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82019年/第36期/12月(下)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王章峰(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董仲舒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具有“正道重志,行道养志”、“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学问,闻博知明”、“积习渐靡,贵微重始”等品质。

剖析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对于今天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师德思想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9.12.030Dong Zhongshu's Thought of Teachers'Morality and its Modern ValueWANG Zhangfeng(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Hebei 053000)Abstract 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educato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He believe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such qualities as "focusing on the right way,cul-tivating the will through the way","treating people with benevolence,rectifying myself with justice","encouraging learning,knowing and knowing well","accumulating knowledge and gradually becoming popular,valuing and starting again".The analysis of Dong Zhongshu's thought of teacher's morality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Keywords Dong Zhongshu;thought of teacher's morality;modern value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西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学大师,被称为“汉代孔子”。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摘要: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融合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纲五常”教化思想,其教化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借助“三纲五常”中潜含的文化内涵及集体意识,对教化思想进行系统的剖析,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并进一步挖掘董仲舒思想中蕴含的当代德育内涵。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思想;思想道德教育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教化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今天的中华文化是由古代、近代演变而来,今后还要继续发展。

发展昨天的旧文化创造明天的新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以求社会更快向前发展,是研究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的所在。

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作为影响巨大的思想家,其教化理论的最终价值要在社会实际中体现出来。

董仲舒教化理论是从现实出发,针对汉初实际问题,同时顺应当时政治需求提出的。

对教化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不难发现其吸收了大量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时人,之后对再臣、妻、子的义务也进行了有效规定,规则之下,孟子指出:“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董仲舒借助法家理论强调彼此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强调了上对下的绝对主导地方和权威性。

“三纲”的道德教育灌输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对当时处于上升期的封建社会要求统一的中央集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五常”这一个词出自董仲舒的《三人三策》,当时,孔子将“智仁勇”称之为“三达德”,通过具体的实践教育,又把“仁义礼”提升为一个准则,这里的仁,以爱人为其本质;义,以尊重贤良为本质,礼,将仁和义相结合,进行了具体规定。

“智”是孟子的“仁义礼”的增值部分,这样“仁义礼智”就构成四德。

在这四德基本稳固之后,董仲舒又加入“信”,这样,仁义礼智信就成了一种人伦相处的基本规则,构成了“五常”。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法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刑法为末、为辅。

(2)德育的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对贤良策》,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针对汉武帝的策问所作的答对。

在答对中,董仲舒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上,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三点建议: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二,兴太学以养士;其三,推行察举,以尽天下之才。

三大文教政策不仅对两汉的学校教育及教育管理影响很大,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2.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董仲舒吸收了自孔子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

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根据,它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

这两部分人是属于人群中的少数,而绝大部分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3.“下惟讲诵”(类似于导生制):即采用高材生或老学生带程度较低或新学生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有利于解决教师少与学生多的矛盾,扩大教学对象的范围,但教学质量不佳。

4.论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教本政末)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教化”,教师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老百姓总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堤防,就难免造成灾患,教化就能起到堤防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限田、薄敛、省役等。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一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不 可得 革 也 。 因此 ,性无 善 恶 说 既是 董 仲舒 学 说 ”
为人 们 提供 更 多 的借 鉴 。


性 无 善 恶 论
大厦建 构 之基 又是 汉 代社 会存 在 之本 。需 要 注意 的
是 。董 仲舒 在这 里 指 出人性 之 善恶 不 可 以 “ 改” 而
《 秋繁 露 ・ 春 深察 名 号》 日 : “ 故性 比于禾 ,善 比于 米 ;米 出 禾 中 ,而 禾 未 可 全 为 米 也 ;善 出 性 中 ,而性 未 可 全 为善 也 。 ”董 仲舒 借 用 “ ”来 比 禾
董 仲舒是 汉 代 的重要 思 想家 ,正是 通 过董 仲舒 儒学 独尊 的地 位才 得 以确 立 。董 仲舒 的思想 对 国人 性格 的 塑造有 重 要而 深远 的影 响 。从 历 史 与现 实 的
其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汉 代 作 为 继 往 开 来 的一 代 王
朝 ,其建 立 之后 ,所 要 解决 的 首要 问题 是 :刘 姓 王
W EIQio —u n a — a y
( u n x r l ies yf r t n lis Gu n x Ch n z o, 5 2 0 ) G agi Noma Unv r t o i a t , i Na o ie agi o gu 3 20
Absr c : n o g h t a t Do g Zh n s u, a ma tr o n u in s i r d n sy, d v l p h h o y o o n s o au e se fCo f c a im n Ha y a t t e eo s t e t e r fGo d e s fN t r
ii g d ai n , t e o s g d c to zn —e uc to he k y t a e e u a i n, t e f r i g h r o y o a t au e h o m n a m n fm n wih n t r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老百姓总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堤防,就难免造成灾患,教化就能起到堤防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

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单的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主要的学术思想以后,我想主要从教育家的角度来探讨董仲舒的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也就是之所以要兴办教育,是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一种工具。

董仲舒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

他用天道“阳尊阴卑”的思想,为儒家的“德治”找到了“天意”的根据。

他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又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从理论上论证了“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术主张。

董仲舒总结了先秦孟荀两人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认为人性只是“天”创造人类时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

“圣人之性”是绝对的善性不需教育;“斗筲之性”为天生的恶性,虽教难善。

这两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比较罕见的。

“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方可“名性”。

“中民之性”就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只有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因此,教育对绝大多数具有“中民之性”的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而教育的目的便是将这些具有中民之性的地主阶级加以教化,使之成为统治阶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而在他的观点里,贫苦的劳动人民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因为他们对统治者的统治不构成威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便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教学内容董仲舒重视教学,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

从“独尊儒术”的思想出发,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培养人才。

他认为各经所起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

《乐》咏德,故长于风。

《书》著功,故长于事。

《易》本天地,故长于数。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而具体到教学内容,董仲舒认为教学的主体便是道德教育,这也很符合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

1,德教是立政之本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教化,就是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所谓的“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认为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并用他的“天人感应”、“阳尊阴卑”的理论对这一思想进行论证。

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及,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

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作为道德概念早已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作了新的发挥。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三纲”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但是发展到了人类社会的新时期的时候,在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的时候,他的这些束缚人性的理论和观点便站不住脚了,他的这一理论被后人称为“名教”,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君权、族权、夫权,再加上封建迷信的神权,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大多立足于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董仲舒也是如此,他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反映了他对个体的品德要求。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董仲舒主张在道德教育中,“治我”要严,待人要宽,“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所以要特别注意“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他要求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宽以容众,同时要以义来约束自己,“自攻其恶”,经常自我检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强勉行道”董仲舒指出:“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就是说,奋勉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行道”过程中,应“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累善累德”的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以陶铸崇高的善性。

(3)“必仁且智”董仲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提出“必仁且智”的命题,主张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

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仁者爱人”,但不是一种盲目或无原则的爱,而要靠“智”即道德认知来调节。

(4)重义轻利董仲舒认为,道德修养的焦点在于对利与义的态度上。

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必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这里的义是体现封建王朝要求的道德规范准则,利是指能满足个人欲望的物质财富、权势等。

利满足人们的身体器官上的要求,义满足人们心灵精神上的要求,二者不可或缺。

但是,董仲舒主张对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对这一道德修养原则总的概括。

这一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

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

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

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

”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

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

”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教学的作用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

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

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