第八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
《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
”《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
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
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
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
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
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第七八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论语第七八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等。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第七八章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第七八章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
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
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
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李福春。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仁的讨论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以及对于今天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莫若我者,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检讨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是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的基本要求。
而且,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是仁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不伤害他人,就要从自己做起,不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为度的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仁德品质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有宽容的胸怀,应该以诚实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成见而对待别人,要善待他人,扶危济困。
这种仁爱的品质,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追求的。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需要更多的仁爱和善行。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的仁道思想,把仁爱之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在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仁的不懈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不断地修身养德,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有高尚的品格,应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有高尚的行为。
这种对于道德的追求和对于人格的完善,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学习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道德典范,需要更多的人格力量,需要更多的道德追求。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的仁道思想,把道德追求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在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时,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仁的实践和践行。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不仅仅在言辞上表现出仁爱的品质,更应该在行动上践行仁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读后感800字第八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
《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
”《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
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
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
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
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
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