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合集下载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作者:苟儒男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9期摘要: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国家统治根基牢固的基础,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和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使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成为可能。

经董仲舒整合强化之后的儒学体系,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中,积淀内化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以统一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了中国皇权王朝的执政根本。

本文通过简要探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大义以及这套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立足与发展,简述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思想;汉武帝时期;积极作用中图分类号:K23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87-04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无法忽视董仲舒献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为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构建和巩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整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

一、董仲舒思想概要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也是精深独到,在他的推动下,将儒学置于发展的巅峰状态,从此,任何学说流派无法与之较量。

虽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为了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在儒家学说中糅合、增添了一些新动力,改造成了新的思想体系,但究其本源,董仲舒的理论支撑还是来自于孔孟荀的儒学思想。

(一)儒家治国思想的应时运用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以“仁政”和“德治”为主,要求统治者在统治中力求“仁政”,做仁君。

主张以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来治天下,反对用苛政和刑律来治天下。

此外,孔子用模式化的礼治思维去规范人民的心智系统和无以复加的“忠君”思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伦理纲常,对于形成臣属型的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臣民们面对强大而又威严的君主,只能是俯首贴地,无限敬仰。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黄帝被法家视为追求 天下一统的先圣 , 是各种政 治制度 和“ 法” 的制 定者 。
第 1 期
唐眉 江 : 董仲舒 国家 治理思想 : 历史 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 的重构
・1 3 1・
的刑名法术结合 , 实现了道法合流。《 史记 ・ 老子
韩非 列传 》 记载 : “ 申子 之 学本 于 黄老 而 主刑 名 ” ,
J a n .,2 0 1 4
Vo 1 . 4 6 No . 1
董 仲 舒 国家 治 理 思 想 : 历 史 观 的创 新 与 大 一 统 思 想 的重 构
唐 眉 江
( 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 摘 要] 从秦王朝到汉武帝 的时代 , 在政治实践 中, 先后存 在过三种 大一统 国家治理 思想 , 即秦
( 赵 守正 : 《 管子注译 》 , 南宁 : 广西 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 第 4 3 、 5 4页 ) 《 商君书 ・画策 》 肯定 “ 黄帝作 为君 臣上 下之 义 , 父
子兄弟之礼 Biblioteka 夫妇妃匹之合” 。( 蒋礼鸿 : 《 商君书锥指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6年版 , 第1 0 7页 ) 综合 这些 资料 , 可 以看到 ,
[ 作者简介] 唐 眉江( 1 9 7 7 一) , 男, 四川眉山人 , 西南交通大学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 方向为中 国哲学 、 中国文 化与现代
化。
① 法家著作 大量称 引黄帝 。如《 管子 ・ 五行 》 : “ 昔黄帝 以其缓急作五声 , 以政五钟……五声 既调 , 然后作立 五行 以
大一统思想的实质 , 是在 天下 政治统一的基础上 , 实现 儒家传统 的三代王道 政治理想 , 这 与三种 已有 的 大一统实践模式的 内涵都存在显著差别 。董仲舒放弃黄帝崇拜 , 创立三统论 , 是从 历史观上对三种大一 统 实践模 式的批判 。在此基础上 , 他 以儒 家传统的三代王道政治为 内核 , 对 大一统进行 了理想重构 。 [ 关键 词] 黄帝崇拜 ; 三统论 ; 董仲舒 ; 大一统 ; 重构 [ 中图分 类号]1 3 2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 O 。 O 一5 l l l o ( 2 0 1 4 ) O 1 一o 1 3 o —o 7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

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

“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

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天之道,终而复始。

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

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

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

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
主宰。

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

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那么,确立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西汉大一统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在于利用天的地位,来确立王的地位,让最高统治者成为臣民信仰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树立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目的。

董仲舒是怎样做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君权天授”。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主,承接天意,身为天子,替“天”管理天下臣民。

这样,借助天的无上地位,把君主设为天之子,让他成为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的能人,从而成功提高了君主的地位,树立了君主的权威,为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减小了臣民被领导的心理抵触,使大一统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因为,“君权天授”让君主可以拥有至高权力的说法变得合理、合法、合情。

当然,仅仅“君权天授”还不足以解决树立君主权威的问题。

董仲舒的“君主中心”思想,则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掌控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君主。

在君民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心之是所好,体毕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即:君主是民众的中心,民众当服从君主。

在君臣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臣之礼,若心之于体,必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

”即:臣子必须忠于君主。

另外,他道德理论方面的“王道三纲”也很突出的将君主置于一切臣民之上,“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使君主成为一切民之纲。

总之,“君人者,固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春秋繁露·立元神》)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一切最终都统一于天,而在社会现实中,则是让一切统一于君主。

树立了君主的权威,做好了先手准备,就该实际行动了。

大一统的实际行动,包括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两部分。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当更张而不更张。

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资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贤良对策·第一策》),董仲舒分析了政治的现实危机,并分析了症结所在,主张君主进行全面的变革,实现大一统。

“秦朝焚书坑儒,秦朝速亡,被坑的儒有了反面效应,受到社会的崇敬。

汉初由于陆贾、贾谊、叔孙通、伏生等儒生积极提倡,儒学的影响日益扩大。

”(《董学探微》)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以儒学为统一思想
的核心就有据可寻。

当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董仲舒在《春秋》中找到了支持其统一的理论。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董仲舒在《公羊传》中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再者,董仲舒很赞同儒家的统一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三策”)。

在多种原因的引导下,儒家成为了统一思想的核心。

那么,董仲舒是怎样统一思想的呢?“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由此可见,董仲舒利用了天的地位,让圣人成为天心的继承者,让圣人成为天在人世的代言人,圣人之语即为天之语。

那么圣人是谁呢?某个学派的圣人。

哪个学派呢?儒家。

之前,便分析出,无论从历史演变角度还是统一“设计师”董仲舒角度,让儒家成为主导已成必然。

而实际操作者,是君主。

董仲舒上书君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主采纳了董的建议,并以政令形式使之成为现实,最终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董仲舒思想统一的主张与政治是紧密连接的。

统一后的
思想决定着政治的走向和政治的性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已分析知,君主是天意的继承者,他继承的是天的权利,而非天的意志。

他统治的政策,应当服从天的意志,也就是天心。

那么,天心的继承者是谁?是儒家圣人。

通俗的说,君主要被儒家经典牵着鼻子走。

政治的走向和性质,必然是要符合新儒学思想的。

可以说,大一统是统一在新儒学思想之下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限制君主的私欲,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矛盾,使社会处在相对和谐的长久的统一之中。

“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春秋繁露·顺命》),不顺从天心的人,是罪大恶极的。

转换一下,就是说,行为不符合儒家思想,不推崇大一统者,是罪大恶极的,矛头直指各方诸侯。

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董仲舒借《春秋》批判诸侯,“《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

……观乎鲁隐、蔡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六羽,知上下之差。

”“郑、鲁易地,讳易言假。

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

桓公存邢、卫、杞,不见于《春秋》,……非诸侯所当为也。

”理论、政令加武力,西汉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董仲舒绝非帝王的家奴,他是一位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也有关照天下众生之为的伟大政治家。

在他的思想中,君主拥有至高的权利,但前提是,君主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让民众安居乐业,知礼有礼,让社会安定太平。

他给君主提出了许多要求,这些要求,足以说明他对平民的关怀。

他要求君主不犯“强凌弱、众暴寡、妄杀无罪、贪财枉法、无辅自诅、逆理进色、骄奢淫逸”之过。

他提出了“五常”,“夫仁、义、理、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
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的思想,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西汉的社会现实。

他的思想的提出,总是与服务社会,服务统一大业相联系。

他的思想,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构建出如此系统而符合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体系,成功指导了西汉的大一统,这是我们应当肯定赞颂的。

向关照现实的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