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合集下载

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开卷有益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

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

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韦编三绝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古人苦读勤学的励志故事

古人苦读勤学的励志故事

古人苦读勤学的励志故事古人苦读勤学的励志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人苦读勤学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囊萤映雪囊萤是指晋代的车胤由于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很多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指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来看书。

车胤就很爱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学习。

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猛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来一个白绢口袋,然后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是很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些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终于有所作为。

同是晋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每天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让时间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2、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

他年轻时十分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一个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的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
古代勤奋苦读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孙敬悬梁挂席:东汉时期的孙敬,为了刻苦读书,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梁上,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苏秦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苦读,用锥子刺大腿,痛感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3.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他就凿通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4.孙康映雪:晋代时期的孙康,利用雪光来读书,虽然寒冷,却坚持不懈。

5.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时期的李密,用薄草做成鞍马骑在牛背上,在牛角上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6.车胤囊萤照读: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钱买油灯。

为了晚上能够读书,他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

7.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以上事例说明,古人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勤奋苦读,以求知、求学、提升自我。

这些事例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更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1. 孙敬悬梁挂席:孙敬悬梁挂席的典故是指,古代贤士孙敬悬梁挂席,以此来激励自己勤奋读书,不断上进。

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启示人们要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2. 苏秦刺股:苏秦刺股的典故是指,战国时期著名策士苏秦为了勤奋读书,每当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以此警醒自己继续刻苦攻读。

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3. 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是指,汉代著名学者匡衡为了在夜晚读书,在墙上凿开一个小洞,借助邻居的灯光来照明。

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勤奋好学的精神。

4. 车胤囊萤照读:车胤囊萤照读的典故是指,晋代学者车胤为了在夜晚读书,用萤火虫的亮光照明。

这个典故形容了勤奋好学的精神。

这些典故都强调了古人对勤奋学习的重视,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5.杜甫草堂映雪:杜甫草堂映雪的典故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在生活贫困、居无定所的情况下,杜甫仍坚持用雪的反光来照明,勤奋读书。

这个典故展现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古人依然不忘追求学问,用勤奋弥补生活的不足。

6.范仲淹划粥割齑:北宋名臣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刻苦,用自己的粥和齑(碎米粒)来勉励自己努力学习。

他曾在墙壁上写下“粥齑帖”,用以自警,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勤奋读书。

这个典故教育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时光,用心去学习。

7.司马光警枕励志: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为了勉励自己勤奋学习,发明了警枕。

这种特殊的枕头让他能够在夜晚入睡后,一旦翻身,就会发出声响,提醒自己要及时起床继续读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毅力,始终保持警惕,不懈地追求知识。

8.颜真卿习书临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练习书法,每天都坚持在池塘边临摹古人的字帖。

他刻苦钻研,勤奋练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这个典故强调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启示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

这些典故展示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

关于名人勤奋学习的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名人勤奋学习的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名人勤奋学习的历史故事大全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名人勤奋学习的历史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1、诸葛亮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2、牛顿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

“知识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

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

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

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

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

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

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

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

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
1.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
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2.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
名相的故事。

3.牛角挂书:唐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
读。

4.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5.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每次和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
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1.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

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

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

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

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

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

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

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读书学习
05-13 1309
中国历史上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开卷有益
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

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

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以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
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

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

”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

”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

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

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