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物理第二章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含解析34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课件

记录表:弹簧原长 l0=________ cm。
次数
内容
123456
拉力 F/N
弹簧总长/cm
弹簧伸长/cm
【数据处理】 1.以弹力 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 的伸长量 x 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 F 随弹簧伸长量 x 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 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3)AB 段明显偏离 OA,伸长量Δl 不再与弹力 F 成正比,是超出弹
簧的弹性限度造成的。 答案:(1)6.93 (2)A (3)弹簧受到的拉力超过了其弹性限度
2.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质量均为 m 的钩码探究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弹簧弹力 F 与弹簧伸长量 x 的 F-x 图线,由此可求出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图线不过原点是由于__________。
(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 与弹力 F 的关系图
线,图线的 AB 段明显偏离直线 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弹簧伸长后的总长度为 14.66 cm,则伸长量Δl=14.66
cm-7.73 cm=6.93 cm。(2)逐一增挂钩码,便于有规律地描点作图, 也可避免因随意增加钩码过多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而损坏弹簧。
(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 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 l0; 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 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解析版)--2024高考物理复习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竖直悬挂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T-2T)目标2水平伸展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3T-4T)目标3斜面延展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5T-6T)目标4合成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7T-8T)目标5杨氏模量(9T-10T)目标6串并联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1T-12T)目标7角度旋转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3T-14T)【特训典例】一、竖直悬挂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一兴趣小组想测量某根弹性绳的劲度系数(弹性绳的弹力与形变量遵守胡克定律).他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弹性绳上端固定在细绳套上,结点为O,刻度尺竖直固定在一边,0刻度与结点O水平对齐,弹性绳下端通过细绳连接钩码,依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分别记录下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和对应弹性绳下端P的刻度值x,如下表所示:钩码质量m/g20406080100120P点刻度值x/cm 5.53 5.92 6.30 6.677.027.40(1)请在图乙中,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充分利用坐标纸,作出m-x图象;(2)请根据图象数据确定:弹性绳原长约为cm,弹性绳的劲度系数约为N/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若实验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略高于橡皮筋上端结点O,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若实验中刻度尺没有完全竖直,而读数时视线保持水平,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
【答案】 5.10~5.2552.2~55.8不受影响偏小【详解】(1)[1]作出m-x图象如图;(2)[2][3]根据图象数据确定:弹性绳原长约为5.20cm ,弹性绳的劲度系数约为k =F Δx=120×10-3×10(7.40-5.20)×10-2N /m =54.5N /m(3)[4][5]若实验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略高于橡皮筋上端结点O ,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不受影响;若实验中刻度尺没有完全竖直,而读数时视线保持水平,则测得的弹簧伸长量偏大,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偏小。
第二章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B. 移动小车,当弹簧刚好处于水平原长时,使小车上的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置零
C. 根据力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的数值画F-x图像
D. 继续向左移动小车的过程中,计算机记录多组力传感器的示数F及位移传感器的
示数x
返回目录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描点作出F-x图像,并根据图像求出弹簧的劲度系
1
2
返回目录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钩码个数
0
1
2
…
xA/cm
7.75
8.53
9.30
…
xB/cm
16.45
18.52
20.60
…
钩码个数为1时,弹簧A的伸长量ΔxA= 0.78 cm,弹簧B的伸长量ΔxB
=
1.29 cm,两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ΔEp
= mg(ΔxA+ΔxB)(选填
“=”“<”或“>”).
m-l图(m指钩码质量)
返回目录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图像类型
截距
斜率
弹簧原长l0(横截距)
弹簧劲度系数k
F-l图(l指弹簧总长)
返回目录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图像类型
截距
斜率
弹簧原长l0(纵截距,未画
出)
l-n图(n指钩码个数)
返回目录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m,则x-m图像的斜率为 ,则图像斜率越大
弹簧的劲度系数越小,由题图乙可看出直线2
的斜率大于直线1的斜率,则k1>k2,由于1的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课件

实验器 材的创
新
1.用橡皮筋代替弹簧做实验。 2.拉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F与橡皮筋的
弹力并不相等,仅为橡皮筋弹力在 水平方向的分力。
实验原
理和数 据处理 1.用压力传感器测物体B所受支持力的大小,但与弹簧 的创新 弹力大小并不相等,二者差值为m0g。
2.物体C下移的距离x为弹簧压缩量的变化量,即F= m0g+k(x0-x)=m0g+kx0-kx,故Fx图线斜率的 大小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 过程 的创
新
图2: 利用浮力对弹簧弹力大小的影响,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 及钩码浮力的大小。
次数 1 2 3 4 5
弹簧原长l0/cm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弹簧长度l/cm 7.23 15.56 16.67 22.23 30.56
钩码质量m/g 200 250 50 50 50
L5
L6
数值/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0 35.35 37.40 39.30
钩码质量/g 弹簧总长度/cm
0 30 60 90 120 15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二 实验创新领悟好
实验原
理的创 1.弹簧水平放置,消除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新 2.改变弹簧的固定方式,研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压缩量 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5节
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 的关系
目录
一 实验基础掌握牢 二 实验创新领悟好
一 实验基础掌握牢
重垂线 坐标纸
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绘制Fx图像,便于实验数据处理
次数 内容
1
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对钩码的要求 ①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②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 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 (2)测量与记录数据 ①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 ②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3)画图像 描点画线时,注意一定要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其余各点均匀 分布在线的两侧.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3_0_0___ N/m.
(2)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两木块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两位同学 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
①为了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A和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你 认为方案____甲____更合理.
②甲方案中,若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20.0 N.当A被拉动时, 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6.0 N,b的示数为11.0 N,则A和B之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___0_.3____.
考点二 拓展创新型实验 例2 [2021·广东卷,11] 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
系数.缓冲装置如图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
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 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
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
单个质量为200 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 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 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n, 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
(1)以下是这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设想拟定的实验步骤,请 按合理的操作顺序将步骤的序号写在横线上_C_B_D__A_E__.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课件

6.[实验创新](2014 新课标Ⅱ,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 系数 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 簧竖直悬挂,7 个指针 P0、P1、P2、P3、P4、P5、P6 分别固定在弹 簧上距悬点 0、10、20、30、40、50、60 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 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 指向 0 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 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 x0;挂有质量为 0.100 kg 的砝码时,各 指针的位置记为 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 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 9.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 60, 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 11.88 cm.
返回导航
原型是什么
1.重物的重力作为弹簧的拉力. 2.由刻度尺确定弹簧的形变量. 3.由 Fx 图像求劲度系数 k.
返回导航
高考怎么考 题情一: (2014 全国新课标理综Ⅱ,23 题) 创新点: 1.弹簧长度不同,劲度系数不同. 2.相当于多个弹簧的串联.
返回导航
题情二: (2014 浙江理综,21 题) 两个弹簧串联求劲度系数.
代表符号
L3
L4
L5
L6
返回导航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
(3)如图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 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填“L0”或“Lx”)的差值.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 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 9.8 m/s2).
答案:25.85 0.98 弹簧原长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Word版含解析

第5节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知道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定量关系,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2.实验原理弹簧受力会发生形变,形变的大小与受到的外力有关,沿弹簧轴线的方向拉弹簧,当形变稳定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使它发生形变的拉力在数值上是__相等的__,用悬挂法测量弹簧的弹力,运用的正是弹簧的弹力与挂在弹簧下面的砝码的重力__相等__.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__拉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__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研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3.实验器材弹簧、毫米刻度尺、铁架台、钩码若干、__坐标纸__.4.实验步骤(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__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__,即原长.(2)如图所示,将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的下端,在平衡时测量__弹簧的总长__并计算__钩码的重力__,填写在记录表格里.(3)(4)以弹力F(大小等于__所挂钩码的重力__)为纵坐标,以__弹簧的伸长量x__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根据点的分布情况和走向,作出一条直线,让尽可能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其他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旁,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5)以__弹簧的伸长量__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实验原理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是__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__,所以这一个力F′就是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__平行四边形定则__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3.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__橡皮条(一条)__,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4.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__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用铅笔描下__O点的位置__及此时两__细绳的方向__.(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__F1和F2为邻边__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__O点__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5)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__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和__细绳的方向__,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6)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7)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调整或另换,直至相同为止.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读数时应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并使细绳套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与弹簧测力计的限位卡之间有摩擦.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变式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被拉伸时,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解析] 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否则弹簧会损坏,故A错误.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要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使钩码的重力等于弹簧的弹力,要待钩码平衡时再读数,故B正确.弹簧的长度不等于弹簧的伸长量,故C错误.拉力与伸长量之比是劲度系数,由弹簧决定,同一弹簧的劲度系数是不变的,不同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B.[答案] B【变式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记为O1;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结点仍拉到位置O1,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3的大小和方向;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F1、F2、F3;⑤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⑥比较F3和F的一致程度.(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应使橡皮条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B.为了便于计算合力大小,两绳间夹角应取30°、45°、90°等特殊角度C.系在橡皮条末端的两绳要一样长D.同时改变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结点可能保持在位置O1(2)改变F1、F2,重复步骤①至⑥进行第二次实验,记下结点位置O2,位置O2_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与位置O1相同.[解析] (1)F1、F2方向间夹角大小适当即可,不一定要橡皮条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故A错误;两细线拉橡皮条时,只要确保拉到同一点即可,两绳间夹角不一定要取30°、45°、90°等特殊角度,故B错误;细线的作用是能显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必等长,故C错误;同时改变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结点可能保持在位置O1,故D正确.(2)重复实验时,O2不必与O1位置相同.[答案] (1)D(2)不必数据处理、误差分析3某学习小组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形变的关系,在操作的同时记录数据,其步骤如下:(1)测出钩码的质量为m0.把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弹簧的原长l0.(2)将该弹簧悬吊在铁架台上,让弹簧自然下垂,如图甲所示.挂上一个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1.(3)之后逐渐增加钩码的个数,并测出弹簧对应的长度分别为l2、l3…….(4)撤去实验装置,将以上过程中记录的数据汇总,并作出钩码质量m与伸长量x的关系图如图乙所示.已知m =im 0,x =l i -l 0,其中i 是钩码个数,重力加速度为g.请根据以上操作、记录和图象回答以下问题:①m -x 图象的横截距为1.00 cm ,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数据计算错误B .水平放置弹簧测量原长C .选择的弹簧是损坏的D .选择的弹簧是轻弹簧②m -x 图线在伸长量x >5.00 cm 之后变弯曲,说明了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此弹簧已被损坏B .悬挂钩码过多C .钩码下端触地D .添加钩码后,钩码在竖直方向振动,且选择钩码到最高点读数l i③从图乙上看,该弹簧水平放置使用时的弹性限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m 0g.④已知钩码的质量m 0=0.2 kg ,重力加速度g =9.8 m /s 2,利用图乙求弹簧的劲度系数k =________ N /m .[解析] ①m -x 图象的横截距为1.00 cm ,产生的原因是测量弹簧原长时是水平放置的,应该让弹簧竖直放置测量原长,故选B .②m -x 图线在伸长量x >5.00 cm 之后变弯曲,说明了弹簧已被损坏,或者是悬挂钩码过多,弹簧超出了弹性限度,故选AB .③从图乙上看,该弹簧水平放置使用时,当弹力大于5m 0g 时图象发生了弯曲,可知弹簧的弹性限度等于5m 0g.④利用图乙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 =5m 0g Δl =5×0.2×9.8(5-1)×10-2N /m =245 N /m . [答案] ①B ②AB ③等于 ④245“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而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的间距尽可能大,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以免增大误差.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直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5.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4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 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乙丙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水平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力的合成法则及平衡条件解题.(1)作出的图示如图所示.(2)重物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于重力不变,两次实验时,橡皮筋弹力T的方向相同,故水平拉力F大小相等,即F a=F b.(3)根据题图丙可知,选项B 、D 正确,选项A 、C 错误.(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等可减小误差.[答案] (1)如图所示(F 合=4.60~4.90 N 都算对)(2)F a =F b (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变式3】 在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实验时:(1)甲同学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施加竖直向下的外力F ,通过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此操作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按正确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但未测量弹簧原长和形变量,而是每次测出弹簧的总长度L ,并作出外力F 与弹簧总长度L 的关系图线如图a 所示,由图可知,该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c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 /m .(3)丙同学通过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图线如图b 所示,造成图线后来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弹簧竖直悬挂时,弹簧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已经伸长了一段距离,故作出的F -x 图象不过坐标原点;(2)由图线和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表示弹簧的原长可知弹簧的原长为10 cm ;当拉力为10 N 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 =(30-10) cm =20 cm =0.2 m ,由胡克定律F =kx 得:k =F x =100.2=50 N /m ;(3)丙图,当弹力达到一定范围时,出现拉力与形变量不成正比,说明弹力超出最大限度.[答案] (1)弹簧自身有重量(2)1050(3)外力已超过弹性限度【变式4】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下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________.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着AO方向的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是F1、F2合力的理论值,______是合力的实验值.(3)(多选)完成该实验的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A.拉橡皮筋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B.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面平行C.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D.使拉力F1和F2的夹角很小[解析] (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法”,即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的效果和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筋的效果是相同的,即要求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2)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的合力的理论值,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因此其方向沿着AO方向.(3)为减小实验误差,拉橡皮筋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故A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故C正确;使拉力F1和F2的夹角适当大些,故D 错误.[答案] (1)D (2)F′ F F′ (3)ABC实验的改进与创新5 如图所示为某物理兴趣小组测定弹簧劲度系数的实验装置.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连接一托盘P ,在托盘P 下方和桌面上方同一竖直线上安装有光电测距仪A 和B ,通过数据线可以将二者间的距离信息输入到电脑,距离测量精度可达到0.1 mm .实验时,小组同学将6个规格为m =50 g 的砝码逐个放在托盘P 上,每加放一个砝码待系统静止后均打开光电测距电路开关进行测距,测距结果直接输入电脑,测距完成关闭测距开关,然后将对应的托盘上放置砝码的数目信息输入电脑,形成一组测量数据.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保持竖直且在弹性限度内.实验完成后小组同学在电脑上对坐标轴和坐标轴所表示物理量的单位进行了设置,纵轴表示托盘P 上砝码的总重力F 与单个砝码重力mg 的比值;横轴表示A 、B 间的距离h ,单位设置为 cm .设置完成后,电脑系统根据实验数据自动拟合出F mg-h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 /s 2.(1)根据图象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 =__________ N /m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输入电脑的数据没有托盘和弹簧的重力,这一疏漏对测量结果__________(选填“有影响”或“无影响”).(3)针对实验小组在电脑上的设置操作,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度的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指导] 根据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正比例关系,可知,砝码盘的质量遗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根据图象的函数关系,得到图象的斜率为-k mg,利用图象可计算出劲度系数k.横轴若改为mm ,在数据处理时会提高计算的准确度.[解析] (1)由图象可知,托盘上无砝码时,弹簧的长度为0.28 m ,每次添加砝码后系统静止,由平衡关系可得,托盘上砝码总重力F =k(0.28-h),即n =F mg =k mg(0.28-h),故该图象的斜率为-k mg ,即0-6.50.28=-k mg,解得劲度系数k ≈11.4 N /m ; (2)输入电脑的数据没有托盘和弹簧的重力,这一疏漏对测量无影响,因为弹簧的形变和受力成正比,满足k =ΔFΔx .(3)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可将轴h 的单位设置成mm ,提高h 的显示精度.[答案] (1)11.4 N /m (2)无影响 (3)将横轴h 的单位设置成mm6 某小组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半圆形刻度盘上安装两个可以沿盘边缘移动的拉力传感器A 、B ,两传感器的挂钩分别系着轻绳,轻绳的另一端系在一起,形成结点O ,并使结点O 位于半圆形刻度盘的圆心.在O 点挂上重G =2.00 N 的钩码,记录两传感器A 、B 的示数F 1、F 2及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1、θ2,用力的图示法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当F 1=1.00 N 、F 2=1.50 N ,θ1=45°、θ2=30°时,请在图乙中用力的图示法作图,画出两绳拉力的合力F ,并求出合力F =________N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该组同学在实验中,将传感器A 固定在某位置后,再将传感器B 从竖直位置的P 点缓慢顺时针旋转,得到了一系列B 传感器的示数F 2和对应的角度θ2,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F 2-θ2图象,由图丙可知A 传感器所处位置的角度θ1=________.[解析] (1)先画出力的标度,根据题中所给的数据,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并求合力F =2.01 N .(2)由题图丙可知,当θ2=π3和0时,F 2的读数都为2.0 N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θ1=π3.[答案] (1)如图所示 2.01(1.97~2.05) (2)π3【变式5】 某实验小组进行测量动摩擦因数大小实验.(1)实验时,小明同学先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物体所受摩擦力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2)弹簧测力计正确调零后,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两种实验方案,来测量物体A 与长木板B 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方案1:如图甲所示,把长木板B 固定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A ;方案2:如图乙所示,把长木板B 放在水平面上,拉动长木板B.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方案________更为合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王同学利用合理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物体A 上放橡皮泥,准确测得物体A 和橡皮泥的总重量G ,实验中待弹簧测力计指针稳定后,将其读数记作F.改变物体A 上橡皮泥重量,重复多次,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②由图线可以测得物体A 与长木板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解析] (1)因为弹簧自身重力的作用,所以当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后,再在水平方向上测拉力的大小,指针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回缩,至使所测出的摩擦力小于实际摩擦力的大小.(2)由图示实验可知,方案1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A,需要控制A做匀速直线运动,难于控制A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难于准确读数;方案2中拉动物体B,不需要控制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弹簧测力计静止,便于弹簧测力计读数;因此2方案更合理.(3)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F-G图线.如图所示:②由题意可知,稳定时,弹簧秤的示数F等于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f,根据图线的斜率等于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得:μ=fF N =FG=0.90-03.00-0=0.3.[答案] (1)偏小(2)2摩擦力的测量更加方便、准确(3)①见解析图②0.30【变式6】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带有滑轮的方木板竖直放置,为了便于调节绳子拉力的方向,滑轮可以安放在木板上的多个位置.(1)请把下面的实验步骤补写完整.①三段绳子各自悬挂一定数目的等质量钩码,调整滑轮在木板上的位置,使得系统静止不动.②把一张画有等间距同心圆的厚纸紧贴木板放置在绳子与木板之间,使得圆心位于绳子结点O 处,有足够多等间距同心圆作为画图助手,这样做为的是方便作出力的图示.你认为本实验有必要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吗?答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不必说明理由).③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三段绳子上的拉力F A 、F B 、F C 才可用钩码数量来表示,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力的图示F A 、F B 、F C .⑤以F A 、F B 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平行边形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与________(选填“F A ”“F B ”或“F C ”)近似相等,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在图中A 、B 、C 三段绳子上分别悬挂了5、4、5个钩码而静止不动,图中OA 、OB 两段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如果本实验是成功的,那么sin αsin β应接近于__________.[解析] (1)②实验中钩码都是相同的,一个钩码受到的重力为一个单位力,只要计钩码的个数即可,故没有必要测量钩码的重力;③该实验采用等效法,需要记录三段绳子上挂的钩码数,以及三段绳子的方向;⑤以F A 、F B 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如果F A 、F B 所夹的对角线与F C ,近似共线等长,说明F A 、F B 所夹的对角线表示的力即为F A 、F B 的合力,即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作图几个力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正弦定理有:F B sin α=F A sin β,且F A =5mg ,F B =4mg ,解得:sin αsin β=F B F A =45. [答案] (1)②没有 ③三段绳子悬挂的钩码个数 三段绳子的方向 ⑤F C (2)45。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5讲 实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课件(必修1)

[答案] (1)AB (2)C
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 L0=4.6 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个钩 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长度 x,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3)图乙是弹簧弹力 F 与弹簧伸长量 x 的 F-x 图线,由 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图线不过原点的 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 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 l0; 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 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 1 个、2 个、3 个、4 个…钩码, 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 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答案] (1)刻度尺 (2)弹簧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
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 (3)200 弹簧自
身存在重力 (4)CBDAEFG
2.(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 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 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 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 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讲义4

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
二、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毫米刻度尺、弹簧、钩码(若干)、铅笔、重垂线、坐标纸等。
[部分器材用途]四、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即弹簧的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求出弹簧的伸长量x和所受的外力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l0=________cm。
五、数据处理1.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六、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钩码标值不准确和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造成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1)弹簧长度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2)作图时的不规范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画图时要用细铅笔作图,所描各点尽量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七、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
第二章实验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34页
(2)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 钩码.实验测出了钩码质量 m 与弹簧长度 l 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乙上标出并连线.由 图乙可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0_._2_6_3_(_0_.2_6_0_~__0_.2_7_0__均__正__确__)___N/m(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取 g=10 m/s2).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17页
(1)伸长量达到某个点后图像变弯曲,原因可能是___超__过__了__弹__簧__的__最__大__弹__性__限__度______.
F2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x_2 ___.
F2x2-x1 (3)弹簧的伸长量分别为 x2 和 x1 时,拉力传感器的示数之差为_____x_2_____.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1页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2页
01 实验基础 记熟背牢 02 原型实验 创新改进 03 限时跟踪检测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3页
实验基础 记熟背牢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4页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5页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6页
第21页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创新 实验装置/原 角度 理图
创新解读
(1)利用固定在弹簧上的 7 个指
针,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 k 与
弹簧长度的关系.
实验
(2)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
目的
将探究劲度系数 k 与弹簧圈数
创新
的关系,转化为探究1k与 n 的关
系
第2章 实验2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新教材)

考向1 实验装置的改进
例3 (2021·广东卷·11)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 缓冲装置如图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 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 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 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 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 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n,数据如表所示.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质量均为m的钩码,探究在弹 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刻_度__尺___.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还需要刻度尺来测量弹簧原长和挂上钩码后的长度.
(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弹__簧__原__长__、__弹__簧__所__受__外__力__与__弹__簧__对__应__ _的__长__度__.
(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A.以弹簧形变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
曲线连接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将铁架台固定在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在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
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
n
10 20 30
40
50
60
k(N/m) 163 ① 56.0 43.6 33.8 28.8 1k(m/N) 0.006 1 ② 0.017 9 0.022 9 0.029 6 0.034 7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8_1_.7__,②_0_._0_1_2_2__.
2020版高考物理第二章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含解析34

第5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
二、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毫米刻度尺、弹簧、钩码(若干)、铅笔、重垂线、坐标纸等。
[部分器材用途]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坐标纸绘制Fx图像,便于实验数据处理四、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即弹簧的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求出弹簧的伸长量x和所受的外力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l0=________cm。
次数12345 6内容拉力F/N弹簧总长/cm弹簧伸长/cm五、数据处理1.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六、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钩码标值不准确和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造成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1)弹簧长度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2)作图时的不规范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画图时要用细铅笔作图,所描各点尽量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9
实验原理 的创新 1.弹簧水平放置,消除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改变弹簧的固定方式,研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压缩量大小的关系.
10
实验器材 的创新 将弹簧水平放置,且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对弹簧施 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推力)时,电脑上得到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图象,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4
4.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 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 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 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 l0,即弹簧的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 l,求出弹簧的伸长 x 和所 受的外力 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11
实验过 程的创
新 1.利用固定在弹簧上的 7 个指针,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 k 与弹簧长度的关系. 2.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将探究劲度系数 k 与弹簧圈数 n 的关系,转化 为探究1k与 n 的关系.
5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
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 l0=________cm.
内容
次数
1
2
3
4
5
6
拉力 F/N
弹簧总长/cm
弹簧伸长/cm
6
二、规律方法总结 1.数据处理 (1)以弹力 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 x 为横坐标,用 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 F 随弹簧伸长量 x 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 常数的物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节实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
二、实验原理1. 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毫米刻度尺、弹簧、钩码(若干)、铅笔、重垂线、坐标纸等。
[ 部分器材用途]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坐标纸绘制F-x 图像,便于实验数据处理四、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分度值为 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 0,即弹簧的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 ,求出弹簧的伸长量x 和所受的外力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l 0=_______ c m。
次数123456内容拉力F/N弹簧总长/cm弹簧伸长/cm五、数据处理1.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 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 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六、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钩码标值不准确和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造成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1) 弹簧长度的测量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2) 作图时的不规范造成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画图时要用细铅笔作图,所描各点尽量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七、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
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适当大一些,从而使坐标点的间距尽可能大,这样作出的图线准确度更高一些。
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稳定状态时测量,以免增大误差。
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直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5.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弹簧的原长l 0、总长l 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6.坐标轴的标度要适中。
[ 基础考法]考法(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1.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质量均为m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1) 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3) 图乙是弹簧弹力 F 与弹簧伸长量 x 的 F - x 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
图线不过原点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 。
(4) 为完成该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 (x ,F ) 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 l 0;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 度尺;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 1 个、 2 个、 3 个、 4 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 .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
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 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F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 .整理仪器。
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解析: (1)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还需要刻度尺来测量弹簧原长和伸长量。
(2) 根据实验原理,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簧的原长、弹簧所受外力与对应的伸 长量 (或与弹簧对应的长度 )。
(3) 取图像中 (0.5,0) 和(3.5,6) 两个点,代入 F = kx 解得 k = 200 N/m ,由于弹簧自身的重力,使得弹簧不加外力时就有形变量。
(4) 根据实验操作的合理性可知先后顺序为 C 、B 、 D 、A 、E 、F 、G 。
答案:(1) 刻度尺 (2) 弹簧原长、 弹簧所受外力与对应的伸长量 (或与弹簧对应的长度 )(3) 200 弹簧自身的重力 (4)CBDAEFG2.某同学做“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实验。
(1) 图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 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 (2) 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7.73 cm ;图乙是在弹cm 。
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 。
( 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3) 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 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 弹簧伸长后的总长度为14.66 cm,则伸长量Δ l =14.66 cm-7.73 cm= 6.93(2) 逐一增挂钩码,便于有规律地描点作图,也可避免因随意增加钩码过多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而损坏弹簧。
(3) AB段明显偏离OA,伸长量Δl 不再与弹力F 成正比,是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造成的。
答案:(1)6.93 (2)A (3) 弹簧受到的拉力超过了其弹性限度考法(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3.(2018 ·全国卷Ⅰ ) 如图(a) ,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
现要测量图(a) 中弹簧的劲度系数。
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 1.950 cm ;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 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__ cm。
当地的重力加2速度大小为9.80 m/s ,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 N/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解析:标尺的游标为20分度,精确度为0.05 mm,游标的第15 个刻度与主尺刻度对齐,则读数为37 mm+15×0.05 mm=37.75 mm=3.775 cm 。
弹簧形变量x=(3.775 -1.950)cm = 1.825 cm ,砝码平衡时,mg=kx,mg 0.100 ×9.80所以劲度系数k=x=1.825×10-2 N/m ≈53.7 N/m 。
答案: 3.775 53.74.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静止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 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
数据如下表所示:代表符号L 0 L x L 1L 2L 3L 4L 5L 6数值 /cm25.3 27.3 29.3 31.3 33.4 35.3 37.4 39.35555(1)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 L x 的差值。
(2) 由 图可 知弹 簧 的劲度 系 数为 ____ N/m ;通 过 图和 表 可知 砝码 盘的 质 量为__ g 。
(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 g 取 9.8 m/s 2)解析: (1) 根据描点作图法可得图像如图所示。
答案: (1) 图见解析 (2)4.9 10 5.某同学在做“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所用钩码质量均为 30 g 。
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 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 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并将数据填在表中。
实验中弹簧始终未超过弹性 限度,取 g = 10 m/s 2。
(1) 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弹簧所受弹力大小与弹簧总长度之间的函 数关系的图线。
钩码质量 /g306090120150L 0= 25.35 cm ;挂砝码盘时 L x = 27.35 cm ;由胡克定律知砝码盘质量 k L x - L 0 m=g4.9× 0.273 5 - 0.253 59.8N/m 。
由表格得到,弹簧原长(2) 根据图像及胡克定律 ΔF = kg = 10 g 。
(2) 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 ______ c m ;劲度系数 k = ______ N/m 。
(3) 若该弹簧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超过此值就不是弹性形变 )为 10.2 N ,则弹簧的最大长度为 L m = _____ c m 。
(4) 图线延长后与 L =5×10 -2 m 直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2) 由作出的 F - L 图线可知, 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表示弹簧弹力 F =0时弹 簧的长度,即弹簧的自然长度,由图知为 6 cm ;图线的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k =ΔΔL F =30 N/m 。
(3) 由图像可以得出图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F =30L -1.8(N) ,所以当弹簧弹力为 10.2 N时弹簧长度最大,即 L m = 0.4 m =40 cm 。
(4) 图线延长后与 L =5×10-2 m 直线的交点表示弹簧长度为 5 cm 时的弹力,此时弹簧[例1] (1) 某次研究弹簧所受弹力 F 与弹簧长度 L 关系实验时,得到如图甲所示的 F -L[ 三步稳解题 ]1.分析实验目的:测量弹簧的原长和劲度系数。
被压缩了 1 cm ,即表示弹簧被压缩 1 cm 时的弹力为 0.3 N 。
答案: (1) 如图所示(2)6图像,由图像可知:弹簧原长 L 0= cm , 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 k = N/m 。
(2) 按如图乙的方式挂上钩码 ( 已知每个钩码重 G =1 N) ,使(1) 中研究的弹簧压缩,稳定后指针指示如图乙所示,则指针所指刻度尺示数为 cm 。
由此可推测图乙中所挂钩码的个数为个。
30 (3)400.3 N2.确定实验原理:水平放置弹簧,弹簧压缩对应的弹力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