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水果和蔬菜的生产中,许多转基因食品也进入到市场中,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呢?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是指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变,使其具有新的性质,添加了其它的基因而形成的新品种,即转化的生物。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多种转基因作物品种,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等,其中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转基因技术还很年轻,在许多方面还不可预知,尤其是在长期食用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报告总结说法不一,科学界也对此存在分歧。
事实上,严格来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因为经过长期验证、检验和评估,许多机构都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但是,由于人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审批、发布、管理方面也越来越严格,公安部门不断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和评估,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都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制度建设,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此外,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同于传统农业,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品种生长周期短、抗虫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但同时也会降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经济作物的生长等问题。
因此,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讨论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复杂的,需要平衡科学、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其开发价值和生产利益,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并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使用了一些转基因食品,比如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都是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
究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两个看法。
一个看法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无害的,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
另一个看法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有害的、不安全的,不仅是食品方面的问题,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也是一项巨大挑战。
持支持观点的科学家和人们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如下几个有利方面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解决世界粮食问题:随着人口数目的急剧上涨,而可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人类面临着的粮食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用仅有的土地来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已经变得很困难。
而基因食品的问世,对于世界粮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转基因作物产量高,单位面积可以产出更多粮食,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物质量:一种作物的基因经过改良后,可能会具有多种抗性,如抗虫、抗寒、抗病等等,从而大大地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节约成本。
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培育一个新的品种,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
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农作物品种,时间可缩短一半。
并且,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可以进行不同种之间杂交,获得更优良性状: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
大豆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安全性的研究
大豆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安全性的研究大豆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豆的种植中,旨在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农业可持续性。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产生担忧,与此同时,各种相关的研究也纷纷涌现出来。
第一部分:什么是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lyphosate Tolerant Soybeans,GTS)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除草剂耐受基因导入大豆种子中的一种转基因作物。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用广谱除草剂来消灭杂草,而不会对大豆有害。
从市场角度看,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出现,能够降低农民在除草工作中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同时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更加稳定和质量更好。
第二部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研究尤其是在美国,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占到了全部大豆种植面积的80%以上,因此,对其安全性的评估,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安全性等。
1. 对大豆的生长和生殖机能的影响根据研究发现,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与其传统杂交种子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意味着,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在发芽和生长过程中与传统大豆没有显著的差异。
2.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能够使用广谱除草剂,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比较容易消灭杂草,从而减少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且,由于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能够耐受除草剂,农民不用在大豆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除草剂,而这类除草剂可能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 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种植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而杂草的消灭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有利影响。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实际上不会对野生植被、草地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4. 对健康的影响在美国,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销售已经超过20年了,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检测,还没有发现影响健康的问题。
(整理)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本文论述了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减少大豆带来的风险,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营养价值前言:中国近年来转基因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了,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关于食品方面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妆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与否,都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天说食品安全,到底什么叫食品安全呢?是食品安全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食品安全,至今学术界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1983年4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提出的食品安全新概念,其内容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的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
”同时,食品安全必须满足以下三项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2.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们都能获得食品,尽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确保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基本食品购买力。
纵观食品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变化,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食品安全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
虽然食品频频出现事件,但是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类新型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Ke r s r n g n e s y e n; e a u t n o e e ft ; d t cin y wod :t s e i o b a a v l ai ft aey o h eet o
转基 因大 豆的食 用安 全性仍 然饱 受争议 。随着 转基 因 大豆 及其产 品 大规模 进入食 品市 场 ,其 对人体 健康 的 转 基 因技 术是 指将 外源基 因通 过生物 、物 理或 化 影 响越来越 引起 人们 的关注 ,因此 ,对 其安全 性 的评 学手段 导人其 他生 物基 因组 ,以获 得外 源基 因稳定 遗 估必 须小心 谨慎 。 目前人们对 转基 因大 豆食用 安全性 传和表达 的遗传改 良体的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 的担 忧主要 体现 在 以下几方 面 。
中图 分 类 号 :T 2 1 S 0 文 献 标 志码 :A d i 03 6 /sn17 — 6 6X.000 .2 o:1. 9js.6 1 9 () 1.8 0 9 i 4 2 0
E au t n Sau fF o aey o r n g n c S y e n v lai tt so o d S ft f a s e i o b a o T
转基 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王 国磊 , 刘晓 宇
( 中农 业 大 学 食 品科 技 学 院 ,湖北 武 汉 展,应用于食 品工业中产生 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一直受到 人们的质疑。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 ,并总结了这些问题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安全性评价 ;检测方法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r e s i s t a n t s o y b e a n v a i r e t i e s c u l t i v a t e d c o mme r c i a l l y i n 1 9 9 6 .W i t h t h e t r e me n d o u s e c o n o mi c b e n e f i t s ,i t s p o t e n t i a l r i s k o f f o o d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a f e t y wa s o f wi d e s p r e a d c o n c e r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s ,f o o d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fe a t y , a n d p r o v i d e d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o mm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s i n C h i n a . Ke y wo r d s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F o o d s a f e t y;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fe a t y
1 转 基 因大 豆 的优 势
1 . 1 转基 因大 豆主 要特 性
大豆是 植物 蛋 白 、油脂 、食 品 、饲料 及工 业原 料 的 重要 来 源 作 物 。仅 排 在 水 稻 、小 麦 和 玉 米 之 后 .是世界 四大粮食 作物 之一 当前 ,转基 因大 豆
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调查报告
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正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而转基因大豆及制品也是我们最常见和接触到的转基因食品,社会对它的安全性说话也不一。
因此特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
二、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1、调查方法:口头询问,实地考察,新闻,网络。
2、对象:平度市区部分人员,家禽养殖户。
三、调查内容
1、转基因大豆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其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大豆中去,改造了大豆的遗传物质,使其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2、大部分被调查人认为:转基因大豆的优点:产量高,个大。
缺点:口感差。
安全性:不确定。
3、对某个个体散养殖户调查:对于6个月以上食用转基因豆粕为主食的鸡、鸭,因肿大而死亡的比例约为10%.
4、通过新闻、网络查到:转基因大豆与肿瘤、不孕存在相互关系。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个人认为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存在直接关系。
五、调查建议
1、因转基因大豆覆盖了中国油料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中国政府应加以控制。
2、转基因食品应上升为药监程度,由国家直接研发、试验、生产,禁止个人操作和进口转基因食品。
2018.8.24。
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安全性问题分析
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安全性问题分析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异种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实现目的基因表达,使得植物具有特定的性状或特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正逐步扩大,但在此过程中却有很多争议。
有的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有的人则担心它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本文将以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安全性问题为主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转基因作物的优点1.增加产量转基因作物通过改变植物基因,使其具有耐旱、耐盐等特性,从而增加产量。
例如,玉米、大豆等常见作物可以通过对基因进行改良实现抗虫、抗草等性状表达,从而提高产量。
2.改善品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来改善食品品质,如提高维生素含量、减少毒素含量等,从而生产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3.缩短生长周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生理过程,使其适应更广泛的环境和更短的生长周期。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减少对土地、水、肥料等资源的需求。
4.改善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还可以用来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改良植物基因可以增加植物对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吸收和适应能力,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但是,转基因作物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特别是安全性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潜在的不可预知性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改良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而这种技术本身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隐患和危害。
2.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食品链,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含有新的毒素、过敏原等,这些都有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3.环境风险问题转基因作物进入自然环境后也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转基因作物持续栽培可能会导致害虫的抗性产生,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同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也可能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
4.风险管理问题由于转基因作物技术的特殊性,风险管理的问题也十分复杂。
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题目:《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201230440316 12家具1班莫智辉101号摘要:世界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 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安全性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本文将从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大豆种类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对其做一简单蛛述,并对转基因大豆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展望;1 转基因大豆概述及现状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
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
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
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
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
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
当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
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
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举世瞩目进展。
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巴西和南非。
2003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 比上一年增加10%,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3%;阿根廷居第二, 占21%;加拿大占6%;巴西和中国各占4%;南非占1%。
这六个国家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
摘要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于是食品工业中产生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
本文对转基因大豆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一些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相关的实验探究,然后总结了转基因大豆的一些检测技术。
最后对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作了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基因AbstractAs the rapidly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it is applied to the food industry to produce a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u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afety problems in the consump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and some security exploration experiments about transgenic soybeans,and summarizes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se issues and testing methods.Keywords:transgenic soybean; security; gene目录1 转基因大豆概述 (1)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 (1)2.1 外源基因毒性 (1)2.2 抗药性 (1)2.3 过敏性 (2)2.4 产生有毒物质 (2)2.5 转基因大豆营养组成及生物利用率的变化 (2)2.6 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3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探究 (2)3.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比较 (2)3.2 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2)3.3 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食用安全性研究 (3)3.4 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3)4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 (3)4.1 蛋白质检测 (4)4.2 核酸检测 (4)5 展望 (5)参考文献 (6)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生物、物理或化学手段导人其他生物基因组,以获得外源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遗传改良体的技术。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重点介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目标的检测技术,如EI。
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蛋白质;核酸Abstract:Soybea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s a/hot spot0in the area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soybea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s' major producers of soybean. The different points 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genic products, the transge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advance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were summarized focusing on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for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such as new research on ELISA,PCR and gene chip techn0109y,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were compa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nsgenic soybean fast detection selection,improvement and subsequent research.Key words:transgenosis soybean;detection technology;protein;nucleic acid.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
解读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
解读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作者:顾红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8期转基因大豆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大豆进口国,每年都需要从国际上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大豆,这对我国的大豆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并就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1、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较早的国家,在1992年我国便开始种植转基因烟草。
在2002年我国开始对转基因大豆尽心产品标识管理,2004年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农产品。
目前,我国在转基因大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大豆营养成本的直接性状改良方面,以及提升大豆抗病虫害能力的简介性状的改良方面。
而在国际上,美国在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方面要领先我国,早在2000年,除了北达科他州之外,美国的其他地区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大豆了50%左右。
尤其在内布拉斯加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大豆了72%左右。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甚至有的州已经接近100%的种植比重,由于转基因大豆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豆种植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大豆的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转基因大豆还具有产量高的特点,相较于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的产量可以提升45%左右,这也可以有效提升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
而且种植转基因大豆还对环境有益,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种植转基因大豆形成的环保耕作带,可以减少93%的水土流失,再加之种植转基因大豆能够降低农业的使用量,因此,转基因大豆的环保效益十分明显。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提升,进而对我国大豆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转基因大豆安全检测技术探讨
转基因大豆安全检测技术探讨
□ 张宇辰 周 晴 郑 智 盖 森 翟自成 河北农业大学
摘 要:近年来,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因为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的 健康,因此转基因大豆在商业化种植前的安全性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并概 括转基因大豆安全检测技术,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刘 绘 景. 转 基 因 食 品 分 析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J]. 食 品 安 全 导 刊 ,2017(3):68.
作 者 简 介: 张 宇 辰(1998—), 男,河北沧州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生物科学。
周 晴(1997—), 女, 河 北 秦 皇 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一 般 来 说, 外 源 蛋 白 是 转 基 因 大 豆检测中的重点,运用的检测方法是 免疫学检测法。这种检测因为检测的 外源蛋白质大多具有水溶性,故样品 经过简单的粗提之后就能直接检测, 另外抗体具有高度专一的特性,因此 该方法灵敏度高且使用广泛。目前市 场上常见的免疫检测法较多,例如如 试纸条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流”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
1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大豆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环 境安全和食用性安全两个方面。 1.1 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性问题
① 超 级 杂 草 的 产 生。 通 常 来 说, 常规转基因大豆会因转基因载体携带 某些抗性基因(尤其是抗除草剂基因) 而对除草剂产生抗性,如果这些抗性 基因通过基因漂移而重组到杂草中, 那么杂草的除草剂抗性将会增强,从 而更难消灭。②新病毒或超级病毒的 产生。自然界中,植物与病毒之间能 够进行遗传交流,如若转基因大豆体 内的病毒与抗病毒转基因大豆的 RNA 发生重组,新病毒的产生也并非不可 能 [1]。另一方面,如果其他病毒或病毒 产物与转基因大豆中的病毒发生协同作 用,加速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而产生新 的具有相应抗性的超级病毒。③对生物 多样性以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出现, 打破了生殖隔离机制,使得外源基因可 以插入重组到不同物种,而这些转基因 作物的遗传信息又可能会重组到近缘野 生种中去,造成基因污染。而转基因大 豆相对于非转基因大豆而言有较大的 优势,在经济效应下,它们能够很快 地进行商业释放,并得到大面积种植, 这无疑会对其他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使得物种多样性减少。 1.2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及安全性评价
26 o 0
. 预计将推广至 4 个国家。 0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 民 预计将增加一倍 。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过程上可能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 它需要不断探索 . 但不可杏 认 , 因技术正以它特有的 、 转基 潜在的优 势蓬勃 发展 , 坚信随着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 . 转
50 20 5
500 6 0
大豆的食品安全性 。
2 0 05
约 占总产量的 3%。而采用转基因与常规育种相 7 结合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 已成 为作物抗病虫害 育种的最具前景的方法。 a o 等用携有 B 结晶 Prt rt l 蛋白 毒性基因和 C T 基因的微弹轰击各种基 因 pi
出 = 安 窒 性 则 17 了品 摹评 的望 : 竺 全 孽 筌质 同 食 兰性价 实等 原 9 9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论文图文稿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论文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摘要:我国目前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中进口的80%都是转基因大豆。
进口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很大的风险。
通过分析进口转基因大豆对我国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存在的可能风险,指出我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转基因大豆进口及研发,妥善解决转基因大豆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进口,资源环境安全,食品安全,风险一、转基因大豆及我国进口基本情况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转基因大豆可能同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多重优点。
1994年5月,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商品名为RoundupReady大豆,简称RR大豆)首先获准在美国商业化种植。
此后转基因大豆得到迅猛发展。
2005世界上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已超过了7个,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所占比例情况如下:美国81%,阿根廷100%,巴西20%,乌拉圭100%,巴拉圭、南非、罗马尼亚、加拿大等国转基因大豆也在发展。
目前国际市场上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种,即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草甘膦、草甘二膦和抗虫转基因大豆。
目前应用面积较大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1]。
2006年,转基因大豆依然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5860万公顷)[2]。
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4位。
由于大豆供不应求,我国从1995年开始批量进口大豆,1996年由出口国变成进口国,随后进口量迅速上涨,2001年进口量超过国产大豆总量,突破1600万吨[3]。
我国进口的大豆中80%以上是转基因大豆,目前我国是转基因大豆最大进口国。
二、进口转基因大豆对我国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人类对其安全性的顾虑是阻碍转基因大豆发展最重要因素。
转基因大豆的应用与安全性的思考
带来 的潜在的危 险担忧 。一项典型 的民意测验表 明, 消费者对于转基因作物 的发展是心存疑虑的, 对
于转基 因产 品是 担 忧 的 , 品 的安 全性 是 不 可 视 同 食
儿戏的。详尽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 已经 授权给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科学实体进行 , 他们包括 : 美国、 巴西 、 中国、 印度和墨西哥等国的国家科学院。 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认 为, 转基 因大豆本身对
维普资讯
l 0
大
豆 通
报
20 06年第 2期( 总第 8 期) l
健康没有危害 , 他们经过试验证 明食用转基因大豆 及食品并没有对试验动物造成伤害 , 而且迄今为止 尚未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及食品对人类健康有害的 实例 , 所以他们认为转基 因大豆对人类健康无害。 但正像 20 年爱丁堡经 和组织转 基因安全大会指 00 出的, 迄今为止科学上尚无证据证 明转基 因食品不 安全 。但他们同时强调 , 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可能 对健康 、 环境等造成的长期影响作进一步研究, 安全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 应谨慎对待不要急于下
王 岫 芳
( 黑龙江省农 业科 学院科技信 息中心 , 尔滨 10 8 ) 哈 506
摘要: 对世界转基 因大豆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进行 了一些初 步的探讨 , 并展望 了生物技术在 大豆品
种 改 良 中的应 用前景 。
关键 词 : 大豆转基 因; 全性 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的研究十 分活跃 , 应用转基因的方法使人类实现了定 向改造
除草剂有很强的抗性 。目 前应用面积大的是抗草甘
俄罗斯某人的荒唐实验——转基因大豆会让新生小鼠死亡?
俄罗斯某人的荒唐实验——转基因大豆会让新生小鼠死亡?在所有科学共同体内部试图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的研究人员中,俄罗斯科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也许得到了最具爆炸性的结果。
如果用转基因大豆喂养怀孕的母鼠,超过一半的新生幼鼠会在三周内死亡。
叶尔马科娃于2005年10月首次公布了她的结果,并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传。
不过直到2007年9月,她也没有正式发表论文。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专门联系了叶尔马科娃,请她介绍自己的实验,并且组织了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叶尔马科娃的实验疑点重重。
首先,叶尔马科娃的实验材料就有问题。
她声称实验用到的转基因大豆来自ADM公司,但是调查表明,ADM公司从来没有出售过叶尔马科娃声称的纯的转基因大豆的产品。
叶尔马科娃使用的,极有可能是不同品系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的混合物。
与此类似的是,对照组用的非转基因大豆也包括了不同的株系。
在做这类实验时,喂养的食物需要有尽可能一样的遗传背景,所以叶尔马科娃没有很好地控制条件。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的动物毒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的饲养条件需要被严格地控制,测量各种参数的方法也有一套标准的程序。
如果不按照这套公认的程序做实验,不仅使得不同的科学家难以互相交流,而且也会让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叶尔马科娃完全没有参照公认的实验标准,她的实验在设计上漏洞百出。
大鼠的食物可能不足,营养不均衡,食物的化学成分没有被检验,对于幼鼠的饲养方法也不得当。
一般来说,新生幼鼠的体重测量会在出生时以及4天,一周,两周和三周后进行。
而叶尔马科娃仅仅报告了幼鼠三周时的体重,这让她的实验无法和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在进行行为学实验时,诸多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没有被有效地排除,比如声音,温度,湿度,光照等等。
实验人员没有采用双盲地方法测量参数,实验的样本量也严重不足--只有5只大鼠,而标准的生殖毒理学实验一般会使用20-25只大鼠。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食用非转基因大豆的对照组中,幼鼠的死亡率竟然也高达10%--这一数字通常应小于1%。
转基因大豆食品中外源基因种类及食用安全性分析
5作者简介:陈思,黑龙江省龙凤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转基因大豆食品中外源基因种类及食用安全性分析陈 思(黑龙江省龙凤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摘 要:转基因技术能够使农作物在生长能力上得到提升,但其食用安全性一直无法被证实,由此也使得其应用存在着隐患。
转基因大豆的在充作食用原材料的同时,食用安全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基于此,本文对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进行种类的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外源基因种类;食品安全性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大豆转入基因中,种类较为复杂,包含有品质改善及环境适应等基因类型。
转基因大豆在成分上,营养价值更高,产出上较普通大豆更大,是粮食供应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1]。
在我国市场上,大豆色拉油、调和油,几乎都是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材料的衍生食用品。
在现阶段无法证明转基因大豆的危害性,但基因转入后的大豆食品中,依然会残留有微量外源基因,这是转基因大豆作原材料进行食品加工后仍存在的问题。
在对大豆食品安全性不断加深研究后,科研人员发现,转基因类食物对于人类器官发育存在影响作用,严重时会造成器官发育畸形[2]。
也由此使社会对于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保持怀疑态度。
本文对大豆转入基因种类阐述,进而对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种类分析1.1 品质改善类外源基因分析大豆的实际食用价值,主要在于本身富含油脂,能够榨制食用油。
因此在进行转基因研究中,对于大豆品质进行改善,提升豆制品营养价值方向的研究较为广泛。
在美国,在大豆脂肪酸成分改善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转基因大豆的种类也因此更为丰富。
具体为以下内容:对于大豆油营养价值的改善中,主要作用的基因含有:γ-亚麻酸中的△6-脂肪酸脱氢酶;油酸中的高油酸;硫氨酸中的γ合酶等。
改善具体方法:脱氢酶改善中,γ-亚麻酸一般从反转录过程或从菌株得到脱氢酶基因。
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和检测研究现状
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和检测研究现状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日益增多,己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也正因如此,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满足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以及出于国际贸易的需要,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食品监督机构的重视。
随着各国有关转基因各种法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各国不仅能使定性检测技术日趋简捷和准确,更要求能探索出更加适合检测需要的定量手段。
1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
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
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口。
目前被国际上广为接受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实质等同性”原则。
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孟山都公司对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种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品种所有氨基酸含量与普通大豆品种没有明显差异;内源蛋白过敏原及其含量与普通大豆品种没有差异。
研究结果还表明CP4一EPSPS和已知的毒蛋白结构没有相似性,急性老鼠管饲法实验也表明CP4一EPSPS 无毒。
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国际上生物安全方面评估技术尚不成熟,现有知识仍不足以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利益与风险。
目前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仍在争论中,尚无定论。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转基因大豆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检测技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也规定,从2002年3月20日开始要求对五大类中17种产品进行标识。
转基因大豆生产情况及其安全性
工 作 研 究2021年第9期新农民转基因大豆生产情况及其安全性丁 伟(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要:自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启了生物技术革命以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出众多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并在生产中进行应用,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转基因大豆世界发展情况、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进行综述,为转基因大豆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生产应用;安全性1 转基因大豆品种应用情况1996 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GTS 40-3-2大豆品种开始商业化种植,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迅猛发展。
截止2018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92 亿hm2,其中基因大豆种植面9590万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
转基因作物种植已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目前全球共有70 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按种植面积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7500万hm2,巴西5130万hm2,阿根廷2390万hm2,加拿大1270万hm2,印度1160万hm2。
按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序分别是:转基因大豆9590万hm2,转基因玉米5890万hm2,转基因棉花2490万hm2,转基因油菜 1010万hm2[1-2]。
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主要包括耐草甘膦、草铵膦、抗麦草畏和抗2,4-D 等多种类型。
目前,多种除草剂抗性基因叠加大豆品种发展迅速,解决了单一除草剂长期大量应用造成转基因大豆田间抗性杂草难防除的生产实际问题。
如抗草甘膦+抗麦草畏(孟山都公司开发),把抗虫基因Cyr1Ac 和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S叠加导入大豆(孟山都公司开发),耐草铵膦+草甘膦+2,4-D(陶氏农业有限公司开发)。
此外,高油转基因大豆,如杜邦公司开发Plenish转基因大豆完全不含反式脂肪,油酸含量达到脂肪含量的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摘要】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的各个方向来阐述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转化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未来转基因生物的展望。
【关键字】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正文】一、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状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1994年美国Monsanto公司研制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7年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
2001年,世界种植大豆总面积7 200万公顷,而转基因大豆有333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且均为抗除草剂大豆。
目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转基因大豆约占97%)、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约占90%)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25%)等,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生产。
二、转基因大豆的优势1、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大豆是植物蛋白、油脂、食品、饲料及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作物。
仅排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当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美国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矮牵牛Ti质粒(GaMy)中35s启动子控制EPSPE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进而培育成的新品种[1]。
其含有的4个来源于土壤细菌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膦酸合成酶(epsps)基因,是草甘膦抗性的主要来源[2]。
此基因与大豆酚类、生物碱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相关。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控制草害、大豆产量高、抗虫性较强、护土壤、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土壤养分及水土的流失、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及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育,转基因大豆食品使大豆油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改良、延长食品贮藏时间。
2、转基因大豆的营养价值金红等对非转基因大豆W28544与美国转基因大豆GTS40-3-2种子中的部分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黄酮和酚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
并且,这些物质均具有提高植物对物理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植物抵御天敌侵袭及抵抗病害的能力,monsanto公司对培育转基因大豆品种GTS40-3-2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所有氨基酸的含量与非转基因大品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源蛋白过敏源及含量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相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大豆也取得重要进展。
如转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1)大豆,油酸含量达70%,通过抑制大豆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和ACP-棕榈酸硫激酶基因(FatB)表达,减少种子中Δ12脂肪酸脱氢酶含量,同时控制棕榈酸产量,从而实现富集油酸,获得油酸含量高达85%的大豆新品系并已开始大规模种植。
但也有文章称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减少[3]。
三、转基因大豆的技术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等。
其中,常用的转化方法是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
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感染植物细胞,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中[4]。
农杆菌主要有2种:(1)根癌农杆菌,含有Ti质粒,能使被侵染的植物细胞诱导产生冠瘿瘤;(2)发根农杆菌,含有Ri质粒,能使被侵染的植物细胞诱导产生发状根。
Ti质粒和Ri质粒上均有一段 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5]。
经过改造的T-DNA 可插入大到 50 kb 的外源基因,且 T-DNA 能够进行高频率的转移,因此Ti质粒和Ri质粒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的理想载体系统,尤其是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多[6]。
目前,人们已经构建了多种Ti 质粒载体系统。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主要有整体植株接种共感染法和叶盘法[7],叶盘法是Horsch等[8]1985 年发明的,即用打孔器从消毒叶片上取得叶圆片,称为叶盘。
大豆中采用的是改良叶盘法,外植体包括胚尖、子叶、子叶节和下胚轴等。
1980 年,Cheng 等[9]首先报道用大豆无菌苗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在含高浓度BA的改良B5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获得高频率的再生植株。
Hinchee等首次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子叶为受体,将nptⅡ和草甘膦抗性基因导入大豆。
2、基因枪法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198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Sanford等[10]首先发明的。
基因枪根据动力系统可分为火药引爆、高压放电和压缩气体驱动三类。
其基本原理是将外源DNA包被在金属颗粒(金粒或钨粒)上,通过动力系统对植物组织进行轰击,将外源DNA 带入细胞内,并整合到染色体上,从而实现基因的稳定转化[5]。
3、花粉管通道法花粉管通道法是由周光宇等1983 年建立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利用此法培育出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植物授粉后,外源DNA或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通过观察后代的变异,最终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4、电激法和PEG/电激法电激和PEG/电激转化法的原理是在电激或PEG/电激的处理下,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可逆变化,使溶液中的DNA进入细胞并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
Dhir等[11]将gus和hyg构建在同一质粒电击转化大豆原生质体,潮霉素B筛选获得23%的抗性愈伤。
黄健秋等利用改良的PEG介导法对大豆未成熟子叶中的原生质体进行GUS基因转化,检测到GUS基因的瞬间和稳定表达。
南相日等通过PEG法将Bt 毒蛋白基因导入大豆的原生质体中,经潮霉素筛选获得再生植株,并证实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细胞基因组中。
四、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应用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种植转基因大豆既可给农药公司,也可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转基因大豆的任何生育时期均可安全喷施草甘膦除草剂,可显著降低用药量,节省成本,彻底解决大豆生育期内的几乎所有杂草问题。
同时有利于少耕或免耕,改进栽培方法,如窄行密植、撒播等。
从而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最大风险之一是“杂草化”,包括抗性作物自身“杂草化”,抗性基因“漂移”到杂草上,导致抗性杂草的产生。
此外还存在对环境的影响、食品的安全性、抗性基因的稳定性、加速抗性杂草发生等问题。
Monsanto公司对培育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种40-3-2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品种的所有氨基酸的含量和普通大豆品种没有显著的差异;内源蛋白过敏原及其含量和普通大豆品种没有差异。
研究结果还表明CP4EPSPS和已知的毒蛋白的结构没有相似性,急性老鼠管饲法实验也表明CP4EPSPS无毒。
然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也存在不可预见性,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作出肯定的回答,必须进行长期监控。
有试验表明转草甘膦大豆对高温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大豆,而且经过遗传修饰的往往不能获得高产,甚至比一些常规优良品种的产量还要低。
因为一个作物内部的遗传背景并不能容忍一个外来基因,而且表达耐除草剂或Bt抗虫毒蛋白需要消耗代谢能量。
有研究认为,草甘膦在所有农药中对人体健康危害居第三,草甘膦可使豆科植物产生一种植物雌激素,动物食用后替代体内激素而破坏生殖系统。
草甘膦能在土壤中存留很久,危害土壤中动物,污染地下水,并且能破坏土壤生化循环。
2001年8月比利时科学家报道在美国Monsanto用生物技术培育的抗草甘磷转基因大豆中发现来源不明的DNA片段,检测出534 bp未知片段与报道的大豆序列没有同源性,科学家们认为在插入外源片段整合到基因组时可能发生了重组或大片段删除,但尚不能排除这个片段为外源DNA的可能性。
五、总结和展望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几乎有大豆种植的地方就有野生大豆分布。
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相互杂交结实正常,一旦转基因逃逸到野生大豆群体中,野生大豆原始性状将受到破坏,会导致野生大豆等位基因丢失,其抗除草剂特性也可使其变为杂草,其孳生蔓延将给大豆生产造成损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现在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但各方机构也指出,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12]。
【参考文献】[1]徐广惠,王宏燕,刘佳.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8):4535-4541.[2]Levy-Booth D J,Camphell R G,et al.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onitoring of recombinant DNA enty into soil from decomposing roundup ready leaf biomas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8,56(15);6339-6347.[3]王昕阳.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水产饲料的安全隐患[J].黑龙江水产,2010(5):44-45.[4]Ke J, Khan R, Johnson T, et al. High efficiency gene transfer to recalcitrantplants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Plant CellReports,2001(20):150-156.[5]武小霞,李文滨,张淑珍.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5,24(2):144-149[6]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等.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9(1):143-150.[7]李涛,蒋春志,赵青松,等.大豆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91-10394.[8]Horsch R B, Fry J E, Hoffmann N L, et a.l Smi ple and general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genes into plants[J]. Science,1985(227):1229-1231.[9]Cheng T Y, Saka T, Voqui-Dinh T H.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soybean cotyledonary node segments in culture[J]. Plant Science Letters,1980,19(2):91-99.[10]柳展基,单雷,徐平丽,等.禾本科作物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6):465-468.[11]武小霞,刘伟婷,刘琦,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虫基因(cryV)转入大豆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0,29(4):565-568.[12]张丽君.转基因大豆进口对中国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