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属一级课程,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2、地方课程:省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学科课程,主要倡导者是是赫尔巴特、斯宾塞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奄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课程以社会为本位,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 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最早在《学记》 中提出。
第三节 师生关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第一节 教师
再次,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有不 同的个性特征,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 最后,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更需要 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需要、 创造品格、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表现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第一节 教师
3.示范性 首先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 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其次,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再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 定的。
巴特。 他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 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强调学生的服从和 对学生的严格监督。
第一节 学生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
育家杜威。 他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教师在学校中只作为传统的一个成 员来选择对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协助儿童对这 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
第一节 教师
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包含双重意思,既指 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 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 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第一节 教师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 专业地位的过程。 “专业”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专门知识、特 殊技能及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育学第六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第六章知识要点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1、知识学习的类型2、记忆系统及特点3、遗忘进程特点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5、记忆规律的运用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

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4.程序性知识的亚类: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1、2、3节)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1、2、3节)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P426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P104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这是教学的本质。

特点如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五、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1.(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的主体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是教师。 的需要和展示学校 特点:校本化、个性化与特色化、学校自 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主性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显性课程
显在课程、正规课程
综合课程 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 克服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
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程的随意性,有利于减少学科数目, 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 减轻学生负担,开阔学生视野。 面的视野与方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类型 国家课程 概念 主导价值
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 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志 特点:基础性 、指导性、 统一性、 综 合性、 稳定性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 的现实需要 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的课程。 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适切性、探究 性
1 2 3 4 5
(一) 课程的词源与词义

(二) 课程的界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课程的词源与词义
1、我国古代 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做功夫”。 2、英语国家 “curriculum”源来自拉丁语动词“currere” 隐喻“一段教育过程” 。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教育制度)

钦定学堂 章程(光 绪)
• (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04实施;规定男女不可同校)
中体西用 28年
•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日本)
•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 同校) 蔡元培主持编订
• 4.1922年的“壬戌学制”(美国) • (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 。 使用时 间最长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方向方针 •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保罗.郎格朗)
•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的界限逐渐淡化。
•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包括:教育实施机构、
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规章等)
•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 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学校教育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
•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1 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 工作方针: •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 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 促进公平(基本政策) •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 1949年日本制定“社会教育法”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能 够为两个或多个主体所共同理解、共同建立 的一种性质。有人认为主体间性是客观化的 主体性,是主观化的客观性。
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 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 包括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
狭义的主体间性是现实教育主体之间相互作 用所表现的属性;广义的主体间性是潜在教 育主体之间都可能具有或部分具有的属性。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等特点进行。 师生反思,多重理解; 彼此点拨,移情理解; “档案”跟踪,长期理解。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组织校内“留学”; 引导适当发泄; 让学生当“专家”; 允许“追认性考试”; 注意罚后激励
3.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保障
珍视权利,履行义务,在合理范围内发挥主 体性,这是教育主体合理发挥的保障。
第二次作业
题目: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如何理解教育?你认为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2、试论述教育的功能问题。 3、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主体性? 要求: 1、2000字以上;2、可以打印,也可以用手写
体;3、11月24日以前提交。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 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 地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 性发挥、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 发展。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不 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 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 同的活动统一体中。
选择性是教育主体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行为 目的和达成目的的手段与途径等,按照自己的价值 观进行比较和择优的属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 不断的选择性、价值观的主导性。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一位来自一所村级小学的 校长汇报时说:“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校委会研 究,利用校园的空余菜地栽种胡椒。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种 胡椒,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种植的一 般知识和技能。我们找村民要了一些胡椒种子,在高年级 班开始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种子播到菜园后,出 了四百多棵胡椒苗, 学生很感兴趣。我们按农村常规要求, 把胡椒苗分种在菜园里,浇水,施肥,除草,开始时胡椒 秧子长得非常茂盛,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胡椒秧子一天一 天变黄,变蔫,慢慢地死去了,最后只剩下一棵,结了四 个胡椒。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遗憾,大家都在找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次再实验……”这时参会的很多同志 大笑不止,甚至说出了“四个胡椒也叫校本课程吗”的讥 讽语。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 织方面的分歧所在。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 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 程内容。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 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 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 持、追求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ຫໍສະໝຸດ 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
代青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较优越,大多都形成一定的乐观情绪,但社会的竞 争和学习的压力又常使一些学生心灰意懒 3.自我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 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 使本来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封闭性,随着他们的 成长和经历,在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为严重 4.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青年学生的生活范围有一定限制,对社会不甚了解, 一般都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 中的期望反差甚大,并非如想象的一样美好和公正
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作为最亲近的教 育者,其自身的素质、心理特点、教育观念等因素会以先 入为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不仅是在个 体成长发育的阶段,而且在个体成年以后也会折射出这种 心理的家庭影响
二、小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处于少儿期(或 童年期),其身心发展主要以家庭、学校影响为主
(三)稳定性
学生发展在凸显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稳定性,即指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特定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身心发展的速度、顺 序基本趋于一致,包括其生理机体的成长、思维的发 展、情感态度的形成等
(四)不均衡性
伴随着非直线性、非等速等不均衡的特征。也就是说,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以及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 的。
(一)一年级
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对小学生活有新鲜感,但因为陌生 又不习惯,所以一时难以适应
(二)二年级
进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 生活。学生们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知道一些行为 常规,而且主动努力去遵守
(三)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 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二)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及其组成 (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 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 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 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2、教学大纲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选编 教材和参考书的依据,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 也是考核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水 平的依托。 (2)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 要。教学大纲阐明了重点、难点、基本要点,使学生 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掌握的程度;教学大纲理 清了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介绍了基本的学习 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关于某专业在学科建设、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对 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 时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 的指导。 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 要分门别类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 学活动。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托是专业。
3、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 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二)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产品竞争中,企业提出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的竞争策略。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 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 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 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 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 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 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 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中等教育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 学校的共同发展,中等教育学校结构 不断改善。
高等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职能
•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 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开展科学研究 • 提供社会服务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古代学校的发展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先秦时期:私学兴起(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孔子的贡献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状
• 初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况,也呈现出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化
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初等教育法,建
的状况。
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在这样的背 景下,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必然要 求大力发展。在西方社会,德国是 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 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普通大学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专科学校、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古代学校的发展
• 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 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学校与军事 机构融为一体。雅典把教育视为培 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开设 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也 称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修辞学 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

一、教育制度概念及其构成
2.构成
(1)教育制度的目标系统; (2)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 (3)教育制度的组织系统; (4)教育制度的工具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 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 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 务院或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务院或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第十八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保障适龄儿童、 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 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 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
第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出现了多类型; 此外,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发 展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职能。
由此,现代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的层次结构已经 发生了重要的发展和变化。 从6-12岁的初等教育为第一级教育, 从11-12岁至17-18岁的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 从18岁左右开始的为期6-7年的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幼儿教育迅速 发展,并已列入学制系统。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已成为普 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年限有缩短的趋势;小 学教育的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小学与幼儿教育的 联系更加密切;小学与初中直接衔接,取消小学升初中的 入学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六章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家()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A、福禄倍尔
B、霍尔
C、格罗斯
D、夸美纽斯
E、杜威
2、当前游戏理论流派中,埃利斯是()的代表人物。

A、精神分析论
B、认知结构论
C、学习论
D、激励调节论
E、活动论
3、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有()等。

A、阿普利登
B、格罗斯
C、霍尔
D、拜敦代克
4、最早提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的是()。

A、柏拉图
B、格罗斯
C、杜威
D、福禄倍尔
E、皮亚杰
5、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福禄倍尔
D、阿普利登
E、霍尔
6、游戏是幼儿的()。

A、自发学习
B、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C、自我学习
D、有目的性的学习
7、下列关于小班幼儿玩具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娱乐性玩具
B、易于取放的玩具
C、发展动作的玩具
D、发展智力的玩具
8、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9、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有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个人游戏
D、创造性游戏
10、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

A、反面评价
B、正面评价
C、正面评价与反面评价相结合
D、消极评价
1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是()的具体表现。

A、尊重儿童独立性
B、保护儿童积极性
C、尊重儿童人格
D、尊重儿童权利
12、()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

A、教师的指导
B、家长的影响
C、同龄人的经验
D、幼儿的生活经验
13、()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回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A、结构游戏
B、教师游戏
C、“娃娃家”
D、“白雪公主”
14、下面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15、下面对皮亚杰的认识结构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发展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不一致
B、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C、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D、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16、儿童用积木搭房子、拼图板等的游戏被称为()。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E、体育游戏
17、玩具是幼儿游戏的()。

A、主要工具
B、物质基础
C、物质中心
D、介质
E、主题内容
18、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是()。

A、帮助幼儿认识社会
B、给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
C、发展幼儿的智力
D、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E、培养爱好
19、选择玩具的要求有()。

A、有教育意义
B、活动多变,有多种功能
C、富有艺术性
D、符合卫生要求
E、经济实惠
20、属于幼儿表演游戏的种类的有()。

A、幼儿表演
B、桌面表演
C、影子戏
D、木偶戏
21、幼儿的结构游戏按技能分有()。

A、排列
B、粘合
C、穿孔
D、编织
E、组合
22、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把游戏的特点归结为()。

A、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B、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C、游戏不具有社会的实用价值
D、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E、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3、下面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表演游戏
D、音乐游戏
E、智力游戏
24、下面对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游戏的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B、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
C、游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D、游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E、儿童智力发展决定儿童游戏的方式
25、幼儿结构游戏特点的是()。

A、创造性
B、艺术性
C、操作性
D、逻辑性
E、技巧性
26、下列理论属于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松弛说
C、学习论
D、活动论
E、精神分析论
27、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

A、智力游戏
B、角色游戏
C、音乐游戏
D、体育游戏
E、结构游戏
28、关于游戏本质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有()
A、霍尔
B、拉察鲁斯
C、格罗斯
D、格赛尔
E、杜威
29、下面对于激励调节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从游戏的功能着眼,认为与环境互相作用持续进行信息加工活动是人类的正常需要
C、游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和内部刺激的数量
D、游戏能够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

E、游戏是有效解决儿童内在心理矛盾冲突的工具
30、下列对结构游戏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组合玩具的过程就是幼儿创造性活动的体现。

B、儿童对机构造型的掌控能力,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的美的认知和感受
C、离开了儿童的构造活动,就不能称之为结构游戏
D、结构游戏能使幼儿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

E、结构游戏与绘画一样都是一种造型游戏。

31、关于角色游戏的指导说法正确的是()
A、角色游戏的情节受幼儿对事物认识程度的制约
B、把课堂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C、教师要注意启发幼儿为活动收集素材,以保证结构主题和内容不断发展
D、鼓励幼儿自己制作玩具,以适应游戏的需要
E、指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使规则逐步完善起来。

32、下列对选择玩具的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A、玩具应具备色彩和造型形象的艺术性,体现民族特色
B、让幼儿了解各类玩具的性能和使用须知
C、对玩具定期检查、维修、清洗和消毒
D、玩具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主义的美好事物
E、大班应有更多的自制玩具和可以制作玩具的种材料。

二、填空题。

1、皮亚杰认为游戏是()的方式、()的方式、()的方式。

2、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通常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和教育的作用将游戏分为两类:()和()。

3、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规定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4、()是指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

5、德国心理学家()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6、指导角色游戏,应该采用()法。

7、剩余精力说把人类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即精力发泄。

8、早期的游戏理论,主要试图解释的是()。

9、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的游戏理论,主要解释()或()。

10、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有()、()等。

11、表演游戏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幼儿园最普遍的游戏是()。

12、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出现频率最高,对儿童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最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活动。

那么,()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14、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的理论家是(),它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15、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的机会和()的机会。

16、形象玩具又叫()和(),它是对()的模拟。

17、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和()。

18、角色游戏需要一定的游戏环境,教师要根据(),合理利用游戏场地。

19、()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也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的()。

20、角色游戏计划中的指导要求,是根据()或()提出的,重点在()和()方面。

21、观察记录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

22、角色游戏的重点指导部分包括()、()、()等。

23、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

24、智力游戏是根据()设计,以()为基础的游戏;体育游戏是根据()设计,以()为基础的活动性游戏;音乐游戏是根据()设计,以()为基础的游戏。

25、玩具是幼儿游戏的()和(),在游戏中幼儿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围绕玩具展开的。

三、简单题
1、角色表演和表演角色的区别。

2、为什么幼儿比较喜欢游戏活动
四、论述题
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角色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