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哲学的思想先驱

合集下载

《论衡》东汉前期王充哲学著作(1)

《论衡》东汉前期王充哲学著作(1)

《论衡》东汉前期王充哲学著作(1)《论衡》东汉前期王充哲学著作前言《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左右。

王充的一生是在忧患中度过的。

他出生于“细族孤门”,8岁进学馆学书法,十五六岁时赴洛阳太学求学,从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学习。

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

大约在32岁左右,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

后王充返归家乡,先后担任上虞县功曹,会稽郡都尉府掾功曹,郡太守五官功曹从事(五官椽),因与长官、权贵不合,遂“废退穷居”,作《讥俗节义》、《政务》之书。

后归乡里,以教书为业。

王充于宅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简牍,见事而作,著《论衡》。

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年届花甲的王充到扬州部的丹阳、九江、庐江等郡避难,应刺史董勤之召,到州里任从事,后入为治中(州刺史的助理)。

材大任小,职在刺割,笔札之思,历年寝废。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王充罢州家居,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朝廷推荐王充,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乃作《养性》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王充晚年“贫无供养,志不娱快”(《自纪篇》),处境凄苦。

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

这一时期,豪族门阀把持了东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在思想上则以谶纬儒学作为统治工具。

他们全盘继承了从汉武帝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西汉官方神学思想体系和西汉后期大肆泛滥的谶纬迷信。

光武帝刘秀“尤信谶言”(《后汉书·方术列传》),他以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后汉书·光武帝纪》)宣布做皇帝,并提倡以图谶来决疑。

光武末年,初起灵台、明堂、辟雍,又宣布图谶于天下。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 年前后),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 细族孤门" ,家" 以农桑为业" ," 以贾贩为事"。

幼年的王充勤奋好学,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家贫买不起书,他便"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涌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他曾做过县州小吏,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迫去职。

晚年家居,主要从事教书和著述。

" 贫无供养,志不娱快" ,穷困潦倒。

他一生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王充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这部哲学著作,问世之初,就跟他的人一样不为人重视,直到王充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得以流传。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绿林、赤眉大起义刚刚被镇压,东汉王朝统治者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宗教唯心主义,大宣扬谶纬神学,光武帝即位即" 宣布图谶于天下" ,为自己的政权制造神化根据,章帝时更召开了全国性的神学会议——白虎观会议,编篡了神学法典《白虎通》。

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谶纬迷信、宗教神学" 虚妄之言" 笼罩了东汉思想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 疾虚妄" ,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论衡》就是这样把批判神学谬误与正面阐述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起自己富有战斗性的思想体系。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自然"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重要问题。

先秦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了天地万物由物质性的" 气" 和" 五行" 构成的学说。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王充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上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建国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王充的评价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充是生活在两千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位文人,在当时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谶纬迷信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的情况下,他能以过人的胆识、求真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对当时迷信的社会进行批判,“疾虚妄”,求实诚,这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就值得我们称道,被称为古代启蒙思想家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批判,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的思想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天被极度神话,被认为是有意志、有感觉的人格神。

人能以行感天,天也能通过灾异谴告于人,天人能相互感应。

王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极力论证天是自然物,不是神,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论衡?谴告篇》)打破人们对“天”这个绝对权威的迷信。

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否定与批判,蕴含着王充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1.否定“天”,重视“人”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可谓是最关心人生命运的思想家。

在唯“天”独尊,唯“天”命是从的时代,王充敢于否定“天”,倡导“命”,客观上体现出王充重视“人”的思想。

“天道无为”。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天被极度神话,成了神权的最高代表,也是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虽然汉儒们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人的地位放在阴阳五行之上,能够与天直接相互感应,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更多地关注于天而不是人。

人更多的是处于从属于天、受制于天的位置。

“天地之性人为贵”。

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辨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别通》)说明人是拥有智慧的万物之灵,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尽管王充的“命”论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人是在背负着宿命论的沉重因袭艰难地显示着自己。

王充哲学思想简述

王充哲学思想简述




五谷、星辰、鬼神、人、意识,是本质上不同的 东西,怎么可以从同一元气中得到规定呢?战国 末年的《吕氏春秋》中以下一段话同样有这些问 题: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 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 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琼明。 (《吕氏春秋•尽数》) 那羽鸟的飞扬,走兽的流行,珠玉的精明,树 木的茂长,圣人的琼明,是截然不同的特性与功 能,这又怎么能从同一精气中得到说明呢?


在本源与本质两个范畴被分化开来的同时,王充 也极力使物质范畴与精神范畴得到分化。先秦人 把精神现象看作是本源物质直接固有的属性,把 认识活动直接归结为气在人心中的往来活动。王 充不然,他认为,气是“无知之本”,它只有化 生成人的形体五脏之后,才产生出智慧。他说: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 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精神依赖于物质,并不是说精神就是一种原初的 物质。

老庄哲学虽为新世界观的诞生廓清了道路, 但仍然没有正视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经 验,并把它们引入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庄 以“无”作为“道”的规定,就表现出对 感性经验的冷漠态度。 最初把“气”升格为最高实体的是深受老 子“道”一元论启迪的宋尹学派(据郭沫 若先生考证,《管子》一书中《内业》、 《白心》、《心术》上下为宋鈃、尹文学 派的作品)。


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可以完全等同。这种把精 神看作是原初物质直接固有的属性或原初物质直 接产生的作用的观点,一方面必然会使精神获得 像物质一样的实体性,导致神不灭论;另一方面 必然又使原初物质获得像精神一样的意识性、目 的性和能动性,导致万物有灵论。在这里,宋尹 的气一元论同样也会通向有神论。 先秦时期气一元论的这些缺陷说明: 元气论要更好地立足于无神论,必须加以发展 和完善化。王充的哲学正是在气一元论的完善化 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简短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简短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简短王充(公元125年-约公元220年)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充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观点之一。

下面将简要总结王充的哲学思想。

王充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论衡》中。

在这部著作中,王充对人性、道德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首先,王充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的,人天生就具有贪婪、嫉妒和自私等恶劣的品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由欲望驱动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利益。

因此,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约束人的本性,使人们能够追求真善美,抑制自己的欲望。

其次,王充对道德和正义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道德并非是一种天然的品质,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的培养而形成的。

他提出了“教化论”,主张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道德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

他强调,个人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规范是相互联系的。

此外,王充还关注政治问题。

他批评了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他们腐败无道,没有尽到治理国家的责任。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尊重人民,关心民生。

他提出了“恢复本性”和“复古”等观点,主张恢复古代的道德观念和制度,以遏制社会的腐败现象。

总的来说,王充的哲学思想主张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约束。

他关注道德和正义问题,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统一。

此外,他也关注政治问题,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治国的建议。

王充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一句话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一句话

王充的哲学思想总结一句话王充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学者,他的哲学思想以《论衡》为代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总结王充的哲学思想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以人为中心,崇尚实用主义,追求理性思辨,强调心性修养,注重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主张平等、公正、孝悌。

首先,王充以人为中心,他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

他主张人的本性善良,认为人性具备良知和善意,而恶行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致。

他反对人性本恶的观点,以此呼吁人们要尊重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其次,王充崇尚实用主义,强调实际利益和功效,反对空泛的理论与空洞的言辞。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注重实证和实践,追求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对于没有实用效果的理论常常持怀疑态度。

他主张将学问与生活结合起来,将学说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际目的和实际利益。

第三,王充强调理性思辨,注重推理和辩证的方法。

他主张用理智对待事物,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避免情感和主观的干扰。

他提出了“论证”这一方法,即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问题的真伪和合理性,以此来抵抗迷信和伪学。

他强调唯理论证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解构问题,提出并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王充注重心性修养,强调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他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个人的修行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修己”与“教人”的观念,即通过修身养性来获得个人的幸福,同时也要通过教化他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培养正直、诚实、宽容、善良、慈悲的品德,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来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

第五,王充注重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主张平等、公正、孝悌。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倡导平等和公正。

他主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强调家庭伦理与孝悌之道,认为家庭的和睦与孝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还提出了“天下一家”的理念,即认为天下万物都是亲父母所生,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维护和谐社会。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声码迁徒到会稽。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充少年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学名师交游朋友外,还广闻博览,遍读群书。

《后汉书》记载王充在洛阳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诸子之学,从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这是他日后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对做官不感兴趣,无意于仕途。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他又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王充因为生病没有去,当时他已年近七十。

王充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礼节,专心于著书立说,据说他卧室内的窗户、墙壁上都放着刀和笔。

经过多年的艰辛写作,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唯物主义论著《论衡》。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王充病死在家中。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

“天人感应”的主要思想就是上帝有意识地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共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儒学中神秘的鬼神学说。

王充在《论衡》中,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

他从宇宙观出发反对儒术,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

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

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

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以《世说新语》为例中文1304 钟蜀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魏晋清谈存在的社会背景,清谈的起源、思想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文中论述多以《世说新语》一书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谈文化。

关键字:魏晋时代清谈起源清谈思想清谈发展及影响哲学思想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不能忽略的朝代,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时期,其风尚也曾为历代文人感兴趣的话题。

魏晋之际,早在西汉萌芽的世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是根深蒂固压倒一切而成为当日社会的核心,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更是为世族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证,世族支配下的政治必然会产生各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

原来弹劾朝政的士人们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故东汉末年的清议转为了清谈。

魏晋时代的政治是混乱的,但是魏晋时代的思想却是自由的,这使魏晋时代成为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正如宗白华所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这是在魏晋混乱政治下的充满活力的思想文化。

此时的魏晋,以虚静无为为主旨的道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这为魏晋清谈提供了讨论话题。

除此之外,激烈的政治斗争导致了对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鉴别品评也是当时清谈的热门话题。

所以清谈成为谈论魏晋风尚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持续了三百年左右的清谈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相对充分的阐述。

那么“清谈”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又应该如何解释清谈呢?范子烨曾在《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世说新语》研究中提出说,清谈最早见于汉末建安时期的文献,如刘祯在《赠五官中郎将诗》中写道:“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又如曹丕在《又报钟繇书》中说:“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斌媚,执乎嗢噱,不能离手。

”从时间上看,刘诗和曹文最早用“清谈”一词,这应该就是清谈之语源。

关于“魏晋清谈”的概念,我国著名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在《魏晋清谈》一书中曾提出:“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浅析王充的哲学思想

浅析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个不唯上,不唯书的古人浅析王充的哲学思想( 外国哲学陈津津学号: 2120101337) 摘要:两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较先**诸子都前进了一步,王充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宇宙观、历史观、性命论和认识论上。

关键字:王充疾虚妄哲学思想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本身、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同时代普通人深刻得多的认识。

东汉初期的王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知堂老人曾经说过:“中国有独立思想的人,上下古今自汉代到清代,只有三个人,王充便是第一个,这是中国思想之灯火,虽然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标识。

”我以为这句话说得很好,千余年来,敢于以“异端者“自居,正视人生者,殊来少见,谈物之所是容易,而道其所非则是:难,难,难。

金圣叹、李贽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明证。

于是乎,历代文人或是隐居山林逃避尘世,或是明哲保身,谨言慎行,或是逢迎阿世。

而王充却在他的那个时代绽放出了自己的精彩。

一.王充生平王充(公元27 年— 97 年),字仲任,会稽**(今****一带)人,其祖上从**国元城迁徙而来,他出身“细族孤门”注一:《论衡·自纪》,小时十分聪明, 6 岁开始识字, 15 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京都**太学深造,拜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班彪为师。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简介 他生平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简介 他生平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简介他生平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本文导读: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人物简介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

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

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即汉章帝)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

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人物生平家族显赫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

王充哲学2012版

王充哲学2012版

再次,他认为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与人 都有生有死,而元气以及含气、施气的天 地却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他说: “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 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 阴阳不生,故不死。”

王充所使用的“元气”概念,来自《淮南子》。 他用 人的生死:“人未生,在元气中;既死,复 归元气”(《论死篇》)。 “元气”说是王充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王充 用道家天道自然无为和气化论思想反对西汉流行 起来的谶纬迷信的主要理论武器。 (尤其是在天道观方面):王充尊崇尧舜孔孟, 认为“可效放者,莫过于孔子”(《论衡· 自纪 篇》),但是他对儒家的天神崇拜是反对的、拒 绝的,说“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 (《自然篇》)。“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 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 道,得其实矣。(《谴告篇》)”
口 辩 而 不 好 谈 对 , 非 其 人 , 终 日 之 言 。 其
建 武 三 年 , 充 生 。 „„ 才 高 而 不 尚 苟 作 ,
任王 。充 者 , 会 稽 上 虞 ( 今 浙 江 上 虞 „„
) 人 也 , 字 仲
—— ·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mǐn怜恤,哀怜 、 忧虑)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 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 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各自开 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quán订正谬误﹐评量斟酌)。 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古 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
四. 性与命


1. 性
王充在人性论问题上,把人性分为三等,有 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 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人,是 中人。 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 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他 说:“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率性

论衡_《论衡》王充的经典故事

论衡_《论衡》王充的经典故事

论衡_《论衡》王充的经典故事【--经典手机短信】《论衡》王充的故事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境)人。

ニ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他通过对当时“唯我独尊”的迷信神学及其唯心论的全面批判,进一步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以元气自然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其卓越的思想成就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ネ醭湓谀暧椎氖焙颍就表现得相当聪颖。

他6岁开始学识字,8岁进私塾学习,《论语》、《尚书》等晦涩深奥的典籍,他一天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1 000多字。

15岁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京都洛阳太学深造。

王充置身于此,如鱼得水,他不仅熟读了诸子百家的著作,而且对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也有一定的研究,这在他的传世之作《论衡》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ネ醭湓投师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儒学大师班彪门下,这使他获益匪浅。

但他并没有在先师学说的圈子内裹足不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借鉴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公元前23~公元50年)反对谶纬迷信的观点。

王充较系统地研究了儒学的经典篇章,深得其中三味。

ピ谔学修完学业后,王充又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

起初,王充也曾在县衙等官场当过幕僚一类的小官,但因出身寒微,加之思想“偏激”而不为统治者重用。

怀才不遇,仕途不畅,促发了他潜心治学,以笔战斗,探求真理的意念。

于是王充在“废退穷居”之时,开始了讲学、著述,同唯心主义的儒学及其封建神学进行不懈斗争的生涯。

ネ醭渲述虽很多,但最终流传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

《论衡》分为30卷,共存85篇,其中《招致》一篇只存篇目,故实存84篇,总计30万字。

这部书是王充耗费30多年心血撰著的,堪称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王充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该书传承下来的。

ネ醭浼坛辛死献拥热说奶斓雷匀晃尬的思想,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辨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差异;客观地论证了形神的关系;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浅析王充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王充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010年第25卷第3期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

出生于“细族寒门”,当过小官,晚年在潦倒中死去,曾著有《讥俗》、《政务》、《养性书》等著作,现仅存《论衡》一书。

自董仲舒以后,儒家经学被神学化,天人感应目的论、谶纬之说和各种鬼神观念泛滥成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东汉才子王充从理论上系统地对西汉汉武帝以来这些主流思想进行清算和批判。

他继承先秦以来的“精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了“元气自然论”,锋芒首先指向作为两汉谶纬迷信思想之理论基础的董仲舒及其“天人感应”说。

王充提出了“天道,自然也”(《论衡》)观点,否定了董仲舒有人格意志的“天”,认为“天”不过是同万物一样的自然物体,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并没有任何人格与意志目的。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

这是王充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贡献,它赋予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以新的形态,开创了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新阶段。

在王充思想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学术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荒诞、繁琐、丧失了生命力的神学思考日渐为人们所厌弃,一种轻慢礼法、蔑视名教的思潮开始勃然兴起,从而结束了两汉神学经学统治的时代。

王充的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封建社会异端思想的先驱,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把火炬,照亮了汉民族人文之路的漫漫夜空。

王充的哲学思想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1王充的宇宙观关于“天”的问题,是汉代哲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官方哲学把“天”神秘化、意志化,借此宣传“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

王充把“天”还原为自然物,否认它有任何意志。

他说:“夫天者,体也,与地无异”。

“天之与地,皆体也。

地无下,则天无上矣”。

这些观点都肯定了“天”不过是物质实体。

王充在肯定“天”的物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官方“天人感应”对立的天、人关系理论。

他引证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以说明自然界没有意识,没有目的,以论证自然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而存在的这个唯物主义的命题,并且初步揭露了把自然拟人化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根源。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王充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王充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王充思想一、背景王充是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我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著作。

《论衡》一书对当时的豪强贵族和官僚地主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论衡》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而且也指向腐朽的封建官僚政治。

王充一生由于贫困和接触下层人民,对人民的疾苦有一些同情的言论。

王充属于小地主阶层。

他的哲学、政治思想反映了寒门庶族地主的进步要求。

王充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已日益尖锐化,东汉王朝的统治者在精神上更加需要宗教唯心主义,西汉后期发展起来的谶纬迷信,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提倡,这时已成为官方的统治哲学。

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对当时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的谶纬迷信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批判,通过这种批判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

二、自然观和无神论1.“气”一元论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气”一元论,他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

气是和云烟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

王充不仅明确说明了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针对着唯心主义目的论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构成是没有目的的,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决定的。

王充花了很大力气论证“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

2.批判吸取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的思想王充批判地吸取了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的思想。

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和董仲舒以来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把天说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自然界万物说成是天有意创造的。

王充强调自然无为,正是要打破这种关于“天”的神秘观点。

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死灭,都是物质元气自己变化的结果,事前根本没有什么神意的安排。

3.批驳唯心主义目的论王充对“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批驳,当然是很简单的,但是可以看到一个特点,他是根据事实来批驳的。

王充认为,既然人不是天地故生的,那么人也就和其他东西一样是由“元气”构成的。

无神论者王充的历史经典故事

无神论者王充的历史经典故事

无神论者王充的历史经典故事王充是我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无神论者王充的历史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现在浙江省)人。

东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王充,反对迷信圣人,批判天能主宰一切的观点,着有《论衡》一书。

王充小的时候,是个文静的孩子。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追逐嬉戏,而是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他的父亲见他这样呆板,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生机与活力,很是生气,就对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得多愉快呀,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儿呢?”王充低着头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要不就是捉蝉,尽伤害它们,我不喜欢。

看它们多可怜呀!”“那你想做些什么呀?”“我想读书写字!”王充一反常态大声回答。

父亲听了很高兴,不久就送他进书馆去读书。

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对于那些调皮或者完不成老师的背书任务的,都要被先生狠狠地用戒尺敲打手心。

其余的同学几乎都挨过打,唯独王充是一个例外。

他因为勤奋好学而倍受老师的喜欢。

结果,同样的时间和年龄,王充比其他同学学的知识多了许多。

有一次,老师给他讲《论语》等两部古书。

讲完以后的第二天,老师就让他背诵,他背得既快又准。

老师又惊又喜,问他:“别的学生都觉得这两部书难背,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王充回答说:“您讲一段,我就背一段。

所以您讲完,我也就背下来了。

”小小年纪的王充,竟能这般用心,老师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十五岁的时候,他就被推荐到了京城最高学府太学,当了一名“少年太学生”。

在洛阳的太学里,王充在其名师班彪(班周、班超的父亲)的指导下,更是博览群书,很快他又成了太学里的高才生。

这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忆了,他更注重的是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越来越多的知识长时间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玄·太玄告》
“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 元气,细者入无间。”
——《汉书·扬雄传》
三、桓谭的形神观
•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 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 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 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 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 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 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 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论衡·谈天篇》
• 自然无为是元气最主要的属性。
“谓天自然无为者何?谓天自然无为者 何? 气也。气也。 恬淡无欲,无为无事 者也。”
——《论衡·自然篇》
三、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针对董仲舒和谶纬神学所提出的 “故生论”的神学目的论思想,王充提 出了“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的思想。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 自然也。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 此则自然也。 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 此则无为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 此则无为也。”
——《淮南子·原道训》
2.无为:
“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 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 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 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 物之相然也。 ”
——《淮南子·原道训》
二、扬雄的“太玄”哲学
•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 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 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 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 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 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 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
1.生死问题
“草木五谷,以阴阳气生于土,及 其长大成实,实复入土,而后能生;犹 人与禽兽昆虫,皆以雌雄交接相生。生 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 之代谢矣。”
——《新论·形神》
2.形神问题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 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尽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立于虚空,又不能后 燃其焰;焰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 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 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也。”
——《汉书·扬雄传》
1.“玄”为万物之本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 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同 古今 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 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刚柔接矣。 还复其所,终 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 莹矣 。”
——《太玄·太玄摛》
2.“玄”即是“精气”
“玄者神之魁也。天以不见为玄,地 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 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 ;人奥思 虑,含至精也。”
——《论衡·自然篇》
“如〔列〕子之言,万物之叶自为生 也。自为生也,故能并成。如天为之, 其迟当若宋人刻楮叶矣。观鸟兽之毛羽, 毛羽之采色,通可为乎?鸟兽未能尽实。 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 物自然也。 ”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 气,子自生矣。”
王充
•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 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 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 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 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 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 诵忆,遂博通觽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
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 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 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 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箸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论衡·谈天篇》
二、“元气自然”说
• 元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 “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儒书又言: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 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如说《易》之家、 儒书之言,天地始分,形体尚小,相去近也。 近则或枕於不周之山,共工得折之,女娲得补 之也。含气之类,无有不长。
◆道为万物之始。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 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 禀授无形;原流泉浡 ,冲而徐盈;混混 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 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 夕。 ”
——《淮南子·原道训》
◆道最主要的性质就是无形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 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 乎……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 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 殷然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 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 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是故 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 居……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新论·形神》
第二节 “元气自然”的宇宙观
一、对自然之天的还原
认为天就是“含气之自然”。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
来,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 不可复计。 ”
——《论衡·谈天篇》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 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 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 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 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 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第一节 王充哲学的思想先驱
一、《淮南子》的“无为”思 想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 王刘安(前179—前121年,汉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 长之子)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 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 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 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 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 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 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 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