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比

教 育具 有 “ 听从 ” 、“ 效仿 ”和 “ 学 习 ”的 含义 。 而在 中 国的 传统 思 想是 中国 传统 儒 家文 化的 典 型代 表 。受其 影 响下 的 中 国大 学教 行 政型 ”管理 下 , 与政 绩挂钩 的严进 宽出 的大众 教育 , 教育中, 教师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 所以教育是教师 “ 教育 ”学生 育 实际 上是 “ 的一 个 自上而 下的 过程 。从教 育的 发展过 程来 看 , 社会 需求 则一 直 满 足 “ 教 育公 平 ”的需 要并 有 助于 提高 整体 的民 族素 质 。但容 易 是 教师 教育 学生 的主导 方向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大教 育 家荀况 认 为,
一
、
教 育理念上 的 “ 社 会本位 ”与 “ 个人本位 ”
1 、 中国大学教 育的 “ 社会本位 ” 在中 国 ,“ 教育 ”一词 无论 是从 其 内涵意义 还 是发 展过程 来说
护一 流大 学的 学术 标准 , 从制 度上 保证 学术 自由 。这样 的管理 方 式 可 能会 导 致组 织涣 散 , 各学 院标 准 难 以统 一 , 但 同时 也减 少 了繁 杂 的行 政事务 , 增加 各学院 的独立 性和 自主权 。
中西文化差异下 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 比
他 山之 石 Leabharlann 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教育理念和 管理模式对 比
李 颖 胡 伟华 陕西 西安 7 1 0 0 4 8 ) ( 西安 工程 大 学人 文学 院
【 摘 要 】 本文阐述 了中西文化差异在 中西方 大学的教 育理念 和管理模 式上的不 同体现。在教育理念上 , 中国秉承 “ 社会本位 ” , 西方 则倡 导 “ 个人 本位”; 在管理模式上 , 中国实行 “ 行政 型管理”下的 大众教 育, 而西方则 实行 “ 学术 型”管理下的精英教育 。建议 中国大学
东西方文化折射的管理思想

东西方文化折射的管理思想第一篇:东西方文化折射的管理思想不同文化折射的经营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突破民族意识藩篱,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其社会价值,我们就会为中制与西制的对接找到更多的现实理由体制、规则、工具,这些经营管理体系要素的存在一方面受到制度的辖制;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存有一定的伸缩空间。
实际上,制度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形式大于质料。
其思想与我们内容大于形式的辩证思想有些相左,但是,从价值层面上看,形式的确比质料更容易转化,也更具有柔性空间。
中魂与西魂存在的差异性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在未来的改革中,企业在借鉴西方经营管理体系思想与方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在引入西方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时,很难同时接受西方制度下的深层文化根源。
因此,如何将中制与西制对接的成果应用于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实践中,亦即怎样把中制与西制进行功能性对接,以实现研究的社会经济价值,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其中抛给我们的难题,是在刚性制度层面之上两种体制要如何对接?权力主体的多元化组织体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物质化保证,在中西方经营管理体系体制中,组织结构的设计历来是两种体制对决的焦点,组织体制是组织制度实现的根本保障。
而体制本身的传承性与历史性说明,除了制度之外,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组织体制,如当前政府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政府行政组织架构的解构问题。
在组织架构演变中,我们发现,国家的复合制与单一制和社会组织中的传统组织结构与现代组织结构有一定的逻辑关联。
我国自秦以来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衍生了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直线制与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模式,并被许多社会组织奉为最科学最适用的组织结构模式。
而在西方经营管理体系组织中,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已经被解构,最低层次的直线职能制也是以事业部制的分权模式存在,而项目制等更广泛意义的分权制模式的存在使得组织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
两种组织体制设计的渊源则是与各自的历史传承关联甚重。
人本视角下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性, 使每个人的技能、 期望和聪明才智 , 都能在企业的 发展 中得 以发挥 和 实现 。人 本管 理 特别 强 调人 在管 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视人 、
关心人 、 尊重人 、 人和服务 人 。概 括地讲 , 本管 依靠 人 理思想就是从 企业 经 营管 理 的指导 思想 到具 体 的经 营管理原 则 、 法 和 目标 , 以人 为 根本 、 方 都 以人 为 核
以下 几个方面来理解 :
和主要理论观点的梳理比较 , 认为中国传统人本管理
更需要 吸取 中外管理思想 的人 本主义 思想精华 , 逐步 完成管理思想 的现代转换 , 现人 本管 理与 中国社会 体 发展阶段相适应 的基 本原则 。
一
1 充 分调动人 的积极性 和开 发人 的潜 能 。管理 . 的任务在 于如何最大 限度地 调动人 的积极性 , 充分发 挥其潜 能 , 人以极大 的热情 和创造力 投身 于事业之 让 中。因此 , 努力建立每个人 都有施展 才能机会 的管 要 理机制 , 一个 有利 于员 工 的知识 、 创造 技术 、 力 , 能 以 及 良好心智 模式培养 和提 高的环境 。 2 的全面发展 。人 力资源 管理 政策 的 出发 点 .人 和 目标都在 “ ”人本 管理在本质上是 以促 进人 自身 人 , 自由、 全面发展 为根 本 目的的管 理理 念 与管 理模 式 , 而是 否有利 于人 的存在 和发 展 是衡量 一 切 的最高 价
古今 中外 的管理 学 家和经 济 学家 提 出的各 种理 论, 无论是就 业理论 、 激励理 论 、 习理论 、 调理论 、 学 协 权变理论 , 是产 权 理论 、 际关 系理 论 、 弈 理论 , 还 人 博
几乎都是 以人 为核心 的理论 , 用说 以人性假 设为 更不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ppt

中国管理思想重视实践的经验和智慧,认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管理的精髓。
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强调科学
西方管理思想强调科学的方 法和工具,认为只有通过科 学的方法和工具,才能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管理问题。
强调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方管理思想强调理性的思 考和决策,认为只有理性的 思考和决策才能避免错误的 判断和决策。
战略管理
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 ,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实现企业的 长期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战略管理思想启示企业应具备前 瞻性和战略眼光,从全局角度规 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05
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与 融合
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文化以基督教和科学思想为主导,强调个 人自由、独立和竞争。
西方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
以效率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组织 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 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管 理思想启示企业应注重工作流程 的优化和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
行为科学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从社会学 、心理学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在 现代企业管理中,行为科学思想 启示企业应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心 理,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
全球视野
中西管理思想的融合拓宽了全球视野,使得管理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差异和挑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7
中西管理思想在当代的 启示与影响
中西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 战略视角:中国管理思想强调宏观战略眼光,注重长远规划,而西方管理思想则强调微观细节,关注数据 分析和流程优化。现代管理中应结合两者优点,既关注长远规划,又注重细节执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浅析中西方不同人本管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人本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西方不同人本管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人本管理的启示作者:刘畅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种种挑战,也迎接着各种崭新的发展机遇。
当代中国人本管理只要充分吸取中西方管理思想中的精华,有效地剔除糟粕,开拓创新,就能建立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融合与创新一、人本管理的内涵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
概括地讲,就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经营管理原则、方法和目标,都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相信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调动和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长足进步的管理理念。
二、中西方不同人本管理思想(一)西方的人本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将人视为“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管理思想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这时的管理还只是一种个人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非理性的感性认识阶段。
“经济人”作为管理中的一种人性假设,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古典管理理论的泰勒、法约尔和韦伯。
他们对人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经济人”假设的层次上,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人感情。
行为科学理论:人性的复位。
人际关系理论及其延长线上的行为科学,突破了古典管理理论将工人视为机器的延伸、漠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局限,把人的因素放到了首要地位,打开了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使人性第一次受到较大尊重。
由此,企业管理思想开始由传统的“物本位”转向“人本位”,实现了管理思想演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转向。
现代管理理论:再次忽视人性。
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的同时,却又偏重于“理想主义”管理,即更多地重视经营战略、财务控制和组织设计等硬性因素。
可见,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虽然在管理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管理理念方面却有将人再次视为“物”的趋势。
解读中西文化维度下的“以人为本”

其 次 , 人 ” “ ” 历 史 地 位 不 同 。 以 人 为 本 ” 调 人 “ 与 民 的 “ 强
是 社 会 历 史 的 主 体 。 社 会 历 史 的创 造 者 。 古 代 的 民 本 思 是 而 想 讲的 民 , 统治 者 的子 民, 统治 的对象 。君主 、 僚 、 是 是 官 统
西 方 l- 6世 纪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以 人 为 中心 的 人 文 主 义 . 4l 这 种 观点是 不正确 的 , 国历史上 的“ 民为本” 是 “ 我 以 才 以人 为 本” 的源 头 。 我 国 古代 的周 人就 看 到 了 民众 的力 量 。 为 周 朝 认 取 代商 朝 是 “ 民之 所邦 本 ,
完全相 同。 但是 他 们 的 中 心 都 是 强 调 “ ” 重 要 性 。 老 百 姓 民 的 即
对 维 护 国家 稳 定 、 国 家 政 权 巩 固 有 很 强 的社 会 作 用 。 实 质 对 其
涛 同志 明确 指 出 , 学 发 展 观 的核 心 是 “ 科 以人 为 本 ” 。我 们 党 把 “ 人 为 本 ” 为 治 国 理 念 , 此 , 该 全 面 准 确 地 认 识 “ 人 以 作 因 应 以
发展 。
的 思 想 进 行 了 发 挥 , 出 了 “ 为 贵 , 稷 次 之 , 为 轻 ” 思 提 民 社 君 等 想 。汉 代 的 贾 谊 也 提 出 了为 政 治 国必 须 “ 民为 本 ” “ 民为 以 、以 命 ” “ 民 为 功 ” “ 民为 力 ” 、以 、以 。唐 朝 皇帝 李 世 民说 过 :为 君 “
为 本 ” 。
一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xx: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xx: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比较

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比较——以晋商与泰勒的经营管理思想为例刘建生燕红忠*(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太原,030006)摘要: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
企业的经营管理应从人出发,将道德、情感、心理等因素引入管理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晋商进行研究时,只是对其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其经营管理思想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据”的经营管理思想。
该文将通过对晋商与西方管理思想中人本思想的叙述,以求得出晋商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之所在。
关键词:管理思想;人本思想;晋商;西方管理思想明清以来,尤其是在清代,晋商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握住了当时经营管理的脉搏,拥有一套先进完整的经营管理方式,而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使得晋商能够洞察市场的瞬息变化,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创新,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与之相类似,泰勒在其管理思想发展到后期时也十分重视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此,他还提出了“精神革命”这一理论观点。
那么,什么是人本思想?它在管理过程中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呢?晋商与泰勒的人本思想又存在着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呢?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表现1、人本管理思想的涵义“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要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要使每个人的技能、期望和信念,都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得以发挥和实现。
他特别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在管理活动中首先重视人,应该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和服务人。
概括地讲,人本思想就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经营管理原则、方法和目标,都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相信职工,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培养职工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调动和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长足进步的管理理念。
一个讲东西方以人为本区别的论述文高中语文

一个讲东西方以人为本区别的论述文高中语文这次冠状肺炎在全世界传播,欧洲美国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中国,今天我刚刚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意大利护士在哭诉,她救助的病人没有一个活着出去,而且她说她救助的很多病人进来前都是健康的,有的人可以打五份工,但进来后,插管,然后就死了。
中国人一向觉得西方科学是先进的。
那么如果医学发展的目的不是挽救人的生命,帮助人活下去。
我不知道这个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抗击冠状肺炎的过程中,一大亮点就是中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西医进来了,瑞德西韦想让这些本来得小病的武汉病人不要吃中药,要做西药瑞德西韦的试药品。
而另一件事,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李跃华医生他用给病人注射苯酚的方法,救治了很多人,但是很不幸,他被指为无照行医,面临被抓捕,所以如果这次瘟疫中国能不被西方医学干扰应该死亡率更低。
人,是动物人、社会人、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的统一。
以人为本即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执政理念,一种行动指南,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与尊重。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尊重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性。
有人说人性善,其实是希望人向善,相信人能够从善,道德的价值在于劝善和导善。
有人说人性恶,其实是警惕人为恶,为了人弃恶,法律的意义在于惩恶和防恶。
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也许更加接近真实与理性。
人类善恶并存,需要道德的劝善和导善,也需要法律的惩恶和防恶。
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德治。
法治也好,德治也罢,都是人在治,治来治去治的都是人。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抓住人性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完善人格。
人格即人的品格。
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人的复兴。
人的复兴,根在人格的完善。
早在民国初年,人们就在大谈国民性改造。
100多年来,总有人盲目悲观,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也有人夜郎自大,把自己奉若神明;还有人麻木不仁,对自己听之任之。
人格也是人的资格。
正义感、责任感、公益心与创造力的塑造,规则意识、诚信精神、工匠精神、竞争精神、团队精神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西方“人本管理”之比较与发展走向

中西方“人本管理”之比较与发展走向【摘要】中西方的“人本管理”在追求方向上有主次上的差别,但在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新世纪中西方的“人本管理”趋向于“能本管理”,呈现出“个性化公司”的发展趋势,同时有互动与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世纪中西方人本管理比较发展走向“人本管理”是现代中西方所面临的一种新的“以人为本位”的现代管理理念,它强调在管理方法上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并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1世纪,各国管理学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探索人的本质,调整人际关系,服务社会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层次的管理及高尖端的管理者,本文围绕“以人为本位”的管理,运用中外对比的方法,探索未来中国特色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位”的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不但可以提升人的力量,而且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转向“社会资本”。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理解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是理解人本管理的切入口。
对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而言,其现实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地形成新的目标,而目标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人的理想愿望或向往。
因此,人的这种潜在目标便成为其行为的动机。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着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与自我的发展有关的目标,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结构。
当然,不同的人其目标是不同的。
而且,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理解什么是“人本”。
从本原上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
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进行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因此,那时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人的地位提高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因为人(或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中西方管理思想

一、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点(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道德为先
中国管理思想认为道德是管理的 基础和核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 养和企业的道德建设,认为只有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好管
理。
综合思维
中国管理思想注重综合思维,强 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注重从 全局和整体角度看待问题,强调
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西方管理思想概述
效率优先
西方管理思想注重效率,认为效率是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高效率,以达到企业的 目标和实现最大利润。
文化背景:中国管理思想源于中华文 化,注重和谐、整体性和集体主义, 而西方管理思想源于西方文化,注重 竞争、个性和自由主义。
决策方式:中国管理思想注重集体决 策、协商一致,而西方管理思想注重 个人决策、快速决策。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融合点
学习借鉴:中西方管理思想可以相互学习借 鉴,中国可以学习西方的制度管理和决策方 式,西方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际关 系处理方式。
关系、重视孝道等。
02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谐、创新和变革。在中国企业管理中
,道家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如强调创新思维、追求灵活多变、注重生态
环境等。
03
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制度、规范和惩罚,主张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
。在中国企业管理中,法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应用,如强调制度建设、注
西方管理思想对企业 的借鉴意义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科学决策 、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思维等 思想,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应对市场变化以及推动创新发 展等方面。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 合与创新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将推动管 理学界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范 围内的企业提供更全面、多元化 的管理智慧和解决方案。
从人本思想看中西管理文化

从人本思想看中西管理文化一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古希腊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使人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
古希腊最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明确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从而把个人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个人作为评判万物的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文精神,使当时古希腊人在生产交往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
即使在中世纪,个人消融在教会的集体之中,个性被完全抹杀,但在经院哲学内部,一批唯名论者力求摆脱正统神学的禁锢,大力宣扬只有个别才是真实存在,而一般(或共相)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于古希腊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所兴起的新教伦理所体现出来的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和个人成就需要的价值取向,使西方人摆脱了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个人主义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17世纪以后,个人主义被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了,通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发展,使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人”的思想。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并不是出于某种仁慈的考虑,而是因为自利的打算。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孕育产生了20世纪初以美国人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思想同亚当.斯密的认识一样,把职工看成只为个人经济利益需要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基于这种思想,泰罗把管理重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上,他突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金钱激励,认为金钱的激励是在于满足“经济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而严格管理则可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X管理理论。
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作者:宫敏娜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24期摘要:人本管理是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它要求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从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理论差异两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企业人本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一、人本管理的涵义人本管理是企业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人本管理就是指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1我国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中国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特色。
(1)看重个人的伦理道德(2)中国人擅长综合、辨证的思维,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3)强调用个人直觉和内心感悟去认知事物,不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4)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
推崇人治思想,重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协调和内部的团结,但由于法制的相对滞后,在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相关法律及规则的确定和贯彻较弱,而人情关系往往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西方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其特点是:(1)强调理性主义、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2)倾向于“硬”管理。
西方企业非常重视经营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3)以法律与契约作为保证;(4)重视规章制度和组织程序,提倡公平竞争和物质刺激,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3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中西方思想史中虽然都有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根源,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1)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建立的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管理思想是发达的科学思维,从技术、实验开始,然后向哲学层次上升。
强调通过实证、观察、数据来验证假设,从中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和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中西方文化比较下的以人为本研究

DOI10.13356/ki.jdnu.2095-0063.2019.05.011中西方文化比较下的以人为本研究鲁志美,杨凯乐(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都表达出对人的关注与重视㊂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新的思想的涌现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㊂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有本质上的差异㊂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异同,有助于传承㊁借鉴㊁吸收中西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优秀部分,从而为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参考㊂关键词:中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比较;以人为本作者简介:鲁志美(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凯乐(1992-),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9)05-0077-07 收稿日期:2018-10-25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思想萌芽于奴隶制社会,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绚烂多彩的一章㊂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但不可否认,该思想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步以及约束统治者自身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㊂如今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1],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立足当代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㊂西方以人为本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先贤多强调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肯定人的独立性和在自然界中与众不同的独特地位㊂近代以来,随着文艺复兴㊁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人文主义在西方得以迅速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把人作为焦点来研究,相信人的力量,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潜能,突出人的思想的作用㊂从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与中世纪西方神学思想对抗的武器,对抗神学对人的精神桎梏以达到解放人们思想之目的㊂从结果看,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18-19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科技成果思想成果层出不穷,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㊂ 一、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1.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基本上可以等同为民本思想,或称之为以民为本㊂[5]民本思想最早可见于‘尚书㊃五子之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㊂”[5]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治者越来越重视 民”的作用,民众的地位日益提升㊂孟子在‘孟子㊃尽心章句下“中指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㊂”[5] 民贵君轻”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历代统治者非常珍视㊂唐太宗在77第39卷 第5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39 No.5 2019年9月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September,2019统治期间曾多次引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警醒自己和大臣,强调依靠人民维护统治的重要性,为后代统治者重视民生实行所谓 仁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率和促进作用㊂由此可知,传统文化中的 人”,或是民”,指的是 民众”这个集体,而非单个或某个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密不可分㊂无论是 仁者爱人”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古人一直倡导的 世界大同”,几乎没有那个思想主张是利己主义,它们多是从全天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多的是重视集体利益,也就是广大民众㊂虽然中国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受到民本思想影响,在统治中重视人民的作用,重视民心,注重民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或延续其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实现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㊂而民本思想大多是后人根据前人败亡的情况总结出的经验教训㊁利弊得失,可谓是 以史为鉴”[7]㊂因此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可避免带有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㊂2.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㊂毛泽东思想中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㊂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中的 实现共同富裕”㊁三个有利于中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三步走战略”均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的,体现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进入21世纪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㊂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生动鲜明地指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㊁执政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所共享,[4]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㊂胡锦涛同志指出,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因此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㊂[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更是将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㊂纵观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升华㊂[5]在重视人民㊁重视民心㊁改善民生方面,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给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而且党对 人”的定义更加明确,指的就是全体人民㊂[4]相较于历史上的政权对人民的重视,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以人为本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她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加以贯彻执行,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㊂这是我们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思想,并对 人”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㊂ 二、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包含了以人为本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主宰万物的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主张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3]苏格拉底强调对个人内心的确认,确认人的理性㊂这些先贤充分肯定人的崇高价值,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神为中心,是古希腊文化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㊂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更是成为以人为87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第5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5,2019本的一个典范㊂与我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比,在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中,公民作为 统治者”参与政治,共同掌握国家权力㊂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对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非常重视,这些对雅典城邦民主氛围的塑造有显著影响㊂就民主政治角度而言,它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思想文化遗产,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㊂但是,雅典城邦民主只是少部分人的民主,该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因而它的以人为本只是针对少部分城邦男性公民,女性以及奴隶毫无权利和地位可言,同我国历史上的 民”的含义更是相差甚远㊂2.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加剧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旧有地主阶级和封建教会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迫切从思想上反封建反教会,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㊂一方面他们厌恶教会的神权地位,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另一方面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因此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㊂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在哲学㊁文学㊁艺术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称为人文主义㊂它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现实世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㊁新航路的开辟㊁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㊂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多强调人的价值,但它在传播过程中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因此对后期的个人私欲膨胀㊁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㊂在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开始抨击教会,批判权威㊁传统和习俗,从理论上证明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㊂他们用政治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反对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 天赋人权”口号来反对 君权神授”观点,用 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政权,并要求建立一个基于 理性”的社会㊂同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外壳”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相比,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和自由更有力地冲击了旧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人自身的解放,它不再借助宗教的 外衣”来辅助文学和艺术的复兴,而是更加猛烈地抨击宗教,力图以理性思考排除宗教影响,同时也对18世纪欧洲大陆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㊂至此 公民㊁人权㊁自由㊁平等㊁博爱”成了最有力的口号,推进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㊂启蒙运动时期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要求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从政治上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天赋人权㊂启蒙运动也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后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推翻君主专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㊂它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为后来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㊁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准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㊂ 三、中西文化比较下的以人为本异同 1.中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中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㊂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和环境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㊂通过对中西方以人为本思想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出,西方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近代,尽管对 人”的定义存在不同,但西方以人为本思想均重视并强调个体的解放发展,西方强97 中西方文化比较下的以人为本研究调的是个体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的是 民”,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同西方强调个体相比,中国强调的是民众这个群体,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显著的不同㊂中国古代以民本思想为代表的以人为本思想归根结底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它仅仅是一种治国策略和维护统治的工具㊂尽管在古代社会,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政策实施有显著影响,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维护其统治,以达到社会有序㊁政权稳固㊂尽管它强调民贵君轻”,强调 君舟民水”,但其目的仍是为维护其统治,虽然在某个阶段具有一些让民众满意的表现,但最终结果还是背离了民众的期许,不尽如人意㊂因此民本思想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使得 民本”在古代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在政权的不断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一句口号,变成了统治阶级表演给民众的华丽台词㊂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生动体现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㊂而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人民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㊂它既体现出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表明党真正重视人民的关切和利益,它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㊂[6]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后人在历史演进和政权更迭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尽管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还是带有时代烙印和不可避免的局限㊂而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理论成果,它既是对民本思想的升华和发展,也是党执政过程中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思想;它不再是统治工具,而是党为保障人民的权益,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㊂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 闪光点”,从古希腊时期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个性解放的追求,再到启蒙运动时期追求人的政治自由,毫无疑问,以人为本思想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㊂古希腊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更多的是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㊂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步深入㊂由于封建教会和地主阶级的阻碍,使得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不顺利,所以新兴资产阶级就要求打破这种阻碍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他们打着 文艺复兴”的旗号来表达他们要求个性解放的诉求㊂从结果看,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资本原始积累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㊂到了17㊁18世纪,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有了进一步壮大,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存在对资产阶级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束缚和阻碍,他们迫切要求冲破这些阻碍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追求政治权利和自由,启蒙运动应运而生㊂启蒙运动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后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均不同程度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㊂启蒙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和政治自由提供了思想借鉴,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㊂由此可知,西方特别是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㊂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处在萌芽成长期,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尚无法与强大的封建教会和地主阶级相抗衡,不得不借助一场 文艺复兴”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诉求㊂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具有一定的能力去反抗封建教会和专制君主,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㊂2.中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联系近代由于西方的强势入侵,西方文化也开始强势进入中国,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08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第5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5,2019地与西方文化产生交流和联系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源自西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人文主义有一定的联系㊂西方人文主义关注人的自由的获得㊁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尊严的保护,它在保障人的平等㊁自由与人权,改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等关于人类解放目标相类似,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关注比西方人本主义中对人类自由的关注更深刻,更彻底㊂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对外日益开放的条件下,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对中国产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具有某些相通性㊂3.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新变化(1)民主政治的表象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资产阶级同旧势力斗争了数百年的时间才战胜他们并取得政权㊂因此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要采取各种措施捍卫他们的利益和成果㊂西方民众在受到古希腊文化熏陶以及历经文艺复兴㊁启蒙运动后,广大人民逐渐接受了自由㊁平等㊁人权等现代观念,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西方各国公民的民主意识㊁追求权利的意识相对非常强烈,人们在追求涉及自身相关利益的诉求时就表现的尤为突出㊂在政治文化方面,西方政治文化深受雅典城邦民主影响,他们的政治文化也相对强调民主自由,因而在政治生活中相对给予公民更多的政治自由以满足公民的正常诉求㊂这些对资产阶级民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㊂从表面上看西方的民主政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民可以相对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民可以通过选票选举出选举时让自己满意的群体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似乎非常民主和自由㊂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民主,其根本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因此它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㊂首先,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㊂民主由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㊂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对政治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条件下占有大量财富的资产阶级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上层建筑,以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所谓的民主也成为富人的 游戏”㊂选举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由于广大民众和无产阶级没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和财富,因此选举过程中所需的费用普通公民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只有富人才能担负得起㊂因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实际上是富人的 游戏”,是一场金钱之间的竞赛,与民主几乎毫无关联㊂其次,法律面前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㊂资本主导下的法律名义上标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和劳动者㊁富人和穷人之间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之间实际上严重不平等㊂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㊁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㊂再次,西方政党制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㊂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甚至有的国家还会出现新左派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但是这些政党在参政的过程中会受到资本的制约,不可能也不会允许因新左派政党的参政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性质㊂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㊂现如今,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党只关心选民手中的选票,为了得到选票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信誓旦旦地向选民许诺各种不准备或无法兑现的空口承诺㊂西方国家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各路政党为得到选票相互倾轧,使用各种手段打压对手,虽然打着民主的旗号,但民主在这个过程中沦为政党的工具和玩物,最终伤害的是广大人民和整个国家的利益㊂(2)人权问题人权是当代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18 中西方文化比较下的以人为本研究要体现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思想,提倡人权和个性解放㊂启蒙运动时期,为对抗封建等级特权,资产阶级举起了 天赋人权”的旗帜,从人性中引申出自由㊁平等的人权观,在当时曾经起过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㊂在西方国家相继进入法治社会之后,人权被规定于法律之中并由法律加以保护㊂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势力的斗争中,人权成为资产阶级动员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一个重要工具㊂如今,人权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施霸权主义,损害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一个主要借口和工具㊂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热衷对他国人权状况指手画脚,在他们看来仿佛他国人民都生活的水深火热㊂一些不明真相的,辨别能力差的人很容易 中招”,以为西方国家是 天堂”,西方人生活在一个神话般的国度㊂事实上,只要梳理西方国家的历史就会发现,人权并不是在西方国家固有的,也不是所谓 天赋”的,更不是西方国家发善心赋予国民的,而是在其数百年的发展中以太多人的血泪甚至生命为代价结出的 硕果”㊂西方人权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的天生缺陷使得人权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而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本身就是特权阶层㊂虽然资产阶级打倒了封建等级,但是资产阶级通过其统治地位将其阶级特权合法化,人权有时候反而成为资产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㊂虽然美国‘独立宣言“宣称 天赋人权” 人人生而平等”,[8]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㊂但是,签署该宣言的人几乎都拥有黑人奴隶,基本上都是奴隶主㊂宣言中的人权也仅适用于男性白人,所谓的 人人”并不包括奴隶㊁妇女㊁有色人种㊂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黑人选举权只能按五分之三比例核算㊂虽然林肯在南北战争后期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且所规定黑奴范围仅限于南方叛乱地区㊂直到1964年约翰逊签署‘民权法案“,美国黑人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此时距美国独立已经过去了快200年㊂与华人相关的1882年‘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表达针对某一族裔的排斥,给在美华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更是对独立宣言的有力嘲讽㊂时至今日,美国的种族歧视使美国饱受诟病㊂法国在大革命期间通过的著名的‘人权宣言“第一次将 天赋人权”写进根本大法,[8]然而 人”和 公民”单指男人和男性公民㊂直到1944年,法国妇女才被赋予选举权㊂因此,资本主义人权从一开始就是少数的 资产阶级的人权”,而无产阶级㊁妇女和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为争取真正的人权进行了不懈斗争,资产阶级为继续掌握政权而不得不做出妥协,因此西方的人权内涵才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㊂那些 人权卫士”的西方国家正是依靠殖民掠夺和罪恶贸易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巨额财富㊂美国独立后开始对土著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和驱逐,掠夺他们的土地和财富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领土扩张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被驱逐被屠杀被掠夺的血泪迁移史㊂西方财富积累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据估计,在近400年的黑奴贸易中,非洲累计丧失的人口将近一亿,使非洲陷入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停滞状态㊂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不仅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还导致非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贫穷和落后的国家居多的大洲㊂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间,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社会财富大量外流,国家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㊂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㊂”[9]虽然这是对资本主义的抨击,但也是对所谓 人权卫士”的有力回击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殖民体系土崩28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第5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5,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管理中的“法本”与“人本”之争
无论是在经验管理时代,还是在科学管理时代,西方管理一直将人视为“经济人”和“理性人”。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的攫取越来越成为可能,而科学管理的实施,也使人越来越成为组织、制度、流程等“法度”约束下的“简单机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物质刺激”,而企业中森严的科层组织、严密的制度条例、刻板的指令、流水线似的作业方法等等——这样一些“法本”,都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终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也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潮流。
由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在反对“神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君本”,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要倡导的“以人为本”大相径庭!
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
在西方文化史中,“以人为本”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总体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的学说。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但是,随着宗教神学的扩展、技术理性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延伸,“以人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也经历了“人本—神本—物本—法本—人本”的一个变革过程。
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革看,中国文化中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倡导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个人对加“家”——家庭、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宗法集体主义。在此基础上,所谓的“重人”,更多的是重视以“天子”为首的统治者集团,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天命”、“天理”等等的“天”,并不是非人化的,相反它往往最终又被当作人间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这样一来,在反对“神本”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更多地演化成了“以统治者为本”。
如果需要界定西方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对简单“物本”的,反对物质发展的成果大于人的发展价值;第二,它是反对“法本”的,即反对将人作为手段的“以组织为本”和“以制度为本”甚至“以群体为本”,而主张在遵循基本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组织发展—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第三,它通过个性化地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实现对人的尊重、强化情感的交流等等方法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第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在坚守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坚持科学管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并不直接和全面对立,而是相互补充与修正。
1.“神本”与“人本”之辩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归纳为“天”与“人”之间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互动关系,而不注重研究世界本身的规律性。所以,中国文化尊祖敬天,重视天人合一,自孔子起就有超越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与天地常常可以“平起平坐”,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界对于“以人为本”的概念存在着误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落传统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词源出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曾就“人本”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释。从总体看,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以人为本”的解释可以归结到“神本”对“人本”、“君本”对“民本”两个方面。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不太相信宗教,人们虽有信仰,但信仰的“天”不是神和上帝,宗教神学的东西从未占主导地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付和利用,中国人对神缺乏超然的尊敬和发自内心的激情。传入中国或者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儒家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所以,中国文化中没有出现西方式宗教狂热,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看,“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目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已经为许多企业所接受。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则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已有之”——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我们已经深得其精髓所在。另一方面,对于西方企业倡导的“以人为本”却又不甚了解。所以,造成了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得十分响亮,但是实践中力图用“以人为本”来解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君本”与“民本”之辩
中国的宗法集体主义导致了“尊君”的传统,与此同时,“尊民”的问题也同时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这个“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亦即被统治者。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管子·七法》则说:“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在管子看来,人分为“治人”的人和“治于人”的人。治人的人就是霸主侯王等统治者;治于人的人就是被统治者,治于人的人等同于雨水、牛马、草木。
因此,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变革是沿着这样一个过程进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中世纪神学的主导地位→近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组织、制度对人性的束缚与压制→企业管理中的以组织为本、以制度为本对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压制→“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 查看 王学秀 的所有文章
西方近代“人本”对“神本”的胜利,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端和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法制政治相伴随的。
2.“物本”与“人本”之争
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与“勘天役物”,在物质逐步丰富的同时,造成了人的高度异化。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脱和驾驭,而且在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权利和价值。人类创造了社会,却长期成为社会的奴仆;社会严重压抑着人的自由,抹杀着人的价值,甚至使人性扭曲、变形,使人变成非人。因此,现代西方文化在反对“以物为本”,反对理性主义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所谓“感性的”、“个别的”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包括肉体、活动、意志、情感在内的完整的存在,必须实现人及人的交往的全面性回归。
因此,管子提出的、或者说中国文化传统中倡导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民为本”——所谓“本理则国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意思是将“人”和“民”分开的,因为只有“人”才能与天“合一”,“民”则不在其列。因而,这种“以人为本”的结论,虽然有重民的可贵的一面,但从根本上看只是一种开明统治的手段,它所认可的价值主体是统治者,并不是广大民众,其立脚点是让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服从于少数特殊人物,是一种用民之道、御民之术。
1.“神本”与“人本”之争
西方的中世纪,神学在生活与思想方面都占据了核心地位,在连哲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的时代,人的地位自然被“神”所淹没了。
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时期开启的西方人文主义强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包括但丁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从黑格尔的“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萨特的“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等等,重视人的生存和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神学世界观发起了的挑战,把人从宗教那里夺了回来,而且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