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董仲舒对儒家礼的发展

董仲舒对儒家礼的发展

董仲舒对儒家礼的发展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思想上对儒家礼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以礼治国,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董仲舒认为,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纠正人性和教化人性的作用。

他提倡“众行亲仁”,认为礼仪可以让人们学会做到亲仁爱人、尊敬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也强调了礼仪的规范性和适应性,认为礼仪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僵化固守。

董仲舒对礼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改革方案。

他主张礼不应只是外在形式的规范,而应该与内心精神相结合,注重态度和内涵的培养。

此外,他还主张加强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来塑造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董仲舒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儒家礼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论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论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董仲舒是中国清朝传统学者,其学术著述被称为“董氏四书”,有力推动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改造。

董仲舒的改造思想已融入当时的实践,在改变和发展既有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考察事前而非事后的原则,强调动态和根据时空条件不断调整的处理原则,强调要用人的头脑,及时反应新发展,不断更新,而不是在遵循古老的传统思想,巩固历史现状而拘泥思想,推崇思想立场过于政治实践。

董仲舒重视时空多样性,以全局而非局部视角考虑问题。

他提出运用经验,按照当时的实情调整,不断更新思想的主张,形成了利用自然规律,配合时代发展顺应潮流的思想历史学,易变容纳的思想体系,以促进民主、改革开放和社会繁荣。

此外,董仲舒还强调要重视自然科学,他认为要用科学管理国家,尊重科学,从现实出发,根据把握,坚持有计划的发展,用科学解决问题。

董仲舒儒家思想的改造,以及为当今社会提出的新思想,已经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促进了社会转型的发展。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而后 加教 。 ” 春秋 繁露 ・ 义法 》董 仲 舒 赞 同孔 子 “ 民者 先 富 《 ? 治
孔子讲“ 者爱人”孟子也说 “ 亲 , 也 ”基本都是 以“ 仁 , 亲 仁 . 爱 人 ” 其 基 本 内 容 。 到 董 仲 舒 这 里 , 的基 本 精 神 还 是 “ _ 爱 为 仁 彳= 者 人 ” 但 是 他 强 调 仁 爱 的对 象 不 再 包 括 “ ” 而 只 能 是 “ 仁 安 。 我 , 以 人 ” 对 仁 的对 象 有 所 限 制 。董 仲 舒 继 承 了 先 秦 儒 家 “ ” , 仁 的思 想 ,
丈 謦 暑 ‘ 史l廊 启 盈
董仲舒对先秦儒 家“ 的继承 与发展 仁"
孟 维
f 东 师 范大 学 齐 鲁 文 化研 究 中心 , 山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4
摘 要 : 仲 舒 是 汉 代 著 名 的 经 学 家 。 他 从 仁 的 高度 、 的 范 董 仁
围 、 的 对 象 以及 强 调 “ 仁 必仁 且智 ” 重 要性 四 个 方 面 继 承 和发 展 的
所 说 的 “ 而 不 智 , 爱 而 不 别 也 ; 而 不 仁 , 知 而不 为 也 。”春 仁 则 智 则 《
秋繁露 ・ 仁且智》 只有“ 爱” 必 人 的精 神 , 无 法 区 分 需 要 爱 的对 就 象, 而有 可能 助 长 恶 势 力 的 发 展 ; 只有 智 而不 去 给 人 以f 爱 . 而 那 么 就 是 心 里 明 了该 怎 样 去 做 而 不去 做 . 样 也 是 不 行 的 。“ f 者 这 故 一 所 以 爱人 类 也 , 者 所 以除 其 害 也 。 ” 春 秋 繁 露 ・ 智 《 必 且 智 》 董 故 仲舒 主张 要 “ 仁 且 智 ” 即 以 来 爱 人 , 以智 来 区 分 是 非 善恶 必 , 而 那 么 , 董 仲 舒 看 来 , 谓 智 者 , 很 远 的预 见 性 . 以 预 测 事 在 所 有 可 物的发展趋势 , 较强的判 断力 ; 有 说话 做 事 以理 服 人 而 不 以 势 服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汉朝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对汉朝社会变革的贡献。

一、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 孝道与政治董仲舒主张孝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孝道,恢复家庭伦理的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倡君子要以身作则,以孝敬父母为起点,以治理国家为终点。

2. 礼制与执政董仲舒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恢复正确的礼制,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以礼为本,以礼治国,通过恢复宗法制度,加强君臣之间的亲亲之情,以实现君臣的和谐共治。

3. 天人合一与天命观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应该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相和谐。

同时,他提出了天命观,即君王能够得到天的任命,作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

二、董仲舒的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变革1.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思想对汉朝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董仲舒提倡的孝道和礼制思想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武帝召集了一批儒者,组织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施儒家的政治原则,推动了社会的改革。

3. 社会和谐与稳定董仲舒倡导的孝道和礼制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

这种理念对于汉朝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普遍尊敬和遵循孝道和礼制,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得到了增强。

4. 统一的价值观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命观的概念,将君臣之间的关系牢固地奠定在天命之上。

这种价值观念使得汉朝社会对于君权的认同更加坚定,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统一的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关键词:董仲舒儒家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以“屈民伸君,屈君伸天”为核心,逐步发展和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使其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利益的要求。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思想提出背景: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①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董仲舒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里程碑式的意义(一)董仲舒政治思想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地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并吸收了秦汉之际政治变化的经验。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

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 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 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怎样 的区别?
项目 思想来源 理论基础 政治主张
天人观
先秦儒学
新儒学
《论语》等为基 础的儒学
(1)继承表现: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
(2)发展表现: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封建统治。
回忆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孔子“仁” “礼” 学说,政治上 “为政
之。……
——《史记·周勃世家》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
问题3
问题2
问题1
问题3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3)实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补充)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尽管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但是任何人也无法忘记无法忽略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1)形成背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土地兼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于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5)影响:①对当时:对维护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

②对后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影响的简单介绍:
1. 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董仲舒在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同时,也积极与道家、法家等学派进行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董仲舒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总之,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董仲舒对儒家仁学的创新与发展

董仲舒对儒家仁学的创新与发展
董仲舒是汉代大儒,对孔子创立的仁学非常重视,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首先,他提出仁是天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与孟子认为仁源于人的恻隐之心有所不同,从而确认了仁的外在超越性本源。其次,董仲舒、尊重、关怀去对待他人。最后,他将仁与义区分开来,指出仁指向他人,求安人、爱人,不是自爱;而义指向自己,求正我、修己,不是正人。董仲舒的仁爱学说在儒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既是修身之学、内圣之学,也是为政之学、外王之学。他的这些创新与发展,丰富了儒家仁学的内涵,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会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

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

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

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

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

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

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

董仲舒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董仲舒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董仲舒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大帝时期著名的大学者,也是儒家思想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对儒家思想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给五常中补充了“信”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儒家思想。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看到西汉朝廷在官员的推举制度上,一直采用“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为准则,这个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有些言论甚至有扰乱社会舆论的危险。

于是,董仲舒自告奋勇,在丞相卫绾的举荐下,向汉武大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废除其他思想学说,只保留儒家思想。

在以后的官员选拔上,精通儒家学说的人士才能做官,并且要有熟练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清楚法律法规的技能。

汉武大帝听到这个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很快推行起来,随即,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教”的地位,成为上到国家下到百姓人人都需遵守的规范,对今后大汉朝廷安邦治国、富国强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让汉朝建成了大一统帝国。

接着,董仲舒通过对孔子的“仁”说观点进一步剖析,从“仁”里边分离出“信”的概念,他认为,诚信是贤能之人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贤能之人若能在言论与行为上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可靠,就会得到周边人的信任和拥戴,否则,声名扫地,臭名远扬。

董仲舒教育思想

董仲舒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儒家教育思想摘要: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

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仲舒,中国西汉思想家、教育家。

汗景帝时为博士,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十,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教学理论。

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之”。

董仲舒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

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

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

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强调“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

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

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首先,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的思想理论上。

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了“化民易俗”的政治主张,主张通过政治手段来促进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提升。

他认为通
过制度的改革和道德的教化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
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董仲舒在政治上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在西汉文帝朝廷担任要职,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包括改变封建制度、推行法治、整顿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
举措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仲舒在政治上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备
受称赞,也为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思路。

此外,董仲舒的教育观念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大雅、大孝、大廉、大忠”等道德观念,并主张注重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的这些教育理念深
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也为后世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思想理论、政治实践和教育观
念等。

他的思想与行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后世中国文化
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文化
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

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

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

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

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实质、中心、核心内容,其“大一统”的思想包括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思想都是为了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而创立理论上的根据的。

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①。

董仲舒认为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追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即“尊君”。

他认为要巩固封建一统的专制统治,就必须“尊君”,即要建立起君主的权威,他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②。

即他的政治思想核心:“屈民伸君,屈君伸天”,发展了儒家思想又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汉朝的“大一统”,形成新儒学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从董仲舒开始,将孔子神化,孔子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的意义。

从此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儒家思想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的正统地位。

所以,这成为董仲舒之所以是儒家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代表人物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项精要:1、政治理想:正而天下和美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正朝迁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这个的“正”正的是“名”,名师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这就是董仲舒的“正名”思想。

董仲舒的“正名”思想这里同孔子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的。

即他所说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

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孰其礼仪,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此也。

士者,事也。

民者,暝也。

”③他要求封建制各个等级都根据“名”来确定其地位,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无非是为着封建等级制的巩固而已。

2、政治哲学:“天人感应”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制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道”、“天命”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思想,通过解释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将天命、天道、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为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感应的统一体,建立“天人感应”论。

降“天”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赋予道德属性,成为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为“君权天授”和“君权神圣”立论。

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为“灾变谴告”和“民权天制”立论。

3、政治伦理:“三纲五常”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视。

而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伦理准则进行系统核对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伦理学说。

他认为“天地之常理一阴一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主生,阴主杀;阳贵而阴溅,天之制定”。

儒家认为,在人的诸多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最为基本。

而按照董仲舒的阴阳论,在这三队关系中就是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必须一方服从另一方为前提,这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就是“三纲”。

具体言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并且,董仲舒用天意来说明三纲的合理性,“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④即王道的三纲又与“阴阳”同处一理。

而所谓的“五常,是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尊则,具体包括仁、义、礼、知、信。

”董仲舒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业。

”由此看来,“五常”不仅有道德意义,而且还有政治意义,是统治者能够永享天命的根本保证。

“三纲五常”的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的伦理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社会之所以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政治主张和对策:“天人三策”对策一:承天更化。

汉继秦兴应进行“更化”,承天意行王道,“任德教而不任刑”,“去其陈迹而崇教化”,修饰“五常之道”。

“五德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⑤对策二:养士求贤“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之士”;要求百官“贡贤”,“尽心于求贤”。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对策三:尊儒一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以持一统……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经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四)、四大特点:1、经学化,保持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和义理内核,坚守根基,不变风骨。

2、伦理化,形成了儒学的“五常”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实践性、生活性、经世效用性。

3、神学化,大胆吸收时代影响较大的阴阳、五行、宗教、天命等思想,为我所用,实现了忧强联合,体现其开放的学术胸怀。

4、权威化,适应汉初“大一统”的时代政治思想需要,取得独尊地位,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

通过“四化”形式推动儒学理论革新,深入政治实践。

以上是对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建构的贡献。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有许多与传统儒学大不相同的地方,体现了其对儒家思想的延伸,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比如说他的“性三品”论,他不再像孟子,荀子那样把人性分为“善”或“恶”的单性论,而是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肖之性。

圣人之性事最高级很难达到的境界;中人之性事中等的是可以被改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上升为圣人之性的;而斗肖之性则是最低级的是顽固不化改不了的。

董仲舒的人性三品学说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再是先秦时的“单性论”,对新儒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董仲舒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史上里程碑人物,就是因为他对儒学的贡献使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一个新儒学的时代。

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大拜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他的“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他的“人性三品说” 不同于孟子、荀子,主张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得教化。

他提出的重教化,“防欲” 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二、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董仲舒第一次将儒家思想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推动汉王朝建立“大一统” 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礼乐行政制度,影响中国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一)、为汉初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成功地解决了时代面临的政治合法性的问题,维护了封建政权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的形而上学根据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君权天授”、“君权神圣”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上和神学上的有力论证。

同时,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和“仁义礼知信”五德与天地、阴、阳、五行联姻,为“三纲五常”找到了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哲学和神学依据,使其具有神秘性、神圣性,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三纲”由于强调主体对于从属体的绝对权威,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巩固了封建王朝政权,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避免国家分裂引发战乱带给人民得生存之威胁,生活之痛苦,在宏观上保障了民生。

(二)、对抑制王权、官僚特权,保障民权,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一方面皇帝至高无上,顺心所欲施展王权;另一方面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掠夺兼并土地,明争暗抢社会资源,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政治儒学一方面讲王权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以“灾变谴告”和“君权天制”论,对王权进行限制,用圣人和天意把自己的政见神圣化。

对不仁道的王权进行抨击和讲谏。

五常之道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推行,兴学养士贤之策的实施,正直仁义士大夫的涌现,以及在董仲舒政治儒学主张框架下提出的“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节约民力,保证农时等措施。

一定程度上限制官僚、贵族、侯王的封建特权,保障了平民利益,有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