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家,其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前社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问题,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以德治国。
他认为,教化应该是一种道德化的过程,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自觉地做到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维护公共秩序。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在当代社会,面对诸多理论观念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正确行事,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主张“敬为上”。
他认为,教化的核心是敬畏,敬畏天地、敬畏君上、敬畏父母、敬畏师长,这种敬畏感使人们心存敬畏,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遵循社会秩序,敬重他人,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肃的要求。
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长辈师长的尊重,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敬畏心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敬意,形成社会和谐的氛围。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认为,教化应当注重德育和才育的统一,即培养既具有高尚品德、良好道德修养,又有才华慧智的人才。
这一理念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当代社会,重视知识而忽略道德的现象比比皆是,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才。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强调“立德修身”。
他认为,教化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修身立德,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当代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使他们具备宽容、理性、负责的品格和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汉朝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对汉朝社会变革的贡献。
一、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 孝道与政治董仲舒主张孝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孝道,恢复家庭伦理的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倡君子要以身作则,以孝敬父母为起点,以治理国家为终点。
2. 礼制与执政董仲舒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恢复正确的礼制,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以礼为本,以礼治国,通过恢复宗法制度,加强君臣之间的亲亲之情,以实现君臣的和谐共治。
3. 天人合一与天命观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应该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相和谐。
同时,他提出了天命观,即君王能够得到天的任命,作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
二、董仲舒的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变革1.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思想对汉朝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董仲舒提倡的孝道和礼制思想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武帝召集了一批儒者,组织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施儒家的政治原则,推动了社会的改革。
3. 社会和谐与稳定董仲舒倡导的孝道和礼制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
这种理念对于汉朝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普遍尊敬和遵循孝道和礼制,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得到了增强。
4. 统一的价值观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命观的概念,将君臣之间的关系牢固地奠定在天命之上。
这种价值观念使得汉朝社会对于君权的认同更加坚定,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统一的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观点,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就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顺利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已经开始一次代莱循环,代莱朝代又应代表黑统。
承继周朝统治者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忍受天命,创办了黑统。
孔子所受到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说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相同,就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无人知晓列兹涅古瓦。
臣愚以为诸无此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并使分道。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培尔,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强化君权须要,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适当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 董仲舒以为教化是性的继续,这一点他又接近孟子。他写道:"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 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号》)问题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观点;问题的回答,董仲 舒把他自己和孟子清楚地分开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 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 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 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 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 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 汉语的"天"字,有时译为Heaven(主宰之天)、有时译为Nature(自然之天)。然而这两种译法都不十分 确切.在董仲舒哲学中尤其如此。我 的同事金岳霖教授曾说:"我们若将'天'既解为自然之天,又解为主宰 自然的上帝之天,时而强调这个解释,时而强调另一个解释,这样我们也许就接近了这个中 国名词的几分 真话。"(未刊稿)这个说法对某些情况似不适合,例如就不适合老子、庄子,但是完全适合董仲舒。在 本章之内出现"天"字时,请读者想起金教授 这段话,作为董仲舒哲学中"天"字的定义。
• 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与《洪范》所定的(见本书第十二章)不同。他定的顺序是:第一是 木,第二是火,第三是土,第四是金,第五是水(《五行之 义》)。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义》),这是"比 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 火,火胜金,金胜木(《五行相胜》),这是"间相胜"。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
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
“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
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天之道,终而复始。
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
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
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
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
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限田、薄敛、省役等。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一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一位重要文教思想家,被尊称为“明师”。
他不仅在史学、教育思想方面有卓越贡献,而且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文教思想立足于实践,强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董仲舒提倡“教化”思想强调,为了建立稳固的社会秩序,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并倡导“以教人使人,而非以兴人使人”。
他认为,人之初就具有本性善良和道德感,但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和引导。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使人们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对古代经典的传授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道德为目标,并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曾说:“始择博通经书之士,渐乃师材任识以与他焉。
”可以看出他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统一人与天的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至理,即“天道”,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根基。
他强调人类行为应当符合天道的要求,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曾说:“人无道则不生,人有道则天佑之,动则天应之。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对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方面,董仲舒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尚书》、《易经》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思想。
他认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曾说:“古之学者,以教学为道。
故读书而智者,听诸先王,往而通其义,则亲亲仁义,江阳之东。
”可以看出他对于经典研究的重视,以及通过学习经典来实现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总之,董仲舒的文教思想集中体现了教化、实践、创新、和谐、思辨等多个方面的价值观。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一、“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大一统”的概念是《公羊传》首次提出的。
《春秋经》开篇首句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阐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谒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即以何为重,以何为大义,引申为重视、尊重。
“一”指统一、合一,指万物的根本。
“统”即纲纪意。
“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与周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统一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已受之于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后经进一步发挥,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这样“大一统”思想不但有了与生俱来的合理性,而且还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开始作为统治手段和主流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人民,臣民服从君主就是服从上天,而君也要服从天的意志,否则天就会以阴阳灾异来实行惩罚,要求君主“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一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2]。
为了强化政治,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提倡选举任贤,反对世卿认亲,对官吏必须实行考核,实行定时定员举荐制度;主张兴太学、以德仁教化百姓;限民名田、抑制土地兼并,反对政府垄断盐铁,使盐铁归于民营,薄赋敛、省徭役,禁止官僚经营工商业,保护百姓利益,保障农民基本需要,主张德主刑辅。
在思想方面,董仲舒在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他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刍议
造着中国人特有的性格 , 传达着独具魅力 的社会准则 和道德 规范。 儒家不仅仅是一个学派 , 而是发挥着教化功能的 、 得到
国家支持 的全民宗教。 创立之初 , 儒家只是一种学说 , 但它对 终极关怀 的关注 , 为它 日后的宗教化提供 了内在依据 。它 的 政治主张 , 为它 日后的国教化 准备 了条件。 又 到汉代 , 经过董 仲舒 的努力 , 儒学完成 了初步的神学化 。 同时 , 儒学也被官府 “ 于一尊 ” 定 ,确立 了统治 中国思想 达二千年之 久的国教地
没有了; 没有违法犯 罪 , 就不用刑罚 , 于是天下太平 , 这就是
种。在《 春秋繁露》 等著作中 , 他反复强调:……天道之大者 “
在阴阳。 阳为德 , 阴为刑 ; 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 刑 德而不任刑也 。” n 里的德就是仁德 、 口 这 仁政。他认为这是 王道 的根本 , 离开它就违反了“ 天意” 。他对《 春秋》 的分析 和 评价 , 对秦 王朝迅速灭亡 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 对汉王朝 当时 政治 、 政策的批评和建议 , 都是从这种仁德思想出发 的。 董仲舒成为儒学大师 , 这种思想不仅成为汉代的统治思
汉代新儒学 的代表 。 。 后人 的角度看 , 董仲舒 的“ 不遇”
恰是“ 幸遇” 。他十分重视 教育 , 主张 以教 化为“ 防”立太 堤 ,
学, 设庠序 。 一生主要从事著述活动。 现存主要 著作有《 春秋 繁露》 举 贤良对策》 和《 。他所建立的思想体 系是我国中央集
权制的封建社会确立 以后第一个 占据统治地位 的思想形态。 二、 董仲 舒社会 政治思想 的核心 : 仁德思 想 历史上有两种仁德思想 : 一种是统治阶级面临巨大政治 危机时所玩弄 的仁德思想 , 它的 目的在 于维护其摇摇欲 坠的 统治地位 , 对于人 民来说 , 这种 “ 仁德 ” 是一种政治欺骗 。当 然, 不能排除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的某些思想家也可以提 出具 有进步意义 的仁德思想 , 以不能一概而论 。另一种是统治 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圣才出品】
第17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一、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1.董仲舒的影响(1)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是汉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
(2)董仲舒在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的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在董仲舒的影响下,汉朝废弃过去以贵族门第出身或家族富有作为选拔官员标准,改由政府主持,以儒术为标准,在全国举行考试以选拔官员,从制度上确保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董仲舒对人与天的看法董仲舒所要做的是:从理论上论证新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存在的根据”。
(1)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就应依据天的所作所为。
(2)天人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和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3.如何理解董仲舒著作中“天”的含义金岳霖认为,在中国哲学里,‘天’的含义既包括自然,又包括君临自然的上苍。
人们使用这词语时,有时着重在‘自然’,有时则着重在‘上苍’。
这样来理解‘天’的含义,可能较为恰当。
二、宇宙论1.宇宙的组成成分按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篇的看法,宇宙是由十种成分组成,这十种成分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
2.阴阳观念关于阴阳。
董仲舒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
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
”3.五行次序(1)董仲舒以木为第一,火为第二,土为第三,金为第四,水为第五。
(2)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比(邻)相生”。
(3)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是“间相胜”。
4.五行与季节和方位(1)木主东方和春季。
(2)火主南方和夏季。
(3)金主西方和秋季。
(4)水主北方和冬季。
(5)土居中,助木、火、金、水。
5.阴阳与四季嬗替董仲舒以阴阳运行来解释四季嬗替。
阴阳各有盛衰,有其一定轨道,循四方而运转。
一年四季的嬗替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
(1)阳气初升时,它到东方扶木,从而春天来到。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汉代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虽然与现代的政治理论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它包括了许多内容,不仅仅限于政治思想。
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董仲舒认为,政治应该是基于道德的,即理性的。
他认为,“天道运行,日月有踪。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故仁民爱人,天必降之甘露;慈爱佑物,天必庇之清风。
此天道之常也。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力量。
政治就应该是这种道德力量的体现。
董仲舒认为,官僚制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官僚机构必须根据君主的要求来运作,但是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为此,他建议要加强官员的培训和选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要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并实行财政和人力资源的中央集权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滥用权力。
董仲舒还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国家必须推广儒家文化,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的系统中。
他主张重视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学习,以培养国家的精英。
他认为,青少年应该受到儒家教育,将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董仲舒的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对官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稳定的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和教育上,他推广了儒家文化,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为后世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董仲舒在汉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倡导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思路,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政治事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探析,分析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了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深入理解,可以提升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文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进行总结,强调了当代社会价值的提升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当代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回顾,认识,社会价值,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被誉为“天人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生活在汉朝初期,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了社会中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否依然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是否仍具有普世的价值,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能对当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哲学价值。
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深入研究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哲学思考,启示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17章 董仲舒社会思想
第一,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
第二,国家和富家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切断了人民的另 一条谋生之路.
第三,封建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
第四,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成为”盗贼”
董仲舒又指出:要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像 限制人们的欲望一样,也要制定一个“度”。使贫富都不 超越他所设计的“度”的范围,问题就算解决了。 为此,他还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规劝地主阶级不 要贪得无厌。 另外,他还主张“限田”。
董仲舒的人性论,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把地主阶级的阶级性 说成善性,是具有天生就能合于社会规范的“圣人之性”,而贫 苦的人民只有恶性,是天生不可教化的“斗筲之性”,社会的中 间阶层,则可以通过教化,成为遵规守矩,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什 么是人的“情”呢?董仲舒以为就是人欲,从现代社会学的 角度讲,人的欲望即是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以及精神需求。他认为对人的欲望、教化是无济于事的,只 有通过强硬手段加以节制。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 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 不能成为社会的。
第四节 理想社会构想
分析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构想,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第一,这个社会有国君。 第二,这个社会是统一的。 第三,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 第四,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 第五,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第六,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 无 越轨行为。 第七,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
本章要点:
1、关于人性问题,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 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 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之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 样,由此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说。这是他对中国人性理论 的重要贡献。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收藏人:华夏董氏大家族(董炎星)2010-05-29 | 阅:1800 转:28| 来源| 分享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源于其神学化的儒学。
董仲舒从"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的观点出发,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所谓道德教化就是在全社会进行儒家伦理教育。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即"五伦"。
处理"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
在"五伦"之中,董仲舒最重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伦,他以"天意"在"尊阳抑阴"为理论根据将这三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主从关系绝对化了,这就是所谓的"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王道三纲"发展至后世,就是中国封建社?quot;纲常名教" 的伦理学基础,"三纲"与"五常"合称,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纲五常”被董仲舒论证为“天意”安排的永恒不变的信条,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这里,他所说的“道”就是指“三纲五常”的道德信条,这些道德是做为“百神之君”的“天”安排给人世间的,只要是“天意”不变,它就永远不能改变,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族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给中国古代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鲁迅先生说“封建礼教吃人”。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社会和谐观念
发, 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等。深入分析董仲舒 的政 治思 想可 以发 现 , 的各 种 治 国主 张 处处 体 现 着一 他
种社会 和谐 的观 念 。 首先 , 董 仲舒 理 想 的政 治 状态 中体现 出 了他 在
的和谐观。董仲舒理想的政治状态是中和。他继承 和发展了《 中庸》 的中和思想, 认为中和是万物生长 的源泉和必备条件 , 是宇宙 的根本精神和最高的道 与德 。他说 : 中者 , “ 天下之所终始也 ; 而和者 , 天地 之 所 生 成 也 。 夫 德 莫 大 于 和 ,而 道 莫 正 于 中… ‘天 。 以 中和作 为事 物 存在 和 发 展 的法 则 , 循之 ” 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对立 面的和谐共处 , 追求事物 的 平衡 、 稳定 , 防范对立双方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冲突的 思想 。这 种思 想反 映在政 治上 , 表现 为他 以中 、 为 和
想 在今 天仍有 极强 的现实意 义 。
其次,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中体现 了和谐 观。统
一
的政 权 势 必 要 求 有 统 一 的 主流 思 想 。 汉 武 帝 时
此非 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 , 其德大
】 循天之遭) ‘
0 ’ ’
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经形 成 , 在思 想 上 却 是 : 师异 道 , 异 论 , 家 殊 方 , 但 “ 人 百 指意 不 同 ” ‘仲 传 , [ 董 舒 ) 由此 导 致 政 纪 、 纪 的 混 乱 。 】 法
董 仲舒清楚 地认 识到 , 维持 政治 上 的大一统 , 要 必须 有统 一 的思想作 保证 , 只有 消 除 了 思想 上 的 混乱 状
将 以中和治天下的思想用于实践, 董仲舒提出 以均贫 富 的方 法 作 为治 理 天 下 的一 策 。他 说 : 大 “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一种极富意味和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取了先秦儒、法、阴阳家中有利于集权统治需要的思想成分,提出了为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他认为“三纲”是天意的体现。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要统治者用仁、义、礼、智、信区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天和鬼神保佑。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围绕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利而展开的。
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它在当时对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 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 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
了正统地位。 了正统地位。
董仲舒的著作,留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著作,留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及《汉书》 汉书》 本传所载的《举贤良对策》 本传所载的《举贤良对策》。
他的思想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但他既然 他的思想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生活于现实社会,就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社会。 生活于现实社会,就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社会。因而我们仍 能从神学体系看到他的社会思想。 能从神学体系看到他的社会思想。
对于“五纪” 董仲舒没有详说, 对于“五纪”,董仲舒没有详说, 《白虎通义》把“三纲”概括为 白虎通义》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第二, 三纲五纪” 第二,“三纲五纪” 纲”,并把“五纪”改为“六纪”, 并把“五纪”改为“六纪” 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 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 朋友。 朋友。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什 之外,还有“ 么是人的“ 董仲舒以为就是人欲, 么是人的“情”呢?董仲舒以为就是人欲,从现代社会学的 角度讲,人的欲望即是人的需求, 角度讲,人的欲望即是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以及精神需求。他认为对人的欲望、教化是无济于事的, 以及精神需求。他认为对人的欲望、教化是无济于事的,只 有通过强硬手段加以节制。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 有通过强硬手段加以节制。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 生活。但必须有个“ 来限制欲望, 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 不能成为社会的。 不能成为社会的。 董仲舒又进而认为, 董仲舒又进而认为,人们的欲望是使封建社会结构系统运转 的契机,一定要使人民有所好,人们有一定的追求, 的契机,一定要使人民有所好,人们有一定的追求,才能进行 劝勉,赏赐也才能生效,而且有所好必有所恶, 劝勉,赏赐也才能生效,而且有所好必有所恶,有所恶才能使 人民有所畏惧,法律也才能生效,于是,统治者所设计的一套 人民有所畏惧,法律也才能生效,于是, 尊卑、贵贱、荣辱等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尊卑、贵贱、荣辱等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但同时又必须注意,不能使人们的所好太多,所恶太过。 但同时又必须注意,不能使人们的所好太多,所恶太过。故他 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 说: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能把人们的欲望控制在统治阶级 设计的“合理欲望”范围之内,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设计的“合理欲望”范围之内,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董仲舒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他的思想体系是完全相符合的, 董仲舒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他的思想体系是完全相符合的, 是以“天人感应” 是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 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
另外,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另外,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这表现在他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比前人全面,包括了天意、 这表现在他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比前人全面,包括了天意、 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人与人关系等等。 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人与人关系等等。以不多 的文字,把这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描述得如此全面, 的文字,把这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描述得如此全面,在中国 社会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 社会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这是董仲舒对中国理想社 会模式设计的一个发展。 会模式设计的一个发展。
第二节
论社会规范
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 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伦理 规范是人们用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在这方面, 规范是人们用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在这方面,董仲舒有 两个学说是至关重要的。 两个学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董仲舒看来, 在董仲舒看来,“仁”是一个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个人修养,“义”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个人修养, 是一个人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 是一个人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 第一, 第一,仁与义之辨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一个人对于别 人要按社会行为规范办事,所以“ 人要按社会行为规范办事,所以“义” 是自己应操持的, 是自己应操持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 人的。对于别人应以“ 人的。对于别人应以“仁”相待。 相待。
第四节
理想社会构想
分析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构想,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分析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构想,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第一,这个社会有国君。 第一,这个社会有国君。 第二,这个社会是统一的。 第二,这个社会是统一的。 第三,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 第三,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 第四,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 第四,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 第五,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第五,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第六,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 不羡慕富贵, 第六,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 无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 第七,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 第七,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2、董仲舒的三纲五纪论的实质是什么? 董仲舒的三纲五纪论的实质是什么?
3、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4、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董仲舒关于“度”的思想。 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董仲舒关于“ 的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与欲望论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 “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 人类“两有贪任之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 的。人类“两有贪任之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 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 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教 斗筲之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 化;斗筲之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最需着力开发的是中民 之性,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 之性,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而这样的人 是占社会大多数的。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 是占社会大多数的。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人性论,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把地主阶级的阶级性 董仲舒的人性论 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把地主阶级的阶级性 说成善性,是具有天生就能合于社会规范的 圣人之性” 而贫 是具有天生就能合于社会规范的“ 说成善性 是具有天生就能合于社会规范的“圣人之性”,而贫 苦的人民只有恶性,是天生不可教化的 斗筲之性” 社会的中 是天生不可教化的“ 苦的人民只有恶性 是天生不可教化的“斗筲之性”,社会的中 间阶层,则可以通过教化 成为遵规守矩,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 则可以通过教化,成为遵规守矩 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 间阶层 则可以通过教化 成为遵规守矩 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
第二,国家和富家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 第二,国家和富家垄断了山林川泽之利,切断了人民的另 一条谋生之路. 一条谋生之路.
第三,封建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 第三,封建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
第四,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成为”盗贼” 第四,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成为”盗贼” 董仲舒又指出:要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董仲舒又指出:要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像 限制人们的欲望一样,也要制定一个“度”。使贫富都不 限制人们的欲望一样,也要制定一个“ 超越他所设计的“度”的范围,问题就算解决了。 超越他所设计的“ 的范围,问题就算解决了。 为此,他还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 为此,他还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规劝地主阶级不 要贪得无厌。 要贪得无厌。 另外,他还主张“限田” 另外,他还主张“限田”。
本章要点: 本章要点:
1、关于人性问题,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 关于人性问题,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 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 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 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并不 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之性” 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之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 由此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说。 样,由此他提出了“性三品”之说。这是他对中国人性理论 的重要贡献。 的重要贡献。 2、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 之外,还有“ 人欲之谓情” 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 “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 体生活,但必须有个“ 来限制欲望, 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 是不能成为社会的。他把人之性与人之情区分开来, 是不能成为社会的。他把人之性与人之情区分开来,把人情 与人欲合而为一,并设计出“ 来控制人欲, 与人欲合而为一,并设计出“度”来控制人欲,这是对中国 欲望论的贡献。 欲望论的贡献。
第十七章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董仲舒的时代, 董仲舒的时代,政治上的统 一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一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因此也相应地需要思想文化上的 统一。 统一。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 的赞成。 的赞成。从此以后儒题
任何思想都离不开它所赖以生长的社会现实 。作为代表处 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董仲舒, 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董仲舒,其主观唯心主 义哲学并不曾完全蒙蔽住他观察现实生活的视野。 义哲学并不曾完全蒙蔽住他观察现实生活的视野。他冷静地 察觉到社会上贫富悬殊问题的严重性。 察觉到社会上贫富悬殊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把董仲舒对贫富悬殊之原因的分析概括为以下几 条: 第一,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 第一,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
3、在社会规范方面,董仲舒的仁与义之辨和他提出的 在社会规范方面, “三纲五纪”,成为后来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三纲 三纲五纪” 成为后来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 五常”之滥觞。影响力达两千我年,至今仍有残余。 五常”之滥觞。影响力达两千我年,至今仍有残余。 4、董仲舒察觉到社会上贫富悬殊问题的严重性,并分析 董仲舒察觉到社会上贫富悬殊问题的严重性, 了其形成的原因,他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洞察是深刻的,但由 了其形成的原因,他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洞察是深刻的, 于阶级的局限性, 于阶级的局限性,他所提出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案却是 无力的。 无力的。 5、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董仲 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舒的理想社会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设计的,反映了处于上 舒的理想社会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设计的, 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对封建制理想社会的憧憬。 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对封建制理想社会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