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三讲
美学第三讲PPT课件
第二节 中世纪美学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 复兴运动的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 “中世纪”,其含义是指介于古希腊、罗 马与文艺复兴两座文明高峰之间的一段历 史低谷,带有贬低的意思。这个概念最初 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崇尚古典文化的 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他们把有悖于古典精 神的基督教艺术视为文化意义上的一种倒 退,称其为“黑暗的一千年”。
纯粹理性批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 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 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 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 (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 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 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作为有限存在,人始终有两种冲动:一个是感性 冲动,另一个是形式(理性)冲动。前者要有绝 对的实在性,后者要求有形式性。文化教养的任 务是对于这两种冲动界限的确定,并使之达到发 展。这会在人身上唤起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与强迫相对,游戏是自由活动。
“游戏冲动说”
1. 出发点:人性(人格与情境) 2. 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 3. 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 共同游戏。 4. 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
科隆大教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 1163年到1250年 间,属哥特式建 筑形式,是法兰 西岛地区的哥特 式教堂群里面, 非常具有关键代 表意义的一座。
圣莫特教堂
卢汉天主教堂
(NuestraSenorad eLujan)是阿根廷 天主教名胜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第三讲人物品藻
¤三叉戬
完整版pt
34
¤公元前1193年¤帕里斯¤海伦¤麦尼劳斯¤阿伽门农
¤特洛伊¤斯巴达
完整版pt
35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哲学家奥古 斯丁
女性肉体是危险的, 但更是美的
人体中的许多美是 非效用的
完整版pt
36
4.文艺复兴时期
《世说新语》 《容止》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 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最著名《广陵散》
涡阳嵇康墓
完整版pt
7
嵇康
《广陵散》
完整版pt
8
晋人的美 :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王羲之称杜弘治为“神仙中人”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容止》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
面。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 色
转皎然。
完整版pt
10
2、美是不可抗拒的
《世说新语》记载 因美丧命:“看杀卫玠”
因美保命:李势妹妹的故事
完整版pt
11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德》
(《尼多斯的维纳斯》)
希腊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
大小:高230厘米
完整版pt
12
19世纪法国画家席罗姆《法庭上的芙丽涅》
第三讲 人物的品藻
完整版pt
1
人物的品藻
内涵: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 评价。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背景
人的觉醒 文的自觉
完整版pt
2
一 、晋人之美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渊源:早于晋代
美学概论第三节PPT课件
确认。任何企图摆脱或脱离美感经验来讨论“美”或“美的现象”的 努力,都势必滑入误解的路途。
-
美学概1论1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二、美感就是美
(一)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根源 美感经验是一切美的现象的根源和萌发之地。
(1)美或美的现象都源于美感经验的形成。 (2)只有在一个对象进入审美活动过程并卷入美感经验之中时, 才能就它作出美的判断。 (3)既然一切美的现象都形成和萌生于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中, 那么美就是美感经验的结果,或者说是美感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品 质。
-
美学概1论2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二)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
既然美感经验是美或美 的现象的根源和奠基,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在美感经验的 范围内解释美或美的现象呢?
现在,请大家追溯一下 自己曾经有过的美感经验的 发生过程。
-
美学概1论3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如果严格追问并检讨我们所进行的审美判断的过程,就会发 现,我们所作出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并不是针对对象的 性质作出的,而是针对我们与对象之间达成的关系性体验得出的。 也就是说,我们先有审美关系,才有美感经验,最后才作出美或 不美的判断。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三)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形式美” 一些学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纯粹形式方面来揭示“美的本质”,
认为美就是对象的形式。这种路径同样暗含着一种理论上的设定, 那就是摆脱美感经验来讨论或追问一种纯粹客观的美。
但是,如果摆脱美感经验,也不存在“纯粹的形式美”。任何 形式如果没有经过审美活动中直觉和表现的作用,它就仍只是自然 的和物理的元素,并没有任何美的含义。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一个 对象的自然的和物理的形式才能通过直觉的和表现的方式,获得情 感和内在生命的投射,变成具有意味的形式。
美学三讲ppt课件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
• 美或美的规律?丑呢? • 艺术? • 审美经验——审美感受、情感和体验 ? • 美感的心理机制——审美经验的心理 结构? • 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
朱立元先生的意见: “本体论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16世 纪)、“认识论阶段”(17世纪到19世 纪)、“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至 今)。美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是可以理解 的,因为“美学是历史性地发展的”。 也就是说,各个阶段都有适宜于自己这 个阶段的美学对象。
姜 培 琳
狂 歌 吊痛饮读离骚,放 湘 开古今才子胆 水 照 见 江 畔 渔 父 心
我说,你做我的妹妹吧 你说,不,哥哥!
审
美
审美是一种即时的 感性精神满足,追求当 下的精神快感的活动。 在这里, “审美的 ”即 “当下的”、“暂时 的”。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 以感性形式、感性对象 求得即时性当下生理、 心理快感的精神性活动。 与哲学、宗教相比, 审美给人的快感是当下 的、暂时的,因而也是 世俗的。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人生之情
美不是别的,它就是一首人生恋歌, 一种俗世激情。审美以声色和情意展示 这个世界的意义。
审美是人生之福
审美能益于大众心理健康,增进大 众人生幸福。 人生之境、人生之趣,人生之艺、人 生之情,其实最后都归于一点:审美是 人生之福。
审美之所不能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不能当饭吃。 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包括审美在内的人类精神生 活的意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感性精神生活,审美有意 无意地遮蔽了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理性精神生 活图景。 审美回避了人类对自身消极性经验的体验。 审美不能为人提供持久价值关怀。
美学概论第三讲
•
一、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 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 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三、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也伴有意识的产 生。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 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一旦意识到 意识自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了“人工 智能”,标志着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高级的阶 段。
• ①按构成的主干成分来看: • 天体气象之美;无机世界之美;有机世界之 美 • ②按表现形态来定: • 动态自然美; 静态自然美;动静自然美
自然美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1.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 自然美作为审美对象是通过实践由人化的自然界 产生的。 2.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 如 线条、形体、色泽、质地、声音等 自然美的社会属性即自然美由于与人类生活的联 系 而蕴含的特定社会内容
第六讲 自然美
• 自然美的产生及其特征 • 自然美的美育功能 • 自然美的类型和欣赏
第一节 自然美的产生及其 特征
• 一、自然美
• 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的 美,即能够引起审美主体愉悦的自然物 的生动形象。 • 狭义的理解:指纯粹的自然,天然存在, 不参入人的精神的自然物的美。 • 广义的理解:指自然界的全部的美,包 括人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和被加工过的 自然。
• 二、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1. 象征性 即自然美所具有的寓意象征意义,使其 形象特征人格化。有直接象征、间接象征
2. 多面性 自然事物的多方面属性及与人类生活联系的 多样性,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美,引起不同情 感体验。
3.以形取胜 自然物外在的和谐形体、悦耳的声响, 使自然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较突出。
美学三讲ppt课件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梁思成、周谷城的对话
二、什么是 审美
审 美 活 动
审 美
“审美”,通俗地说,就是对美好事物 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常对它们不大 留意。 深入地看,“美好的事物”绝不只是 “漂亮”而已,其中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在 里面,需要我们悉心体会。
审 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 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 要而产生、存在的。在此意义上,“审美” 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 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 理解。
一方面人们努力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为美学划界时又都靠在艺术身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直到今天 依然像幽灵般游荡在美学界,遮蔽并迷惑着 人们的智慧。 那么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朱立元先生的观点: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 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 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 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一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包括广义的 一般社会文化知识及狭义的各门类艺术 知识、美学知识两部分。 文化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加丰富、细 腻、敏感、深刻。整体文化修养越好, 他(她)会从审美活动中得到越多,审 美活动也就越有魅力。
2、审美能力(Aesthetic Capability)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单 纯 , 确 定 性
匀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美学(第三章讲义)
(二)崇高是以自然对象的 “崇高”巨大表示主体人格精神的 “崇高”神圣:在《崧高》中,“桢干之臣” 的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骏极的 “四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 的天人相通的自然观。 (1)和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 的崇高体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 的伟岸是合二为一,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 大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 美。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 两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 同
三、优美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 优美的基本特点是和谐,…… 1.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2.社会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内容,…… 3.艺术中的优美集中的表现在完美内容与精致形式 的和谐统一,……
一、对崇高的理解: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 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 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是对象所具有的 “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观照时产生剧烈 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崇高作 为美的一种范畴,又被称为壮美。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 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 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的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中: ①自然景观的崇高;②人事的崇高;③人性的崇高——德高、才高、 品高、格高,精神的崇高;④情感的崇高——气慨;⑤人创造物 的崇高——实用物和非实用物(艺术)。 二、崇高的基本特征: 1、形象壮丽:形象高大,造型奇特, 2、力量巨大:排山倒海,摧枯拉朽, 3、意蕴无限: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深厚的理性力量。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我们怎么会爱上这样一块石头?
西方文化中 的月亮: 女神? 邪恶的象征? 生命的象征?
“这个仲夏的 月亮到底是什 么?难道整个 世界都疯了 吗?” ——疯狂的月 亮
爱神的 诞生— —珍珠 女神— —月亮 的眼泪
中国的月亮:团圆,思念,爱情……
丰子恺: 江楼赏月 图
时暂 恨 南恨 ?满 君 北君 还 却 东不 亏 似 西似 吕, 江 ,江 本待 楼 只楼 中得 月 有月 ,圆 , 相, 采圆 暂 随南 桑是 满 无北 子几 还 别东 亏 离西 , ,
生活世界:有意义的世界
孤月中夜家 月山。孤家 将不忧明望 谁改虞我秋 更,欢山月 相古乐上, 待人皆。不 ?望占海及 尽有人秋 今,皆山 皎人月言望 然在本生。 ,。无海山 《不心东中 山知同,万 月万不山境 行世同人长 》今。自寂 夜自谓寥 时从出, ,有山夜
——
意象世界中的超越与复归
蒙克:
《尖叫》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一、什么是意象? 1、它是个感性世界,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2、它是个充满情感性质的感性世界,可以称为 “意蕴世界” 3、意蕴世界之中,揭示了世界的意义,显现了 人和万物一体的原初世界,让人得以窥见命运的真谛。 二、意象世界有什么意义? 1、在意象世界之中,世界呈现出其所是。“如所 存而显之。”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本节思考题: 1、如果说美和真、和善同为一体,为 何药家鑫这个熟习音乐,应该深诣音乐 之美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捅下致命的八刀? 2、你有没有感受到过深切的在世孤独 感?如有,你认为应该如何排遣?
本节课到此为止, :月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就不能寐。 ——文同,《新晴山月》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 还度彩云桥。 ——周宗泰,《烧斗香》
美学(第三章讲义)
美学的历史发展
01
02
03
04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美学、 启蒙美学和现代美学三个阶段
。
古典美学主要关注美的本质和 美的理想,强调美的普遍性和
客观性。
启蒙美学则强调理性的自由和 个体的独立,对美的认识从客
观转向主观。
质和行为习惯。
认知拓展
美具有拓展认知的功能。通过欣 赏和理解美的事物,人们可以拓 展自己的认知视野,了解不同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增强对
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美育的意义
培养审美素养
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素养,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通过美育,人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文学、音乐等美的表现形式,增强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现代美学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强调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注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美学的学科定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哲 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有着密
切的联系。
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思辨、 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旨在 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
机制。
美学在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推动人类文 明进步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第三章讲义)
目录
•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的本质和特征 • 美的创造与欣赏 • 美的价值与功能 • 现代美学的发展趋势
01 美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科学,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审美标准 和审美感受等方面的内容。
美学的概念源于古希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美学的基本框架和 体系。
第三讲 审美本质论
熊猫的比例尺寸用到人身上人们嫌“胖 ”、“臃肿”,而画面上的“苗条”却又 似乎并不美。
而“高大”似乎也没有给画面上的他带 来美的愉悦,不合比例的奇松怪石颇受人 们青睐。
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 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 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3)从主客体的综合关系中探讨美的本质 特点:把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从主客 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和融合中探讨美
代表人物: 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立普斯
在西方较早真正从各种关系中来定义美的是启蒙 主义时期法国的思想家狄德罗。
“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 各种关系,我指的不是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到物体 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 真实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 官而觉察到的。”
(4)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 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
车尔尼雪夫斯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的金条,许多人就因为 它没有戳记而不肯要它,许多人不能辩出它和一块 黄铜的区别;艺术作品象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 但是整个社会都保证着它的假定的价值,结果大家 都宝贵它,很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它的全部价值 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 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罗马建国广场。“对称”是西方 许多建筑的美学追求。
阿奎那:美是完整、和谐与鲜明 的颜色。
荷加兹认为具有“蛇形线”的男 子比那个直立僵硬的男子美得多。
为了精确了解人体比例结构,达• 芬奇冒着被教会惩罚的危险秘密所 作的人体解剖图。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2、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英 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 著作:《人性论》、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A、从实现美的途径角度讲:美是由适 当比例构成的客观事物的内在和外在 关系的总和。(《物理学》)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二、认识论阶段
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 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 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代表:荷迦兹、休谟 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 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
(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 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 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 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3、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
第三讲 中国美学基本问题
第三讲:中国美学基本问题第一节:“美”是什么第二节:最早的“美论”第三节:濠梁观鱼与“审美”第四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形式美”第五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第六节:审美情结与“阳刚”“阴柔”范畴的确立一、“美”是什么1、美的本质的历史追问在西方古典美学的上千年发展中,“美是什么”成为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形成了两个研究路线:唯心主义:柏拉图、普罗提诺、阿奎那、康德、黑格尔等人。
唯物主义: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这一阶段的美学又被称为美的哲学。
2、“美”的双向解读美与“羊大为美”“羊,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说文解字》“羊”指羊形头饰,“大”指正面而立人,特指进行图腾崇拜的祭祀或酋长。
“美”就是戴羊形头饰正面而立的人。
可见:羊大为美,体现了感性之美,自然之美;羊人为美,体现了理性之美,社会之美。
中国形成感性和理性相互制约的文化,自然与社会相融合的远古传统,构成后世儒家的一个根本主题。
在西方,则存在理性中心主义与感性酒神文化的两极,存在感性或理性的独白主义传统,这与东方的感性与理性的对话、相互制约传统显著不同。
3、我们对美本质的一个看法美在何处?根据叶朗先生的观点,美在意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情景交融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那么,什么才是“意象”?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意象就是胸中之竹。
它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完整、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是情景相融的世界。
意象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给人审美的愉悦。
二、最早的美论——“章华台”之美章华台是公元前535年楚灵王驱动大量民工、耗资巨大修建的一座大型综合性行宫,在现在潜江、荆门境内。
美学原理 第三讲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美和丑
1、 什么是丑?
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产生丑。(美和丑都 ( 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2、
①
丑的特征:
(一)、美和真善之间的区别 1、美和真的区别? ① 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 形象。 ② 真是求知的对象,美是欣赏的对象。
2、美和善的区别 ① 善具有直接功利性 ② 美注重形式,善注重内容 ③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
(二)、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美学原理
第三讲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本课重点 美和真善 美和丑
美和真、 善
一、美和真、善 1、什么是真?
真是指客观事物存在及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性。
2、什么是善?
真正的善是个人的特殊利益同社会的普遍利益 的高度一致和统一 (善与功利性直接联系)
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美离不开善与真,但又不同于真和善。
② ③
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的一种对生活、对人 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丑不等于恶 形依存 2、美丑的相互转化
第三讲 美的形态
3、形式美的要素
形式美的构成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的组合规则 1)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A、色彩 光波 400毫微米~~~760毫微米 B、形状 点、线、面、体
C、声音
声波
20~~~~20,000次/秒
3、形式美的要素
1、色彩—— 色的本质 :物 体对色光吸收或 反射的结果。 人类生活中的 特殊语言。
四、形式美的规律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或上下两 侧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如动物和人 的身体、植物的叶脉、物与水中的倒影等,都因 其对称而显得美。 均衡是中轴线两侧的形体、色彩等不必完全 等同或一致,只要在量上大体相当即可。同对称 相比,均衡更富于变化,形式上也更灵活自如。 整齐一律和对称均衡都是涉及量的关系的形 式规律,前者强调量上的单纯一致,后者则强调 在量的差异中显示出一致。二者都包含稳定、秩 序的意思,但对称均衡比整齐一律显得更为灵活 多变。
韵律的形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连续韵律: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连续重复的排列而产生 的一种韵律。 渐变韵律:连续重复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则的逐渐增 减所产生的韵律。 交错韵律: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纵横穿插或交错而产生的 韵律。 起伏韵律: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而产生的韵律,动 感强烈。
5、对比和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在要素间强调异性和共性,以达到变化 和统一的形式法则。 对比:是取得变化的手段,通过强调差异性,突出个 性,它的审美效果是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声音中 的噪与静、色彩中的黑与白等对比是对立因素造成的和谐, 其特点是在统一中趋于差异。 调和:是取得统一的手段,通过强调共性,加强同质要 素间的联系,使对象获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它的审美 效果是融合、协调。如色环中邻近的颜色就是调和色。调 和是由非对立因素造成的和谐,其特点是在差异中保持一 致。对比一般是由两种差异较大或在质上不同的形式因素 并列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美学著作:
《诗·语言·思》、《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From the dark opening of the worn insides of the shoes the toilsome tread of the worker stares forth. In the stiffly rugged heaviness of the shoes there is the accumulated tenacity of her slow trudge through the farspreading and ever-uniform furrows of the field swept by a raw wind. On the leather lie the dampness and richness of the soil. Under the shoes slides the loneliness of the field-path as evening falls. In the shoes vibrates the silent call of the earth, its quiet gift of the ripening grain and its unexplained self-refusal in the fallow desolation of the wintry field. This equipment is pervaded by uncomplaining anxiety as to the certainty of bread, the wordless joy of having once more withstood want, the trembling before the impending childbed and shivering at the surrounding menace of death. This equipment belongs to the earth, and it is protected in the world of the peasant woman. From out of the this protected belonging the equipment itself rises to its resting-within-itself.
2.4.2 心理维度
表现主义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 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表现主义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 觉。
直觉成为表现就是成为艺术,因此艺术不是物理事实,不是 概念和逻辑活动,也不是功利和道德活动。 表现主义强调了直觉的非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它一方面 将直觉审美化和艺术化,另一方面也将审美和艺术直觉化。
马克思的美学
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亦即人类有意识地使用 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也被称为劳动和实践。 劳动作为人的规定描述了人的自由本性,人按美的 规律来创造他的生活。 这具体化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 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它们成为了 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中的美的本原。
精神分析学在理性的下面发现人的欲望,亦即非理性。它显现了 在艺术和审美经验方面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让事情的真相赤裸裸 地展露出来。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
荣格(Jung)
本能理论
超我
自我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性欲升华说
集体无意识
本我 人格结构 意识结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意在阐释人的肯定的一面, 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揭露人的否定的一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了区 分,而最高的需要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的满足 就形成了所谓的高峰体验,这实质上是一种审美体 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给美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自我 实现在何种程度上是审美的?同时:审美在何种程 度上是自我实现的?
解释学美学
解释学走向存在的道路是语言。 狄尔泰解释学的核心是体验。通过体验解释者才能回复到文 本的原初体验和它所经历的生活自身。 伽达默尔将解释学的理解形成了主题,艺术是人的自我理解 的基本形态。接受美学则强调读者的理解对于艺术意义实现 的作用。 解释学美学一方面用理解转换了传统的理性,另一方面使理 解进入存在的领域,于是它让人的一般自我理解的经验、其 中特别是艺术审美经验成为了人的存在的揭示。
实用主义美学
实用主义具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特色。
杜威认为理想的美的经验就是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将来的期待 共同进入了经验。艺术作为审美经验具有工具作用,它能激 起人的经验的丰富和深化。 实用主义美学消灭理性的规范,将生命的经验变成了原则; 同时它又打破了艺术和经验之间的界限,使艺术作为生命经 验和日常经验互为作用。
—— Heidegger: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 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 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 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 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 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 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 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 得以自持。
什么是现代
广义的 现代
一般的 现代
思想主题是理性、 自笛卡尔以来的思想 存在和语言
后黑格尔以来的思想 思想主题是 存在和语言
狭义的 后黑格尔——海德格尔 思想主题是存在 现代
传统、现代、后现代
传统 现代 后现代 古希腊—近代 思想主题是理性
后黑格尔——海德格尔 思想主题是存在 现代之后 思想主题是语言
1)反诗学 2)反美学 3)反艺术哲学
现代美学从传统美学分离的根本性标志:从理性到存在的转变
现代美学的三个维度
1.4.1 存在维度
1.4.2 心理维度 1.4.3 形式和符号维度
1.4.1 存在维度
马克思的美学 尼采的美学 海德格尔的美学 现象学美学 解释学美学 实用主义美学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心理立场预先设定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设立本 身并不依赖于一个外在的现实,而是建基于内在的心理自身。
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考夫卡将完形的原则运用于艺术研究,认为艺术正是这样一 个整体结构。 阿恩海姆更集中于视觉艺术的讨论,强调对象整体和心理整 体的同构所产生的表现意义以及视觉对于现实的创造性把握。
——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
1、海德格尔思想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时代。 2、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与日常以及中西诗意的不同。 3、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居住”是指人真正地存在于天地人神的 世界里。
德语: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 auf dieser Erde. 英译:Poetically man dwells on this earth. 中译: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3、尼采美学的核心是将美、美感和艺术的本性理解为陶醉,即生 命力的丰盈和剩余。
尼采美学著作:
《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海德格尔的美学
1、海德格尔从思想来追问存在,其哲学主题:
早期:探讨存在的世界性,其根本问题为人生在世和人走向死,这也意味着人生于无和人走向无, 而这比人是理性的动物更为本原。 中期讨论存在的历史性,其基本观点为存在的历史既是真理的显现又是真理的遮蔽。 晚期思索存在的语言性,其主要思想为作为纯粹语言的道不仅言说而也沉默。
美学原理
复 习:1. 西方美学
西方 西方哲学、美学、艺术的主题与形态 古希腊美学
中是现代 现代哲学美学的形态
现代美学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的美学 尼采的美学 海德格尔的美 …… 学
1.4.1 存在维度
1.4.2 心理维度 1.4.3 形式和符号维度
完形心理学对于整体的注重使它克服了各种心理要素论的片面性 和白板论的被动性,因为它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完形,而且也在 于构形。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注重与表层心理结构不同的深层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欲望的补偿,是性欲潜意识的升 华。因此人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具有在性的满足中相似的 陶醉性质。 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通过遗传沉淀为“原 型”,成为艺术创造的源泉。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考虑特定的心理态度对于审美和艺术经验形成 时所具有的影响。
立普斯的移情说认为审美经验的构成在于人将主体情感移入对象, 对象成为了对象化的情感即审美的本性。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则是人远离对象,心理要与认识目的和功利目 的相分离,在这种分离中才能产生纯粹的审美经验。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 满足形成的高峰体验 就是审美体验。
2.4.3 形式和符号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