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概念::
犯罪是一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心理学
⑴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犯罪心理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
广义犯罪心理
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狭义说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广义说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⑴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⑵群体犯罪心理
⑶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㈠理论方面的任务
⑴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⑵推动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科犯罪学和刑法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教育学)
㈡实践方面的任务
⑴普及犯罪心理知识
⑵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⑶提高犯罪防控能力
⑷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这是目前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特点: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人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形式: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
调查内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被调查的对象:当事人,家人等,一般的社会公民,选取何种对象取决于调查任务和目的★使用调查法时,事先应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计划;调查进行时应做到全面客观的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应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写出客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⑴研究的多样化⑵研究的实证化
⑶研究的深层次性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创始人:<意大利>龙勃罗梭
《犯罪人论》:1876年,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7种:
⑴遗传的犯罪性: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命中注定要犯罪
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
⑵进化的犯罪性: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此类型的犯罪人属于法律
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偶发性犯罪人
复分为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
⑶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此类型的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⑴体型说:〈德〉克瑞齐梅尔〈美〉谢尔顿
⑵内分泌说
⑶染色体变异说
⑷脑电波说α清醒、安静β大脑皮层活动
θ情绪紧张、困倦δ睡眠、极度疲劳、麻醉
犯罪生理学派评价
可取之处: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拓展
局限之处:过分夸大生理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决定作用结论大部分不正确
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德〉李斯特:犯罪行为的产生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意大利〉菲利,龙勃罗梭的学生:
犯罪行为的产生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犯罪三原论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⑴社会环境论:社会环境是犯罪的培养基,犯罪人则是细菌,否认生理因素,具有局限性
⑵模仿论:〈法〉塔尔德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的过于简单化,但批判了犯罪生理学派理论的缺陷
⑶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
个体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
解释了一部分犯罪原因,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解释相同环境下有人犯罪有人不
⑷文化冲突论:犯罪即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
⑸社会异常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
愤的产物
⑹标签理论:因为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⑺〈美〉班度拉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
来源:观察学习凭直接经验学习生物学因素,观察学习是最重要的
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评价
着眼于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受社会因素制约,反对天生犯罪人论和遗传决定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是一大进步;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说服力,能解释部分犯罪原因。
但过分强调社会因素,忽视了主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加之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缺失,使这些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人的许多行为都来源于无意识过程,是受性本能驱使。人格的形成是生物欲望发展的结果。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三部分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充满冲突,产生动力作用,支配人的行为。
⑴本我或伊德:是一个人生来所具有的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特点是无方向性、无逻辑性、未分化性,它只根据快乐原则活动,是人的一切特性的基础
⑵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
⑶超我:是以良心和批判能力为主体组合而成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是人的一种理想。一方面是良心,一方面是自我理想。按照道德原则或理性原则进行活动
当三部分和谐时,即为正常人,当不和谐时,就会产生犯罪行为。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
利欲本能说:人的生存欲望、需求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动力
性本能说:性冲动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唯一原因,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
权欲说: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崇尚权力的欲望,当长期不满足时,就形成自卑感,犯罪就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的过度补偿的结果
挫折攻击理论:犯罪是个体受挫后所产生的一种攻击反应行为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评价
⑴将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归结为人的本能从动,并认为人的先天本能是推动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动力,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⑵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并带有主观主义色彩;
⑶研究对象是精神病人而不是犯罪人,决定了其结论是荒谬的,忽视了环境是决定作用,并没有揭示出犯罪心理产生的实质。
⑷从客观实际效果看,它实际上是为犯罪人开脱罪责,因为犯罪产生是无法抗拒的本能,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⑸在治理和预防变态心理者犯罪方面有实践价值
个体犯罪原因
⑴个体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外在的诱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主体内在的动因(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
⑵犯罪的各种诱因和动因并不是均衡地作用于每一个人
犯罪的高危人群
⑴从年龄特征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⑵从职业特点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⑶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
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㈠犯罪的钟点特征
⑴夜间犯罪:
夜间人们身心比较疲惫,自制力减弱,容易受刺激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短时间的假睡或就寝初期,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
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易被发觉,夜间休息时间人们疏于防备,犯罪行为实施较易
⑵扒窃上午9点到下午6点,包括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