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王充哲学思想共79页
董仲舒哲学
董仲舒哲學 END
第三節
• 三綱:天地、陰陽的上下、尊卑、主從 → 君為臣綱,父為 子綱,夫為妻綱。綱,大繩,細繩之所依。 • 《基義》: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 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相陰陽。 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 兼于父,君兼於臣,臣兼於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 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 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於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陰兼功于陽,地兼功於天。……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 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 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 三綱說的歷史影響
董仲舒哲學
丁四新學苑
第一節 “人fu天數”說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第三節 人性論與倫理學說
董仲舒哲學
簡介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因 善治《春秋》,景帝時舉為博士。武帝時,三次上《天人 對策》,進一步發揮了趙綰、王臧、田蚡等人的崇儒思想, 主張《春秋》“大一統”的觀念,結束“師異道,人異論,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混亂局面。即主張“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從而達到 “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的目的。“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漢書·董仲舒傳》。 • 出《天人三策》外,董子的著作皆收入《春秋繁露》,今 存17卷82篇。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 從天人同構、同類而相副,到天人感應。 • 一、天人感應 • 論證:從“氣同則會,聲比則應”的“同類相動”的自然現 象入手,論證天人感應。一樂器的宮弦-另一樂器的宮弦“共振” • 天人感應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陰雨天-腰酸腿疼,董子解釋: 陰雨天,天的陰氣會佔上風;人體内的陰氣與天的陰氣同類, 會發生感應。 • 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天道運行的感應關係:人類的治亂興衰會 影響到天道的運行;反之,天-災異譴告、祥瑞。 • 《漢書·董仲舒傳》之《天人三策》:《春秋》之中,視前 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 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驚 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
东汉思想家王充
•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 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 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 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 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 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 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 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 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 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灰土,何用为鬼?”(《论死》)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 间安得有无体度知之精?” (《论死》)
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 界事物接触。
“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实知》)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程材》)
哲学思想
• 三、历史观 提出历史进步的发展观,认为“今胜于古”,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力量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 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治期》
认为历史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有关联
哲学思想
四、人性说 人性分三等:善、无善无恶/善恶混杂、恶 承认后天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 恶而为恶也。”《本性》
哲学思想
• 五、命定论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
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 而主张命定论。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命”又是由天 和各种星象“施气”形成的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
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育的关系最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王充哲学思想简述
五谷、星辰、鬼神、人、意识,是本质上不同的 东西,怎么可以从同一元气中得到规定呢?战国 末年的《吕氏春秋》中以下一段话同样有这些问 题: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 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 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琼明。 (《吕氏春秋•尽数》) 那羽鸟的飞扬,走兽的流行,珠玉的精明,树 木的茂长,圣人的琼明,是截然不同的特性与功 能,这又怎么能从同一精气中得到说明呢?
在本源与本质两个范畴被分化开来的同时,王充 也极力使物质范畴与精神范畴得到分化。先秦人 把精神现象看作是本源物质直接固有的属性,把 认识活动直接归结为气在人心中的往来活动。王 充不然,他认为,气是“无知之本”,它只有化 生成人的形体五脏之后,才产生出智慧。他说: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 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精神依赖于物质,并不是说精神就是一种原初的 物质。
老庄哲学虽为新世界观的诞生廓清了道路, 但仍然没有正视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经 验,并把它们引入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庄 以“无”作为“道”的规定,就表现出对 感性经验的冷漠态度。 最初把“气”升格为最高实体的是深受老 子“道”一元论启迪的宋尹学派(据郭沫 若先生考证,《管子》一书中《内业》、 《白心》、《心术》上下为宋鈃、尹文学 派的作品)。
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可以完全等同。这种把精 神看作是原初物质直接固有的属性或原初物质直 接产生的作用的观点,一方面必然会使精神获得 像物质一样的实体性,导致神不灭论;另一方面 必然又使原初物质获得像精神一样的意识性、目 的性和能动性,导致万物有灵论。在这里,宋尹 的气一元论同样也会通向有神论。 先秦时期气一元论的这些缺陷说明: 元气论要更好地立足于无神论,必须加以发展 和完善化。王充的哲学正是在气一元论的完善化 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PPT课件
第13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3、天人感应
•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谓之“天子”。君权 是神授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王就是至高无 上的,反君就是逆天。人君的一举一动,都受天的 监视,如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 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在严重 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 行“天罚”,如兵刀雷击。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 天,以消灾解难,这就叫做“天人感应”。
•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 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同上)
• 他不仅把天当作人性形成的最后根据,而且认为 性的贪、仁也与天的特质相对应:
第18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3.性三品说
上
圣人之性
天生为善
中
中民之性
可以教化
下
斗筲之性
天生为恶
第19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第10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以类相感
1 ▪人副天数
2
3
▪天人感应
第11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1.人副天数
•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 天》)
•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 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 也。”(《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 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主要内容
一、生平著作 二、天说 三、阴阳五行说
四、天人感应说
五、性情说 六、大一统说 七、历史地位
第1页/共28页
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2015.5)
一、生平
后担江都王和胶东王国相。 陕西兴平 “策村” ,又 下马陵。
一、生平
4.儒学大师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引入阴阳五行理论, 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 《春秋繁露》一书中。
二、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 天》)——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 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 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 副天数》)——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 合。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的 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
1933年10月生。籍贯江苏无锡。著名国 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 长。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982年至1985年3月任清华大学文史教 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清华 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 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
总评●钱逊的评价
第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思想发展的成熟, 这两个方面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社会发展来看,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历史新 阶段的开始,从思想发展来看,则百家争鸣的 终结和新阶段的开始,是在汉武帝董仲舒之时。 所以历史的分期与思想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 致的。
1961年版,第40页。)
总评
2.社会影响力: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 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 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 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 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总评●冯天瑜的评价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 最有影响的思想 家,……我们民族性 格中的封闭自我,因 循守旧等等劣根性, 都与之直接相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通过探讨人性来说 明教育作用的思想。在人性论问题上,他 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 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 先验的素质,具有“善”与“恶”两种可 能性。他说:“性者,天质之朴 也。”“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身之有性情也, 若天之有阴阳也。”
• 对策后,他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去任国相, 他对刘非讲了“春秋大一统”的精神,提出“仁 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 此暗示刘非不要称霸,应尊重中央皇权。公元前 135年,皇帝祭祖之地长陵高园殿和遼东的高庙 也发生了大火,董仲舒写了奏章,想借这两次大 火说明“上天”已对汉王朝发怒,“首劝其杀骨 肉大臣”,触怒了汉武帝,虽免于一死,江都易 王相被罢免了,从此他又专心从事教学活动,又 教书十年。
•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汉代实行“独尊儒术”
政策达百年之后,儒家思想已逐渐偶像化,
并立了天人感应讖纬迷信的宗教神学体系
的时代。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趋
向尖锐,封建王朝进一步利用神学维持自
己的统治,把董仲舒所创立的新儒家学说
和一种叫做“讖纬”的封建迷信学说结合
起来。
•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讖纬迷信得以更广泛
• 《汉书· 五行志》:“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 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 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 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其要 点如下。
新时代王充哲学思想评述
新时代王充哲学思想评述作者:周煜宸周普元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4年第03期[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在我国文化传承和创新战略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不断与时俱进。
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和方法根基,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同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丰厚滋养,让自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王充的《论衡》作为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官方思想的一部战斗性著作,以“衡者,所以平万物也”为立意初衷,“论如衡之平”,表现了王充要以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衡量一切,批判一切虚妄之言的态度。
“疾虚妄”是王充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哲学思想中的客观实在性、辩证批判性和战斗无鬼性具有高度的契合,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王充的哲学思想的贡献及影响进行合理评述。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王充;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图分类号]B2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3—0035—06[作者简介]周煜宸,男,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宗教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周普元,男,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他出生于“细族孤门”,家境贫寒,“祖宗无淑懿之基”;他虽博览群书,却不是一位守规矩的学生,不执着于一家一言,因而与师父班彪产生了思想分歧。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当时整个儒学被一些俗儒谶纬化、神秘化,造成了“伪书素文,多不实诚”的社会文化局面。
王充对此种现象颇为不满,于是“谢师而专工”,对各家学说进行独立的专门研究,从而为他建立反神学的“异端”思想体系打下了基础。
从“第二个结合”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王充哲学思想的契合性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董仲舒与王充的教育主张对比
(1)“强勉学问”
(2)节博合宜
(3)专一虚静
培养目标
“鸿儒”
将人才分为4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
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董仲舒
王充
简介
有“汉代孔子”之称
思想精髓:三大文教政策
(《对贤良策》)
出身“细族孤门”,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教育作用
1、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2、把教育看成是王者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3、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应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作用
2、将人性分为3类:
中人以上的人;中人以下的人;中人
论道德教育
(核心)
1、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
(所谓“王者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4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西汉朝,开始设立以研究与讲习儒 家经典为事的儒经博士。凡博士教弟 子的经书都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成, 因此叫今文经。今文经的特点是,用 阴阳五行说解释与阐发儒家经典。由 之,一方面,使儒家的伦理—政治学 说有了宇宙生成论的依托;另一方面, 又使先秦时期原本较为朴素的儒家学 说流为谶纬神学。
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秋繁露•深察名 号》)
既然“天两,有阴阳之施”,故“身亦两, 有贪仁之性”是很自然的。情就是贪的, 就是不善的,这也是天然具有的。既然人 天然所生之性不一定为善,人天然具有的 情还是恶的,那么,人若要真正成为善人 就要教。而有受教者也就必有施教者,这 个施教者就是全合于“人道之善”的圣人。
他所谓“元”,也就是等于他所谓的广 义的“天”。所以他说,“天者万物之 祖”,“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 在宇宙间是万物之祖,是百神之君。
董氏的天道观是殷周以来天神观念的否定 之否定。周代的天神观念,战国时期虽已 逐渐被荀子等人所否定,然而,并没有绝 迹,如邹衍把阴阳五行说改造成为五行相 克的五德终始说。及至汉,董仲舒更进一 步接受和发挥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性比于禾(谷),禾须加工才成为米,同 样性须加工才成为善。因之,他对孟子的 性善论颇有不同之见。他认为孟子之所谓 人性善是人性与兽性比较而言;但如果这 样的人性和一个作为标准的人性(圣人) 来比较,他就不是全善的。
其次,董氏还认为,生下来的人,不但具 有性,还具有情,性与情都是天所赋予的。 他说:
阳喜乐,阴怒哀。附会到人事,即是君、 父、夫为阳为尊;臣、子、妻为阴为卑, 此即“三纲”说。董仲舒称:“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又称: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思想
三纲五常学说
•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 五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 为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父
夫
为
为
为
臣
子
妻
纲
纲
纲
仁义 礼 智 信
三纲五常学说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
• “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 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
进度,即要做到“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 • 循序渐进,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
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 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堪”
)。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 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 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 君,天意之所予也”
•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 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 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 ,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 4.教师的“圣化”之功
“天人合一”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这个贴子最后由攀尧在2006/01/12 11:58am 第2 次编辑]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说。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说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命论,又吸取了阴阳家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栖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为一”。
既然“天人相副”“天人同类”,天和人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感应,这就是他“天人感应”神学理论的基础。
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天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人。
他认为人的形体都是按造天的形体构造的。
例如,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天有山川河流,人有骨骼血管之类。
人的道德品行,喜怒哀乐,国家的庆、赏、刑、罚,无不同天有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说:“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意思上说:人的德行使由天理变化而来的,人的好恶是由天的温暖、冷清气候变化而来的,人的喜怒感情是由天的寒暑变化而来的。
他说天有暖、暑、清、寒四种气候,与之相对应,人间有庆、赏、刑、罚四种政令。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可以容服。
”(《春秋繁露•服制象》)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目的关系。
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加给自然界的。
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他说:“德侔(相等)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又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
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
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
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董仲舒、王充的哲学思想
他又说:“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 德也,阴者天之刑也。”(《阴阳 义》)“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也。”(《基义》) 这样一来,董仲舒认为“天”实际上是一 个人格神,得出了“天者,百神之大 君”(《郊语》)的结论。
(三)社会关系的神秘化 董仲舒认为,既然天人同构,那么人的社会关系 也是效法“天”而建立起来的。他说:“君臣、 父子、夫妇之道,皆取诸阴阳之道。”(《基 义》) 在他看来,“天”由于有意志和情感,因而对于 “阴”与“阳”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自然界,属 于“阳”的事物总是主导的积极的力量,属于 “阴”的事物只起配合的作用。也就是说:“天” 是“右阳不右阴”(《阳尊阴卑》),“任阳不任 阴”(《阴阳位》),“亲阳而疏阴”(《基义》)。
(二)自然现象的拟人化 董仲舒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虽然也讲“气”、 “阴阳”、“五行”等,但他又通过主观的类比 推理,推断“天”与“人”一样具有精神现象, 四时运行、气候变化都体现了“天”的情感和 意志。 他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 副。”(《阴阳义》)在他看来,春是喜气,万物萌 生;夏是乐气,万物长养;秋是怒气,万物凋伤;冬 是哀气,万物收藏。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 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二、 二、“天人感应”理论; 三、 三、“天道不变”思想; 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
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他自幼好学,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 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 者。汉景帝时,曾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作为 贤良文学受到征召,三次上殿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探讨天 人关系问题,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君 臣二人间的问答,后人称作《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 对策》),保留在《汉书· 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著作 很多,保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一书。这是董仲舒 的哲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儒家人物董仲舒称:“天、地、人,万物之本 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天道施,地道 化,人道义。圣人见端知本,精之至也;得一 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繁露·天道施》)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构成了秦汉时期人们的 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了解这种思维方式,秦汉 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二、“天人感应”理论
如何来制约大一统封建国家君主的无上权力,防 止这种权力无限制的滥用,保证大一统封建国家 的长治久安,这是西汉初期的思想家们努力探讨、 以求解决的首要问题。今天看来,要在大一统封 建国家的框架内来解决这个问题,严格说来是不 可能的。但在二千年前,在中国封建社会还在上 升、还在显示出生机与活力的时期,思想家们是 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不可能远远地超 越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来看问题。他们所思考的, 是如何在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框架内来解决这个 问题,而且还要使这个框架永恒地维系下去。
理论上论证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合理性、永恒性。而把大 一统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凝固化、永恒化,
把与这些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相联系的伦理道德凝固
化、永恒化。可以说,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核 心而展开的。要理解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须从此处入手, 否则会不得要领。
①司马谈:《论六家要旨》。②贾谊:《治安 策》。③《礼记》中的《礼运》、《中庸》、 《大学》篇。
思考题:黄老之学在西汉初为何会在中国思想世 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又为何会被董仲舒所代表 的新儒学所取代?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 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二、 二、“天人感应”理论; 三、 三、“天道不变”思想; 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
自觉能动性。在人的社会关系上,《吕氏春秋》
提出:“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 上下。”(《吕氏春秋·圜道》)认为应当像天 与地的上下关系那样,建立君臣之间的上下关
系,但君主必须贵公去私、无为而治,只有这 样才能保持上下不易,稳定运转。
《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无疑是试图 改变秦王朝长期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路线。 但是,吕不韦不仅没有能使秦始皇采纳 其思想,反而遭到秦始皇的迫害而死。 秦始皇一直都奉行韩非所主张的极端化 的思维模式。
董仲舒也是这样的思想家。他当然不可能在这个框架 内找出制约君主权力的现实的力量,也不可能构想出制 约君主权力的现实的机制。于是他只好去发现另一种 机制,这种机制并不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是通过 社会力量的对比来实现的,而是在人的观念中纯粹构想 出来的,是通过幻想的力量来实现的。这就是依靠“天” 的力量。利用“天”的力量来制约君主权力,是墨子想 出来的一个办法。秦汉之际的思维模式讲天、地、人 相统一,又使得“天”与“人”之间有了一种更密切的 联系。正是这样,董仲舒通过对思想传统和时代精神的 整合,提出了一整套以制约君主权力为目的的“天人感 应”理论。
这种状况,直到秦亡之后才出现改变。秦 汉之际的三大思潮,认真汲取秦亡的教训, 都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大思潮都认为,在观察世界、思考矛盾、 处理问题时,必须把天、地、人三要素统 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不应当只从其中的某 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上来加以考虑。
新道家文献《黄帝四经》称:“观天于上,视地 于下,而稽之男女。”(《十六经·果童》)“王 天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 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十六经·前道》)
四、思维模式的转变
秦汉之际,尽管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家 三大思潮各有见解,相互争鸣,但它们之间 又有共同点,这就是在思维模式上摒弃了 韩非的“不相容之事不两立”(《韩非 子·五蠹》)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向天、地、 人相统一的思维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 思维模式上,三大思潮呈现出一致性。
早在秦统一中国的前夕,在当时的秦国统治集团 中,就为思维模式的转变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争斗的双方:一方以秦相吕不韦为代表,另一方 以秦始皇为代表。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亲政 前的一年,吕不韦组织众多宾客编著了《吕氏春 秋》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吕不韦提出了一个不 同于韩非思维模式的新的思维模式: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 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 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吕 氏春秋·序意》)
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他自幼好学,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 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 者。汉景帝时,曾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作为 贤良文学受到征召,三次上殿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探讨天 人关系问题,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君 臣二人间的问答,后人称作《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 对策》),保留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著作 很多,保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一书。这是董仲舒 的哲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他所处时代的大问题——
如何巩固新兴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问题进行探讨。一
方面,董仲舒对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作了认真 的汲取。在他看来,要想避免秦王朝的覆辙,就必须寻找 一种制约大一统国家君主至上权力的机制,防止由于君 主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紧张和激化,导致 大一统国家的动乱和崩解。另一方面,董仲舒又积极从
根据这种思维模式,《吕氏春秋》把天上、 地下、人间的各种要素加以抽象,从时间 上或空间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组 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 素之间,必须彼此协调,互相配合,否则就 会破坏整个结构的稳定。
因此,《吕氏春秋》十分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之间的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吕氏春 秋》重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 性的统一,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在生产 活动中,人们必须并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