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合集下载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作者:苟儒男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9期摘要: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国家统治根基牢固的基础,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和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使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成为可能。

经董仲舒整合强化之后的儒学体系,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中,积淀内化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以统一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了中国皇权王朝的执政根本。

本文通过简要探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大义以及这套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立足与发展,简述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思想;汉武帝时期;积极作用中图分类号:K23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87-04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无法忽视董仲舒献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为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构建和巩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整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

一、董仲舒思想概要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也是精深独到,在他的推动下,将儒学置于发展的巅峰状态,从此,任何学说流派无法与之较量。

虽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为了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在儒家学说中糅合、增添了一些新动力,改造成了新的思想体系,但究其本源,董仲舒的理论支撑还是来自于孔孟荀的儒学思想。

(一)儒家治国思想的应时运用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以“仁政”和“德治”为主,要求统治者在统治中力求“仁政”,做仁君。

主张以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来治天下,反对用苛政和刑律来治天下。

此外,孔子用模式化的礼治思维去规范人民的心智系统和无以复加的“忠君”思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伦理纲常,对于形成臣属型的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臣民们面对强大而又威严的君主,只能是俯首贴地,无限敬仰。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黄帝被法家视为追求 天下一统的先圣 , 是各种政 治制度 和“ 法” 的制 定者 。
第 1 期
唐眉 江 : 董仲舒 国家 治理思想 : 历史 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 的重构
・1 3 1・
的刑名法术结合 , 实现了道法合流。《 史记 ・ 老子
韩非 列传 》 记载 : “ 申子 之 学本 于 黄老 而 主刑 名 ” ,
J a n .,2 0 1 4
Vo 1 . 4 6 No . 1
董 仲 舒 国家 治 理 思 想 : 历 史 观 的创 新 与 大 一 统 思 想 的重 构
唐 眉 江
( 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 摘 要] 从秦王朝到汉武帝 的时代 , 在政治实践 中, 先后存 在过三种 大一统 国家治理 思想 , 即秦
( 赵 守正 : 《 管子注译 》 , 南宁 : 广西 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 第 4 3 、 5 4页 ) 《 商君书 ・画策 》 肯定 “ 黄帝作 为君 臣上 下之 义 , 父
子兄弟之礼 Biblioteka 夫妇妃匹之合” 。( 蒋礼鸿 : 《 商君书锥指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6年版 , 第1 0 7页 ) 综合 这些 资料 , 可 以看到 ,
[ 作者简介] 唐 眉江( 1 9 7 7 一) , 男, 四川眉山人 , 西南交通大学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 方向为中 国哲学 、 中国文 化与现代
化。
① 法家著作 大量称 引黄帝 。如《 管子 ・ 五行 》 : “ 昔黄帝 以其缓急作五声 , 以政五钟……五声 既调 , 然后作立 五行 以
大一统思想的实质 , 是在 天下 政治统一的基础上 , 实现 儒家传统 的三代王道 政治理想 , 这 与三种 已有 的 大一统实践模式的 内涵都存在显著差别 。董仲舒放弃黄帝崇拜 , 创立三统论 , 是从 历史观上对三种大一 统 实践模 式的批判 。在此基础上 , 他 以儒 家传统的三代王道政治为 内核 , 对 大一统进行 了理想重构 。 [ 关键 词] 黄帝崇拜 ; 三统论 ; 董仲舒 ; 大一统 ; 重构 [ 中图分 类号]1 3 2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 O 。 O 一5 l l l o ( 2 0 1 4 ) O 1 一o 1 3 o —o 7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2)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2)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

《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问题,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一‎律听命于周‎天子,即全国由地‎位至尊无比‎、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进行统治。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中‎华帝国的统‎一,董仲舒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得到武帝的‎支持,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他将大一统‎思想推崇到‎“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的高度,后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因此‎也相应地扩‎大为万民归‎心,国家统一[1]。

历史的发展‎使这一元典‎精神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学者李‎威熊指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使我们的国‎家2000‎多年来始终‎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

”[2]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

陆游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正是中华民‎族盼望和守‎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写照‎。

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探‎索四海一家,万邦和协是‎我国的人们‎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心理趋向‎和精神模式‎。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论文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论文

浅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摘要:对于董仲舒,以往的学者多是批判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认为他扼杀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少数学者认为他的“大一统”及限制君权理论有积极意义。

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

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实在有再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大一统历史意义一、“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生活在汉初时期,汉朝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增强。

但同时,匈奴的威胁日益加剧;国内政治秩序也陷入了无序的状态,急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行改革就必然需要一种思想作为主导。

2、在经济方面,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由此可见,汉初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当时的人民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也迫切希望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3、在文化方面,在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基本政治伦理思想由于秦王朝的灭亡而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道家又是以对现文明的批判为基本价值取向;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主张同样无法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建设。

而儒家思想延续了历代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经验。

所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二、“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大一统”就是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董仲舒看来,政治上的“大一统”其实质上就是“尊君”。

“大一统”理念的思想渊源来自于儒家经典,是指统一历法。

统一历法也就是“改正朔”。

这“一统”天下不仅指人类社会,还包括天地万物在内,而万物一统世界的核心乃是圣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也就是说“大一统”就是统一于王权。

浅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

浅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


董 仲舒 “ 一统” 大 思想产 生的 背景
在 我 国封建社 会建 立之 初 , 其统 治思想 经 历 了 3次 变 化 , 先 是秦 始 皇 推行 的法 家 思 想 , 之 是 首 继
西汉前 期 统治者 所崇 尚的黄老思 想 , 但这 两者 均未 能 长期 占据 统 治 地位 , 最后 到 汉武 帝 时代 , 由董 仲 舒 倡导 的新 儒 学 即 “ 一统 ” 大 思想 登 上统 治思 想 的 宝座 , 成为 了封建 社会 长期 占统 治地 位 的社会 主流
心。 从儒学 思想 发展情 况看 , 一方 面 , 儒学 思想在 西
发展 , 出现 了前所 未有 的“ 民则人 给 家足 , 都廪 庾庚
皆满 , 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 , 贯腐而不可 校, 太仓 之粟陈 陈相 因 , 充溢 露 积于外 , 至腐败 不可 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 而乘牝者傧而不 得聚会” 的繁荣“ 治世 ”。 … 这一时期 , 在政治方面 , 西 汉统 治者 的统 治地 位 已经 稳 同 , 新 的阶级 矛盾却 但
初 见端倪 , 即文景 盛世 的繁 荣景 象背 后所 隐藏 的 亦
汉初期已为上层统治者所接受而得到发展。 高祖 以
叔孙通 为太子 太傅 和拜陆贾 为 大 中大夫外 , 文帝 又
诏贾 谊为 博 士 , 出改 正朔 、 提 易服 色 、 官名 、 礼 定 兴
乐 的建议 。景 帝时 虽“ 不任 儒者 ”但 设有 包括 儒者 ,
养 成的一 种 民族 心理 与 感情 , 团结、 聚华夏 民族 的精 神 支柱和 生动体现 。 是 凝 关键 词 :董 仲舒 ; 大一统 ” “ 思想 ; 史作 用 历
中图分 类号 : 2 45 B3.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汉武帝刘彻是西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汉武盛世”,将汉朝推向了极盛,成为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为核心。

但董仲舒的儒家已不是先秦的儒家,而是改造了的儒家,其中也包括了道家、五行家以及法家的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所以也称为外儒内法。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一、政治方面: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就削弱了汉初的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对丞相完全控制,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的机构,演化成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大量选拨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二、军事方面:1、集中兵权,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建立侍从皇帝和警卫首都的侍从军和禁卫军。

2、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伐大败匈奴,使北部边境得以安定。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西北边疆。

3、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设立犍为等郡,在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三、经济方面:1、釆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2、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4、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

5、改革币制,公元前115年下令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禁止郡国铸币。

董仲舒大一统名词解释

董仲舒大一统名词解释

董仲舒大一统名词解释
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大一统”这一概念。

大一统是指统一天下、统一政权的理念。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
过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以天下为家,以天下为一,实现天下大一
统的理想。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能够消除分裂和战乱,实现天下太平,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产生了深
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历史角度来看,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
分裂状态下的一种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通过统一天下,才能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理念对于结束战乱、实
现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角度来看,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强化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决策。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政治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看,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追求
和平稳定、安定生活的愿望,他认为通过大一统可以消除战乱、实
现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秩序
观念。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大一统概念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重要
内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董仲舒介绍——精选推荐

董仲舒介绍——精选推荐

董仲舒介绍⽇志原⽂:/doc/131860086.html/people/!bHkxOTE5QHNvaHUuY29t/143525738.html 我参与撰著的《中国地域⽂化通览·河北卷》秦汉时期。

写出了初稿。

关于秦汉时期河北的思想⽂化成就,董仲舒是⼀个经典。

贴上,供博友批判。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了⼀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合⼀、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化产⽣了空前的影响,⽽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

早年与公孙弘⼀同拜胡母⽣门下,攻读《公⽺春秋》之学。

汉景帝时为博⼠,他深⼊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成。

他利⽤与汉武帝对策,阐述⼤⼀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董⼦⽂集》等著作。

《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三篇。

⽽说《春秋》事得失,《闻举》、《⽟杯》、《蕃露》、《清明》、《⽵林》之属,复数⼗篇,⼗余万⾔,皆传于后世。

”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春秋·⼗⼆纪》的理论,把《公⽺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像⼤⼀统思想与天⼈合⼀理论董仲舒在《天⼈三策》中说:“《春秋》⼤⼀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就是说,“⼤⼀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处不在,⽆时不有。

董仲舒利⽤天⼈感应的理论,诠释“⼤⼀统”。

就是“唯天⼦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国则受命于君。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摘要]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减缓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保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庞大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董仲舒是我国汉代闻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独尊儒术、免除百家”的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一、“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大一统”的概念是《公羊传》第一次提出的。

《春秋经》开篇首句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阐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谒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即以何为重,以何为大义,引申为重视、尊重。

“一”指统一、合一,指万物的全然。

“统”即纲纪意。

“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与周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更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统一天下,因此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已受之于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后经进一步发挥,董仲舒以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如此“大一统”思想不仅有了与生俱来的合理性,而且还为广大人民所同意,开始作为统治手腕和主流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要紧体此刻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成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人民,臣民服从君主确实是服从上天,而君也要服从天的意志,不然天就会以阴阳灾异来进行处惩,要求君主“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一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

第22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 2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杨柳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董仲舒儒学的主体和核心是“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观秉持孔子及古圣先王的生命共同体主义,具有突出的德性文明传统特色。

通过从文化源流、文化内涵的角度对董仲舒“大一统”观的德性文明意蕴予以诠释,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将董仲舒儒学视为“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误解。

“大一统”观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必须从中汲取文化滋养。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德性文明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2.005作者简介:杨柳新(1967-),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2-0030-07 收稿日期:2018-11-16古典儒学经历了秦汉之际的社会制度变革之后,诞生的第一个承续道统的“新古典”儒学思想体系,是由董仲舒《春秋繁露》所建立的思想体系。

《春秋繁露》由《春秋》及于“六经”,虽间或杂取阴阳、名、墨、法诸家,但其大本大源皆出于古圣先王“内圣外王”之道,属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正脉,董仲舒儒学的主体和核心是“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秉持孔子及古圣先王的生命共同体主义,唯道是从,唯天为大,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于“大一”,具有突出的德性文明传统特色。

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汉儒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是“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尤其以其“大一统”思想为集中体现。

这个观点所指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董仲舒一人的思想,它实际上包含着对孔子,以及整个儒学传统的评判。

这种判断是否真的能够成立呢?与之相反的可能性显然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儒学,无论是古圣先王的创制,还是孔子的集大成,还是我们此时所面对的“汉朝孔子”——董仲舒的学说,或许在根本上恰是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由于历史的机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全方位地关联着汉王朝的政统及其政治实践,并奠定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道统与政统关系的基本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

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

“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

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天之道,终而复始。

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

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

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

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
主宰。

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

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那么,确立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西汉大一统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在于利用天的地位,来确立王的地位,让最高统治者成为臣民信仰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树立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目的。

董仲舒是怎样做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君权天授”。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主,承接天意,身为天子,替“天”管理天下臣民。

这样,借助天的无上地位,把君主设为天之子,让他成为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的能人,从而成功提高了君主的地位,树立了君主的权威,为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减小了臣民被领导的心理抵触,使大一统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因为,“君权天授”让君主可以拥有至高权力的说法变得合理、合法、合情。

当然,仅仅“君权天授”还不足以解决树立君主权威的问题。

董仲舒的“君主中心”思想,则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掌控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君主。

在君民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心之是所好,体毕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即:君主是民众的中心,民众当服从君主。

在君臣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臣之礼,若心之于体,必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

”即:臣子必须忠于君主。

另外,他道德理论方面的“王道三纲”也很突出的将君主置于一切臣民之上,“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使君主成为一切民之纲。

总之,“君人者,固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春秋繁露·立元神》)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一切最终都统一于天,而在社会现实中,则是让一切统一于君主。

树立了君主的权威,做好了先手准备,就该实际行动了。

大一统的实际行动,包括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两部分。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当更张而不更张。

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资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贤良对策·第一策》),董仲舒分析了政治的现实危机,并分析了症结所在,主张君主进行全面的变革,实现大一统。

“秦朝焚书坑儒,秦朝速亡,被坑的儒有了反面效应,受到社会的崇敬。

汉初由于陆贾、贾谊、叔孙通、伏生等儒生积极提倡,儒学的影响日益扩大。

”(《董学探微》)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以儒学为统一思想
的核心就有据可寻。

当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董仲舒在《春秋》中找到了支持其统一的理论。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董仲舒在《公羊传》中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再者,董仲舒很赞同儒家的统一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三策”)。

在多种原因的引导下,儒家成为了统一思想的核心。

那么,董仲舒是怎样统一思想的呢?“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由此可见,董仲舒利用了天的地位,让圣人成为天心的继承者,让圣人成为天在人世的代言人,圣人之语即为天之语。

那么圣人是谁呢?某个学派的圣人。

哪个学派呢?儒家。

之前,便分析出,无论从历史演变角度还是统一“设计师”董仲舒角度,让儒家成为主导已成必然。

而实际操作者,是君主。

董仲舒上书君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主采纳了董的建议,并以政令形式使之成为现实,最终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董仲舒思想统一的主张与政治是紧密连接的。

统一后的
思想决定着政治的走向和政治的性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已分析知,君主是天意的继承者,他继承的是天的权利,而非天的意志。

他统治的政策,应当服从天的意志,也就是天心。

那么,天心的继承者是谁?是儒家圣人。

通俗的说,君主要被儒家经典牵着鼻子走。

政治的走向和性质,必然是要符合新儒学思想的。

可以说,大一统是统一在新儒学思想之下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限制君主的私欲,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矛盾,使社会处在相对和谐的长久的统一之中。

“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春秋繁露·顺命》),不顺从天心的人,是罪大恶极的。

转换一下,就是说,行为不符合儒家思想,不推崇大一统者,是罪大恶极的,矛头直指各方诸侯。

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董仲舒借《春秋》批判诸侯,“《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

……观乎鲁隐、蔡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六羽,知上下之差。

”“郑、鲁易地,讳易言假。

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

桓公存邢、卫、杞,不见于《春秋》,……非诸侯所当为也。

”理论、政令加武力,西汉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董仲舒绝非帝王的家奴,他是一位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也有关照天下众生之为的伟大政治家。

在他的思想中,君主拥有至高的权利,但前提是,君主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让民众安居乐业,知礼有礼,让社会安定太平。

他给君主提出了许多要求,这些要求,足以说明他对平民的关怀。

他要求君主不犯“强凌弱、众暴寡、妄杀无罪、贪财枉法、无辅自诅、逆理进色、骄奢淫逸”之过。

他提出了“五常”,“夫仁、义、理、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
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的思想,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西汉的社会现实。

他的思想的提出,总是与服务社会,服务统一大业相联系。

他的思想,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构建出如此系统而符合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体系,成功指导了西汉的大一统,这是我们应当肯定赞颂的。

向关照现实的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