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大五”人格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大五”人格的调查分析

作者:贾月亮贾月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7期

摘要:调查并分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为父母提供更有益的教养子女方法的新视角。采用“大五”人格及教养方式问卷对1000名大学生施测,发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其“大五”人格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73-02

一、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及父母的行为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把教养方式分为宽容型、专制型和权威型,之后宽容型又被Macobby和Martin等人划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1]。Eysenck认为人格是指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2]。人格心理学家Rosenblith and Allinsmith曾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2]。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否恰当的教养方式是衡量孩子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很多研究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如王冬梅等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干涉和拒绝否认,易使孩子形成内向性[3]。曲晓燕等人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是降低人格偏离的有力要素[4]。可以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塑造子女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教养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及教养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报告甚少。埃里克森认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寻找自我同一性,其身心会有一系列的变化,这对于处于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的心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来实证性分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大五”人格的影响,为更多的父母提供一个更有益的教养子女方法的新视角。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从海南省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1000名自愿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为88.1%,其中,女生598人,男生283人。教养方式排除无效问卷后共有826份,其中:权威型404人、专制型100人、溺爱型221人、忽视型101人。

(二)测量工具

1.“大五”人格问卷。采用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Mc Crae)和科斯塔(Costa)编制的NEO‐FFI量表,由台湾大学房美玉博士翻译的中文版本。该问卷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因子,共60个题目,5级评分法。

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采用Macobby和Martin等人(1983)在Baumrind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的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溺爱型与忽视型[1]。

(三)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SPSS19.0,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处理数据。

三、结果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人格差异非常显著,如表1。

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在神经质维度上,溺爱型与忽视型得分高于权威型;在外向性上,权威型得分高于专制型与忽视型;在开放性上,权威型得分高于专制型、溺爱型与忽视型;在宜人性上,权威型得分高于专制型、溺爱型与忽视型,溺爱型得分高于专制型与忽视型;在尽责性上,权威型得分高于专制型、溺爱型与忽视型,溺爱型得分高于忽视型,如表2。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教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差异,权威型的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高于专制型、忽视型与溺爱型;权威型的外向性高于专制型与忽视型;溺爱型与忽视型的神经质高于权威型;溺爱型的宜人性高于忽视型与专制型;溺爱型的尽责性高于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树立威信,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并给予理解和尊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接纳与温暖的方式对其做出反应或提供帮助,同时也会提出让孩子尽力达到的较高要求。专制型父母则是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其一切事务都加以保护或干涉,常以拒绝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一旦孩子犯错,便给予严厉的惩罚。溺爱型父母以接纳孩子的态度任其自由行为,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即使是不好的行为,如长时间看电视、随地丢垃圾等,父母也采取纵容的态度。忽视型父母既没有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也没有对其行为加以控制,父母很少花时间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常对孩子流露出厌烦的情绪,亲子互动较少。

四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心理发展最健康,有广泛的兴趣,喜欢追求一些新奇的事物,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较强;待人友好,善解人意,喜欢与人交流,常表现出坦诚、利他、谦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有条理性,是审慎的、自律的、可信赖的,所以这种孩子的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均高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在情绪的表达上也较稳定,较少有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体验,故而神经质特质表现得较少。这与刘文婧等人的研究结

果一致[5]: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的开放性、外向性、尽责性、宜人性更高,专制、忽视型教养的青少年的神经质更高。

溺爱型父母教养出的孩子,因没有过多的被干涉,所以行为较随性;被忽视教养的孩子待人往往缺乏热情及同情心;专制型教养的孩子适应性较差,易出现焦虑、敌对反应,所以溺爱型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的宜人性常表现得好于忽视型与专制型的。尽管溺爱型与忽视型教养的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均不高,但由于相比忽视型,溺爱型的父母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接纳与温暖,孩子受到鼓舞,往往能对自己决定的事情赋予更多的责任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自我,故溺爱型的尽责性高于忽视型。

参考文献:

[1]Baumrind D.Authoritarian versus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J].Adolescence,1968,(3):255-272.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冬梅,贾春梅,楚文英,徐慧,辛亚男.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及其与免疫功能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52-254.

[4]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05,13(3):288-290.

[5]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625-6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