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典故】:▲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统一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唐朝建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6、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
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8、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1. 炎黄子孙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黄帝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
后来炎黄部落一起打败了蚩尤,蚩尤的臣民也融入炎黄部落里面,炎黄部落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下来。
我们便开始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
2. 大禹治水续炎黄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
尧舜之时,洪水滔天,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
大禹常年在外与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舜晚年把首领位置禅让给禹以表彰他的治水之功。
3. 商汤灭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
夏朝末代国君桀是一个暴君,他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对百姓和所属部落进行残酷压榨,引起很多诸侯国的憎恨与反感。
汤在商丘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在鸣条打败夏军并一举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4. 武王伐纣商纣王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武王姬发联合各族部落一起讨伐纣王,于牧野打败殷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稿京(今陕西西安)。
5.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一妃子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虽然她生得如花似玉,性格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周幽王从来没有见她笑过。
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幽王悬赏求计,谁能逗笑褒姒,赏金千两,故“千金博一笑”。
有一大臣名叫虢石父提议让幽王平白无故点燃烽火台以逗褒姒一笑。
昏庸的幽王依计行事,各方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是犬戎进攻,纷纷带兵前来勤王。
当诸侯看到幽王和褒姒只是放烟火取乐,个个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又多点了几次烽火,但诸侯渐渐就不来了。
后来犬戎真的进攻稿京,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勤王。
不久犬戎攻破稿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并帮助周王室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周王在诸侯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乱战的春秋战国开始了。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一、神话传说类1. 后羿射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是一个著名的神射手。
后羿的妻子嫦娥误食仙丹后,飞升到了月宫。
为了解救妻子,后羿决定射下太阳,以期地球变得黑暗,让妻子返回人间。
后羿成功射下了9个太阳,使得人间得到了宝贵的阴凉,但同时也因为缺少阳光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这个典故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爱情的忠诚。
2.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牛郎是一个人兽合体,而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两人因为牛郎对织女的善良而相爱。
然而,由于他们之间的身份差异,他们被天帝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在这一天,喜鹊会形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再度相聚。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对相聚离别的无奈。
二、历史事件类1.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创建者。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焚毁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迫害儒家学者。
这个事件被称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一个典型例证,也引发了对文化保护和知识传承的深思。
2. 司马迁的报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父亲曾受到王阳明的迫害而被杀。
为了为父报仇,司马迁坚持写下了《史记》,并加以广泛流传。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坚持和报仇行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以家国情怀和卓越成就来铭记先人。
三、名人轶事类1. 孔子见齐梁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孔子曾被齐梁王招为官,可是齐梁王并不重视孔子,将他安排在马厩中住宿。
孔子为了表达自己的坚持和态度,毅然离开了齐国。
这个轶事展示了孔子崇高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态度。
2. 岳飞的精忠报国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以其忠诚、聪明和勇敢而著称。
岳飞多次抵抗金军的进攻,但最终被宋徽宗所陷害,被处死。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1. 蚩尤治水。
相传在古代,中国大地遭受了连年的水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于是,有一位名叫蚩尤的英雄挺身而出,他带领人们修筑堤坝,治理洪水,最终解除了水患。
蚩尤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2. 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辅佐,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心诚意待人,有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孟子也因此成为了后来的大儒。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够战胜强敌。
5. 伍子胥报仇。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讨伐了越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恩雪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愚公移山。
愚公是一个老翁,他为了让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再阻挡他的生活,决定自己动手挖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
7. 孙膑和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是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最终,孙膑以智慧取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智者能够化解危机。
8.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用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骗取了大量的箭矢,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历史典故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对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典故
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得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得祖先,因为黄帝与炎帝就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因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得大业。
3、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就是历史上著名得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4、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得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得齐桓公,与后来得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就是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
6、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得两位贤臣管仲与鲍子牙之交。
7、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得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得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8、问鼎中原:鼎就是古代国家权力得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9、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0、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
“作茧自缚”。
11、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本就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得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得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得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就是此事给后人得启示。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屈原与《楚辞》:屈原投江,屈原就是我国伟大得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瞧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ì)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后演化为端午节。
她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4、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长平之战成为历史上得一大惨案。
15、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得柄。
16、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她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得精神永垂青史。
17、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得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得称号,自称“始皇帝”。
18、霸王别姬:大将韩信计将项羽困在垓(gā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
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得生命。
19、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
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说得就就是李广。
20、司马迁《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就是战争史上得创举。
22、班超弃笔从戎:班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23、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ì)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24、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得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却被曹操打败,它就是历史上著名得以少胜多得战例。
而后曹操继续征战,统一了北方。
25、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
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26、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 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
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与夷越,北抗曹操”得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得大业。
27、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28、关羽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í)陵猇(xiā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 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
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ì),病逝,年仅54岁。
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得愿望,但她得智慧与品格万古流芳,她为蜀汉得巩固与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31、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ú)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导致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
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ì)”也以为就是晋军到了。
这就就是史上有名得“淝水之战”。
32、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得代表人物,就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33、房谋杜断:指唐太宗得两个得力得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将她们视为左膀右臂。
34、玄奘(zàng)西游取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有《大
唐西域记》。
35、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ǎ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36、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得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得“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37、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与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她得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得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得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38、李白与杜甫就是历史上最杰出得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就是继屈原后最伟大得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就是伟大得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得相遇比喻成太阳与月亮得相碰。
39、唐代两位著名得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容书法风格。
40、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就是北宋时期著名得政治家、文学家。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一定成效。
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
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