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

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朝兴于法术而亡于法术,汉承秦制,然而汉初统治者并未完全照搬秦制,而是以道家的无为作为指导思想,这是当时的学术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及统治者选择的结果,实行黄老学说,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称“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而到汉武

帝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支持对匈作战,急需加强中央对思想的统一,董仲舒适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推动着汉朝走向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自然神论的宇宙观宇宙论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他政治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出发之基。董仲舒宇宙论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即“元”、“天”。董仲舒所说的“元”不是指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而是指事物的开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说明了这一点:《玉英》篇中说:“谓一元者,大始也”。《王道》中说:“元者,始也。”这些表明他把元解释为了"始"或"大始"。而他作这种解释是有经典根据的。《春秋公羊传中有:“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就是说元年为国君即位的始年(第一年)。同时他说的“元”、并不是单单指开始之意,而且具有本、原之意,即元不仅是事物的开始,同时还是事物所据以开始的东西。而这种本原就是哲学上的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董仲舒对《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臣谨案《春秋》之义,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日,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可以得知董仲舒是通过天人之际,来探求王道之端,必取法于民,正万民,理万物来论述的。说以他的元首先是指开始的意思,其次具有本、原之意,元作为本原

之意不是单纯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本原,而是非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义,他说的元指广义的本原,它本身不具有实体性,而是依附于某种作为本、原的事物。董仲舒的宇宙论是以“天”为本的,即“天元本”,以天为本的宇宙论。同广义的元一样,“本”也不是指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本原。元和本有着相同的层次性,这主要体现在董仲舒在广义上提出了“天、地、人”为万物之本的基础上,有排除了它们的实际层次,他将“天”看做是宇宙万物最后的元本。他曾说:“天地者,万物之本也,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久无疆。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不诏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从而把天地和人分开,将天地看作万物共同之本以及人的祖先产生之原;并将天地的法则看成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根源。他提到君臣关系时指出:“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在此他认为天地的关系也是君臣,父子的关系,即上下,相生的关系,所以“天”就成了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董仲舒提出天的结构有十端,但他说的天并不是整个宇宙,他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却不包涵万物在内,而宇宙则包

涵万物在内。他提出:“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圣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因此董仲舒说的"天"只有十端,包括夭、地、阴、阳、五行与人,而万物显然不在"天"之内。所以把天看作整个宇宙,把天的结构看作是宇宙的图式,将导致把万物排除于宇宙图式之外。从上述的两段引文可以得出两种宇宙图式:第一种宇宙图式包涵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包涵十端的天,另一个部分是宇宙万物;第二种宇宙图式就是所谓的“人”,从第一种宇宙图式它突出的是"天"。"天"是最高范畴,"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天"还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而第二种宇宙图式突出的则是人,是以人为中心的宇宙图式。然而,从实质上来看,第二种宇宙图式更符合于董仲舒的思想,他所谓的人化无数而成,实际上是用人的形象来塑造天;所谓天的伦常关系,也是按照人类社会的封建伦常关系来塑造的,即把天封建人伦化,人还是天的目的,董仲舒的宇宙图式,形式上是天的哲学,而实质上则是人的哲学。董仲舒和古代哲学其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